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宋應星的著作是什麼

宋應星的著作是什麼

《天工開物》

宋應星的著作是什麼1

在中國科學史上,沈括的《夢溪筆談》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都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星光。在那個以農爲本的封建社會中,兩位科學家都把目光瞄向自然世界。

《夢溪筆談》被稱作“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以沈括爲偶像的宋應星,創作出了“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

仕途不順,科學打開另一扇窗

處於明清之際的宋應星,早年間與哥哥宋應升一同參加科考,在幾次大的會試失利後,不再醉心於科考。雖然曾經簡單仕宦,但都是鄉野小官,在此期間,他已經把人生的追求轉向自然研究

農業技術、手工業生產,化學冶煉、聲音傳播,天體運動、萬物變化,宋應星由此寫就了前無古人,後難有來者的《天工開物》。

小時候在私塾讀書,宋應星表現出天資聰穎的一面,很小就能過目不忘,自己做詩。

在經史子集的薰陶下,他更中意於張載的關學,“世界萬物統一於氣,氣有聚散而無生滅,氣聚則有形可見,氣散則無形可見。

形與氣的唯物主義思想,爲宋應星日後的研究奠定了注重實際的科學基礎。

宋應星的著作是什麼
  

讀書人都把科舉考試當做征途,宋應星也不例外。剛開始還能取得鄉試中舉,往後卻屢次不第,再往上的會試三次折戟沉沙,兩兄弟徹底沒了念想。

此後哥哥宋應升當了縣令,弟弟宋應星只是教授生員——不入流的教職人員。然而,就是在最不起眼的任教時期,宋應星的人生迎來柳暗花明,大量的科學和人文作品問世。

眼光向下,生物自然無窮奧妙

作爲封建時代的小官吏,宋應星很自然地就把目光瞄準農業。怎樣才能讓農民吃飽飯,怎樣才能讓農業豐收高產。

他曾經觀察過麥子開花、水稻培育,總結出土壤、氣候、技術等因素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他還記錄了蠶蛾雜交引起的變異,從而爲人工培育新物種,另闢蹊徑。

從簡單的物種變異,聯想到環境變化、品種雜交、自然或人爲的影響,宋應星的一系列猜想,與兩百多年後的生物學家達爾文不謀而合

當近代西方文明遇到古老的東方文明,兩個科學家的思維有了交集。達爾文苦苦追求的“物種進化”,竟然在《天工開物》裏找到了重要憑證。

更難能可貴的是,宋應星關於“養蠶業利用雜種優勢”的記錄,在今天的中國稻田裏書寫着更大的傳奇。

上世紀的60年代,當湖南一名農校教員給學生們躊躇滿懷地講述着雜交水稻,沒有人會想到這會改變億萬中國人的命運。

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當真是,古有宋應星“貴五穀而賤金玉”,今有袁隆平心懷“禾下乘涼夢”。

談天說變,樸素哲學唯物思想

把農業生產流傳下來,還不忘記載手工業的成就,在那個“重農抑商”的時代,宋應星堪稱另類。

機械製造、磚瓦技藝、陶瓷工匠、硫磺炸藥、紡織染色、製鹽冶鐵,採煤化工,應有盡有的工藝百科,反映了中國最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

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出現專業化經營,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冶金、陶瓷更是隨處可見。

縱覽《天工開物》,上、中、下三卷,分別記載了當時社會的生產生活狀況。

上卷是穀物鬥麻栽培、加工,除此之外還有紡織、染色、製鹽、製糖工藝;中捲包括磚瓦、陶瓷、車船建造,金屬、榨油、煤炭、石灰、硫黃皆有涉及;

下卷記述礦物的開採、冶煉,兵器製造與顏料生產等。爲了更加直觀,更是圖文並茂,極盡講述。

“天工人其代之”、“開物成務”,這是宋應星之所以取名《天工開物》的原因。“天”即自然界;“工”指人的技巧;“開”是開發利用之意;“物”就是物質財富。

“天工開物”就是在自然界的前提下,人工開發出各種財富。在唯物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辯證法思想。一切都在變化,世間萬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的。

後記

生於1587年的宋應星,卒於哪一年卻並不明瞭。因爲自1644年清軍入關後,宋應星和哥哥就成爲亡國之臣。短暫寄希望於南明王朝,可惜所託非人。

憤而離世,隱居生活,宋應星歿於何時何地,已經無處考察。然而,他的那部《天工開物》,至今仍然閃耀着科學的光芒!

宋應星的著作是什麼2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在教會人們農業和手工業科學生產知識的同時,又告知人們要打破傳統學術觀念,創立嶄新的科學學術思想。

一、宋應星簡歷

宋應星,字長庚,出生於江西士大夫家族,是江西奉新縣瓦溪牌樓裏(今奉新縣宋埠公社牌樓生產隊)人,他從小聰明好學,“數歲能韻語”(作詩),有過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師及長輩喜愛。

宋應星熟讀經史及諸子百家,他在宋代四大家中,特別喜歡張載的關學,並從中接受了唯物主義自然觀。他對天文學、聲學、農學及工藝製造之學都有很大興趣,曾經熟讀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書。此外,還喜歡音樂、作詩。他常與同窗好友赴本縣風景名勝處郊遊,相互作詩,相互激勵,縱談天下事。

青少年時期的這些經歷,給他後來撰寫科學著作、創立新學術思想創造了先決條件。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宋應星與兄應升,赴省城南昌參加乙卯科鄉試。在一萬多名考生中,29歲的宋應星考取全省第三名舉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諸生中只有他們兄弟中舉,故稱“奉新二宋”。但後來,他數次前往京師(今北京)參加會試,都名落孫山。

宋應星之後以舉人身份,擔任過江西分官縣教諭;做過福建汀州府推官、南直隸亳州知州。隨着明朝的沒落,宋應星灰心地辭官隱居,不問政事,專心著作。最終在貧困中度過晚年,於永曆二十年(1666年)逝世,享年80歲。

二、《天工開物》與其學術價值

飽讀詩書的宋應星,因科考不順利、官場不得意,他將全部盡力傾注到科學研究與著作當中。他把中國幾千年來出現過的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方面的知識作了一個總結性的工作,同時也對技術經驗作了總結性的概括,並且使它們系統化、條理化,然後著述成書使之能夠流傳下來。《天工開物》就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全書共分三卷十八篇,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爲“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天工開物》的特點是圖文並茂,注重實際,重視實踐。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當時工藝技術的成就。

《天工開物》記述了工農業生產中許多先進的科技成果。書中用技術數據給以定量的描述,顯露出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理論闡述,注重引入理論概念,而非單純技術描述。這是它的可貴之處。

宋應星的著作是什麼 第2張
  

宋應星紀念館

《天工開物》介紹了一些西方的科學技術方法,如金屬焊接、焊藥等技術。但書中的“物種發展變異理論”、家蠶新品種的培育、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論述以及活塞式鼓風技術等等,都比歐洲與俄羅斯等西方國家相關技術早了許多年。

毫無疑問,《天工開物》對當時的農業與手工業生產具有很高的指導價值,同樣也具備很深遠的學術價值。

三、打破舊思想,創立嶄新的學術思想

《天工開物》在帶給人們科學生產知識的同時,書中也貫穿了打破傳統觀念,樹立嶄新學術思想的內容。

明朝等封建朝代八股取士的確定,使得理學逐漸變爲僵化的科舉教條,這嚴重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宋應星對於那些鬼怪迷信之說給予了堅決駁斥,他主張對事物的考察要用“試見”和“試驗”的方法。即注重實踐與科學試驗。

如宋應星對麥子的開花就進行過仔細地觀察,作出了“江南麥花夜發,江北麥花晝發”的科學結論,而對未經自己親自檢驗的.事物和現象,往往持謹慎保留的態度。值得稱道的是,宋應星在學術上對自己要求極嚴,有高尚的科學美德。

宋應星還把中國傳統唯物主義哲學關於物質的構成及其發展的學說推向一個新的境界,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使古代樸素的自然觀具有更多哲理性和自然科學內容,運用他的這些理論思想能夠比較容易的解釋較廣泛的自然現象。

宋應星的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觀點是在與當時佔統治地位的唯心主義自然觀的鬥爭中成長起來的。他爲自己的著作冠以“天工開物”之名,就是這一思想的生動體現。“天”即自然界;“工”指人的技巧;“開”是開發利用之意;“物”亦物質財富。“天工開物”即自然界杯人工技巧開發出物質財富。

總之,我國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在教會人們農業和手工業科學生產知識的同時,又告知我們要打破傳統學術觀念,創立嶄新的科學學術思想。他敢於向傳統學術作鬥爭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與敬佩;他勇於實踐、不停留於理論知識、大膽創新的科學態度,更加值得我們讚揚。

標籤: 宋應星 著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v7d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