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孩子的學習就是不斷體驗

孩子的學習就是不斷體驗

一個晴朗的春日,氣溫突然升高,我擔心擱置在竹筐裏米糠中的雞蛋會變質,欲把雞蛋揀到籃子裏再放入冰箱。週週平時非常樂意和我一起幹家務,這次也不例外,她興致勃勃地和我一起在米糠中“刨雞蛋”。週週對雞蛋並不陌生,幾乎每天早晨都吃一個,但是零距離接觸生雞蛋,這還是第一次。

孩子的學習就是不斷體驗

在揀雞蛋前,我交代週週“要輕拿輕放,否則會打破”。週週點頭應允,把手伸進筐裏,在米糠中淘呀淘呀,淘到了第一個雞蛋,興奮地大喊:“我找到一個了!”然後小心翼翼地把雞蛋放入籃子裏。接着又淘出了第二個、第三個……突然一不小心,一個雞蛋從週週的手裏掉下來,落在籃子裏,破了。週週拿起那個破了的雞蛋,仔細地觀察了一會兒,放下,好像覺得有點可惜。隨後,她更加小心地拿竹筐裏的雞蛋,直到把筐裏的雞蛋全部揀完,沒再打破一個雞蛋。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剛開始我交代要輕拿輕放,週週也按我所交代的很小心,但是仍然沒拿穩,打破了雞蛋,而在打破一個雞蛋之後,她卻沒有繼續打破雞蛋。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之前她沒有“雞蛋易碎”的體驗,所以儘管我有交代,但她仍然是一知半解。打破了一個雞蛋之後,她有了“雞蛋易碎”的體驗,明白自己應該更加小心地拿雞蛋了,於是再也沒有打破雞蛋。

這樣想來,我的交代是多餘的,這是由於我潛意識裏還是擔心週週會把雞蛋打破,沒有真正信任孩子。交代再多,沒有體驗,孩子仍然不懂;不交代,孩子體驗過了,自然就明白了。

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學習就是不斷體驗。比如認識“雞蛋”,大人一般會這樣教孩子:雞蛋是橢圓形的,表面光滑,易碎,蛋殼裏面有蛋白和蛋黃,味道很鮮美,等等。講一大堆的概念,孩子還是一知半解,倒不如讓孩子拿雞蛋,摸一摸、看一看、放一放,再打開看看,煮熟了嚐嚐,孩子在體驗中不知不覺就感知了雞蛋的形狀、性質、味道。又如認識“水”,無色無味、透明、可以流動。如果我們在課堂上來講這些,孩子一定會興味索然,但是如果讓孩子去玩水,孩子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感知到水的上述特點,他們會用兩個杯子把水倒來倒去(感知水的流動),把小手放入水中仍然可以看見自己的手(感知水的透明),用不同顏色的容器裝水(感知水是無色的)……

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大多數是“紙上談兵”,給孩子講一大堆的概念,很少給孩子體驗的機會。有位爸爸給孩子買有貼紙的書,意在開發孩子的潛能。有個題目是這樣的:上方畫着一隻小白兔,下方畫着蘿蔔、青菜、肉、小魚之類的食物,問題是“請把小白兔愛吃的食物貼出來”。爸爸指導着孩子把蘿蔔、青菜貼在小白兔的下方,孩子照做了。我問這位爸爸:“孩子餵過小白兔嗎?”爸爸搖搖頭,說:“沒餵過。”我說:“那你告訴孩子貼貼紙有什麼意義呢?”爸爸說:“是爲了讓孩子學習小白兔的食性啊。”我說:“想讓孩子瞭解小白兔的食性,直接讓孩子拿各種食物喂小白兔不更直觀嗎?小白兔吃什麼不吃什麼一目瞭然,根本不需要大人去教。”這位爸爸恍然大悟,拍拍腦袋說:“說得有道理啊。”

這是典型的灌輸知識,孩子沒有餵養小白兔的體驗,他獲得的只是爸爸告訴給他的東西。這種灌輸式的教育方式不僅沒有用處,反而有害處:一是讓孩子形成一種被動的思維方式——等着成人來“灌輸”,喪失主動思考的能力;二是缺乏親身體驗,面對枯燥的一堆概念,孩子可能會失去學習興趣。

不僅家長如此,學校也是如此。我們的學校教育大多是在教室裏規規矩矩上課,很少把課堂搬到戶外,也很少給孩子動手操作的機會。在課堂上講一大堆的“概念”,卻不曾給學生一點“體驗”,這樣的學習又怎麼不會讓孩子失去興趣?又怎麼能讓孩子理解和記住?難怪我們的孩子會“高分低能”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給週週製造各種體驗的機會。一次,週週對做飯發生了興趣,自己舀了一勺米,粗粗地洗了洗,放進電飯煲。我幫她插上插頭,她自己按下“煮飯鍵”,煮的過程中不斷揭開蓋看看熟了沒有。在她的“開開合合”之中,過了比平時長几倍的時間,飯最終還是煮熟了。週週迫不及待地盛了一碗,連連說:“我自己煮的飯格外香!”光白飯(沒菜)就吃了兩碗。

在我們家,週週幾乎什麼都可以體驗:拿着牛排刀切菜,切好後再炒熟;用迷你撮箕和掃把,自己掃地,看着自己打掃後的屋子,她充滿成就感;拿着小鋤頭挖土種樹、種菜;飼養小鴨子、金魚、蝦子、蝌蚪等小動物;吃飯前端菜拿碗,飯後收碗打掃;和我一起做家務,收拾整理物品、抹桌子、拖地板、晾衣服、包餃子、做南瓜餅、炒菜洗菜,等等。孩子非常喜歡參與到成人的活動當中來,在這些活動當中積累生活經驗,學習各種知識,這就是“生活即學習”。只要週週願意,幾乎任何事情,我都會讓她嘗試和體驗一下。有了各種體驗,週週在做各種事情的時候非常謹慎,完全不必擔心她會被燙傷、切傷、觸電,她甚至提醒我要小心被切到、燙到。

除了日常生活中各種“瑣事”的體驗,我們還經常帶週週到郊外、鄉村、江邊、公園等地體驗,摘果、摘菜、爬山、戲水、撿田螺……在很多同齡孩子忙着學習識字、算術、舞蹈、英語的時候,週週在瘋玩着,豐富着自己的人生體驗。在體驗的同時,她不知不覺中學習了很多。很多人見到週週,看到她的畫,聽到她說話、提問,大家會驚歎於她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敏銳細緻的觀察力、好問愛思考的習慣,紛紛詢問我是怎麼教育週週的。我笑笑說,就是讓她不斷體驗,什麼都嘗試,這是真正的“寓教於樂”。

重點提示:

孩子6歲以前的學習能力特別強,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學習就是不斷實踐、不斷體驗。

很多孩子的父母習慣紙上談兵——用書本上的字、圖等去教孩子識物,很少把“課堂”搬到戶外,也很少給孩子動手操作的機會。這是典型的灌輸知識,破壞了孩子的學習能力。這些教育方式不僅沒有用處,反而有害處:一是讓孩子形成一種被動的思維方式——等着成人來“灌輸”,喪失主動思考的能力;二是缺乏親身體驗,面對枯燥的一堆概念,孩子可能會失去學習興趣。家長應該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瑣事”中去體驗、學習,經常帶孩子到野外、公園、江邊、鄉村,與大人、小孩接觸、交流,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思考力,“寓教於樂”。

標籤: 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4jm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