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集合15篇)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集合15篇)

學習、工作中,大家對隨筆應該很熟悉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敘事或評論。什麼樣的隨筆堪稱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國小語文教學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集合15篇)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

時間如行雲流水,我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以及本班的語文教學工作也半個學期了,這半個學期在工作中,我不斷的反思學習,努力使自己不會愧對“鑄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稱號。現總結自己的教學工作如下:本學期,我堅決落實學校的有關教育教學計劃,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制度和要求,認真完成各項任務,狠抓教學常規,努力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1、運用新課標理念:

在教學中,認真學習《國小語文新課標》理念,根據新課標精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真制定“語文教學計劃”,做到教學有目標,有方法,有反思。通過學習和實際教學,我瞭解到這個階段兒童感性多於理性,對於外界事物,側重於主觀認識。爲此,在教學中,我一直用童化的語言和形象生動的直觀事物來指導教學,讓學生能迅速接受知識。把孩子當成朋友,當成相互學習的夥伴兒,讓孩子們感受到老師的親切和關懷,知道老師就是他們賴以信任的朋友。

2、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一年級的學生可塑性強,有人說他們是“一張白紙”,看教師怎樣在這張白紙上落墨。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教學工作開始的重點。作爲今年的新老師,又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

我深感任重而道遠。剛開學的幾個星期裏,我不斷向學校資深教師學習,採用編兒歌、口令等形式,將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融入情趣之中,讓學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課前準備,要求學生上課前,要把上課的'書、本、文具準備好,不要上課了再手忙腳亂的掏書包。課前,還要把鉛筆削好,把鉛筆屑扔到垃圾桶裏,養成有備無患,講究衛生的好習慣。

二、上課起立時,要整齊站好,一切服從指揮,落座時,要全心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不要左顧右盼、交頭接耳說話,培養學生遵守紀律的習慣。

三、做到“三個一”,胸離座一拳,眼離書一尺,筆尖離手指一寸。養成良好的讀書、寫字習慣。

四、回答問題時,要大膽發言。聲音要洪亮,要用普通話,要“因爲、所以”把問題說明白、講清楚。別人回答問題時,要注意聽,當別人回答完畢時,可以補充自己的觀點,不能打斷別人的發言,更不能三心二意,好像與自己沒有關係似的。

五、老師講課時,注意聽講,記住老師講的知識和有關的學習方法,要能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但要舉手,獲得老師的同意後,才能發言。

六、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書寫要認真規範,不敷衍老師。

七、課前要養成預習的習慣,老師要提前做好“預習提示”。

八、每學完一課,要做好複習,有疑必問,要達到全知全解,不能留下不懂得問題。

上面的要求看起來,對學生有點苛刻,過於嚴肅,但我認爲這樣對學生的習慣養成是大有裨益的。但我自己也注意要多接觸學生,做他們的朋友,讓學生知道老師嚴格要求他們是對他們的人生有好處。還感受到老師和藹可親,易於接近。我經常用李大釗的一句話教育學生“學就學個踏實,玩就玩個痛快!”。

3、認真備課:

這前半學期學校讓我收穫頗豐。我明確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圖解對活動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做出總結,寫好教學反思。

4、抓好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

一年級作爲學生走進學校的第一步,正如建高樓大廈的地基一樣是非常主要。本學期,我主要在注重學生的漢語拼音知識的掌握、寫字、讀書、課外閱讀等方面作了努力。列如一年級的主要任務就是學會拼音和識字。在學拼音時運用形象的教學幫助學生認識拼音,如:l像什麼?n想什麼?在識字時,運用古代的造字法幫助學生識字。提前教會學生查字典,運用字典學習拼音、字詞。學完拼音後,讓學生用寫日記的方式學習寫作,想什麼寫什麼?拼音、漢字都可以。一學期末,大部分學生能寫出100多字通順易懂的所見所聞了!

5、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作爲一位新教師,我存在的不足有很多很多,經驗不足,努力不夠,教學基本功不夠紮實。在教育教學中對學困生的關注不夠。從拼音抽測到古詩背誦再到考試,我發現班上幾名學生的基礎知識掌

握得不夠紮實,這還需要在後半學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與幫助。家長配合不夠。說明我與家長的溝通還不夠,這將是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之一。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積極向身邊的老師學習。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2

在長達一個月的“我的夢想課堂”教學大比武中,爲了實施課堂均衡,不讓一個孩子在課堂上落下,我專門就孩子參與學習的面進行了長期觀察,並做了詳細記錄分析。

現象:

從學生的參與感官看:

凡是讓學生動手做的教學環節學生參與面明顯高於讓學生動耳聽的。

舉例:六年級數學《抽屜原理》,在學生自己擺放“4支筆放到3個文具盒”的教學環節時,學生參與面100%,而當全班交流彙報時,學生的參與面就下降到70%左右,30%左右的學生就不能進入認真傾聽的學習狀態。

凡是讓學生動口讀的教學環節學生參與面明顯高於讓學生動腦想的。

舉例:五年級語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凡是讓學生自己反覆朗讀的地方學生都能大聲朗讀,參與面100%,而讓學生思考“爲什麼說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人人爲我、我爲人人’什麼意思”等問題時,學生的參與面就明顯下降。

從教師的專業情感看:

凡是教師投入情感多的環節學生參與面明顯高於教師情感投入低的。

舉例:兩個老師,同樣上一年級語文《四個太陽》,一個老師上課激情奔放,始終以自己的情感場吸引同學們,學生的參與面始終在90%以上。而另外一個老師,上課冷漠無熱情,講述得只是乾巴的知識點,學生無情趣,學生參與面只在50%左右。

凡是教師創設情景妙的環節學生參與面明顯高於教師不創設情景的。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3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爲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而實際學生表現出的往往是不願學或是泛泛地學、完成任務地學。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在於學生是否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其中。況且,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極爲短暫而有限。如果學生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的話,他是不可能主動參與的。即使在形式上表現出在做這件事,那也是爲完成老師的任務而迫不得已。因此,教學總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此我認爲: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1.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強課堂活力

低年級的學生,其直觀思維佔主導,他們對教師的言行、動作尤其喜歡模仿。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設計時,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滑稽的動作,一句幽默的`話語,一個誇張的手勢……都可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進而將專注的目光投向於你。同時,教師還應該對教材爛熟於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多鼓勵,多賞識,讓學生在學中變得自信

對於一個低年級的小孩子,他們不懂得什麼叫自信。但他們都喜歡在集體中表現自己,喜歡在競爭中獲得勝利,進而獲得老師和同學賞識的目光。作爲老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也應該利用學生這種心理,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合適的場合予以鼓勵、表揚,讓他們嘗試到成功的喜悅,進而向更高的目標奮進。如果我們老師能夠發現他們的優點,哪怕是很微小的一點成績,老師的鼓勵,說不定就會喚起他沉睡的心靈,繼而獲取更大的成功。 當然,表揚與賞識、鼓勵,要適度,要因人而異。對於“優生”不能過分地表揚,那樣會讓這類同學飄飄然,變得驕傲自大,自以爲是。而對於差生,我們必須呵護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用心去溝通,去鼓勵,讓他們摒棄“破罐破摔”的心理,進而取得一點點的進步。

3.注重因“趣”利導,激發學習熱情

每個人都是隻有對某件事產生了興趣就一定會表現出熱情,有了熱情就會完成得很出色。國小生都具有好動的天性、愛玩、有強烈的求知慾這些潛在的興趣傾向。在教學中,教師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導,運用新穎的教學方式、靈活的教學程序、探索性的教學活動,積極把學生潛在的興趣轉化爲現實性。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有效地激發了孩子們的信息激情並主動參與其中,還培養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4.注重課堂作業趣味性,喚起學生學習慾望

作業的設計要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4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六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我針對上學期本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本人在本學期對語文教學工作做了些調整,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現作出總結:

1、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課後及時反思。

課前,我認真備課,明確重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把握教材的關鍵,並根據瞭解到的情況認真選擇教法。課後,我及時對每一節課進行反思,反思教學方法,反思教學環節,反思學生課堂學習過程等等,並在備課本上記錄下來。

2、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積累

要想學好語文,只憑課本是不夠的,必須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我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培養學生課外知識量。要求學生必須根據自己課外閱讀的內容做摘抄,可以是作文,可以是名言,可以是精彩片段……時間久了,學生積累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我相信這樣的.活動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是大有好處的。

3、做好學生的輔導工作。

本班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學生愛動、貪玩,缺乏自控能力,學習積極性不高,有一部分學生總是不能按時完成作業。以優生來帶動差生,對學困生的學習進行輔導和幫助。又利用每一個學習小組組內成員進行競爭來帶動全班同學共同進步。

4、狠抓學生閱讀理解這個薄弱環節

本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貪玩、注意力不夠集中,針對這些,本期重點放在讀上,從讀中理解詞義、句子的含義,從讀中體會思想感情,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概括、創新。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5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育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潛力,閱讀潛力,寫作潛力,口語交際潛力。使他們構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作爲重中之重。

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每個語言文字都是一顆跳動的生命,都具有必須的感情色彩,豐富的內涵。花能使你百花盛開,那是五彩繽紛的大花園;還能使你想到那不十分引人注目卻那樣堅韌,在風雪中傲立的小花。百合花讓你感覺清純、淡雅;玫瑰花則讓你感覺豔麗芬芳,熱情似火。百合與玫瑰僅僅是兩個字的差別,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不一樣的刺激、感受。這就是我們的母語所賦予我們的空間、靈感。也就是唯有我們的母語纔有如此的魅力。每個跳動的音符都會激起孩子們的遐想,給以美的享受。都會是你產生豐富的聯想,都會讓你想到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作爲一位語文教師,我們應指導孩子們賦予每個文字以新的生命,賦予它變化的色彩,使它盡顯英雄本色,盡其使命。讓孩子們盡情享受語言文字給他們帶來的歡樂,用孩子們特有的童音,用他們特有的理解,讓他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那是最高的一種境界。讓每個中國人都喜歡我們的母語,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肩負的職責。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6

(一)對國小語文複習課教學的幾點思考 作爲“溫故而知新”的複習課是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而設計的一種特定的教學形式。它不僅有鞏固知識, 訓練能力的功能,更有“溫故”和“知新”的要求。這裏的“知新”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

那麼,語文複習課如何進行才能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呢?

一、檢測:摸清知識能力現狀。

要在複習時避免無效信息的重複傳授、無效訓練的簡單重複,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和訓練,就必須在複習課前採取測驗、考查、提問,或通過座談、個別瞭解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摸底、調查,根據反饋來的信息 ,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複習課教學方案。一位二年級老師在第三冊教材教學結束後,結合本學期的教學內容,編制了一份檢測試卷,在批閱試卷時發現學生對按音序查字典的方法掌握得還不夠:對聲母在字典中的位置是清楚的,但對韻母的順序,或聲韻母相同、聲調不同的字如何查檢,都不大搞得清楚。瞭解到這個情況後,這位老師在複習課上邊示範邊介紹具體的檢字方法,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提供一些有特點的字,讓學生現場練習查檢,於是全班同學都掌握了音序檢字的方法。雖然這位老師講述的是過去講授過的內容,但由於訓練內 容是新的,學生查檢字的水平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二、貫通:建立系統的知能體系。

語文課是以課文和單元作爲結構單位的。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採用“段段清”的做法,一篇課文教學結束馬上又轉入下一篇課文的教學,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和訓練的能力是呈相對的一個個點狀或塊狀的,沒能形成大 綱所規定的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的網絡。語文期末複習課則應以教學大綱爲指導,對一個學期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和訓練,讓學生從總體上了解和掌握系統的知識體系,訓練和提高所規定的能力。例如三年級上學期已進入作文訓練,第五冊教材中安排了八次作文訓練:有看圖寫話,有狀物,有敘事,有記人,還有練寫通知。每次作前指導,教師一般都只是就該次作文訓練的要求講些與本次作文相關的知識,做些必要的引導,滿足於把作文寫出來就行了,而在複習課上,有人誤認爲作文沒有什麼可複習的。其實,複習是提高學生綜合作文能力的重要一步。爲了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師應居高臨下,對本學期八次作文訓練的內容和形式進行系 統的歸納、總結,讓學生從總體上回顧本學期作文的特點,重點講述國小記敘文寫作中的“觀察——說話—— 寫話”的規律,結合學生寫作的實際解析各類作文的標題、開頭、正文、結尾的寫作知識和要求。這樣,經過 融會貫通的複習,學生對本學期所講授的知識和訓練的水平顯然會比複習前要提高一步。

三、補缺:彌補過去教學的不足。

由於教師對課文和單元所規定的教學重點和任務的理解不同,對教學內容的處理也可能是不同的,在平時教學中,有一些該講的內容沒講是在所難免的。雖然在學生作業和輔導時教師已知道這些缺漏,因爲要趕教學 進度,有些也沒有或來不及補充講解。複習課上針對這些缺漏必須予以補充,以求得學生對知識點的全面掌握。

四、比較:促使認識的深化。

在“溫故”中“知新”,並不是僅僅靠機械性重複就可以做到的,有些要通過比較來辨別才能達到目的。上覆習課不在於老師不停嘴地講多少,而在於如何引導學生把舊知識與舊知識、舊知識與新知識、新知識與新知識按教學和複習的需要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現其中的差異,從而獲取新的知識、訓練新的能力。

五、強化:提高訓練的深度。

訓練是複習課的主要教學活動形式。那些題海戰術、“炒冷飯”、機械性重複訓練等等,是訓練中的弊端。怎樣才能在複習課的訓練中提高複習效率呢?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進行段的 複習和訓練時,除了進行一般的段落層次劃分訓練外,教者還必須深入講析分段的一般方法:諸如按事情發展順序劃分、按時間先後劃分、按地點或空間位置變換劃分、按總分關係劃分、按材料性質劃分等。接着,讓學生根據這些方法進行劃分段落的訓練,然後讓學生說說是用什麼方法劃分的,還要求學生說出各段落之間的關係,每一段與文章主題的關係等等。這樣的訓練不僅能讓學生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同時還可以克服學生在劃分段落時存在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六、拓寬:多側面地講解相關知識。

複習課要重溫過去所學過的知識,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因爲複習要體現提高的原則,所以這種重溫又不能是機械的、簡單的重複,而應以原有知識爲基礎向外拓寬。平時的講讀課教學由於受教學內容和目標、時 間的限制,不能隨意拓寬,而複習課上因爲經過多篇課文教學,多個知識點的講解,已具備了拓寬的條件。例如擴句、縮句是國小語文訓練中的一項重點內容,平時訓練時有些東西具有隻能意會不易言傳的成分,複習課 上則必須進行拓寬性講解。例如作爲主語、賓語前面的定語,謂語前面的狀語和後面的補語,,以及一箇中心詞前面可以分別加上多個定語或狀語的知識,則應結合具體實例,用國小生能理解的話進行講析。待學生基本掌 握了這些知識之後,才能保證學生做擴句和縮句的練習,得出來的答案不是懵出來的。事實上,學生進行擴句和縮句練習的水平也只有在這種拓寬性練習中得到提高。

七、昇華:提高原有教學層次。

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對知識的傳授往往是滿足於教材所涉及的內容,有些教師還常常就文論文、就知識論知識,學生能正確解答訓練題目就算完成任務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有時還停留在感性階段。複習課的 教學則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完成這種由感性向理性的昇華。例如在平時的講讀課文和閱讀課文教學時,教師傳授了一些閱讀理解的方法並訓練了一些閱讀理解的能力,但是因爲還沒有昇華到理性的高度,學生在實際的`閱讀理解時往往還只是憑經驗。在複習課上教者則有必要結合獨立閱讀課文、自讀課本和練習與測試中的閱讀習題的訓練,幫助學生總結閱讀、理解的有關學習方法,像初讀了解文章的概貌,再讀理解文章的結構,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精讀體會思想感情,重讀思考和解決相應的問題等等方法。在這些方法的指導下,再引導學生聯繫實際,進行閱讀和理解的實踐。從而使過去的那種閱讀和理解的水平、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八、分層:取得各自的理想效果。

學生的情況比較複雜,由於他們的基礎知識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受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程度也不同,對教師所教學的知識的接受程度、訓練能力的層次也必然是參差不齊的。因此,複習課上對學生要按不同層次要求,分別對待,才能取得相應的效果。

九、遷移:推動綜合能力訓練。

遷移,是以對過去教學內容和訓練能力的複習爲基礎,向新的複習內容遷移,向其他方向擴展。這種複習方法是一種充分調動學生複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習能力的做法。複習課實踐顯示,使用遷移 的複習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看圖學文是貫穿於小語整個教材的文體,其主要目的在於通過課文的教學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複習課上教師則需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看圖學文的學習方法,然 後把這種方法遷移到其他看圖學文課文的複習上來,指導自我複習。實際上,學生完成這種遷移之後,不僅所需複習的知識、思想、內容得到了複習,而且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都能得以提高。此外 ,看圖學文的複習還可以向看圖說話寫話、看圖作文遷移,用看圖學文中所學得的觀察、想象、寫作方法去指導看圖、說話、寫話和作文。這種複習已不是一篇課文或單項知識的複習,而是轉向對一個網絡知識的複習和 綜合能力的訓練。這種複習不僅在訓練程度,而且在訓練角度上都得到了加強。

國小語文複習的一點體會

複習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必要環節。學生通過複習,將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歸納、總結,從而達到加深理解,系統吸收、靈活運用的目的。複習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複習方法是否恰當、科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得以充分調動。在期末的複習裏,我注意做好下面兩方面:

一、巧用複習方法

在複習中,除了對知識的歸類複習外,我還嘗試了一種新的複習方法,效果也不錯。這種方法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教師劃定複習範圍或確定複習項目,學生依據課文、課堂筆記、平時作業及相關學習資料,確定複習重點,列出複習提綱,自行復習,然後根據自己的複習所獲,嘗試擬出模擬試題,做好“擺陣”和“攻陣”的準備。此階段,學習支配權應屬於學生,教師只是相機做一些提示:“想一想,還有那些內容該掌握。”“你還有哪些地方沒複習好。”“你估計誰可能會疏忽什麼內容,會搞不透什麼問題,你能出個題目考考他嗎?……

第二階段:學生之間開展“攻陣”活動。第一個“陣主”,由學生自薦上場,根據自己所擬的測試題進行“擺陣”,或由全班同學競答,或指人作答,優勝者爲下一輪“陣主”,繼續“擺陣”。此階段,教師是導演,是參謀,是顧問,除維持好課堂秩序,調節好課堂氣氛,還要作出客觀的評價:對學生不正確的問法、測法要給以糾正;對沒有掌握好的問題,要引導討論,明辨是非;對提問巧妙、見解獨到、回答正確、表現突出的學生要給以熱情表揚。

第三階段,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本次複習要點,交流、推廣先進的學法,幫助確立正確的複習導向。教師針對學生暴露出的薄弱環節,有的放矢地進行強化訓練。

這種複習方法因爲是師生共同活動,打破了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遵循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在複習的過程中,學生既是演員,又是觀衆,同時還是“老師”,是評議員,學生間人人平等,個個參與,人人都是主角,人人又都是配角。此外,整個複習的過程中,教師始終以鼓勵爲主,鼓勵學生樹立信心,鼓勵學生積極“攻陣”,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疑難問題。所以這種方法也遵循了民主、平等和鼓勵爲主的教學原則。在複習中,學習的主動權完全由學生掌握,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知識,而且培養了能力。學生通過看、讀、背、思、問、聽、議、答、辯、寫,調動多種感官,手腦並用,既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1、複習生字時,我讓他們編字謎,學生很是喜歡,興趣很高,如“舅”:老鼠舅舅是男的;“資”:發給貝貝一次工資;“啪”;一掌拍在嘴上……

2、爲了不讓學生對炒了又炒的生字厭煩,我一進教室就向學生求助了:孩子們,這張生字表怎麼看我都覺得有缺陷,那些編者叔叔們都是按一課一課來編寫的,現在整本書的生字我們都學會了,生字一課課複習起來不太有條理,你能否噹噹設計師,將這張生字表重新設計呀?(學生睜大好奇的眼睛,興致勃勃的,或許他們怎麼都沒想到自己還可以重編生字表)然後我們評選出一個高級設計師的大作進行復習(情緒更高了,還可成爲高級設計師,同學們用自己設計的生字表複習)比如可以按什麼形式來歸類設計呀?(學生講了很多類別:字形相似的,可以加強區別;字音相似的,可以加深比較;同偏旁的歸成一類……)於是,設計在專心致志中拉開了序幕……

二、上好語文複習課

每到期末,枯燥無味的複習課往往令老師頭痛,令學生厭煩。究其原因,一是複習內容簡單重複,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二是複習形式單調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上好國小語文複習課,我認爲應注意以下幾點:

1、複習內容的整體性

複習是把平時在每篇課文中學到的零碎知識系統化,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學內容。因此,要把複習課與新授課區別開來,切忌逐課逐段地把字詞句像回放電影鏡頭似的重複一遍。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整冊教材。在期末總複習之前先把全冊教材中的基礎知識按照拼音、字、詞、句等不同的內容進行分類,把課文中出現的練習題類型分別列出來;再把閱讀思考題的類型、作文訓練的不同內容等也分門別類地列出來。這樣,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全冊內容,複習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其次,教師要採取恰當的複習形式,有些內容可以整冊教材爲整體複習,如生字、多音字、誦讀課文等部分基礎知識及作文訓練等;有些內容也可以單元教師爲整體複習,如閱讀能力的訓練等。但不管採取哪種形式,都要着眼於各類知識的整體性,使之系統化、綜合化。

2、複習過程的開放性

複習課要改變過去那種教師“一言堂”的現象,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要實施開放式教學,即讓學生自主選擇複習的內容和形式,自己總結複習的方法。教師的任務在於“宏觀調控”,把握複習的方向和進度,進行適時的引導和點撥等。複習時,教師不再佈置學生多讀多寫,而要把複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如複習生字:“你認爲哪些字比較難記,難寫,應重點複習哪些字;你願意怎麼複習就怎麼複習,可以反覆練,可以同桌合作聽寫,也可以出一份自測題。”複習閱讀部分:“自己從課外讀物中找一篇文章,想想能提出哪些問題,這些問題該怎樣回答,然後在小組內容交流。”每複習一類知識或一個單元讓學生寫一份“複習心得“,總結自己在複習中的新收穫和成功的複習方法。複習完整冊教材後,讓學生每人出一份測試題,在全班內互相檢測。這樣的開放式複習,學生自身受益,全班其他同學生受益,教師也瞭解到更多的學情信息,使指導更具針對性,更有實效。

3、知識之間的互融性

在複習過程中,還應還注意基礎知識、閱讀、作文等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繫,使之互相滲透,融爲一體。一般情況下,以複習課文段落的閱讀爲載體,把基礎知識和寫作的複習融入其中,三者兼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就一定要深入鑽研教材,發掘課文中蘊含的訓練因素,是複習“牽一髮而動全身“,以閱讀爲核心,融”雙基“於一體,這樣才能大大提高課堂複習的效率。

總之,要想上好語文複習課,提高複習效率,就應該整體把握教材,採取合適的複習形式,關注學生的自主發展,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合作探究,達到對語文知識的深入把握和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7

作爲一名國小語文老師,我覺得不僅要教給學生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他們懂得做人的道理,儘可能多瞭解一些課外的知識,這是我在平時的課堂上很注重的內容。尤其是對於像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說,生性活潑好動,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堅持一節課端端正正地坐着聽老師講課。可是,在一堂語文課上,孩子們的反應就完全改變了我最初的思維定式。

那是一個星期四上午的第二節課,連續上兩節語文課,孩子們難免有些疲憊的情緒,第一節課我進行了課文的講解,自認爲比較生動,但畢竟是上午的'第一節課,聽講的人還是很多的。按照往常,第二節課,主要是生字的教學,我一個字一個字的講解筆畫、筆順,以及每個字的組詞,當我講到“臺”這個詞組詞的時候,我問道: “ ‘臺’字組詞,誰知道?舉手!”這時,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着自己的答案,一個個臉上都洋溢着自豪的表情。當我一再的問道:“還有嗎?還可以組什麼詞呢?”的時候,全班安靜了。“還可以組‘颱風’啊!”我說道。“什麼是颱風?”一學生高聲問道。我挑逗似的說道:“那你們想不想知道呢?”孩子們笑着大聲地喊道:“想!”“那你們安靜下來老師就告訴你們什麼是‘颱風’”我說。聽到我說這句話,班上那些調皮的也不在打鬧了,班長也大聲的在整頓紀律,大家都慢慢的安靜下來,聽我說着這個所謂的好聽的“故事”。於是呢,我就在黑板上畫了一幅世界地圖,詳細地講解什麼是“颱風”,“颱風”是怎麼來的,“颱風”來到我們國家的時候會怎麼樣,以及它帶來的危害。當時,全班鴉雀無聲,每個人都在很認真的聽,生怕會錯過什麼似的。

雖然,這樣的例子對於其他老師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可對於我不一樣,我們班平時很少這麼安靜,另外,正是因爲這樣的一個小插曲,讓我真正懂得了孩子們的天性。因此,在那之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很好的運用了這點,在講解課文的同時,時不時的穿插一點課外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同時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8

站在春末夏初的時間拐點,回首過去一年來的點點滴滴,心中不禁感慨萬千。現在對我的20xx年度作一盤點。

1、工作態度

始終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工作熱情,認真完成學校交給我的任務。一學期來,虛心向老教師並通過互聯網向優秀同行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並閱讀理論書籍,充實自我。

2、教學工作

一.當面輔導,個別談心。

每次抽考和作文訓練之後,我都儘可能多的個別找一些學生,當面改正他們習題的錯誤。以發現他們是否真正掌握語言知識點。他們卷子上的錯題是不是真正弄明白怎麼做了。並且及時對進步的學生予以讚賞和肯定。對退步的學生提出警告和善意的批評。學生能感受到老師的誠心和忠告。以及老師對自己的重視。會加倍努力學習。比如萬浩同學原來在華傑上,轉到班上學習習慣很差,後來經過我多次談心教育,學習態度明顯轉變,現在語文成績提升很快。

二.課餘輻射,跟蹤檢查

我利用課餘時間對學生進行檢查,尤其是生字詞的檢查。我知道如果不及時有效地檢查,許多學生就會偷懶不認真聽講,課堂效率就無法保障。因此常常進行抽查檢查,學生擔心被批評,因此在課堂上比較能夠認真聽講。

三.精選作業,引領發展

根據減負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業經過精心地挑選,適當地留一些有利於學生能力發展的、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作業。比如引導學生讀《西遊記》,並且儘可能多的利用課餘時間讀課外名著。

四.目標導航,精神激勵

不比成績比努力。鼓勵學生自己和自己鬥。過去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比。給每個學生制定學習目標分數。鼓勵學生一次一次的超越自己。利用做課堂作業的機會寫着一些話在學生的本上或留言冊上激勵他們。這樣做自己雖然麻煩點,但是效果是不言自明的。物質獎勵和語言激勵使學生提高了信心,語文成績又上了一個臺階。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有一大批同學取得顯著進步,比如安利興、安靜、萬晨、安久壯、王安、宋文龍、萬靜、萬康偉、萬浩,其中安利興獲得了科任教師的一致認可。

3、幾點反思和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我剛接手六年級,經過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要迎接畢業考,教學的.任務非常緊,複習時間較短。因此存在趕課現象,都想及早結束新課進入複習。爲了留更多的複習時間而在平時教學中拼命趕進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學習跟不上的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

二.通過幾次抽考發現學生們對語文知識的運用,以及書面表達能力上還有一定的欠缺,爲此教學中要不斷加強語文思維方法的滲透,並從規範學生的口頭表達訓練開始,逐步形成生動流暢的書面表達。

4、下學期教學工作打算

一、紮紮實實打好基礎,拼命趕進度不可取。

學生答題中存在的問題,與他們平時沒有準確地理解和掌握語文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有很大的關係,因而重視和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仍然是首要的。由於各學生之間的智力差異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對語文的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儘量降低落後面。

二、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和語文能力的培養。

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學中加強學生語文素養,即強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平時教學與複習,都不能“重結論,輕過程;重訓練,輕問題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應該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學科思維方法”。

三、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鑽研新課程標準,研究新課程的特點,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

四、強化教學過程的相互學習、研討。教師間相互聽課、聽完課後能與上課老師及時進行交流,提出不足之處,相互間取長補短,以求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

五.抓好學有餘力、有特長的學生的培養,給有特長的學生創造發展個性的氛圍,鼓勵他們冒尖,脫穎而出,以期取得較好的優秀率。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9

閱讀教學中,學生只有讀進去,才能進入角色,有所感悟和思考,以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因此,學生靜心讀書是教學之本,而教師對文本的分析只是枝葉。我們要把讀(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用讀來穿針引線,帶動課堂。既要根據不同文體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又要明確每次讀的任務,使讀具有科學性、目的性、層次性、實效性。教師要重視讀書方法的指導,如默讀,既要教給學生概括要點、理清行文思路、揣摩語言、感悟思想感情、鑑賞評價的方法,又要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培養學生動筆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這樣,通過多次的閱讀實踐,學生才能具有閱讀能力。

隨着社會的前進,科技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認識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腦的普及﹑網絡的發展對語文教學產生的影響。我們可以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在現有的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引導學生上網收集相關資料,閱讀相關的文章,課後推薦相關讀物,以增加對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瞭解,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讓學生對語文學科所展示的魅力有更直觀、更形象地瞭解,這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精神。

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到字、詞的認識時,常用的教學方法是板書在黑板上的.間架結構筆畫筆順,組詞以及對字、詞認識和方法,最多是讓學生查查字典,更進一步地讓學生對它的瞭解。其實,當你走進現代教學媒體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語文資源的魄力無限。比如人教版第十一冊課文《童年的發現》中有個詞“草履蟲”,學生在課前也進行了預習,知道“草履蟲”是原生動物,形狀象草鞋底,生活在停滯的淡水裏,吃細菌、水藻等,身體周圍有纖毛,是它的運動器官。在課堂中,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眼中的草履蟲。有的同學說得並非是草履蟲,有的同學說得卻似象非象,可有的同學卻又表述不清。望着這些基本與生活實際相脫離的孩子,望着這些似懂非懂的學生,我充分利用現代化媒體教學,從自然這門學科中搜尋“草履蟲”,學生望着課件中在蠕動的草履蟲,不僅知道了“草履蟲”長得樣子,還知道了“草履蟲”何以而得名。比如低年級的課文中,讓學生對字、詞的瞭解更加有意思,學生像欣賞動畫片一樣極爲興趣。如: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一冊中《雪地裏的小畫家》,“下雪啦,下雪啦!雪地裏來了一羣小畫家。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青蛙爲什麼沒參加?他在洞裏睡着啦。”學生印象中的“小畫家”是什麼樣?很抽象,可是多媒體一展示,學生樂了,竹葉、梅花、楓葉、月牙,一幅幅畫面栩栩如生、形象直觀。

總之,語文教師可以從各個方面充分地利用好現代教學媒體,創造性地開展各項語文活動,促進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的改變,努力使語文教學新鮮、活潑、豐富起來。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0

週三下午是作文課,我把72個孩子帶出了教室,來到了校園。

這次的作文主題是寫自己的校園的。

課本中對這一單元的習作要求是:讓我們到校園裏走一走,看一看,選一處景物,仔細觀察,在把觀察到的按一定順序寫下來。注意把內容寫具體,語句寫通順。孩子們對於這個新校園是不熟悉的,因爲學校搬遷,我們到這個校園才20多天。這20多天,我們孩子只是從大門,到教室,從教室到操場,這樣的三點一線使步履匆匆的孩子不會有太多的印象,於是我帶着孩子們參觀一下我們的新校園。

一進入大門,寬敞的道路兩旁一棵棵大樹像是列隊歡迎我們的衛士,它們挺拔的身軀,茂密的枝葉,英姿颯爽。孩子們問我:“老師,這是什麼樹呀?”我看着這綠色樹葉間粉色的燈籠似的球球,一時無語了,真狠自己備課不到位。問了門崗師傅,人家說不知道。又問了幾個路過的老師,也說不知道。我抓緊拍照發朋友圈,一會兒,有朋友告訴我這是欒樹。我又抓緊從百度查找欒樹的資料。

往裏走,右手邊是學校的操場。天天在這裏跑操,但是對於這個操場還是瞭解甚少。正巧,範彧老師正在上體育課,我請範老師給孩子們講解操場吧。範老師說:“這是一個標準化操場,跑道里側是一圈400米,有8個跑道。跑道里面又有8個籃球場,籃球場中間還有5個排球場。操場南段是一個小些的足球場。看臺能容納……”範老師一一給孩子們講着,孩子們認真記錄着,還有孩子抓緊計算着場地的面積。在操場的邊上有桂樹,八月的桂花香,小小的、黃黃的小花散發出淡淡的清香。這使我想到“桂林”這座城市就是因桂樹而得名的',所以走進桂林,那種桂花的香味會伴你左右。操場的邊上不但有桂樹,還有銀杏樹,正值初秋,銀杏樹的葉子像是鑲上了金邊,真是不同夏天全綠的葉子,又不同於深秋金黃一色,風景別有一番情趣。

再往裏走,我們看到孔子雕像,這時孩子不由自主地背誦起了《論語》,“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然後,我又把孩子們帶到了科技樓後面的樹林間。這是一片方方正正的樹林,林間樹木多種,有白樺,有銀杏樹,有桂樹,等等。在樹林的正中間又有一座雕塑。這個雕塑引起了孩子們極大的興趣。有的孩子說這是一位知識女神,你看她的下面是壘起來的書本,飛翔的下方是體育運動浮雕,學習科學文化,有了健康的體魄,就像拿到了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纔可以在知識的天空翱翔。有的孩子說這是一位時間天使,我也注意到了上面雕刻的鐘表,它預示着要把握好時間,珍惜時間,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有的孩子說:“我知道了爲什麼這裏會有一座雕像,你看左前面是圖書館,這是告訴我從書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說:“孩子們,你看你們說的女神的手裏有什麼?”

“是一顆星星。”

“是一顆北極星。”

“北極星永遠指着北方。”

“這北極星又預示着什麼呢?”我接着讓孩子想像。

有的孩子說:“可能是讓我們像北極星一樣有目標吧。”

有的孩子說:“可能是想讓我們像這星星一樣閃閃發光。”

還有的孩子說:“可能我們要像北極星一樣永遠指定自己的目標。”

“孩子們,你們觀察地非常細緻,想像非常豐富,說得非常流暢,希望你們也能有自己的目標,並一直奔着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利用好時間,拿到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在知識的天空翱翔吧。”我說了一大堆。

興趣盎然的孩子們又走進了圖書室,他們嚮往着圖書室能快些整理好了,能坐到那裏靜靜地閱讀,這是知識的殿堂呀!

因時間關係,我們只是看了校園的幾處景點,還有體育館,科技館等等,下次我再帶領孩子細細參觀。

看到孩子們如此的有興趣,觀察如此的認真,記錄如此的詳細,想像如此的豐富,我也感嘆自己的創意――時時處處皆課堂!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1

縱觀國家民族發展的歷史,誰創新,誰就進步,就發展,誰不創新誰就倒退,就落後,最終不打自誇,可見創新教育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中注重教育創新,培養學生學習意識,發現,挖掘學生潛能,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根椐本人數十年的教育經驗,數十年的工作心得,我認爲這是對神聖教育事業的負責,對個人教育工作的負責,對學生一生的負責,我曾經就有過一次深刻的親身經歷,感受到了實行新課程標準教學對學生的改變。讓我看到一個學生從討厭學習到熱愛、主動學習的奇蹟轉變。

我在國小語文教學工作中,記得,一次在接手另一個同事的班級時,同事在對班上學生作介紹時,特別提出了一位男同學的名字對我說:“這位同學情況特殊,很調皮,學習成績不好,上課愛講話,還影響別人學習,我曾嘗試過找家長、罰作業,晚上家訪等方法督促他,期望能提高他的學習成績,但都無效果,希望你接手這個班級的時候,能有更好的良策”,得到這個消息後,我就特別關注這個學生,經仔細瞭解,得知該學生父母在外打工,現在本人由外公照顧,個性倔強,但心腸很熱,有較強的影響力,喜歡得到別人的關注,針對這個情況,我特意爲他設計了一套學習方案,按照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爲本的原則對他進行引導。首先,我讓他擔任班級小組長一職,激起他的學習興趣,發揮他的領導才能,並針對該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我就在平常的教學中設疑,在課堂上巧設疑,於無疑處設疑,喚起他的好奇心,增加學習趣味性,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在每次課堂上,我都有意識提出疑問讓他回答,讓他在課本里自行找答案,並激發他的想像力,同時讓班上所有學生討論,徹底改變原來硬性向學生灌輸的傳統模式,成爲與學生共同討論,相互交流的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覺掌握全文知識要點,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問”,一池死水,風平浪靜,投去一石,碧波漣漪,可謂一石可擊千層浪,在實行創新教育模式後,課堂內就不像以前那樣呆板,純粹的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甚至有時可能看到學生在睡覺的不協調現像,而現在課堂氣氛熱烈,學習氛圍濃重。學生都願意學習,都願意共同探討趣味十足的課本知識,記得在上《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時,課文中有段文字是這樣描述的,“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來了,發出亮光來了。亮光落在牆上,那兒忽然變得像薄紗那麼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裏。桌上鋪着雪白的檯布,擺着精緻的盤子和碗,肚子裏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正冒着香氣。更妙的是這隻鵝從盤子裏跳下來,背上插着刀和叉,搖搖擺擺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於是我就向學生提問“爲什麼她一點燃火柴能看到這種景象呢?”同學甲說:“是她太餓了,產生了幻想”,同學乙卻說:“因爲那天是聖誕節,而她卻又冷又餓,又不能回家,所以產生了幻想”,當時,該學生也參與到同學中一起討論這個問題,神情專注、態度認真,整個課堂氣氛非常理想。

因爲改變了教學模式激起了他的學習興趣,促進了他學生意識,變硬性強迫接受爲自己主動學習,到了期未考試,該同學的成績從最後幾位一下升到了前幾位,並在後來的國小升國中的考試中,跟許多同學一樣獲得了優秀的成績,據學生本人介紹:目前已在重點高中就讀,這就印證了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道時說:成功的祕訣在於興趣。可見興趣纔是創造的原動力,是成功的先導。一個人的創造型成果無一不是在對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的情況下取得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先得注意激發學生興趣,用興趣的磁鐵吸引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因此,在現實情況中,一個調皮好動的學生,在傳統教育中也許是個後進者,但在新課程標準教學中可能就可以改變成優秀的學生。

在國小語文教育崗位上磨礪了十來年了,深深體會到語文教學的獨有特點和深刻意義:是國小生個體自小展現和表達自我的必要途徑,又是青少年思品教育的基石,而且是一切人文學科的基礎.如何使語文教學的作用和效果發揮的最大,並且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是探討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終極目標。當今時代的發展急切呼喚教育的方式。本人通過調查總結,認爲教學創新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嘗試探究式教學,摒棄"填鴨式"教學。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學習母語漢語的學科,我們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偉大祖國,積澱深厚的傳統歷史文化都凝聚在語文中,因此學好語文並非朝夕之事,更不是僅僅通過四十五分鐘式灌輸就可以掌握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只會讓學生產生惰性,而沒有熟練使用母語的積極性,也因此會有那麼多的國小生討厭寫作文。

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能力以及尋找新知識的求知慾,是探究式教學的目的。比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初步掌握自學的探究能力(如廣泛閱讀);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同時就激發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把握文化精髓,讓學生誦讀"古書"。熟讀唐詩三百首,未能作詞也能吟。可見誦讀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意義。語文教學不能僅僅侷限於一課一練幾個生詞,應該放廣視野,注重培養學生語言語感和靈感.不需要他們全部理解,只要做到流利背誦,就是語文學習的寶貴積澱和利器.雖然不是立竿見影,但潛移默化中大有好處。

建議廣泛閱讀,而非選讀"作文精編" 。國小生語文基礎的優劣,主要體現在閱讀理解和作文上。而非侷限於兒童讀物。拓寬知識和視野,早一點了解社會和生活,培養小主人精神,同時也達到思品教育的效果.閱讀刊物可以是全國及當地新聞報刊,優秀讀物等等.比如寒暑兩個假期,學生如果有效利用的話,在語文能力上會有很大的提高,包括知識寬度,理解能力,寫作能力等等。

在語文課寫字教學中,除指導寫字外,我認爲利用好學生自身的資源也非常重要。因此,我利用寫字比較好的同學爲有利資源,樹立他們爲榜樣,讓同學們都來學習他們的長處,經常地組織他們進行欣賞。這樣,學生們既明確了榜樣的特點,又找到了差距。

班級中,有一位叫蘇然的的同學,他的字寫得非常漂亮。因此我在同學們的心目中樹立了他爲榜樣,這樣,在寫字課上我把他的作業拿給大家看,讓同學們進一步地瞭解他,瞭解他寫字的方法以及寫字的水平,讓同學們把自己的字和他的比一比,讓大家找到自己和她之間的差距。在將他平時寫字的辛苦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些,最後作出這樣一個結論——經過自己不懈地努力,最終能夠取得好成績。而後,引導大家向蘇然同學學習,激勵同學們努力去做,每天都把自己的字和的比一比,看一看自己進步了多少。在這一榜樣的引導下,我們班許多同學的寫字水平得到了提高。

另外,還要多樹立一些有着不同特點的榜樣,讓孩子們有所比較,看到他們的優點。在我們班上,不止蘇然一個同學是榜樣,還有楊宏月同學、郭韻傑等等。楊宏月的特點是:書寫整潔,結構勻稱,基本筆畫寫得比較好。郭韻傑同學字的特點是:字體方正,落落大方。而張靜同學字的特點是:結構嚴謹,筆畫優美。在課餘間,我會組織孩子們翻看他們的作業本,互相學習。讓他們明白自己的缺點,並從榜樣那裏找到補救的辦法。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2

本文采用“詞串”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金秋水鄉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景。全文讀起來琅琅上口,有韻有味,而文中精美的插圖更是與詞語一一對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把看圖、識字、學詞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積極創設和諧的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感受和體驗。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要讓學生喜學樂學,就得千方百計地讓他們入境體驗。我們的家鄉--常熟,是水鄉,是個美麗的地方,本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介紹自己熟悉的家鄉,並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系列家鄉的美景,爲學生建構成一種語言環境,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反應,學生在充滿情趣的過程中走入了課文,開始與文本進行起對話來。

二、着眼於整體,克服乏味的串講分析。

我在精心設計“坐着小船游水鄉”這一個環節,通過播放水鄉錄像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講講讀讀詞串,想想:你來到了什麼地方?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並把你認爲最美的地方告訴大家。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觀察、朗讀、理解、思維等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讀爲主線,重整體感悟,重語感的培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它在人們的聽說讀寫活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得到的是整體的感受:煙霧瀰漫地金秋水鄉,荷塘邊隨風搖擺的蘆葦,荷塘裏的老菱、藕及一個個蓮蓬,夕陽西下歸來的一葉葉扁舟,火紅的楓葉,組成了迷人的秋景。通過朗讀再現了客觀景物、環境氣氛,他們透過這些詞語,彷彿看到秋天的水鄉,感受秋天水鄉的美麗。讀得多了,積累得多了,語感逐漸豐富了。他們讀到“金秋、煙波、水鄉”,就好像看到了水鄉特有的迷人秋景,讀到“菱藕”就有吞嚥的感覺,讀到“歸舟”就想到漁民們的收穫,爲他們感到高興。這就是語感。我在進行朗讀指導時,較多地給予扶持,較多地安排了扶讀時間,先讓學生嘗試着自讀,教師範讀,特別難讀好的詞語,我還適當進行了領讀。範讀、小老師領讀、跟錄音讀,這些方法看似簡單,可對低年級孩子來說非常有效。

本次課堂教學,我嘗試去優化教學過程,追求活動化、開放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呈現出了活潑有趣的課堂教學氛圍。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3

一直想聽聽孩子們的心裏話,以更好的反思自己,同時這能作爲工作一年來的總結,剛好上週中心校來抽考(競賽),卷子中的作文是以老師我想對你說爲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抽考是班級人數的20%,於是在星期天我就佈置了這篇作文。想聽聽所有孩子的心裏話。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們的作文寫得出奇的好,不管在結構上還是內容上可謂超常發揮,這更讓我堅信了作文不是生拉硬逼能擠出來的,作文應能反應孩子的心聲,要多注重對孩子的引導和啓發,要讓孩子去親身感受,他們纔能有興趣寫,有內容可寫。

龍頭鳳尾

批改這次作文我是從頭笑到尾的,作文中沒有出現缺頭少尾的現象,特別是有兩個學生化用了《金色花》中的最後一個小節,“親愛的馬老師,這便是我所要同您所說的話了。”瞬間爲孩子們能學以致用而感到欣慰。

還有一個孩子開頭就讓我笑呆了:“教我們語文的馬老師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新老師。您給我留下的難以磨滅的印象,我永遠忘不了您。”乍一看,有問題,在仔細讀讀何嘗不是對我的認可和表揚呢。

到底有多漂亮

對我的外貌描寫更是五花八門,讓我哭笑不得,以至於改完作文我都要趕快找個鏡子照照,那個孩子描寫的更接近我的長相。有的孩子化用《燕子》的第一段來寫我:“一對彎彎的眉毛,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張櫻桃小嘴,再加上高挺的鼻子,就湊成了馬老師的一張瓜子臉。”其實我想說我不是瓜子臉,而是向日葵臉,看來在孩子眼中我就是標準的漂亮呀。

更誇張的孩子在作文中是這樣誇我的.:“語文老師笑的時候非常美,就像花兒盛開的時候一樣美。“我們語文老師長得就像千金大小姐,不,千金大小姐也不能和我們老師比,就如美女與野獸,你猜猜誰是美女,誰是野獸,答案就是語文老師是美女,很好笑吧。”看完瞬間我都想哭,孩子你們家都是這麼夸人的嗎。

共同的心聲

孩子們用他們稚拙的話語表達了對老師的感謝,“謝謝老師,你們辛苦了。我忘不了您,馬老師!下個學期我會等着你。”總是說嬌生慣養的孩子們不懂事,但當他們說出這句話時,我們一個學期的勞累和付出都是值得的,願感恩之心能伴隨這些幼苗們茁壯成長。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4

江南多雨。那迷迷濛濛過後,一個個明晃晃的水坑就誕生了。我的那一幫孩子們,下課鈴聲一響,就飛到那一片晶瑩的天地,開始了節日般的狂歡。

其實在心裏,作爲一個教師的“良知”,我想,我應該把他們“捉”進教室,一臉嚴肅地訓斥他們把腳踩得那麼髒,幸而是夏天,大家都穿涼鞋,洗一下就得了……對呀,反正只要洗一下就得了,就讓他們玩會兒吧。我開始認真“欣賞”起他們的快樂。

“啪啪!”“哈哈!”兩種聲音此起彼伏,在偌大的操場上綿延成天地間的絕唱。初夏清涼的世界,忽然變得更加生動了。看着他們高高仰起的臉龐,看着滴滴雨花,我忽然想起了兒童年代的我們,穿着雨鞋走在雨天,從不因爲路上的水坑繞道而行,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故意用力踩水坑。沒有帶傘也無所謂,壯志凌雲的在雨中漫步,任憑雨水把額頭打溼,任憑雨點打落在自己的身上,夥伴們一起唱着歌向雨天“宣戰”……

“丁零零”,上課的鈴聲響了,看着他們不樂意地走進教室,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兒,面對黑板——那兒,寫着本節課的內容:習作訓練。我忽然覺得這兒的空氣在凝滯,凝滯,甚至窒息……我想,也應該是一件那麼快樂的事喲!

“孩子們,踩水坑是什麼感覺?”看着孩子們狐疑的神色,我非常誠懇地加了一句,“老師從沒踩過水坑。小時候我媽不讓我踩。”我不忘記做出一臉委屈。

“快樂!”一個男孩說。

“刺激!”又是一個男孩。

“癢癢的,好像雨水在給我撓癢癢。”心思細密的青說。

“好像小魚兒在啄我,很好玩。”蘭說。

“真的嗎?有那麼好玩?”我故作懷疑狀,“誰能說得具體些?”

“老師,你知道嗎?我‘啪’的一腳踩下去,那水坑就‘哈哈’笑開了花!”傑傑的妙語總是信手拈來。我立即肯定:“哦!真有趣!”

“老師,我‘啪啪’地跳,雨點就一個個爭先恐後地抱住我的腿,吻得我癢癢的。”

“你說得真逗!”我笑了,“誰能說得更動人些?他們都是在說感覺,耳朵聽到的.,身體的感覺,還可以說說眼睛看到的,鼻子聞到的,甚至嘴巴嚐到的?”

他們笑着說着,我聽着,也偷偷樂着。我又話鋒一轉:“感覺說完了,確實很有趣,那麼,你踩完水坑,有什麼感想嗎?能讓我們分享嗎?”

他們的感受更繽紛:

“水坑是一面大鏡子,裏面照出了我那個調皮的靈魂!”最深沉。

“感謝老天下一場好雨,感謝水泥地‘寬容’我們。”最可愛。

“如果媽媽也能陪我一起去踩,感受這種快樂,她就不會罵我了。”最經典。

……

我“不懷好意”地說:“既然踩水坑那麼好玩,可爸爸媽媽又不理解,就讓我們寫一篇《踩水坑,真——》的文章,讓他們也感受我們的快樂!一定要讓他們讀了我們的文章,也很羨慕!有信心嗎?”

“有!”

望着窗外的雨又在淅淅瀝瀝地下着,滋潤着萬物,看着教室裏的“小雨”也在悄悄地下着,他們一個個認真的樣子、甜蜜的笑臉,會給我留下永遠的回憶和成功的快感。

國小語文教學隨筆15

近日,在秀水國小參加了關於“課堂讀書時間不少於10分鐘”的集中培訓,有幸聆聽了三位教師的閱讀指導課,下面就結合“課堂讀書時間不少於10分鐘”這一主題,談一點粗淺的認知:

朗讀歷來是小語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課程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浙江省國小語文學科教學建議》第13條更是對課堂讀書提出了明確要求:“重視和加強讀的訓練,力求在課堂內達到讀通、讀懂、讀好三個層次的要求。每堂課學生讀書的時間一般應達到10分鐘左右。朗讀與默讀並重,能根據教學需要並結合教學情境指導學生的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

然而語文課不聞讀書聲和少聞讀書聲由來已久,至今亦然。“滿堂灌”時代也好,“滿堂問”時代也好,一節課讀書時間不足10分鐘,一篇課文學過大部分學生都難得讀上一遍,一年課堂閱讀時間不足幾十個小時,然後分析訓練做題、合作討論交流,只聽老師滔滔不絕、小組活動熱熱鬧鬧而不聞學生書聲琅琅的閱讀課不是好的閱讀課。語文學習不讀書,沒有了感受,聯想、思考、領悟、積澱、提升的過程也就偏離了語文教學的軌道。

有老師認爲讀還不容易?不就是10分鐘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鐘給你看,我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挨個兒上演;我讀句、讀段、讀全文輪番上演,別說10分鐘,就是30分鐘也不在話下。確實,有心湊這10分鐘並不是難事,但《教學建議》提出的10分鐘讀書是“質”與“量”的統一,10分鐘只是完成了“量”的問題,而 “質”則要求在這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裏達到“讀通、讀懂、讀好”這三個層次的目標,並且在達到這樣目標的過程中能結合情境指導學生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

因此,我所理解的課堂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應是有效的讀而不是機械的讀。然而要做到有效讀書,現今的語文課堂除了讀書時間太少之外還存在以下問題:

1、朗讀的目的性不強。齊讀,分組讀,個人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後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着爲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着經”。

2、朗讀的面太窄。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會讀,教師往往盯住幾個尖子,讀來讀去,就是那四五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聽衆,這種多數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現狀,又怎麼能達到會讀呢?

3、教師的朗讀指導單一。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餘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帶着xxx語氣讀一讀”,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溶“導”、“練”於一爐,不能揉理解、感悟於一體。有的教師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蘊。常聽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

薩特曾說過:“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那麼,教師應如何有效的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悟出文章的內涵,使課堂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成爲精彩的華章而不是匆匆走過場呢?

我想首先語文老師應對朗讀引起足夠重視。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保證充分的讀書時間。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特別是自學性課文,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

2、注重朗讀評價。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

2、擴大朗讀訓練面。朗續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段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乾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地創設情境,創設氣氛讓學生願讀、樂讀、爭着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分角色讀,表演讀,分小組比賽讀,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

3、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後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朗讀要以理解爲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

4、形式多樣,合理運用。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範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範讀指導;當需要藉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採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

在所聆聽的三堂閱讀指導課中,我認爲樑春萍老師執教的`《懷念母親》就是一堂很好的讀書示範課。

1、結合語境理解。樑老師的讀書內容安排的是“三讀”——讀詞、讀段、讀全文。

一讀詞語不是機械的讀,而是帶着對詞語的理解讀,把詞語讀得有聲有色之後,讓學生用所讀詞語來說說課文內容,既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又對全文有了整體的認知。

二讀段落聲情並茂,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課文朗讀,可謂是層層遞進,不僅對文本語言的深層挖掘絲絲入扣,更是在每一次的挖掘過程中循循善誘,把學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處。學生在深有感觸之後,情感的迸發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次朗讀都是文本與心靈的有效對接,讀得也層層深入。

2、超文本鏈接。樑老師的課中出現了三次超文本鏈接:《世說新語.方正》;引用季老的話“爲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纂改當時的感情,幾次引用當年的日記和文章片斷是爲了保存當時的感情”;《賦得永久的悔》(片段)。

我認爲最成功的莫過於鏈接《賦得永久的悔》。樑老師抓住第二自然段中“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等表現作者“終天之恨”的句子與《賦得永久的悔》進行了成功對接,學生在超文本鏈接中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作者的終天之恨,之悔,之痛,心靈深處一次次受到了強烈的震顫,作者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在這樣的情境之中,學生的每一次讀成了課堂的亮點。

3、深情渲染。能否把學生的讀引得入情入境,首先教師得參透文本,深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去,如果教師自己都不感動又如何能感動學生呢?樑老師在情境創設中的一個殺手鐗就是自己的聲情並茂。通過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沉痛、哀傷的情緒,樑老師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的情緒慢慢沉入到了文本的情感之中,更通過音樂的催化,爲情感的營造推波助瀾。整堂課,學生心隨文動,彷彿觸摸到了作者的靈魂深處與他恨並痛着。

真實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琅琅的課堂。讀的過程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過程。只要我們教師用心營造,有效朗讀,那麼學生一旦領悟到誦讀的妙處,便會沉醉其中,欲罷而不能,這樣的課堂怎能不奏出精彩的華章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9oe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