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二十四節氣介紹

二十四節氣介紹

二十四節氣介紹,二十四節氣是曆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蘊含着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二十四節氣介紹。

二十四節氣介紹1

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曆法(或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在國際氣象界,它們被譽爲“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這裏就爲大家介紹一下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由來、日期及含義。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爲依據建立起來的。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的日期及含義

1、春季節氣:立春,日期是公曆2月3-5日,含義是春季開始;雨水,日期是公曆2月18-20日,含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日期是公曆3月5-7日,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春分,日期是公曆3月20-22日,含義是晝夜平分;

清明,日期是公曆4月4-6日,含義是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穀雨,日期是公曆4月19-21日,含義是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

二十四節氣介紹
  

2、夏季節氣:立夏,日期是公曆5月5-7日,含義是夏季開始,萬物生長旺盛;小滿,日期是公曆5月20-27日,含義是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日期是公曆6月5-7日,含義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日期是公曆6月21-22日,含義是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日期是公曆7月6-8日,含義是氣候開始炎熱;大暑,日期是公曆7月22-24日,含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3、秋季節氣:立秋,日期是公曆8月7-9日,含義是秋季開始,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處暑,日期是公曆8月22-24日,含義是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日期是公曆9月7-9日,含義是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秋分,日期是公曆9月22-24日,含義是晝夜平分;

寒露,日期是公曆10月8-9日,含義是露水已寒,將要結冰;霜降,日期是公曆10月23-24日,含義是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

4、冬季節氣:立冬,日期是公曆11月7-8日,含義是冬季開始;小雪,日期是公曆11月22-23日,含義是開始下雪;

大雪,日期是公曆12月6-8日,含義是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冬至,日期是公曆12月21-23日,含義是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日期是公曆1月5-7日,含義是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大寒,日期是公曆1月20-21日,含義是天氣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介紹2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輝煌文化,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着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在古代,一年分爲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爲節氣,在後的爲中氣,如立春爲正月節,雨水爲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爲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爲: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三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是春分,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爲"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

二十四節氣介紹 第2張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20日或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時爲穀雨。這時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穀類作物的生長髮育關係很大。

雨水適量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穀雨在黃河中下游,不僅指明瞭它的農業意義,也說明了“春雨貴如油”。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爲“立夏”節氣。我國自古習慣以立夏作爲夏季開始的日子。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進入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

十月八日到九日是寒露,古代把露作爲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爲霜了。

標籤: 二十四節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5j1y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