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七夕節三大風俗

七夕節三大風俗

七夕節三大風俗,七月初七是七夕節!這是一個以愛情婚姻爲主題,貫穿追求甜美愛情,祈求心靈手巧,渴望幸福生活的節日,自古至今,民間傳統活動豐富多彩,各不相同,下面來了解七夕節三大風俗。

七夕節三大風俗1

一、七月初七乞巧節,少不了乞巧活動

七月初七,不僅被稱爲七夕節,還叫乞巧節,也就是祈求心靈手巧,技藝精湛的意思。因此這天有許多民俗“乞巧”活動。比如有坐巧、迎巧、拜巧、祭巧、卜巧、娛巧、送巧等等活動,祈求織女娘娘賜以聰慧、靈巧。當然,還有一些喜聞樂見的風俗,我們看看非常有意思的“穿針乞巧”活動吧!

【穿針乞巧】

過去,男人忙於耕田種地,收穫糧食;女子多是在家中縫縫補補,製作衣物。因此,女孩子有一手好的針線活,那可非常受男孩子追求。

詩云:“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乞巧節,女孩子們圍繞這個話題,展開豐富多彩的民間活動,“穿針乞巧”:就是一項喜聞樂見的手藝比賽,方法很簡單,就是比一比,看一看,誰穿針引線最快,誰是第一名,大家就是比賽,更是交流技藝活動。

當然,在牛郎織女相會之夜,更是希望織女賜巧,讓姑娘們心靈手巧,獲得一個好姻緣,幸福美滿。

當然,在七月初七這天,不僅有常見穿針乞巧,還有許多乞巧活動,比如“對月穿針”、“投針驗巧”、“蘭夜鬥巧”、“喜蛛應巧”等活動,各地風俗不盡相同。

七夕節三大風俗
  

二、七月初七七夕節,少不了祭拜活動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總是少不了各種祭拜活動,七夕節同樣如此,我們看看有哪些傳統習俗。

【祭拜織女】

織女,是故事的關鍵人物,傳說是王母娘娘的七女兒,也被稱爲七仙女或者七姐,甚至有的還叫七星娘娘。七月初七七夕節,正是牛郎和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在民間,流傳着祭拜織女的活動。

詩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織女,是七仙女,被人們視爲保護神,不僅保佑女孩子婚姻幸福美滿,還賜予她們手藝,心靈手巧,而且還是小寶寶們的守護者。傳說,她在民間時,傳授婦女紡織技術,製作出精美的衣物。因而,深受人們愛戴和尊敬。

到了農曆七月七日,民間傳說,正是織女的生日,到了晚上,人們準備豐富的供品,仰望星空,進行祈禱和祭拜,希望紡織女神,賜予她們智慧、巧藝和美好姻緣,早生貴子。

三、七月初七女兒節,少不了愛情活動

前面,我們談到七月初七晚上,民間多有祭拜活動,自然希望織女保佑,婚姻幸福美滿,當然,還有其他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

【儲七夕水、遊七姐水】

在神話故事中,正因爲七仙女在河中洗澡,才和牛郎相遇,喜結良緣。

因此,人們在七月初七這天,有儲存“七夕水”的風俗。早早地起牀,到河邊或者井裏準備好水,儲存起來,後面使用,希望能夠得到七仙女的仙氣,身體安康,避邪去病,保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這天,比較儲存七夕水,還有“遊七姐水”的風俗,還有的美名其曰:“仙女淋浴日”。像七仙女一樣,在河水中自由自在,快快樂樂的洗澡。據說,這天的河水聖潔乾淨,仙氣十足,驅邪避病,保佑人們身體健康,姻緣大吉。

七夕節三大風俗2

一、乞巧

乞巧是七夕節的一個重要傳統風俗。據說,古代的女子們在這個節日裏會向織女祈求巧藝,希望自己能夠學會更多的技藝。因此,這個節日也被稱爲“女兒節”。

在現代社會中,“乞巧”已經成爲了女性們展示自己才藝的機會。許多女性會在七夕節這一天寫詩、畫畫、編織等等,以此來展現自己的才華和美麗。

二、賞月

七夕節的另一個重要傳統風俗就是賞月。在這一天晚上,人們會一起賞月,欣賞美麗的月亮和浪漫的氣氛。同時,也會在月下祈求幸福和美好未來。

在現代社會中,賞月已經成爲了許多人的習慣。許多人會在七夕節這一天去公園或者戶外場所賞月,感受浪漫的氣氛和美好的時光。

七夕節三大風俗 第2張
  

三、穿針引線

穿針引線也是七夕節的一個重要傳統風俗。相傳,在七夕節這一天,織女和牛郎會在天上相會,而地上的人們則會在家中進行穿針引線的'活動。這個活動的意義在於祈求家庭幸福和美滿。

在現代社會中,穿針引線已經成爲了許多人的習慣。許多人會在七夕節這一天和家人一起進行穿針引線的活動,感受家庭溫馨和幸福的氛圍。

總之,七夕節的三大傳統風俗分別是乞巧、賞月和穿針引線。這些風俗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代表了人們對愛情和幸福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通過慶祝這個節日,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和傳承中華文化,也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友誼。

七夕節三大風俗3

七夕節的習俗——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爲針。”

《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爲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爲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七夕節的習俗——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爲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爲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爲得巧之多久”

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爲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七夕節的習俗——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

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節三大風俗 第3張
  

七夕節的習俗——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爲“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爲“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稱爲“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爲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爲“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爲宜子之祥,稱爲“化生”。

七夕節的習俗——爲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爲傳說西王母用天

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爲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着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爲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爲牛慶生”的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爲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裏。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着,人家問他爲什麼,他回答:“我曬書”。

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爲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

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七夕節的習俗——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爲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樑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

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爲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標籤: 七夕節 風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ye8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