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語文教育隨筆精選15篇

語文教育隨筆精選1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什麼樣的隨筆堪稱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教育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育隨筆精選15篇

語文教育隨筆1

學困生一向是教師們頭疼、也是最疑惑的癥結。尤其是高年級的學困生,其“困”之程度更爲明顯,主要爲以下幾方面特徵:

1、困之廣。從橫向的角度上看,幾乎門門科目都很吃力。

2、困之深。從縱向的角度上看講,學困生幾乎每個知識體系都極其薄弱。比如數學,學生的應用題分析潛力、解題潛力都很差;同時,計算潛力、背誦潛力都要比他人低。

3、困之頑固。學困生是補了舊知識,落了新知識,補了新知識,舊的又忘了。新新舊舊,步步薄弱,一旦脫節,就會全部潰散。

那麼,學困生“困”的最本質原因是什麼呢可歸爲兩方面原因:

1、理解語句、題意的潛力十分差。

學困生對於文字類題目十分打怵,首要問題是讀不懂什麼意思,然後纔是題的思考方法。所以教師們對學困生補習的第一步就是一字一句、有重點、有突出的先給學生讀題,然後再對題意作進一步的“翻譯”解釋,最終纔是思路上的導入。

所以,“翻譯”題,明白題意,是學困生的首要障礙。

這就是爲什麼,教師給學困生講題,學困生當場就明白,但,一旦脫離了教師的“翻譯”,把有關的“白菜”題換成“蘿蔔”題,學困生就會困陷於“讀不懂”的狀態中,又迷糊了。

2、沒有獨立的、成熟的、自我的思維分析體系。

應當說,經過教師的點撥和幫忙,幾年學習下來,每個學生的思維中都會逐步構成比較獨立的、適合自我的問題思考模式,這種模式日積月累,便會構建成具備學生個人特徵的思考體系。這種思考體系猶如一個“無形”的加工廠,一旦建立,學生就會依照它的“運行”規則進行有序地思考和問題解決。並且,越是到高年級,這種體系就越成熟化、完善化、自我化。思維體系構建的質量決定了學生不一樣水平的發展,決定了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的分化。

所以,學困生“困”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他們沒有自我獨立、成熟的問題思考體系。由於體系沒有建立,所以,他們務必依靠於他人的幫忙,“翻譯”且“解釋”問題本身和問題的深層次含義。日子久了,他們的思考體系依舊是支離破碎,不成一統。

例如,對於應用題教學。一般狀況下,學生用1~2遍的默讀即可明曉題意,並且能迅速捕捉到題中所反映出的主要知識區域及明顯的數量關係。但學困生則至少需要2~4遍、一字一字的閱讀方可明白題意。從這個階段看,學困生就會落下一大截。在接下來的分析解決中,大部分學生會利用自我已有的認知結構及自我特色的思考方式來接答題。所以,不一樣的思維體系決定了不一樣方法的'解。學困生則較爲困難,他們“碎片”式的思維體系只能助他們解出一步或兩步來,也決定了學困生很難列出綜合算式來。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認爲,學生語言的學習是理性分析潛力完善與提高的重中之重。所以,

1、從長遠的角度來講,從低年級就要加強每個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理解水平。

2、從近期的角度來講,解鈴還需繫鈴人。數學教學中,尤其是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注意減少教師的“指導”作用。具體爲,教師少讀題、少釋題,讓學生自我去想。

3、增加學生說題潛力的訓練和強度。即學生看過題之後,能大體說出題意。透過說題,能夠鍛鍊學生的概括潛力和抓重點的習慣,低年級起,能夠每一天讓學生練習用數學語言說一句話。這樣日積月累,就會逐漸構建起學生自我分析問題的思維體系。

有一句話講得好“恨鐵不成鋼”。既然每一個學生都不可能轉成鋼,那我們能夠進我們的最大努力,讓學困生轉成一塊好鐵。

語文教育隨筆2

爲了更好的迎接期會考試,我精心準備了一份關於七年級下冊第六、七章的背記複習材料,爲了降低背記難度,我特意照搬了平時上課時導學案中填一填的內容,希望同學們在複習背記的時候能回憶起上課時的一些情境,從而讓背記可能更容易一些,同時我還設定了背記的時間和內容,並要求同桌互相幫助提背。可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依然發現了不少問題:

1.部分學生的執行力不夠,沒有按照要求在規定的時間讀兩遍背記的內容,也沒有要求同學幫忙提背;

2.背記方法不當,很多學生存在死記硬背的.現象;

3.存在作假和包庇的現象

針對以上現象我採取一些措施改進:

1.課堂上拿出相應的時間檢查學生學生背書落實情況,必要時要求全班同學齊讀多遍,達到強行記憶的要求,對於背書較差的同學採取相應的處罰措施;

2.指導改進背書方法,我大爲推廣減法背書,就是不斷的劃去已經熟悉、會背的內容,集中精力攻克還不熟悉、不會背的內容,這樣需要背記的東西會越來越少,又由於做了標記,學生鞏固也更容易。

3.對於作假包庇的學生多加批評教育,加重處罰。

經過實踐,發現背記的效果明顯的好了起來。現在回想起來教師和學生的成長不就是在一個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嗎?教育最怕的是發現不了問題,只有發現了問題,我們纔有進步和成長的機會!

語文教育隨筆3

國小生正處於記憶的黃金時期,多讀多背必將有益於學生日後的學習和生活。但由於學生年齡小,他們記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幫助他們及時複習鞏固很有必要。

今天的閱讀課,爲了幫助我們一年級的孩子鞏固以前閱讀背誦過的古詩詞,我提議今天不讀新內容了,我們玩個“擊鼓傳花”的遊戲,孩子們一聽要玩遊戲都歡呼雀躍、激動萬分。看着他們興奮的樣子,我想這節課一定有看頭。

首先我和同學們講了遊戲規則,並強調每個小朋友都必須遵守遊戲規則,不然就不帶他玩了。學生們迫不及待地連聲說好。我隨手拿起自己喝水的塑料杯子當作要傳遞的“花”,用手機播放歡快的兒歌音樂,當音樂停止時,杯子在誰的手中誰就背誦一首詩給大家聽,孩子們一聽更加激動了,都盼望着遊戲快快開始,眼睛都死死地盯着我手中的手機。當歡快的`音樂一想起來,教室裏就沸騰了,大家都在緊張而有序地傳遞着,不知道會花落誰家,就在這時音樂停止了第一朵花落在了田震小朋友的手裏,當時他的表情很好玩,當音樂一停止,田震也像其他同學一樣四處尋找杯子的去處,當大家一致把目光投向他的手上時,他先是一愣,然後盯着自己手中的杯子看了幾秒,又擡起頭望望我,不好意思的笑了,我知道他是不敢相信自己是第一個摘到“花”的。

田震是一位性格內向的小男生,平時膽小、怕羞,從不敢舉手發言,今天是個機會,我想趁機激勵一下這個膽小的孩子。我先用肯定的眼神告訴他的確是他摘到了第一朵“花”,又帶動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歡迎田震小朋友爲大家背誦一首詩,剛開始他還是不敢背,一直低着頭,我輕輕地走到他的身旁蹲下身小聲地詢問他:“會背嗎?隨便背哪一首都可以的!”他點了點頭。這下我心裏有了底,就再三的鼓勵他不要怕,大膽點,最終在同學們地要求和鼓舞之下,田震終於開口了,他背誦的是《春曉》,背得很熟練。

雖然這首詩是我們語文課本上學過的,但是他今天能站起來背誦出來已經很不錯了,我覺得值得表揚和鼓勵。我們再一次把掌聲送給了敢於邁出第一步的田震,這時我看到田震又笑了,我知道這次是開心的笑!歡樂的音樂再想起,孩子們你傳給我,我傳給你,都想傳給別人又想表現自己,所以那種狀況特逗!

還有一位叫田樂萍的女生,是這學期剛轉到我們班的,學習成績不好,平時佈置的作業都完不成,但今天這個孩子的表現卻讓我和所有的學生大吃一驚,輪到她時,她不僅積極地參與活動,而且還聲音洪亮地連背了好幾首詩,在她的帶動下同學們的積極性更加高漲了。

由於班級的人數較多,我們整整花了一節多課的時間才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遊戲中,課堂上笑聲不斷、高潮迭起,我也出乎意料地被這快樂的氣氛感染了,直到下課鈴聲響起,孩子們還是不願意結束遊戲,還有幾個學生直向我提意見,說:“郭老師,我還沒玩一次呢?xx同學都玩過兩次了!”應孩子們的要求,我佔用了他們課間十分鐘的時間才結束遊戲。

語文教育隨筆4

真的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似乎成了個性化閱讀的一個標籤。於是,很多老師奉這句話爲聖旨,把它理解爲想怎樣解讀就怎樣解讀。當然,這一舶來名言與我國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確不謀而和,它打破了傳統思維定勢,把學生從“標準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讀中解放出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要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們首先必須知道哈姆雷特這個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個悲劇人物。他是一個極其軟弱的人,也是一個英雄的復仇者。莎士比亞有意造成一種“清醒與瘋狂、僞裝與真實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顯示人物的複雜性格。對於這樣一個人物,讀者自然會讀出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認爲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負復仇重擔而又躊躇,是由於他本身軟弱的關係;魏爾德爾認爲哈姆雷特的躊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麥王子的軟弱性上,而是客觀情勢妨礙了實現復仇的計劃;弗洛伊德則認爲戀母情結是哈姆雷特久而未決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比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個詭計多端、殘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烏鴉》中的狐狸就是一個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設法吹捧別人的狡猾形象。這些人物形象,並不會引起讀者的獨特體驗。即使是一萬個讀者,他們心中仍然只會有一個“哈姆雷特”。如果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去產生獨特的體驗,其結果只會是把學生引入歧途。

還是以上述這兩篇課文爲例,還真有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課時,老師讓學生說說對課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學生說:“白骨精雖然它詭計多端,殘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時還不忘記把老母親接來。”對於這樣的'理解,老師不是加以否定,還稱讚地說道:“我們從來都說白骨精怎麼怎麼壞,可是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發現,它的身上也有閃光點值得學習呢!”

同樣的故事也在《狐狸和烏鴉》一課上演。在課堂上,正當教師帶領學生對狐狸的卑鄙行爲進行批判時,一個學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覺得狐狸很聰明,理由是狐狸善於察言觀色,不斷改變說話的內容,直到烏鴉開口。”對於這樣脫離文本實際的解讀,老師的評價是:“你很聰明,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這樣的理解真是讓人不寒而慄。如果說學生的理解可以原諒,那麼老師的附和卻讓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爲了和母親一起分享唐僧肉,這種“孝”是我們生活中所倡導的嗎?狐狸的“聰明”則是用欺騙的手段獲取不正當的利益,這種“聰明”是爲人們所不恥的。他們的這些行爲都是極不道德的。殘害無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們永遠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師一定要這樣去引導,學生可能會認爲不管採用什麼方法得到的東西與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聰明”就是不擇手段,只要能達到目的。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好像走入一個誤區,解讀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課程標準》的理念。“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固然不錯,但是大家都不可能迴避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哈姆雷特到底是誰?不管我們讀出多少個千姿百態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終只有一個。他就是那個爲父復仇的王子,他就是那個優柔寡斷的王子,這個誰也無法改變。而我們所讀出的“一千個”也都是從這“一個”中發散出來的。這就告訴我們,哈姆雷特的本質是無法改變的。

新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是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必須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進行的。能夠多元解讀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牽強附會,脫離實際。作爲教師,當學生理解出多個“哈姆雷特”的時候,我們在給予表揚的同時也要細加分析,這個“哈姆雷特”與文本的價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現偏差時,教師必須進行正確引導。

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當我講到凡卡的爺爺也過着很苦的生活時,有一位學生卻說:“老師,你講錯了,凡卡的爺爺過的生活很好。”我沒有馬上指責他,而是讓他說出理由。他說:“書中寫到爺爺穿着寬大的羊皮襖,說明爺爺穿得很好;爺爺白天在大廚房地睡覺,而凡卡卻睡在過道里,說明爺爺過得很好。”他的這一番言論,令我始料不及。細細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們又不能忽視文本的價值取向。作者契訶夫是要通過凡卡的悲慘遭遇表現沙皇統治下,城鄉人民過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們分析出爺爺過得很好,豈不是違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爲了尊重學生,我們有馬上反駁,而是對全班學生講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然後組織學生再讀課文,展開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當時社會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過的。那位學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們從任何文本中讀出的“哈姆雷特”都離不開文本的主旨,如果我們偏離了這個主旨,一味地標新立異,其結果只會是得不償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他歸根到底還是“哈姆雷特”,永遠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也成不了羅琳筆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我們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讀文本,方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準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準了文章的突破口,纔可能引領學生在語文的天堂裏尋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語文教育隨筆5

任何人導演的‘高潮’‘亮點’都不及學生感情激情思想噴涌時所自然而然綻放的心靈花朵更爲燦爛奪目!

——李鎮西

以學生的心靈爲起點

我沒有聽過李老師講課,只是在“讀”他的課堂。讀他的課堂實錄,感覺就像坐在他的教室裏一樣!所有的理論在李老師的眼裏都顯得不那麼重要,李老師的課堂是從來都是老師跟着學生的思路走,最關鍵的問題是學生提出來的,師生共同解決的,所有的疑問就在行雲流水般的對話中輕鬆解決!在李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每個問題都恰到好處,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似乎都有一些理論依據,可這些理論又不能完全詮釋李老師的課堂教學。李鎮西的課堂和他的文字一樣有一種魔力,能把學生深深吸引住。《提醒幸福》一課讓人如癡如醉。這節課沒有運用多媒體,沒有精彩的對白,“讀出自己”是這節課的一個主題,李老師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生活體驗和認知能力出發,形成對文本的第一印象,給了學生一個自由思考的空間。後邊學生獨到的發現和見解則是師生共同學習的結果。尊重學生是課堂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可我們有時候卻爲了體現某種理論,而忘記了根本,忘記了學生纔是我們的課堂學習的主人。只有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認知水平,備課時把自己當學生去研究思考課文,設想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學生會有哪些興奮點或疑難點,我們課堂教學纔可以說是以學生的心靈爲起點。

把自己當作學生

語文課上我們常常會問學生,“你聽明白了沒有?”“這篇課文你讀懂了什麼?”在學生的意識裏,老師的提問,我知道在哪能找到答案,這就是讀懂了。可怕的是我們的老師也這樣認爲,學生能回答出我的提問,這節課也就沒問題了!可是學生真正讀懂了嗎?反思我們的語文課堂,我們也常常胸懷“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可是一旦我們進入到教學中,就情不自禁地開始把我們自己放在課堂的主要位置上去了,學生成了我們表演的道具,那些所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孩子學會提問”“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等等也都成了葉公好龍的宣言!李老師認爲“讀懂了”不光指的是學生,更多的是我們的老師是不是真正讀懂了?有沒有在文章中讀出自己,在閱讀中有沒有聯想,有沒有共鳴,有沒有審美,有了這些我們的老師也纔算是真正讀懂了!我們的'教學大多數時間也只是讓學生根據我們的教學設計,按部就班地讓學生學語文,老師站在文本的外邊,想帶着自己的學生走進文本。而且是想走進標準答案!而我們大多數的時間把備課的重點放在自己如何上好這節課上,在我們問學生是否讀懂了有時候,我們這些做老師的是否應該先問問自己:我這篇課文讀懂了嗎?

有利於學生的纔是最好的

“怎樣有利於學生的思考,怎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感情,怎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智慧,怎樣有利於學生走進作品,走進作者,走進魯鎮,進而聯想到今天的時代,甚至聯想到自己,我就怎樣上”。李鎮西老師的這幾句話讓我想到我們的語文課。有一段時間我們學“洋思”,要求所有的老師上課,講課時間不得超過15分鐘,說是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真正的主人,領導聽課時,只你上課老師講得過多,就一票否決。在後來,新課程改革要求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祖國的語言文字,我們又提出讓學生多讀,認爲一節語文課就應該是書聲琅琅,只有這樣的課纔可以說是好課,理由是體現的新課改的精神。究竟讀得有效與否,我們不管,你先讀了再說!時間一長,一線的語文老師都不知道這語文課到底應該怎樣上?不知道怎樣上課才能更符合領導評課的標準,沒有人考慮我們的學生在這樣的模式,那樣的指點下有多大的收益,沒有人爲我們的學生想一想,他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語文課堂?你知道李鎮西老師是怎樣教《祝福》的嗎?原定三課時結束,可是快到下課時,他還沒有找到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是按照課時計劃及時“剎車”,還是維護學生的話語權?李鎮西選擇了後者。他改變了原有的授課計劃,原定的三課時改爲四課時。第四課時他更是出人意料,除了少量的師生問答,基本上是李老師的“一言堂”,這節課沒有我們語文課上應該有的書聲琅琅,沒有學生某種能力的體現,沒有……這樣的課在諸多專家的眼中肯定是“敗筆”。可是我們在這節課上看到的是學生的思維火花在李老師發言中的熊熊燃燒!李老師的每一篇課堂實錄都在向我們傳達這樣一個信息:忠於語文而又面對學生實際的課,就是好課!

我所讀到的李鎮西是一個心裏裝着學生的語文老師,是一個有着執着信念的語文教育改革者。願所有熱愛語文教育事業的人都能像李老師那樣執着一念!

語文教育隨筆6

又到了新課標書目閱讀的複述展示時間了,這次複述我注意到了組內輪選。前幾次上臺的,一般都是各小組推薦的複述效果較好的同學。而本次複述,我要求推選小組內最怕發言的同學,目的是讓大家明白,每個同學都不能落後,都要得到鍛鍊。

愛心組的耿夢雪同學平時上課愛說話,但發言卻不夠積極。這次小組同學推薦她上臺複述。突然,老師發現她的眼圈紅了,原來因爲恐懼上臺。我走到她面前安慰她,但她還是不願意。這時,同學們圍了上來,可能看到大家都注視着她,出於愛面子的心理,耿夢雪感到很不好意思,更不願意上臺了。我當時也沒有再勸她。下課後,我把她找到了辦公室,扶着她的肩膀,鼓勵她說:“看到其他同學上臺發言,你羨慕嗎?”耿夢雪含着眼淚點點頭。“如果你能走到臺上,即使不說一句話,也證明了你的勇敢,敢於邁出第一步。你願意做一個勇敢的孩子嗎?”我微笑着看着她,等待着孩子的回答。這時,耿夢雪出人意料地小聲說:“老師,我上去複述。”

上課了,這是本週複述展示的第二堂課,還剩下耿夢雪和吳奇兩位同學。我笑着看了看耿夢雪,她提出讓快樂組的吳奇先上去複述,自己最後上。我想,只不過是個先後問題,她願意上臺就是不錯的.表現。吳奇是個男孩,平時也是怯於發言的,我對他說:“你是個男子漢,注意要給同學做好示範哦。”吳奇聽後,大步走上講臺,只說了一句“大家好,我複述的故事是……”說到這裏,他卡殼了,再也想不起來詞了。這時,我讓他先回到座位上,並表揚了他的勇敢,同學們也給了吳奇同學讚許的掌聲。在這個情境和氛圍中,耿夢雪受到了感染,她沒讓老師點名,就微笑着走向講臺。“大家好。我複述的是《兔子和刺蝟賽跑》。在一個禮拜天的早晨,刺蝟站在

語文教育隨筆7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爲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發給學生相關材料,讓學生自己去篩選感興趣的材料。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初步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讚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

二、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重視讓學生聯繫社會背景,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通過朗讀作出自己的評價。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

三、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爲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人體驗,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作出自己的判斷。提倡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詩歌要求學生多誦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讓學生多誦讀,讓學生在反覆、比較的誦讀實踐中增加語感,發展語感,加深領悟。

五、設計聯想、想象訓練

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還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鬥!

語文教育隨筆8

傑傑是我們班一個典型的“學困生”,他上課睡覺,睡醒了就發呆,作業不做,不喜歡背古詩文,寫作文,對學習產生極大的厭煩情緒。面對這樣的“學困生”,你該怎麼做呢?批評、訓斥還是逼着他背書學習寫作業呢?

我是這樣做的:我沒有急切地要他背誦古詩文,也沒有強制他寫他認爲無聊的作業,而是專門給他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100個小故事,(主要是從網上下載下來),這些故事都是名人小時候的成長故事,他們小時候都和他們有着共同的經歷。起初,孩子只是簡單地讀讀這些小故事,就像讀關於武俠、神魔等有趣的故事一樣。而不久,傑傑就從這本妙趣橫生的故事集中找到了興趣、啓發和自信。傑傑開始整天地抱住那本習題集不放了,每理解解一個故事,他都感到是一個巨大的勝利。我還專門爲他蒐集大量的.資料,有針對性地蒐集關於我所教課文內容相關的實踐訓練題,到了八年級,傑傑的學習成績終於趕上了一般學生。在八年級,傑傑對語文產生了極大興趣,由一個沉默寡言好睡覺的“學困生”,很快成了班級的活躍人物。

從傑傑的變化可以看出,在面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時,給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從閱讀中逐漸提高,遠比急功近利地“對症施藥”、“讓學生學會在課上沒有掌握的教材”要奇效得多。所以,教師的作用在於: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教會他們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教會他們閱讀。面對後進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

語文教育隨筆9

今天的學習,我一改以前我教孩子們學的做法。讓孩子們自己教自己,學生的興趣比較高。

上課前,我們先一起復習了六個單韻母,接着又複習了四個翹舌音聲母。引導:

“小朋友們,這幾個翹舌音聲母特別喜歡和aeu交朋友,我們現在來看看他們好嗎?”

出示zh和aeu。孩子們立刻試着讀起來。我問:“剛纔老師聽到幾個小朋友讀得很好,誰來試試?”立刻不少小朋友舉手,嘿,孩子們拼得不錯,於是就讓全班的孩子跟讀,讀了幾遍,讓一組的孩子開火車讀,全班的孩子聽,覺得讀得對,就跟着讀,如果他不會,大家就一起讀一遍給他當老師。孩子們興趣盎然,我也輕鬆。很快我們就讀完了四個聲母與aeu相拼,最後讀r時告訴孩子它不太喜歡a,所以只和ue相拼。

然後,再讓孩子們打開課本,讀書上提供的詞,先讓孩子們自己試讀,仍然用同樣的方法學習那幾個詞語,因爲有了前面的鋪墊,孩子們在這裏讀得很順利。也很有興趣。我只在區別翹舌音節與平舌音節時,作了提醒。重點區分第一組zhuzu,孩子們區分還不錯。

反思:看來我們不能小看一年級孩子的能力,在他們有能力的'時候多給他們展示的機會,那樣不僅教者會輕鬆些,而且會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語文教育隨筆10

下午的作文課,我要帶領學生完成習作2,習作內容是寫出老師不在場的時候,班級裏發生的故事。習作要求是要寫清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等,要把故事內容寫具體,情節儘量寫得生動。

要完成本篇作文,我得營造老師不在場的時候的情境,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他們纔能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

爲此,在班裏,我來了個暗度陳倉。

上課鈴還沒有打響,我進入了教室。教室外跳繩踢毽子的同學,趕緊跑進了教室。我等同學們都坐定以後,告訴他們,校長要班主任去開個小會,我得離開一會兒。我藉故走出了教室。

四分鐘以後,我往教室走去。剛到走廊上,我們班的一個男同學,提着已經倒空的垃圾桶,搖搖擺擺地朝教室走。一看見我,他的腳步陡然加快,飛也似的進了教室。有了這個“通風報信”的同學,估計班級裏立刻得鴉雀無聲。

果不其然,我剛走到教室窗口,就感受到了這裏的黎明靜悄悄,學生個個正襟危坐,表現得乖巧無比。

“剛纔怎麼樣啊?”這是我的開篇第一句。

“什麼怎麼樣?”學生如墜五里霧中,個個臉上寫滿了納悶,那呆愣愣的表情,分明不知道我剛纔的圈套。

“今天下午的'作文是寫老師不在場的時候,同學們的表現,剛纔我故意離開,你們在我走後,都幹了啥?”

幾個機靈鬼立刻恍然大悟,知道老師故弄玄虛,就是爲了馬上要寫的作文,嘻嘻嘻地笑了。

學生還是不敢回答我的問題,各個坐得規規矩矩,就是不舉手說自己剛纔的表現。也難怪,我平時對他們要求太嚴,只要是老師不在教室,就得全神貫注寫作業,不準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凡是違反紀律的事兒,一概不準發生。

要想完成習作,我必須打開他們的話匣子,開始點將。

接連點名幾個同學,都不敢實話實說,怯生生地望着我,衆口一詞:“我在看課外書。”有兩個同學還煞有介事地舉了舉課外書向我示意,旨在證明自己沒有說謊,老師不在時,自己的表現是多麼符合要求。

我在黑板上寫下了四個有力的大字:實話實說。接着又進行了補充說明,老師不是向你們興師問罪,調查誰的表現不好,是要你們說說剛纔老師不在時,你或者是其他的同學的真實表現。

再提問,情況有了好轉。小手舉了起來,有的說,剛纔文帥和語訓趁你不在時,到後面清掃垃圾了;有的說,樂樂同學在紙上畫七仙女了;有的說,龍同學講了個笑話,大家前仰後合了……

真正的作文課,在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述中,開始了。

語文教育隨筆11

一、培養孩子樂於傾聽的習慣

樂於傾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這是現行的教育形式中孩子獲取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樂於傾聽,關鍵在於“樂”,要讓孩子願意聽,那麼首先老師的語言要抑揚頓挫、富於魅力,再配上一些肢體語言幫助孩子理解,不枯燥,單調,孩子纔會被吸引。告訴幼兒會聽,是一種能力,及時表揚聽的“傾聽”能力強的孩子,讓不會聽的孩子有個努力的目標,久而久之,聽就變成了一種習慣。

其實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上課要認真聽講”,因爲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幾乎每天都會跟他說這樣的話。但往往有的孩子上課弄這樣弄那樣,從來不聽,那爲什麼他們不聽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掌握聽的方法,孩子不知道怎樣纔是傾聽。所以,我們要細化聽的要求:每天,提醒幼兒,老師講課時眼睛看着老師,指着黑板時眼睛盯着黑板上的內容,要讀書了,眼睛就得看着圖畫書等等。讓眼睛和耳朵同時工作。面對這樣的孩子,通常的做法就是請他複述剛纔小朋友發言的內容,當然往往是答不出來的,於是提醒孩子會聽別人發言很重要,是向別人學習的好機會,或者是請他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因爲沒有準備往往也會答不出來,於是教育孩子要積極動腦。有時,處理這樣的情況時也可以換個思路,就是讓認真聽講的幼兒起來複述,老師用具有稱讚性的'語言說:“我最喜歡用眼睛看着發言的那位小朋友了,他一定聽清楚了,請他再來說一說。”說完,及時表揚獎勵。有的孩子老師講課時很會聽,可是輪到其他小朋友發言時,他就不會聽了,不是低頭幹自己的事,就是急不可耐地大聲喊“我來,我來”。這個時侯,我們教師就要非常有耐心地正面引導。面對這樣的情況,首先肯定他在聽,只是沒有聽完,表現出以自我爲中心,對別人不禮貌。那麼,老師可以停下來對喊的小朋友說:“你愛動腦筋,很好。可是,沒聽人家講完就要發表意見是很沒有禮貌的,你可以等他講完之後,再補充自己的想法。”之後,再給他機會表現,及時表揚。

當然,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光靠一兩次的說教是沒有用的,也不能指望一兩次之後就有效果。多教孩子一些可行的方法,長期堅持下來纔會看出成效。

二、培養勇於發言的習慣

勇於發言,關鍵在一個“勇”字。要培養孩子的大膽與自信。有些孩子不發言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因爲害怕自己回答錯了;膽怯,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講;已經習慣不舉手回答了;話在口中,不知怎樣表達;問題太難。我認爲對待發言的幼兒,要以鼓勵爲主,對於經常發言的不管對錯,先肯定。對待沒發言的孩子,還是要以鼓勵爲主,尤其是膽小的孩子,偶爾一次發言也要大大地表揚。另外,可以教給孩子一些發言句式,比如:我認爲……,我覺得……,我來補充……等等。

有時,和小朋友一起看圖畫書時,教師可以適時指導幼兒看着圖畫書上孩子們積極發言的情景進行引導,或者在多媒體課件中播放國小生上課積極發言,回答問題的場景,來激發幼兒積極發言、勇於發言。

語文教育隨筆12

今天我碰到了兩個去年我教過的學生,他們現在上二年級,因爲當時他們兩個學習和表現都很不錯,又是我們學校老師的孩子,所以印象比較深刻,也比較熟悉。平時在學校裏,每次見到我時他們也都會熱情地喊:郭老師好!有時我也會忍不住會和他們閒聊起來,下面就是我們今天聊天的內容:

“李學仁,現在你爸爸教你語文,你喜歡嗎?”我問。他不假思索地邊搖頭邊回答說:“不喜歡!”我很奇怪,又問道:“爲什麼呢?那你喜歡誰教你呢?”他伸出手指着我說:“郭老師,我喜歡郭老師上課!”有些出乎意料,我聽了之後先是愣了一下,隨之而來的是感動,我被孩子的童真深深地打動了!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很單純,很簡單,他喜歡你,就會喜歡你上課!

接着我又問蔣乾坤:“你上學期考得怎麼樣啊?”他的回答更讓我吃驚,他說:“數學考八十六!”“那語文呢?”我問。他說:“不知道!”我疑惑地追問:“你通知書上沒有分數嗎?”他低下了頭小聲地說:“有,我沒看語文,只看數學了!”我聽了忍不住笑了,這哪是沒看到呀,分明是語文沒有數學考得好嘛!後來我問他們是喜歡語文還是數學,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現在喜歡數學!”“那一年級的時候呢?”我問。“喜歡語文”又是異口同聲。我問爲什麼他們說不知道。

一番閒聊引發了我無限的思考: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單純善良,天真可愛,他們很簡單,簡單到口無遮攔,想到什麼就會毫不猶豫地說出來,而不去考慮後果是什麼;他們沒有什麼心計,更不會爲了討好哪一個人而去刻意地說什麼或做什麼;他們不會掩飾,更不會假裝喜歡自己不喜歡的人,因爲他只是個孩子!

這也許就是孩子偏科的原因吧!因爲孩子很感性,很簡單,他喜歡你這個老師,他就會喜歡你上課,從而喜歡上某個學科,甚至會一直影響他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所以,身爲孩子啓蒙老師的我們是否覺得肩上的擔子重了許多呢?

想想自己也有幾個小“粉絲”了,不由得一番竊喜,竊喜之後是深刻的反思,靜下心來想一想,孩子們爲什麼喜歡上我的課呢?這可能與我的教學方式有關吧,對於小孩子,我一直主張鼓勵教育。課堂上,對於專心聽講、認真思考的.學生給予表揚,大膽舉手、積極發言的學生給予鼓勵,作業按時完成、表現棒的學生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對於表現不好的學生,我會用這樣的語言鼓勵他:“如果你能像某個小朋友那樣做我也表揚你!”同時我還用一些漂亮的“獎花”作爲獎品來獎勵孩子,獲得獎花達到一定數量還可以向老師兌換禮物。這種方法對於低年級的小孩子很管用,孩子們課上課下積極性都很高,特別是老師檢查作業的時候他們特興奮,因爲又可以得獎花了!

語文教育隨筆13

一個明媚的清晨,你一見到我就親切地喊我“周媽媽”,這個稱呼好讓人感動。那一個學期,你就一直喊我“周媽媽”,喊得我心裏暖暖的,柔柔的。我知道,在這個陌生的環境裏,你不僅需要一個智慧的老師,也需要一個溫情的媽媽。而我,似乎讓你小小的心靈找到了歸宿,你時常仰起小臉,真誠地說:“老師,你像我媽媽一樣漂亮!”我含笑不語。在你純真的眼裏,老師就是美的化身,這是多麼美妙的一種感覺!

秋去春來,你漸漸長大,學會了聲情並茂地讀課文,學會了與小夥伴友好相處。有一天,你一到教室就大聲地送上問候:“小週週,早上好!”“小週週?你爲什麼叫我‘小週週’呀?”我一臉疑惑。“嘿嘿,因爲你可愛,因爲我愛你呀!”你邊說邊一溜煙跑到座位上去了。從此,“小週週”的稱呼就在班裏流行開了,好多孩子也學着叫我“小週週”,叫得那麼自然,那麼親切。叫得我彷彿年輕了許多,彷彿成了你們的小夥伴。

親愛的孩子,不知明天你還會怎麼稱呼我。我深深知道,這些稱呼都是最真最美的'。我把你的稱呼當作一面鏡子,時時回頭照照曾經走過的路,時時調整自己的心情向前走。

語文教育隨筆14

教學活動離不開想象。兒童時期是想象力表現最活躍的時期,兒童的想象力是兒童探索活動和創新活動的基礎,一切創新的活動都是從創新的想象開始的。

《黃山奇石》這一課是一篇看圖學文,文字淺顯易懂,書中配有精美的圖畫,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就能輕鬆理解課文。那麼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培養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呢?用活教材,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就成了我設計這節課的立足點,並且緊緊圍繞朗讀、想象、描述展開,讓學生學得有趣、有味!創造是一種美,異想天開是創造的基礎。沒有想象就永遠也不會有創新。

本節課設計本着不拘泥於教材,在源於教材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教材,巧設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和想象,播下了創新的種子。比如我讓孩子們想象“仙桃石”、“猴子觀海”、“獅子搶球”等奇形怪狀岩石的來歷時,課堂掀起了一個個小高潮,我班劉頡涵想象說:“森林之王老獅子要退休了,想選一個接班人,於是就讓兩隻最強壯,兇猛的年輕獅子來搶球,誰先搶到球誰就是森林之王,兩隻獅子搶了好久好久也分不出勝負,最後筋疲力盡了就變成了石頭”。其他孩子也浮想聯翩。也許孩子們的想象是幼稚的,不盡人意的,但卻是豐富而又美好的,既有所學知識的.運用,又有突破常規的創見,創造的意識得到良好的培養。孩子們邊想邊表演,樂在其中。再加上教師適時的恰當的評價,更帶給他們信心和勇氣。

當然通過這節課也反映出了我的很多不足:沒有充分藉助課件直觀形象的優點讓學生直接的感受,學生資料蒐集得十分有限,課堂上不能廣泛地進行交流,老師自己的普通話還不夠標準,指導學生的朗讀沒注意方法的引導。我想只有通過老師不斷的反思,不斷的改進,纔會有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語文教育隨筆15

每年的六月,都是畢業的日子,也是傷感的時刻。很怕!

很有意思,起初我很懷念優秀的兒童,他們的形象總是印在我的腦海,甚至希望新一屆班級中能有克隆的。後來發現,那些經過磨難,起過沖突,頂撞過我,受過我的懲罰,遭遇到我的不公對待的圈子,那個讓我曾經傷身傷神的羣體,更是重情義,更讓人不捨。幾乎都成了我此生的朋友。於是,對他們的懷念更多。優秀的'同學,但願你們的優秀成爲一種德行,能夠伴隨終身,後進的同學,我知道未來屬於你們,這個世界永遠是有想法人的天下。小時候聽話,未必是好事。

但,這一屆絕了!全想!

爲什麼?帶了三年,不容易,我能用“偶然”這個詞來形容。其一,這幾年折騰得厲害,輪崗,支教,教師成了流動人口,崗位變動大,能連續執教三年我要珍惜;其二,教師的心態浮躁,心甘情願,踏踏實實連續執教三年的少了,我感到驕傲;其三,學校的人事安排越來越不像“人事”,在各種的利弊權衡,男女搭配,優劣互補,特殊羣體關照等(此處省略數十字)因素的干擾下,很經常出現曇花一現,一年撤換的格局。也有三改二,二跳四,六降一的……奇葩無數。所以,連續三年執教,我要感謝家長,孩子,也覺得對得起自己的努力。

以上都是大實話,得罪了。管不着了。我的三年,值得慶賀。

撲面而來的是離別的情愫,越是臨近越是不捨,這很幼稚,明知無益,確還執拗而爲。孩子離你而去,是奔向更好的去處,我不該狹隘地挽留。更何況,當老師二十年,長期在畢業班,這樣的分離又不是第一次,怎麼像“大姑娘上轎”一樣呢?即便是“頭一回”吧,當初的我也比現在灑脫。

總要做些什麼吧。一個女生建議:做倒計時提醒牌,讓我們更珍惜眼前,看重當下。

倒計時提醒牌,好主意。但我不能簡單在黑板上畫出一塊地方,隨意寫上“離畢業還有……天”,我不能讓時間這樣輕易流走。我們班的倒計時提醒牌與衆不同。按照座號順序對應倒計時的天數,如60號就製作第60天,59號就製作第59天的,以此類推……每張倒計時牌上,可畫可寫,還要設計你的畢業贈言,或者是你最想和同伴們說的話,你的心願,你的訴求,沒什麼不可以。就這樣,一人一張,一張一天,一天一次告白,一次一份情感的深埋……

等到你們真的都走了,我把它們收藏起來,成爲一份永久的留念,純真的記憶。我不怕了!不怕時間溜走,不怕你們一去不回頭,我保留了三年來你們逐一寫下的班級日誌,你們的小報,推薦卡,佳作,你們幼稚可愛的禮物……可以說,我的生命裏有了你們抹不去的印記。而我,也把我的信息發送到你的心海。沉下去,等待成年後被你自己喚醒……

要告訴你們的是:什麼時候回來,什麼時候我給你們看你的童年。

我就是你們童年的守護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jx6g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