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生活常識 >

清明節有哪些節日風俗

清明節有哪些節日風俗

掃墓、踏青、盪鞦韆、蹴鞠、植樹、放風箏、插柳、射柳、鬥雞、蠶花會等。

清明節有哪些節日風俗1

1、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2、踏青。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

3、盪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很受兒童們的`喜愛。

4、蹴鞠。

其實就是踢足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5、植樹。

清明時節,雨水豐沛,適合樹苗生長,所以古人就喜歡在清明節植樹,這個傳統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植樹節”。

6、放風箏。

古人認爲把風箏放上藍天后,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這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7、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爲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也有的人插柳來辟邪。

8、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有哪些節日風俗
  

9、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爲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10、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清明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2000多年曆史。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現代人眼裏,“清明”與掃墓祭奠的聯繫則更緊密。這是因爲,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

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後來,唐玄宗被這個故事感動,於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爲當時“五禮”之一。

寒食與清明僅隔一天,爲圖方面,人們乾脆決定在清明掃墓,到明清時,清明掃墓更爲盛行。建國以後,人們也選擇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清明節的寓意是什麼

清明節的寓意是弘揚孝道,促進家庭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節日,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清明節還是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節日,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清明節融匯了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爲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清明節有哪些節日風俗2

1、掃墓祭祖

清明節是我國最隆重、最盛大的祭祖大節,因此掃墓祭祖是其中最重要的習俗。人類最原始的兩大信仰,一是信仰天地,二是信仰祖先,掃墓祭祖不僅弘揚了我國傳統的孝道文化,而且還可以加強家族甚至民族的凝聚力。

掃墓祭祖有2大主要的目的:一是表達了我們對先人的孝敬;二是祈求祖先保佑後人平平安安、事事順心,雖然有點迷信,但是體現了人們的信仰,也可以說是一種心靈的寄託,那就是保平安!

掃墓的過程一般都要進行清除雜草、燒紙錢、掛吊、供奉祭品、倒酒倒茶、叩頭跪拜,如果墳墓有損壞,還要進行培土、整修墳墓。

2、掃墓後在山上野炊

在我們雲南有清明節吃羊肉的習慣,在這一天一個家族的人會聚集在一起,帶上提前殺好的羊、水、菜、鍋碗瓢盆在墓穴不遠處野炊。一般一個家族的人都會到場,很是熱鬧,一家人聊家常,述說着對未來的憧憬。

在做飯的過程中,人們要在墓前叩頭跪拜,緬懷先人,而吃飯的花費一般都會進行平攤。

3、踏青遊玩

清明節期間正是春意盎然、春風得意的時節,在這個家族難得聚集的日子,人們會利用掃墓的機會,一大羣人在山野間遊樂、享受春天的樂趣,不僅放鬆了心情,而且還增加了親情。

4、戴柳條驅鬼辟邪

戴柳條就是把柳樹的枝條編織成一個環狀,然後戴在頭上。柳樹枝又稱爲鬼怖木,具有驅鬼辟邪的作用,而清明節陰氣很重,很多地方稱之爲鬼節。

清明節這一天人們往往要經過很多墳墓,在荒郊野外有的墳墓已經成爲荒墳,長時間無人打理已經看不出墳墓的形狀,在這一天戴柳條可以防止人招惹上不吉利的東西,寓意着平安。

5、吃青團

做青團的主要原料就是清明菜,這種美食做法很簡單,這裏不再贅述。吃青團不僅能預防疾病,而且青色代表有活力、長壽,寓意着一家人健健康康。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 上元、 清明、 立夏、 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 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有哪些節日風俗 第2張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爲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

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據史料顯示,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爲慎終追遠的`重要儀式,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往往將掃墓延至清明。

當時的朝廷考慮到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經成了習慣,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

上巳節的一些習俗,也逐漸挪到了清明。比如,掃墓要去郊外,在追念祖先之餘,人們會趁着春光明媚,賞花、踏青,調節追思親人帶來的哀痛。唐代詩人王維寫道: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最終,清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爲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重要傳統節日,大體延續至今。

清明節的風俗

清明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在古代,踏青是清明的一項重要民俗,此時大地一片生機勃勃,郊遊踏青的意義之一就在於順應時氣。

放風箏是另一項頗受歡迎的活動。風箏又叫紙鳶,拿竹篾等物做骨架,再糊上紙或絹,拴上長線即可。也有人會在放風箏時剪斷風箏線,任風箏飛走,寓意除病消災。

門戶插柳是清明節特有的節俗。柳樹生命力旺盛,在春天往往最先吐出新芽;在《齊民要術》中還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之說。有一種說法是,插柳的風俗意謂可祛疫鬼。

清明還有戴柳的習俗。民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在鬢角插上青柳,也有留青之意,希望能留住年輕的容顏和生命力。

標籤: 清明節 風俗 節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shenghuochangshi/97r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