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職場 >

你不必說服面試官但要讓他們喜歡你

你不必說服面試官但要讓他們喜歡你

1、人設”致勝

你不必說服面試官但要讓他們喜歡你

有一段時間,公司搞大面試,由幾個部門經理和HR一起面試,這讓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別的面試官如何判斷面試者,然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比個人能力更能吸引面試官的,是一個人的性格特徵與個人風格——也可以叫“人設”。“人設”不明顯的人在面試中常常會被忽視。有些面試者明明很優秀,但有些面試官總是舉棋不定,不斷挑刺:“雖然他的能力不錯,但是他說話時眼神一直在遊離,避免跟我們正面接觸,說明他對自己所說的缺乏自信(挑剔的邏輯)。”“人設”明顯的人,一旦遇上“投緣”的面試官,就很佔便宜。有些面試者明明有明顯的弱點,可面試官就是念念不忘:“雖然沒有完全達到要求,但我從他的態度中能感覺到他強烈的進取慾望(自我說服的邏輯)。”

表面上看,這不合理、不科學,但它揭示了一個用人的道理:

對於部門領導而言,能力考察固然重要,但與上司的性格匹配程度卻更關鍵;對於HR而言,其考察的重點完全在於是否符合公司價值觀。也就是說,一場面試,一小半在考察能力,一大半在“聞”人的“味道”。不過,雖然性格強的人,容易留下印象,但任何“人設”都有令人反感的成分,本身是雙刃利劍,如果不能科學地運用,很可能留下來的只是“你的奇葩印象”,而不是你本人。人的性格確實是太複雜了。絕大部分面試經驗都是把常見的面試問題和標準答案列出來,高級一點的給你一些面試思路,但這也只能讓你避免犯“小白錯誤”而已。對於一些熱門公司的職位,想要在跟你實力差不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你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傳遞你的“人設”。

2、爲什麼你喜歡這些電影角色?

有一句吐槽星座的笑話:人相信星座,只不過是希望人類只有十二種類型那麼簡單。雖然是句笑話,但卻是句大實話,人都有“類型化”思維的傾向,我們認識一個人,都會經歷“類型化→個性化”的過程:初次見面,我們會根據其外貌言行,搜索大腦中的“性格庫”,將其歸爲其中的一類——內向的、精明的、理性的、計劃性強的,等等,這就是“類型化”,一次短短几十分鐘的面試,剛好夠把你“類型化”了。只有繼續相處,我們纔會仔細觀察其言行,漸漸地找到與預設的類型不同之處,這就是“個性化”——所以人總是越相處越複雜,越難定義。人的性格千變萬化,但“類型化”的性格卻是有限的,而其中受歡迎的類型就更少了。

如果你大學選修過文學創作理論、戲劇理論、編劇一類的學科,你一定知道有一個“人物原型”的理論,這個理論源自榮格心理學:“原型”體現了我們進化過程中一些基本的人類形象,是自己內心無意識的體現,能夠喚起人類深層次的感情。

舉個例子,周星馳電影主角的身份有貴有賤有貧有富,但大多數都由兩個“經典人物原型”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一個是渴望成功但心地善良的小人物(《喜劇之王》《國產凌凌漆》《大內密探零零發》《鹿鼎記》),一個是“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小人物(《賭聖》《食神》《功夫》《大話西遊》《武狀元蘇乞兒》《九品芝麻官》)。

大家之所以喜歡周星馳電影,因爲這兩個人物原型在傳統的戲劇、小說中都是大家喜聞樂見的,能夠最大程度縮短觀衆的認知過程。

“人物原型理論”分析了大量經典的小說、電影、戲劇,將其主角劃分爲幾十種人物類型,每一個類型都源自一個神話、民間故事中的人物。但這套西方編劇理論中總結出的“人設”沒法直接拿來用,因爲受歡迎的人物原型都是“本地化”的,而中國的編劇寫作理論又缺乏此類研究,所以我們只能在中國的歷史人物、文學名著、傳統戲劇角色中,尋找自己可對照的“人物原型”。

職場上受歡迎的“人物原型”有兩種方向,以四大名著中的人物爲主:

第一類是專業的方向,比如諸葛亮、關張趙、林沖、魯智深、孫悟空、晴雯……

第二類是統籌、協調、管理的方向,比如魯肅、唐僧、襲人……

看到這兒,大家可能會很疑惑,難道要我們模仿這些人物?並非如此。我們要的是從這些角色中抽象出的“類型化”的“人物原型”,而非“個性化的原著人物”。

怎麼“類型化”呢?你需要去抽取人物身上的三樣東西來組成“人設三要素”,它們是:人生動力、角色挑戰、性格弧線

下面,我以“諸葛亮”這個經典形象爲例,以他在《出師表》中有關的自我陳述中的內容爲例(可以把《出師表》當成是“面試”蜀國北伐主師一職的“陳述”),分析一下這“三要素”在面試中的影響。

3、 “人設”三要素

諸葛亮的“人生動力”是什麼呢?我們可以總結成“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成爲老闆的頂級參謀”。用《出師表》裏的話說是“奉命於危難之間”,“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在面試的“人設”中,“人生動力”它代表了你的“人生目標”,包括:我關注什麼、我害怕什麼、我爲什麼是現在這樣、我是如何轉變的、別人如何看我,等等,這是形成你性格的主要因素,也是最能打動面試官,取得共鳴的內容。

能夠體現你的“人生動力”的經典面試問題包括:

這份工作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爲什麼選擇我們公司?

你能爲我們公司帶來什麼?

你喜歡什麼樣的工作氛圍?

說說你的職業規劃……

舉例

問:你爲什麼應聘這份工作?

答:我大三有一段時間非常迷茫,我不知道我爲什麼學這個專業(我害怕什麼),除了賺錢之外,我到底應該怎麼實現我的人生價值(我關注什麼)?非常偶爾的機會,我看到了一篇貴公司X總講公司理念的報道,我立刻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發生了什麼改變)。我覺得你們是一個足夠瘋狂的團隊,有一個足夠瘋狂的商業理想,幹着不可思議的事(我如何看別人),而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足夠瘋狂的人,我期待的正是這樣一份工作(我如何看自己)。再看“角色挑戰”。目標越高,挑戰越大,“角色挑戰”就像爲西天取經的唐僧設置的“九九八十一難”,諸葛亮的“角色挑戰”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挑戰越大,才能便“人設”更有指向性。

第三點“性格弧線”是實際上回答“角色挑戰”的問題的,比如諸葛亮的性格弧線是“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角色挑戰”和“性格弧線”是一問一答,通常出現在同一個面試問題的答案中,包括:

上一份工作的辭職原因?

應聘這份工作,你認爲自己還欠缺什麼?

你有哪些失敗經歷?

如果你和同事無法相處怎麼辦……

舉例

問:你有哪些失敗經歷?

答:我曾經差一點簽下一個大客戶,可最終還是丟了單。那個客戶非常有價值,我們團隊想了很多辦法,提了好幾次案,獲得了他們的認可,但客戶還是沒有下定決心。(角色挑戰)後來,我聽說我的競爭對手跟客戶的老闆有特殊關係,擔心自己“被耍了”,再加上又有了別的項目,就漸漸說放棄了這個項目。可最終客戶選擇的卻是第三家。後來聽說客戶的老闆一開始非常傾向於我們的方案,只是想壓價,後來確實是因爲我們跟進不夠積極而放棄。這件事讓我養成一個習慣,遇到看似無法解決的困難之前,提醒自己一句:也許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性格弧線)

面試問題雖多,重要的都逃不脫這“人設”三要素。

不過,“諸葛亮的人物原型”因爲太過完美,在面試中往往不太可信。而大部分人的履歷中都有一定的“硬傷”,比如第一學歷不夠好、有相當長的職業空白期、跳槽過於頻繁、或長期在一家公司,這正是“角色挑戰”和“性格弧線”的另一個作用。

以前面說過的周星馳電影中“浪子回頭金不換”型的小人物爲例。

爲什麼職場上也會喜歡這一類形象呢?因爲大部分公司都喜歡員工有挑戰精神,創新意識,但又害怕員工不安心工作,好高騖遠。“浪子回頭”型的員工,通常是嘗試過很多不切實際的挑戰,失敗之後再回頭,身上仍有“開拓者”的血液,只是更增添了一份沉穩。如果你的履歷中有類似轉行失敗、中途創業、職業空白期等“硬傷”,那麼一個“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形象,不但能幫你解釋自己的“硬傷”,同時也爲“人設”增加一些小小的衝突,讓你更令人印象深刻。

4、我爲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看完這些,恐怕很多人頭都大了,趕情要讓我“自編自導自演”,還沒有NG,一次過關?還有人會不屑,這不是讓我們做“戲精”欺騙面試官嗎?這也是對“角色原型”的誤解,不是所有原型你都能去“扮演”的。前面說了,“人物原型”原來是心理學理論,它是埋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自我”,是我們所有行爲的“深層動機”,尋找這個原型,其實是對自我的一次“更深層次的理解”——我是誰?我渴望什麼?我爲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在電影院裏,觀衆首先要理解和認同主角的行爲動機,之後才能在主角解決自己的核心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觀影快感。

同樣,在面試中,你通過“人生動機”獲得面試官的理解和共鳴,“角色挑戰”是面試官關心的問題,而你的能力是通過“性格弧線”來展示的,三者共同構成了一次真實可信、邏輯通暢的“自我展示”。

一次成功的面試,絕不是要讓你去說服面試官,而是讓他們喜歡你。

標籤: 面試官 說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zhichang/rqq1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