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上墳的由來和寓意

上墳的由來和寓意

上墳的由來寓意,掃墓:掃墓,即爲“墓祭”,也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北方叫上墳有的地方將掃墓稱之爲“掃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區稱之爲“掛山或“掛紙”。下面嗎具體瞭解上墳的由來和寓意。

上墳的由來和寓意1

掃墓的寓意:

掃墓,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按照習俗,一般在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墳墓、培添新土、清除雜草,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中國人受傳統文化心理的影響,有着強烈的家庭觀念,尤其重視家族、祖先,對祖先的崇拜、返本歸宗的意識特別濃厚,在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特殊緬懷方式。

上墳的由來和寓意
  

上墳

較爲普遍的方式,即在祖宗葬地(一般在本村的墳地)舉行,俗稱上墳,時間主要是忌日和傳統重大節日(中秋除外),如除夕、清明、中元節(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六月七年級等。由家裏的男人攜祭品、香紙到墳前,擺放祭品、水酒,然後燒紙、焚香、奠酒、行禮,其間還壓墳頭紙。

上墳習俗尤以清明上墳最爲隆重,前一天早上還要去給祖先墳上添土,以示家族人丁興旺。大多數農村家族兒子結婚,也要去上墳,意思是告訴祖宗兒子成家,人口又多了。

另外, 人死後第七天黎明,家人到墳前祭奠致哀,稱“壘七”。此後每七天一次,一般五七而畢,也有壘到七七的。人死第100天時親屬兒女備供品祭奠,叫百餮,舊時有的紮上搖錢樹、紙箱、紙櫃焚化墳前,只是燒些紙錢。

上墳的由來和寓意2

作爲一箇中國人,孝道是永遠的傳承精神,那麼傳承孝道的方式有非常多,通過一些傳統節日習俗繼承孝道是最普遍的方式。是春季祭拜祖先的日子,也是教育下一代要孝敬的好時機。

清明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那時清明並不是一個節日,僅僅是一種代表着時節變化的春祭節令。後來春秋時期出現了寒食節,恰好就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的時候要防火、滅火、祭祀。直到唐朝的時候,唐玄宗明文頒佈律令,將寒食節和清明節連在一起放假四日,用以祭祀祖先。慢慢地,清明節便取代了寒食節,而清明節掃墓也就成了一種廣爲流傳的習俗。

上墳的由來和寓意 第2張
  

上墳要尊敬祖先

在民間,上墳祭祖是清明節的習俗,並且傳承了千年,並非是封建的思想,清明節最初的意義就是禮敬祖先和感恩追始。古人在孝道上很嚴格,“事死如事生”就是一種孝道的體現,意思就是說對待死去的長輩要像他們活着那樣尊敬,所以每逢清明節我們都要上墳表現對祖先長輩的尊敬。除此之外,在清明節上墳掃墓的時候,我們也要懷念過去的時光,並且反思現在不足和缺點,以感恩追始。

思念故人告慰祖先

清明節祭祖主要的寓意是思念祖先,告慰先人的在天之靈,也是樹高千尺葉落歸根理念的傳承,祭祖掃墓不僅是簡單的儀式,而是生者對生命的感恩與敬畏,爲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一年年輪迴,一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上墳的由來和寓意3

01·清明節的由來

關於清明節最早的史料記載,應該是西漢時劉安編的《淮南子》裏,其中“天文訓”一節裏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爲清明”這樣的記錄。清明隨二十四節氣而來,最早形成應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前後,說明這個節氣由來已久。

正確地說,清明節,應該先是個節氣,然後纔是節日。說它是節氣,是因爲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它又是個有着風俗和紀念意義的重要節日。

古人對清明這個節氣相當重視,流傳下來的俗語不少,比如“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穀雨緊相連,散種耕地莫遲延”等等。

那清明到底應該在哪天又爲什麼是個節日呢

想知道這個,得先從寒食節聊。

南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中說: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是說從冬至到寒食這個節日,中間相隔105天;同時老曆法裏也說“冬至百六日爲清明”,按這種說法,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

正因爲兩個節捱得實在太近,所以過着過着也就合併在一起,沒有了明確區分。

所以清代的《燕京歲時記》裏才說“清明即寒食”。

02·清明節爲啥要祭祖掃墓呢

相傳掃墓這條風俗,最早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最早的貧民沒有墳墓,直到秦漢時期,等級制度沒那麼嚴之後,普通百姓纔有了墳地,接着也就開始了“墓祭”,並慢慢形成了風俗。

清明節掃墓這風俗《周禮》裏並沒有寫,所以最起碼在先秦以前清明都不掃墓。秦以後,掃墓也基本在寒食節裏做,並且在漢唐時期比較流行。

唐玄宗李隆基有道詔令裏說:

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已成習俗應當允許使之永爲常式

大概也是從唐朝開始,掃墓這事也搬到了清明節。白居易有首詩裏,就有“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這樣的句子,可以看出兩個節日的合二爲一,以及當時掃墓的習俗特點。

關於寒食掃墓,有說是戰國的晉公子重耳爲了紀念恩人介子推,所以寒食節有禁用明火的習俗;也有人認爲源於上古母系社會時“祭祀高母”的習俗,爲此唐玄宗還把寒食節定爲祀祖節。

上墳的由來和寓意 第3張
  

03·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

因爲清明和寒食節兩節重合,所以這個節日的.規矩、講究也就合併在了一起。

首先是:吃冷食,禁用明火。

相傳當年重耳被人迫害逃亡,介子推一路保護跟隨。沒東西吃的時候,介子推割了腿上的肉,謊稱是兔肉讓主君吃。

後來重耳成晉文公,親自上門去請恩公。介子推背母上了綿山,晉文公找不到就命令放火燒山想逼人出來,竟把這母子燒死在山上。

文公非常傷心,改綿山爲“介山”,山中柳樹改稱“清明柳”,還命令每年這天禁火,只吃冷食。

其次是:掃墓,祭祖上墳:在宋代,清明祭祖的風俗已經非常流行。《東京夢華錄》裏說: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自此之日,皆出城上墳。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裏,也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的記載。

最後就是踏青、春遊:著名的畫中瑰寶《清明上河圖》,就記錄了北宋時期清明節人們出城掃墓、踏青,趕集等的盛況。

宋代詩人吳惟信也曾寫過“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了城。”的詩句。清明時節,天氣回暖,正是踏春的好時節。

但關於清明祭祖,還有四件事要注意一下:

1·不要帶空心、成串、多籽的水果去掃墓;

2·除非新婚或入贅婿,以及頭年新墳,女婿不掃妻家墓;

3·清明掃墓要添土但不能拍土,據說這不尊重先人;

4·清明掃墓後不能走親訪友,可在外面團建遊玩。

標籤: 由來 上墳 寓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1j3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