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元宵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元宵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元宵節的風俗傳統有鬧花燈,吃元宵,猜燈謎等。

元宵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1

1、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

2、踩高蹺

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於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於遠近觀賞,而且流動方便無異於活動舞臺,因此深受羣衆喜愛。

3、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爲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元宵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4、舞獅子

舞龍舞獅,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舞龍又稱耍龍燈、 龍燈舞。龍是古老的圖騰,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爲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

5、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6、游龍燈

兩千多年的龍燈史,演繹着世世代代龍的傳人積累的豐富的耍龍燈技巧,孕育着一代代舞龍人。每到春節元宵節時,龍燈在廣場上狂舞,氣勢十分壯觀。

7、迎紫姑

迎紫姑是中國傳統民俗活動。紫姑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

8、放煙花

元宵節放煙花是一個習俗,其寓意是爲了慶祝團圓,爲了和和美美。

9、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一些地方的傳統民俗活動。扭秧歌一般是很多北方人在各種節日舉辦的活動。扭秧歌的人一般穿着鮮豔的民俗衣服,跟着音樂,身子有節奏地扭動起來。

10、打太平鼓

打太平鼓也是很多地方用來慶祝各種節日的活動之一。打太平鼓也是一種我們中國的傳統民俗活動。

元宵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2

中國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吃元宵

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 正月十五又叫“上元”節。“元宵”這種食品名稱,據說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爲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元宵又叫“圓宵”、“圓子”,南方常叫“湯圓”、“水圓”,宋人因見其煮熟後浮於水中,稱之爲“浮糰子”。

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一年明月打頭圓”,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實在有極微妙的對應關係,“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表達了人們全家團圓幸福的心情。

再看元宵的品種和吃法。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實心的,無餡,下在燒開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棗、桂花、桂圓等物。南宋時開始有了中間包糖的“乳糖圓子”,大概是較早的有餡元宵。其後,元宵餡又有甜鹹之分。甜餡一般用白糖、紅糖、桂花、果仁、芝麻等製作;鹹餡多爲葷餡,單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盧氏雜說》裏的“油炸追子”其實就是一種油炸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甚至開始了中西結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爲元宵餡之一。

元宵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第2張
  

中國元宵節的風俗習慣:鬧元宵

鰲山燈杆、火樹銀花,這是元宵節最突出的景觀,也最能概括此節的活動,即張燈、放火。張燈、放火是元宵最主要的節俗活動,其餘觀燈遊賞以及社火百戲都是直接或間接由此發展、引申而來的。最初的燈是單純、靜止的,它不能運動,也較少裝飾,並且多是單個獨立的。其後的發展變化過程中,裝飾最先邁出步伐,燈的裏裏外外都被加以雕琢、修飾。

元宵節是一個有着兩千餘年傳統的節日,其節俗在當今中國仍然相當盛行。現在,每屆元宵前後,無論鄉村還是市鎮,人們都要張燈結綵,觀燈遊賞,煙火也多是必不可少的。當代元宵節除燈火之外,更爲突出的活動是各種社火,諸如舞獅子、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打腰鼓、扭秧歌、海外華人居住區也是年年搬演、盛行不衰。元宵節,正可以算是中國的狂歡節。

元宵節離不開“鬧”,張燈觀燈賽燈叫“鬧花燈”,社火百戲叫“鬧社火”,整個的活動叫“鬧元宵”,彷彿不鬧就不成其元宵節。元宵之鬧,除了花燈煙火、百戲社火的裝飾、點染之外,最突出的怕是人多。從元宵節俗形成不久的年代的那些文字記載中可知,當時元宵觀燈遊玩的人們已經是忘記肩摩踵接、街填巷塞了。

說鬧,又不能不擺擺戲。大戲鬧,小戲也鬧。當臺子上載歌載舞、團花簇錦旋轉起來的時候,不能不鬧。

鬧又自有其價值在。中國人比較欣賞鬧中取靜的本領,所以對“大隱在城中”要比“小隱在山林”多幾分敬慕。其實春節之鬧、元宵之鬧、社火之鬧,也都有鬧中取靜的'意義。

同時,人們認爲這樣鬧了,生活纔有意思。因此,它是一種生活的補充,是添加劑、染色劑,有了它,生活才充實,才祥和,才五彩繽紛。甚至可以說,這鬧是理想生活中的一部分。

農曆正月十五爲上元節。當晚稱元宵,故也稱“元宵節”,俗稱“十五夜”。元宵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全國各地都有舉行一些活動來慶賀。因一地的風俗是由一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決定的,故潮汕地區元宵節也就出現了一些有別於其他地方的有趣的習俗。

中國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吊喜燈

燈火在祀神禮節中是作爲光明喜樂的象徵。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侗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爲點燈即爲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着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裏的神龕和牀頭,這叫做“吊喜燈”。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後生了男孩子,農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須挑起一對紅燈籠,並在燈屏下貼着紅紙寫上姓名,歡天喜地掛到鄉中宗族祠堂的燈架上,以此象徵着家中添了叮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燈籠裏點燃蠟燭,使燈籠通紅,一面接受周圍鄉人的祝賀。元宵夜更是莊嚴、熱鬧。

中國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做丁桌

在潮汕鄉村,上年生過男孩的人家,元宵夜還要在祠堂設宴請客,以慶“出侗,俗稱“做丁桌”。宴客時有兩種席式,一種叫“龍船席”即用好多隻方桌連結起來,客人圍在兩旁吃飯,形同劃龍船;另一種叫“走馬席”,即無論親朋疏厚,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擺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來臨,接連不斷。這後一種席式一般是較有錢且較慷慨的人家纔會這麼做。在舊社會,潮人攀比心強,死愛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辦丁桌,並以辦得體面爲榮。即使是貧困人家,爲了不失面子,便四處借錢,造成負債累累,或者是忍痛賣了哥哥,將所得之錢銀用來應付沉重的辦桌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阿細賣阿大”這一俗語的來歷。解放後,由於時代的前進,思想在進步,潮人雖仍有元宵辦丁桌的習俗,但多改爲在自家裏進行,且單限於宴請較親的親戚和較好的朋友,豐儉由人,無人計較。

中國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求喜物

元宵此日,鄉村中多有設壇拜神活動。各神廟宗祠燈火齊明,煙霧瀰漫,善男信女爭先參拜,擁擠異常,熱鬧非凡。神壇前所擺設的雞、鵝、鴨、糖果、米果品、花燭、大吉(潮州柑)等祀品被視爲神物。參拜的男女紛紛卜取祭品,取回家中,這就叫做“求喜物”。人們認爲用了這些神物後,就可以讓家門平安、添財添叮卜取神物回家的人家,明年要照還或多還所拿的神物。於是有些人便乘擁擠之機會,偷偷拿走壇前的祭品回家吃,意謂“吃興盛”。

元宵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3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意喻團團圓圓、平平安安。“元宵”作爲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2、觀燈:元宵節有觀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爲盛況空前的燈市,一直延續到今天。

3、走百病:正月十五有走百病的習俗,“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4、逐鼠:元宵節逐鼠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5、迎紫姑:傳說在元宵節當天善良的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

6、猜燈謎:每逢元宵節,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元宵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第3張
  

7、耍龍燈:中華民族崇尚龍,龍是吉祥的象徵,元宵節舞龍燈,渲染出喜氣氛圍。

8、舞獅子:每年元宵節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9、送孩兒燈:元宵節送孩兒燈,簡稱送燈,又稱送花燈,是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

10、踩高蹺:每年元宵節,都會有踩高蹺的表演,表演者裝扮戲劇或傳說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腳裝置的木棍,踩高蹺亦作“踩高躥”,一種民間雜技。

11、中國情人節:正月十五元宵節,被稱爲中國的情人節。元宵節賞花燈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着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爲自己物色對象。

12、祭門祭戶:元宵節有祭門、祭戶的習俗,這是古代“七祭”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標籤: 元宵節 風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jggk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