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諸葛亮爲什麼輸給司馬懿

諸葛亮爲什麼輸給司馬懿

這是因爲司馬懿的政治智慧遠勝諸葛亮。

諸葛亮爲什麼輸給司馬懿1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在絕大多數人心目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神一般的存在

加上諸葛亮對劉備忠貞無二,兩人的“白帝城託孤”更是成爲了千古美談,千百年來受盡了文人墨客的追捧。不光如此,歷朝歷代的君王都希望自己的臣子想諸葛亮一樣忠心。

但是,近些年來出現了一個奇怪的言論,那就是諸葛亮不會打仗,情商低,窮兵黷武導致蜀國滅亡等說法。

這些人爲了印證這些說法,經常拿諸葛亮的宿敵司馬懿來說事,其實不然。諸葛亮在歷史上的能力定位其實早就蓋棺定論了,沒必要在撤出司馬懿來“以成敗論英雄”。

今天,我們就從客觀的立場上,比較下這兩人的軍事能力,到底孰強孰弱。

自古以來對於諸葛亮的評價

儘管諸葛亮在某些人眼中,是個失敗者,因爲他沒有完成劉備“匡扶漢室”的心願,但是歷朝歷代對於諸葛亮的評價都非常之高。

我們先來看看《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給予諸葛亮的評價:“治戎爲長,奇謀爲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諸葛亮擅長治軍的本事而不善於出奇謀;謀略方面,諸葛亮治理百姓的才能又大於他用兵的能力。

看似這個評價是在肯定諸葛亮,但是陳壽又在《三國志》裏對諸葛亮做出了第二段評價:“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這句話就不是肯定諸葛亮的才能了,意思是說諸葛亮之所以這麼多年來多次北伐曹魏都沒成功,主要是因爲在軍事上不知道隨機應變

因此陳壽認爲,用兵的軍事謀略不是諸葛亮的長處所在。如果說陳壽的第一個評價比較客觀,那第二段評價就顯得比較片面了。

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有非常複雜的原因的,不全是諸葛亮的原因。因此,我們想了解諸葛亮真正的水平,完全可以看看歷朝歷代對於諸葛亮的評價。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高度評價諸葛亮說:“以諸葛亮之冠代奇才,足已志圖中夏矣!”意思就是說,李世民認爲以諸葛亮的能力和水平,足以拿下中原。

李世民是通過自己努力奪取天下的君王,他都高度認可諸葛亮的能力,那足以說明諸葛亮的真實水平了。

如果說李世民和諸葛亮的時代跨度比較遠,不能客觀地評價諸葛亮,那麼我們可以從和諸葛亮同個時代的人的評價來看看當時的人是怎麼看待諸葛亮的。

諸葛亮爲什麼輸給司馬懿
  

那麼和諸葛亮同時代的人裏,誰的評價最合適呢?無非就是諸葛亮的宿敵司馬懿了。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也有兩段,其一是在公元234年五丈原之戰前夕,司馬懿在陣前觀望了對面諸葛亮的軍陣之後說的話:“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則吾軍休矣;若西上五丈原,則吾諸軍無事矣!”

其二就是在五丈原之戰結束後,司馬懿在蜀軍撤退之後參觀了諸葛亮留下的營寨後發出的感慨:“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馬懿的兩段評價,第一段似乎是在貶低諸葛亮,第二段是在讚賞諸葛亮。

其實不然,要真細細品味的話,這兩段評價司馬懿都是在肯定諸葛亮的能力,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聊聊司馬懿的能力。

曹魏的中流砥柱

三國時代是個比較奇怪的時代,因爲結束亂世的並不是這三個國家的其中之一,而是當時河內地區的名門望族的司馬氏,而司馬氏的領軍人物,就是曹魏的三朝元老司馬懿。

司馬懿出生於東漢民族河內司馬氏,司馬氏在漢朝世代爲官。

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曾爲東漢的徵西將軍,曾祖司馬量爲豫章郡太守,祖父司馬儁爲潁川太守,司馬懿的父親更是當上了高官,爲東漢的京兆尹,權重一時。

生長在世代爲官的家族,司馬懿從小就受到了極爲良好的教育,而且司馬懿自幼謀略不凡,以聰慧之名聞名千里。當時諸多的名人志士都覺得司馬懿以後必有大的作爲。

由於司馬懿天賜聰慧加上他本人謙虛好學,很快得到了朝廷的注意。

當時東漢王朝的.實際掌權者曹操聽說了司馬懿的事蹟之後,認爲司馬懿這樣的人才應該爲國效力,於是多次派人去河內郡徵召司馬懿去許都爲官。

但是此時的司馬懿還是忠於漢室的,認爲此時的曹操是狼子野心,早晚要篡奪漢室政權。因此司馬懿不願助紂爲虐,多次拒絕曹操的徵召,後來甚至用裝病來拒絕曹操的“好意”

多次徵召司馬懿未果的曹操後來惱羞成怒,在曹操當上丞相那年,給司馬懿送去了四個字:“或召或死!”意思是要麼出來當官要麼就去死吧。

最終司馬懿無奈,只好順從曹操的意思,出來在朝廷做官了。出仕之後的司馬懿可以說得盡心盡責,多次給曹操提出了良好的建議。

比如公元215年,曹操征伐張魯成功,佔領了漢中之後,司馬懿給曹操建言道:

“劉備剛用陰謀的手段奪取了原屬於劉璋的益州地區,此時的益州人心浮動,劉備軍軍心晃盪,如果丞相(指曹操)乘勝揮師南下,必能克定劉備,奪取蜀郡!不然等劉備勢力壯大,再想奪取蜀郡就難上加難了!”

這本是非常好的建議,但是曹操認爲劉備是不可能短時間被消滅的,回答司馬懿說:“人應該知足呀!如今得到了隴西諸郡,何必又貪心想得到蜀地呢?”

這就是著名的“得隴望蜀”的典故。

後面發生的事情果然如司馬懿所料,劉備奪取蜀郡之後,按照諸葛亮,法正等人的治蜀方針,很快鞏固了內部,接着馬不停蹄的北上奪取了漢中諸郡。

等曹操失去了漢中諸郡之後才反應過來,再領軍想奪回漢中可爲時已晚,後來曹操經常嘆息後悔沒有聽從司馬懿的建議。

公元219年,關羽北上進攻曹魏,曹操連忙派遣于禁率領七軍去支援鎮守荊州北部的曹仁,結果於禁被打敗,曹仁困守樊城,關羽也因此“威震華夏”。

曹操畏懼關羽的威名,起了遷都的打算。

司馬懿連忙阻止道:“于禁雖然戰敗了,但是我們根基尚穩,沒有必要遷都;況且一旦遷都就會讓天下人認爲我們不敵關羽,會大大的折損士氣。”

曹操覺得司馬懿說得很有道理,忙問司馬懿有什麼對策可以打敗關羽,於是司馬懿向曹操提出了聯合孫權的策略,這次曹操採納了。

最終曹操聯合孫權果然擊敗了關羽,並且成功收復了荊州北部諸郡。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朝廷局勢動盪,人心思危,是司馬懿主持了曹操的葬禮,穩定了局勢。曹丕繼位魏王之後,司馬懿見漢室不可能再興,於是死心塌地的爲曹丕效命。

輔佐曹丕期間,司馬懿一樣給曹丕提出了許多良好的建議,比如朝廷大臣們認爲曹氏宗族大將鎮守的襄陽樊城一線不足以抵抗東吳的進犯,應當把曹仁調回宛城防守。

而司馬懿則表示襄陽樊城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不能放棄,一旦放棄,孫權必將得寸進尺進犯我們。曹丕沒聽。

等放棄襄陽樊城之後,孫權果然趁火打劫,派軍北上卡住了曹魏南下的咽喉要道,曹丕悔恨不已。

後來司馬懿能夠成功奪取曹魏政權,併爲他司馬氏奪取天下做鋪墊,主要是因爲司馬懿對外,戰功卓越,對內懂得隱忍。這也是司馬懿的過人之處。

三國最後的贏家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臨終前任命司馬懿爲託孤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當得知曹丕病逝的消息後,東吳的孫權想趁火打劫,於是出兵北上進攻曹魏。

爲了抵禦孫權,曹叡任命司馬懿爲驃騎將軍,率軍迎戰孫權。

最終司馬懿不負衆望,成功擊敗了孫權手下大將諸葛瑾,並且成功收復了當初放棄了的襄陽,樊城諸郡。威震東吳。至此曹叡對司馬懿信任有加。

公元227年,曹叡任命司馬懿爲荊州大都督,駐紮宛城。當初蜀將孟達投降曹魏的時候,滿朝文武都認爲是個好消息,只有司馬懿覺得孟達反覆無常,日後必反。

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曹丕去世之後,孟達失寵了,開始盤算了再次反叛,回到他原來的蜀漢陣營去。

當孟達把自己的想法寫信告知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立馬回信告誡孟達一定要小心司馬懿的突襲

而孟達卻認爲司馬懿遠在宛城,距離他孟達駐守的上庸郡千餘里,來回需一個多月,這段時間足夠防禦司馬懿的突襲的。但是司馬懿領兵作戰擅長突襲,對付孟達就是如此。

宛城與上庸的千餘里距離,司馬懿率軍僅用八天就走完了,孟達怎麼也沒想到司馬懿會來得這麼快,倉惶迎戰司馬懿,最終孟達兵敗被殺,曹魏成功收復了上庸郡。

司馬懿擅長奇襲不光表現在突襲孟達這件事上,對付遼東公孫源也是如此。

公孫淵本是曹魏遼東太守,但是他不滿足於自己的野心,多次對曹魏降而復叛,曹魏朝廷忍無可忍,於是派遣司馬懿前去征討。

但遼東距離中原數千裏,公孫淵認爲司馬懿的軍隊怎麼着也得兩三個月才能來,因此壓根沒有防備之心。

令公孫淵沒想到的是,司馬懿率軍僅僅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突襲到了自己面前,而自己壓根沒有任何有效的防禦措施,結果可想而知。

公孫淵被司馬懿擊敗,曹魏成功佔據了遼東。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後,八歲的齊王曹芳繼位,史稱魏厲帝。而司馬懿成爲了三朝元老,與曹真之子,大將軍曹爽一同輔政。

而曹爽想獨攬大權,於是開始由內而外的排擠打壓司馬懿,慢慢的剝奪司馬懿手中的軍權。

司馬懿本想反擊,但是奈何曹爽是曹氏宗族,背後不光有曹氏的人支持,朝廷很多大臣也是站在曹爽這邊的,因此司馬懿選擇了隱忍,這一忍就是數年之久。

而曹爽急於建立軍功以鞏固權位,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調集曹魏的精銳部隊十餘萬,進攻蜀漢,史稱“興勢之戰”。

最終被蜀漢大將王平以少勝多擊敗而告終,曹爽也因此戰戰敗在曹魏國內聲望一落千丈。

在此之前,由於司馬懿的隱忍,好大喜功的曹爽對司馬懿放鬆了警惕,對司馬懿不管不問了。

而就在曹爽戰敗之際,司馬懿覺得他反擊的時候到了,最終發動了著名的“高平陵之變”。

誅殺了曹爽極其黨羽並且成功了掌控了曹魏的朝政大權,司馬氏崛起的時代正式開始。

正是由於司馬懿的厚積薄發,臥薪嚐膽,讓後世的很多人認爲司馬懿在軍事上是比諸葛亮強的,其實不然。

雖然諸葛亮數次北伐都沒有成功,最後一次更是遭到了司馬懿的阻擋,病逝在了五丈原。

但是嚴格來說,論軍事,司馬懿根本不是諸葛亮的對手,起碼司馬懿自己都是這樣認爲的。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具體分析分析。

諸葛亮爲什麼輸給司馬懿 第2張
  

諸葛亮VS司馬懿

蜀漢對於曹魏來說,是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因此,諸葛亮領導的蜀軍北上進攻曹魏是拿不出多少部隊的。那麼蜀漢又有多少部隊呢?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治理蜀漢的鼎盛時期,全國兵力也不過“十萬八千餘”。

也就是說十一萬不到,況且這十一萬人不可能全部跟隨諸葛亮北伐的,肯定要留相當一部分部隊去南方防守南蠻和去東方防守東吳的。

因此,諸葛亮數次北伐的部隊充其量也就是六七萬。而曹魏這邊呢?諸葛亮北上進攻的地方就是曹魏的隴西地區,而曹魏在隴西地區的常備軍就多達七八萬。

在得知諸葛亮北伐之後,曹魏又從長安方面調集援軍增援隴西,這個數字就更多了。

舉個例子,五丈原之戰中,隴西守軍史載“七萬餘”,在加上司馬懿率領的長安,關中方面的援軍,總兵力超過了十五萬,而諸葛亮這邊僅僅只有六七萬。

這意味着諸葛亮作爲進攻方,和防守方的兵力差居然達到了快三倍。

要知道古代戰爭中,進攻方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要多於防守方的兵力的,像諸葛亮這樣的三倍兵力差真的是非常罕見。

可五丈原之戰的結果是什麼呢?有着絕對兵力優勢的司馬懿居然拒不出戰,選擇了堅守的策略來對付諸葛亮。

前文不是提到司馬懿擅長突襲作戰嗎?怎麼不用這招來對付諸葛亮呢?

原因很簡單,司馬懿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就算有着三倍的兵力差,正面作戰他根本不是諸葛亮的對手

司馬懿爲什麼覺得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呢?因爲之前他和諸葛亮交手過。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的滷城之戰,蜀軍由於糧草問題而被迫撤軍,司馬懿覺得可以追擊蜀軍,於是不顧大將張郃的勸阻,率軍追擊蜀軍。

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碾壓步兵的,魏軍主要是騎兵,蜀軍主要是步兵,而且司馬懿的追擊部隊多達近十萬。

此時的蜀軍只有三四萬,按理說這是場屠殺式的戰役,可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在滷城這個對騎兵極爲有利的平原戰場上,魏軍引以爲傲的騎兵被蜀漢的步兵從正面擊潰,就連領軍大將張郃也不幸戰死沙場。

雖然史書並沒有記載滷城之戰的詳細經過,但是可以明確的是這場戰鬥,成了司馬懿恐懼諸葛亮的陰影,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

回到前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則吾軍休矣;若西上五丈原,則吾諸軍無事矣!

五丈原之戰魏軍只有靠着兵力的絕對優勢加上堅守不出才能保證安然無恙,作爲兩軍的最高指揮官,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軍事能力那就立判高下了!

諸葛亮爲什麼輸給司馬懿2

既生瑜,何生亮。而在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真正能夠與諸葛亮並稱一時的,恐怕只有司馬懿了。人們往往在討論二者誰強誰弱,但一個事實卻是改變不了,六出祁山的諸葛丞相,終因司馬懿的抵擋,死於五丈原,一生的辛勞,隨之化爲流水。

對於諸葛亮在與司馬懿的龍爭虎鬥中敗亡,歷朝歷代給予了諸多的闡釋。首先是政治因素,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面對曹魏的不斷蠶食,孫吳的虎視眈眈,蜀漢不得不以巴蜀一地之力,鬥曹魏千乘之國,以弱戰強,敗無可敗。其次是軍事因素,曹魏兵多將廣並坐擁地利。蜀漢軍事人才青黃不接,加之諸葛亮多次用人失誤,更給了看破蜀漢弱點的司馬懿可乘之機。

諸葛亮爲什麼輸給司馬懿 第3張
  

人物簡介

1、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中國三國時期魏國權臣、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輔佐了魏國四代君主,見證了曹氏家族從興盛走向衰亡,爲穩定曹魏政權做出了貢獻,也爲自己的孫子司馬炎以晉代魏一統中國奠定了基礎。

2、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作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mmy8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