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端午節來歷和節日風俗

端午節來歷和節日風俗

端午節來歷和節日風俗,端午節最早是人們用來祭拜龍的祖先,祈求辟邪的節日。現在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以下詳細介紹端午節來歷和節日風俗。

端午節來歷和節日風俗1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午”也即“初五”。

《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爲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爲“端午節”。《燕京歲時記》:“初五爲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七年級爲端一,八年級爲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午。”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1、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古代流行於吳越楚地,現在在我國南方沿海地區非常流行。它傳到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性的比賽。 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認爲,本文中的“飛龍”就是龍舟。

端午節來歷和節日風俗
  

2.吃糉子,端午節吃糉子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糉子,一種簪,是人們在節日裏用來祭拜神靈的貢品。在節日裏崇拜神靈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習俗。糯米糕的種類很多,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種類的糯米糕。

糉子是端午節時向神靈致敬的'食物。糉子的主要材料是大米、餡料、竹葉(或柊葉)等,種類繁多。由於各地飲食習慣不同,糉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味道上來說,糉子可以分爲鹹糉子和甜糉子。

端午節來歷和節日風俗 第2張
  

3.掛艾蒿和菖蒲,在端午節佈置各種能辟邪祛病的花草 ,來源也長。人們把艾草和菖蒲作爲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比如在門上掛艾草,《荊楚紀年》:“以艾草爲人,掛於門上殺毒氣。”

4.放紙鳶,在中國南方,孩子們在端午節放紙鳶被稱爲“消殃”。紙鳶,是一種只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將紙或絲貼在竹條等骨架上,拉一根系在上面的長線,就可以隨風放入天空。

5.打馬球,騎着馬,拿着棍子打,古代叫鞠躬。中國北方人在端午節沒有賽龍舟的習俗,但在端午節射柳、打馬球,這顯然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競技習俗。

6.系五色絲線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綠、紅、白、黑、黃”五種顏色被視爲吉祥色。

端午節來歷和節日風俗2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爲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爲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來歷和節日風俗 第3張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呢

1、吃糉子:

端午節爲紀念詩人屈原有吃糉子的習慣,現今糉子的種類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鮮肉糉、蛋黃糉、蜜棗糉、原味等等。這時,根據實際情況控制糉子的攝入量,不要因爲貪美味而傷了身體。同時記得將糉子加熱後再吃,既安全衛生,又減輕消化負擔。

端午節來歷和節日風俗 第4張
  

2、吃蛋:

煮糉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據說吃端午節糉鍋裏的煮雞蛋夏天不會生瘡;把糉子鍋裏煮的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都不會頭痛。

3、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4、門口掛艾草和菖蒲:

端午節門口插艾草和菖蒲是人們的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草插於門口、懸於堂中,以求除疫避邪,家庭平安。

5、點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在端午節時,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端午節菖蒲水洗手:

因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方士稱之爲“水劍”,說它可“斬千邪”。

端午節來歷和節日風俗3

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22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閭大夫,輔佐楚懷王。屈原救國的願望破滅了,他在極度悲慟的心境下,於公元前278年(詩人62歲時)農曆五月五日縱身投入波濤洶涌的汨羅江。當時楚國人民因捨不得這位賢臣的死去,聞訊後紛紛趕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蹤影。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

南朝梁時吳均《續齊諧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之後,人們每年這個時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據說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名叫區曲的人,曾夢遇一位自稱屈原的賢士。

他對區曲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後你們要把楝葉和米塞在竹筒裏,或用蘆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因爲蛟龍是害怕楝葉、蘆葉和五彩絲的。”後來人們改用楝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糉子,據說就是這一緣故。此後,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

端午節來歷和節日風俗 第5張
  

龍舟競渡是傳統的端午節習俗之一。在汨羅江畔,每年端午都要舉行隆重競渡儀式。人們穿着新裝,扶老挈幼,先到屈子廟朝拜,還擡着龍頭祭廟,然後才掛燈下水。競賽以鳴炮爲號,一聲炮響,船似箭發,雪浪搖空,彩旗飄舞,萬人喝彩。

我國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習俗,很早就傳入朝鮮、日本、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南洋一帶僑居的華僑,每到端午,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賽龍舟”活動。近年來更在歐美各國及澳大利亞得到開展。香港從1976年起還每年舉辦國際龍舟邀請賽,使其變成了一項世界性的體育比賽項目

端午節全國各地都有“賽龍舟”的習俗。尤其在南國水鄉,每到端午節,總要舉行龍舟競渡的盛會。千百年來,絕大部分的人都認爲,它起源於人民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懷念。但此外,各地區關於龍舟競渡起源的傳說多達十幾種。有一種說法認爲賽龍船是爲紀念吳國大夫伍子胥的。

傳統端午節的`別稱有哪些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爲“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地支,農曆五月爲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龍舟節: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廣東地區稱之爲扒龍船。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多年,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七年級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爲女兒節。”

端禮節: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爲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端午節來歷和節日風俗 第6張
  

當五汛: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爲“當五汛”。

天中節: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爲天中節,是因爲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爲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爲“男兒節”,可能也是據天中節而來,因其認爲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爲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糉節:古人端午吃糉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糉葉的長度,長者爲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糉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七年級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爲女兒節。”

端禮節: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爲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菖蒲節:端午節除是古代圖騰祭祀節外亦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古人認爲“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爲驅趕邪佞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4jj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