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的含義是什麼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的含義是什麼

乞巧的含義是乞求巧手藝。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的含義是什麼1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爲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爲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爲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的含義是什麼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爲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爲主題,以女性爲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衆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的含義是什麼2

七夕節又稱爲乞巧節,這其中“乞巧“的含義是向婦女向織女星乞巧智慧與巧藝。

如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爲乞巧節。

七夕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範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的含義是什麼 第2張
  

七夕節的介紹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爲“乞巧節”或“女兒節”,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爲重視的日子。七夕從字面意思上說,“夕”是晚上,七夕就是農曆七月初七的晚上。也是神話傳說中,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在這天晚上相會。

每年農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是我國有悠久傳統的民族節日,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七娘會、仙緣會、雙七節、香橋會、仙橋會、天緣會、巧節會等。農曆的七月七日這一天還有魁星節、曬書節、神仙節、七夕水、盤古王節以及耕牛生日等節日名稱。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的含義是什麼3

七夕節又稱爲乞巧節,乞巧即乞求技巧,指年輕女子向織女星祈禱,請求幫助她們提高刺繡縫紉的技巧。

乞巧,女孩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曆七月七年級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爲“乞巧”。

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麪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是我們中國的“情人節”。早在東晉年間的一本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中就有對其相關的記載。後來的唐詩宋詩中,也不乏出現七夕節的身影,比如唐朝詩人羅隱的“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將這一節日中天上人間的美好寫得淋漓盡致。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於此,古人認爲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的含義是什麼 第3張
  

“七做一回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

魏晉南北朝時,隨着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日趨完善,七夕已成爲普遍的節日,節俗活動日臻豐富多彩,而“乞巧”之舉則成爲最爲普遍的節俗活動。更爲有趣的是,由於魏晉文化的`繁榮,此時的登樓曬衣改爲了登樓曬書。

隋唐是七夕節大發展的時期,雖然其習俗基本上和魏晉相同,但其規模和盛況遠超前朝。比如七夕期間以錦彩結成樓殿,“嬪妃穿針,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的場景,在《隋唐演義》等文學作品中可以窺見一斑。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爲乞巧市。《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裏,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七年級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爲喜歡的節日之一。

明清時期,七夕做爲最重要的民間年節之一,可謂精彩紛呈。據記載,明代七夕時,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動則是家家陳瓜果等食品和焚香於庭,用以祭祀牽牛郎、織女二星乞巧。

時至今日,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標籤: 乞巧 七夕節 又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4jj1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