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養生 >心理養生 >

心理學要點知識

心理學要點知識

心理學要點知識,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觸過一些心理學知識,下面來了解心理學要點知識。

心理學要點知識1

一、定義

1、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

心理現象是自然和社會相結合的產物,心理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中間學科,或叫邊緣學科。

2、基礎心理學: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現象爲研究對象,總結心理活動最普遍、最一般規律的心理學的基礎學科。

動物的、兒童的、變態的心理現象不屬於基礎心理學的研究範圍,但上述四種心理現象都屬於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研究內容和方法原則

1、四個方面:認知(感覺、知覺、記憶和思維);需要和動機;情緒、情感和意志(意志是心理對行爲的支配);能力和人格。

2、分類:一般把心理現象分爲心理過程和心理特性。

心理過程包括認知、情緒情感、意志。

(知、情、意)。

心理特性包括需要動機、能力、人格。

如下圖:

認識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思維) 心理過程 情緒情感過程 意志過程 心理現象

心理活動的動力(需要、動機、興趣、愛好、信念、世界觀) 心理特性 對實踐活動的適宜性(能力) 人格特徵(氣質、性格)

(P295心理學區分正常與異常的原則之一,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指的是知、情、意等各種心理過程之間具有協調一致的關係。

P296常見心理異常的症狀也是從知、情、意等心理過程方面來分類描述的,包括認知障礙、情緒障礙、意志障礙等)

3、研究原則:客觀性原則、辯證發展原則、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4、研究方法: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個案法。

(速記:觀察實驗、調查個案)

三、人的心理基礎心理學知識要點的本質

人的心理(從功能上講)是腦的機能,(從內容上講)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

是一種主觀的現象,但並不是大腦活動的物質產品。

人的心理是心理髮展的最高階段,有思維功能,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事物之間的聯繫,這是人的心理和動物心理的本質區別,人的心理也叫思維、意識、精神。

人的心理有主觀性、能動性,是腦活動的結果,是客觀世界在腦中的反映。

心理反映的形式包括事物的形象、概念、體驗、慾望和要求等。

心理學要點知識
  

心理支配人的`行爲活動,又通過行爲活動表現出來。

因此,可以通過觀察和分析人的行爲活動來客觀的研究人的心理。

動物心理髮展經歷了感覺、知覺、思維萌芽三個階段。

心理現象的產生以能對具有生物學意義的信號刺激做出反應爲標誌,或者說以形成條件反射爲標誌,和神經系統的出現相聯繫。

僅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能力植物或低等動物都有,但並不能說它們有心理現象。

靈長類動物(如猩猩、猴子)能夠認識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繫,它們的心理髮展到了思維萌芽階段。

人的心理和動物心理的本質區別是:人類有思維,能夠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

科學心理學誕生以前,人們主要通過思辨、總結個人經驗的方法。

19紀中葉,開始用實驗方法研究心理現象。

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心理學實驗室,科學心理學誕生。

1、構造心理學(創始人:馮特,鐵欽納)

用內省實驗方法,分析意識的內容,找出意識組成部分和它們聯結成各種複雜心理過程的規律。

認爲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意識,意識由哪些元素構成,而不管意識的來源、意義和作用。

2、機能主義心理學(創始人:杜威、安吉爾)

在達爾文的進化論、詹姆士的實用主義影響推動下產生,主張意識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反對把意識分解爲感覺、情感等因素,反對把心理學只看作一門純科學,強調心理的適應功能和實際應用,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心理在適應環境中的機能作用。

3、行爲主義(創始人:華生)

主張心理學研究的任務在於查明刺激與反應間的規律。

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

認爲查明瞭刺激和反應(S-R)的關係,就可以預測行爲,通過控制環境可以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爲。

心理學的刺激和平時的所說刺激意義有所不同,光線對眼睛在心理學上講就是一種刺激。

外界客觀事物對人體感覺器官所發生的作用都叫刺激。

4、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德: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

由德國心理學家韋特墨(M、 Wertheimer)於1912年在法蘭克福大學創立。

格式塔在德文中意味着整體,又稱爲完形心理學。

整體不等於部分相加,反對分解心理現象,主張從整體上來研究心理學。

5、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分析被壓抑的本能。

主要包括五大理論(觀點):潛意識論:意識、潛意識、前意識; 人格理論:本我、自我、超我;動力學觀點:發展觀點:口欲期(0-1歲)、肛欲期(1-3歲)、生殖器期(3-5歲)、潛伏期(5-12歲)、生殖期(12歲以後);適應觀點:焦慮和自我防禦機制

心理學要點知識2

如何面對一個憤怒的人?

一般人覺得別人生氣時,會下意識認爲那個人非常可怕。

其實不是的,越情緒失控的人內心越有可能伴隨着脆弱、無助。他們是感覺外界有傷害了,於是只能豎起防禦的刺。

下次當你遇到憤怒的人,或許可以換個角度去看待對方:他/她只是一個受傷的人。

心理學一個重要的原則:每個人爲自己產生的情緒、感受負責。

發現了有些情境下的憤怒是伴隨着受傷的,絕非意味着我們要去承擔、拯救、負責誰的情緒。

而是下次在經歷親人生氣、與人爭執、自己生氣時,我們可以專注在憤怒背後的受傷感,內心一定是感覺缺失了什麼、或者認爲被冒犯了什麼、或者有需求但無法直接表達。

而這種察覺,可以讓氛圍緩和下來,讓自己的情緒一下轉化成平和與鬆弛。

難過的時候該怎麼辦?

怎樣快速走出負面情緒?

當我們遭遇到拒絕、失戀、痛苦時,總想着要想辦法快點擺脫難受的`情緒、快點解決自己當下的狀態。

怎麼樣快速走出負面情緒呢?這也許是一個所有人都要明白的事:好好的接納是快速走出負面情緒最好的辦法。

接受當前的事實,接受自己這些難受的感覺,接受這個局面,就是最快的恢復方式。

比任何逃避、折騰、運動、暴飲暴食都好使,也更健康

在心裏騰出個空間,容納和理解你的焦慮、你的悲傷、你的脆弱、你的恐懼。

從小到大,或許我們一直接受的信念和教育,都是對於負面情緒予以排斥、否認、迴避,可是這樣做其實讓人更爲消沉,因爲這意味着:

我們甚至不能擁有自己的真實感受。

心理學認爲:任何一種情緒都並無對錯,它們都有其出現的原因。

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在情緒的感受中,看見真實的自己,挖掘出深藏在情緒背後的某些渴望、匱乏、需求。

心理學要點知識 第2張
  

爲什麼我們懂了這麼多道理,

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爲“道理”你只是懂了一次,而真正決定行動和無意識反饋的,卻是在你身體裏運行過成千上百次的自動化意識。

那些從別處搬來的“道理”,在真正用的時候壓根不會起作用,因爲它在你的意識中太淺了。

爲了讓後來認同的真理植入到腦裏成爲新的思維,你只能一次次去加深懂得。

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絕對不是讀一次就頓悟,就可以從今以後都過好生活了。

培養一個可見的習慣,我們都明白需要重複嘗試去做,培養一個摸不着的思維其實也是需要重複去嘗試。

所以,一時做不到,改變緩慢且反覆,不用苛責自己,堅持下去,纔會真的有所改變。

如何在短時間內發展出一個全新的自我?

這也許是許多學習“心理學”或者走上“心靈”道路的人非常關心的問題。

答案是:每天花30分鐘關注自我內心。

我們可以這樣探索:

我最希望自己擁有什麼特質?

能帶給我幸福感的是什麼?

我最有興趣的是什麼事?

我在逃避什麼,我在羞恥的是什麼?

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

最能讓我滿足的是什麼?

做了哪些事可以提升我的價值感?

在我們漫長的一生中,我們是24小時都在和自己的感受、想法、情緒呆一起的人。

我們理應是自己最熟悉、最親密的朋友。

而當你不厭其煩地去正視、察覺自我時,這就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你也能從中找到真實的自我。

心理學要點知識3

1、布魯納的認知心理學的基本思想:人們通過認知過程把獲得的信息和以前構成的心理框架聯繫起來,積極的構成它的知識框架,這種框架是一種“表象系統”或稱爲“內在模式”。人類具有三種表象模式,即動作模式、映像模式和象徵性模式。這些模式由定律或概括性的體系組成。

2、把教育心理學作爲一門學科的標誌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做了許多實驗研究,積累了大量關於動物和人的學習材料,提出了一些學習心理的定律、

3、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觀察法、實驗法

4、心理髮展的.概念:心理髮展主要是個體從出生到成年期間所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是個體在成長期間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活動不斷擴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過程。

5、心理髮展的動力:①心理髮展的動力是已有的心理狀態與外界環境和教育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的不斷產生和解決推動了個體的心理髮展②在這一矛盾中,環境和教育起着決定性作用

心理學要點知識 第3張
  

6、心理髮展的個別差異:兒童的心理髮展過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發展速度、各種心理機能的優勢表現、情緒的穩定性、個性特徵及其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當大的'個別差異。

7、皮亞傑:是當代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

8、皮亞傑把智力的本質看作是一種適應:即在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並通過主體不斷自我調節而建構,或再建心理結構的機制。適應是通過兩種形式來實現的—同化和適應。

9、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①感覺運動階段0~2歲(客體永久性記憶)②前運算階段2~7歲(自我中心性)③具體運算階段7~12歲(運算思維的基本特點就是守恆)④形式運算階段(能進行假設、演繹推理)

10、道德觀:道德觀是人與人之間所發生的道德活動、道德關係的看法和態度。它是在道德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體系,發展較晚。

標籤: 心理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angsheng/xinli/rk5k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