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有信念的孩子學習有動力

有信念的孩子學習有動力

(1)什麼是信念?

有信念的孩子學習有動力

信念是一種認識,是在認識的基礎上,情感化、內在化了的認識。換一句通俗的話來解釋,所謂信念就是自己認爲可以確信的看法;是信念持有者確信正確的內在認識,帶着信念持有者自身的強烈情感。

著名西班牙解剖學家塞爾維特,43歲的時候被教會以“異端思想”罪處以火刑。當大火在他腳下熊熊燃燒的時候,他仍舊堅定地宣稱:“我知道我將爲自己的學說而死,但這是爲真理而死,並不會減少我的勇氣。”

著名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因宣傳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被羅馬宗教裁判所判處終身監禁。他被教會毒打刑訊,跪地受審,身體虛弱,面容憔悴。但是,當他從跪着的地方站起來的時候,他依然堅定地說:“地球仍舊在轉動!”

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女大學生邱岫說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就建立了一個信念:女孩子並不是生下來就比男孩子笨。正因爲如此,邱岫在行動上就表現出主動性、堅定性和一貫性。她在入國小前,就總要和鄰居的男孩比高低,每天學的生字、背的詩詞都有意地比那個男孩子多一些;進入國小,她當上了班長,男生譏笑她,她十分堅定,刻苦努力,結果直到國中畢業,始終沒有哪個男生能超過她。最後,她終於考進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現在已出國深造。

上述這些例子,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不相同,但有一點兒是共同的,就是事件的主人公都以一種強烈的認識作精神支柱,支配着自己的行動。

塞爾維特和伽利略堅信自己的學說是真理;邱岫堅信女孩子並不是生下來就比男孩子笨等。

這就是他們對自己的行爲所持的一種情感化、內在化的認識。這種認識就是他們的信念。

(2)信念的力量是無窮的

當一個人對某一行爲表現出積極主動、堅定不移、始終如一和高度自信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判斷該人已建立了某一信念。這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中識別和判斷孩子信念的重要方法。

中國小生,由於他們的自我意識才剛剛建立或稍有發展,信念的水平並不很高,信念的種類並不複雜,人生觀、世界觀方面的長期信念較少,多數是近期的生活信念和學習信念,穩定性較差。

例如,有的孩子認爲:“我是爲爸爸媽媽上學讀書的”,有的認爲:“讀書無用”,“農村孩子不如城裏孩子聰明”,有的認爲:“我長大了要當科學家”,有的還認爲“我就是學不好數學”,如此等等,並因此或者不見上進,不想讀書;或者自覺讀書,刻苦勤奮。這些認識就是孩子們的信念,是他們“自認爲正確的認識”。不要小看這些信念對孩子學習的影響和作用。

少年班裏的那些同學,小小年紀能上大學,也是因爲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他們幾乎個個都有獨特的信念——很強的自信心!

少年班裏曾有個人稱“狂生”的學生,叫陳師衆。1978年3月,陳師衆15歲考進了中國科技大學第一期少年班。入學不過三年,在五年制的科技大學還得兩年才能畢業,他卻提出要求要報考研究生。

班主任問他:“我可以爲你去爭取,你能不能考上?”

陳師衆馬上說:“老師,我要是考不上,就把我的頭給你!”話雖幼稚,卻充滿了強烈的自信心。

首戰告捷,小陳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被錄取爲科技大學生物系赴法國生物學研究生。這時傳來了美國在華招收赴美生物化學研究生的消息。於是,小陳又提出要去考赴美研究生。有些人說他也太“狂”了,去法國就不錯了,還考什麼美國,並有消息說:“如果考不上赴美研究生,去法國的資格也就取消了。”

“取消了,我也要考!”小陳堅持要考赴美研究生。爲什麼呢?他說,一是生物學方面,法國不如美國。二是到法國去,自己還要從頭學法語,會耽誤時間。本來沒有到美國的機會,現在有了,一定要爭取。

結果,他以超出錄取分數線42分的成績被錄取爲赴美生物化學研究生。

到了美國,小陳的“狂”勁兒依然不減。他的導師是著名科學家、美國生物化學學會的主席。可是,他卻來信說:“我費了好大的勁兒,擺脫了大教授。”有美國生物化學學會的主席當他的導師,他居然還不滿意,豈不太狂了嗎?

其實不然,小陳有小陳的考慮。他認爲,年齡過大的學者,聲譽高,但知識老化的成分也多。因此,他很有心計地設法轉學,終於找到了一位40來歲的教授作導師。這一系列的事實,表面上似乎很“狂”,實際上反映了陳師衆同學強烈的學習信念,反映了陳師衆充分了解自己、具有決戰決勝的高度自信心。

再比如,陳冰青是1983年入學的第七期少年班學生。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同班同學在作文中是這樣描寫他的:

“老餅”,陳冰青的綽號。夏天一身淺灰派力司短襯衫和褲子,可惜揉得皺巴巴的;春秋便是一件米黃色的拉鍊衫,上面時時掛上一些稀飯、排骨湯什麼的印漬;冬天一件黑色的皮夾克常被棉襖之類塞得鼓鼓囊囊的……他走起路來,腳步看着拖沓,卻並無多大聲息。難得看見“老餅”與誰同行,總是一個人揹着碩大的書包,獨來獨往,天馬行空一般,卻又並無半點傲氣,因爲無論誰對“老餅”說什麼話,他都笑口常開。

不用多引了,大家一定對這個不修邊幅的少年有了一點兒印象,甚至會感到這孩子是不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自信心不強?

其實不然。在他赴美深造前夕,記者採訪了他。記者這樣寫道:

今年(1987年)6月,他就要飛赴美國普林斯頓攻讀博士學位了。眼下,他正在朱棟培老師的指導下,日夜兼程地撰寫一篇《參數空間的Aharonor-Bohm效應》的論文。我找到他時,他正忙碌地翻資料、查文獻、做記錄、用彩筆打上各種各樣的記號。桌旁的飯盒蓋上有半個吃剩下的饅頭,飯盒裏是早已透涼的雞蛋湯……望着這張稚氣未脫的臉龐,想到他小小年紀(18歲)就要遠離父母拼搏在異域他鄉,我輕聲地問他:“那是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你能適應嗎?”“老餅”眨眨眼,半天才從嘴裏擠出一句話:“人,總要相信自己!”委婉的語氣中透露着自信。

在少年班裏,像“狂生”、“老餅”式的同學太多了。一個個都表現出他們拼搏的勇氣和高度的自信。

表現在少年大學生身上的自信,並不是偶然的。正如美國作家愛默森所說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個祕訣。少年大學生之所以能小小年紀就上大學,第一個祕訣就是他們都有強烈的自信心。在這個問題上,認識的邏輯是:因爲他們有自信心,所以超常發展,進了大學少年班;而不是因爲他們超常發展了,所以自信心強。這就是說,只要能夠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你的孩子也可以加快發展。

可見,信念的作用是很大的。那麼,我們怎樣來判斷孩子是否建立了正確的信念呢?

信念是抽象的,且孩子年齡小,主觀上可能不會意識到自己某一信念的存在,但是,潛藏在孩子心靈深處的信念總是要支配孩子行動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孩子日常行爲的觀察,來判斷孩子是否建立了正確的信念。

通常,孩子在學習、生活中行爲不堅定、不持久,被動盲目,自信心不足,肯定是缺少正確的信念。

例如,有個同事告訴我,她的獨生女兒順英進入國小六年級後成績下降得比較厲害。我問她,孩子性格上有沒有變化?她說:“順英個頭越來越大,膽子卻越來越小,見人說不出話來。學習中沒有主見,作業完成後不知做得對不對,非要同別人對答案、或讓爸爸媽媽檢查之後才放心。有時,考試後明明是自己做對了的題目,由於她的答案和別的同學不一樣,她就認爲是自己做錯了。”

從順英的這些個性表現來看,是自信心不足。爲了尋找順英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我單獨同順英談了談。

順英說:“爸爸對我管得可嚴了,輔導的時候好具體、好耐心啊。就是有一點不好,非要聽他的不可,我喜歡唱歌、跳舞,他就是不允許。所以,我也就不給他好好唸書。我要考那麼好幹什麼?”順英說到這裏噘着個小嘴。

我問:“你不好好唸書,爸爸會不會批評你?”

她生氣地說:“爸爸說了,我要是不好好唸書,他就讓我當知青。”

“你知道什麼叫知青?”

“不知道。”順英看了我一眼,“反正不是好事。當知青就當知青,我何苦爲他用功。”

這樣一說,我明白了順英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是因爲她確立了一個錯誤的信念:學習是爲了向爸爸交差。這個錯誤的信念是由於她爸爸錯誤的教育方法——管得過嚴、壓制孩子唱歌、跳舞的興趣造成的。

“學習是爲了向爸爸交差”是順英自認爲正確、其實是錯誤的認識。

這種信念行爲的主動性使順英只求天天向爸爸交作業本,不求學得知識;這種信念行爲的堅定性使順英處處同爸爸對立,不求自己判斷習題正誤;這種信念行爲的一貫性使順英上國小六年級後一年多時間裏一直保持這一認識,影響了學習,成績自然下降。因而表現在與爸爸的對立上,似乎是有自信心,而表現在學習行爲上卻是自信心不足。

在中國小生中,自信心不強的孩子屬於這種原因的不在少數。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逐步增強,逐漸地要求自己的行爲和自己的主觀需求相一致。當他喜歡的受到壓抑,不喜歡的又被強加於自己時,就會產生消極牴觸情緒,從而出現抵制行爲並隨之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時間一久這種錯誤的認識就情感化、內在化爲信念。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信念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正確和錯誤的問題。信念雖然看不見、摸不着,卻實實在在地存在着,不以家長的主觀意志爲轉移,左右着孩子的行爲,影響着孩子的成長。

在信念問題上,家長們要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是充分認識正確信念對孩子成長的促進作用,隨時注意孩子的信念行爲,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信念;二是家長要意識到自己在孩子信念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不要由於自身行爲的失誤導致孩子形成錯誤的信念。

標籤: 信念 學習 動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yol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