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還是陽曆算的

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還是陽曆算的

陽曆。

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還是陽曆算的1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它起源於我國的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並且通過長短來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這也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一、春季

立春,公曆2月3-5日,是春季開始。

雨水,公曆2月18-20日,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公曆3月5-7日,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公曆3月20-22日,晝夜平分。

清明,公曆4月4-6日,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公曆4月19-21日,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

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還是陽曆算的
  

二、夏季

立夏,公曆5月5-7日,夏季開始,萬物生長旺盛。

小滿,公曆5月20-27日,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公曆6月5-7日,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公曆6月21-22日,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公曆7月6-8日,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公曆7月22-24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三、秋季

立秋,公曆8月7-9日,秋季開始,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處暑,公曆8月22-24日,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公曆9月7-9日,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秋分,公曆9月22-24日,晝夜平分。

寒露,公曆10月8-9日,露水已寒,將要結冰。

霜降,公曆10月23-24日,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

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還是陽曆算的 第2張
  

四、冬季

立冬,公曆11月7-8日,冬季開始。

小雪,公曆11月22-23日,開始下雪。

大雪,公曆12月6-8日,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公曆12月21-23日,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公曆1月5-7日,開始進入寒冷季節。

大寒,公曆1月20-21日,天氣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還是陽曆算的2

溯源

中國二十四節氣,被世界氣象界譽爲“中國第五大發明”,因2016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廣受關注。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據史書記載,早在堯舜時期,我國先民就已經採用土圭測日影(平均時間法)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日短至)這天作爲冬至日。春秋時期,《尚書·堯典》中已經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記載,只不過叫日中、日永、宵中、日短。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制訂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爲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淮南子·天文訓》則完整地記錄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天氣與物候的對應。

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還是陽曆算的 第3張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劃分的方法,即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爲24等份,每15°爲1等份,每1等份爲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這個算法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所以我們的二十四節氣其實是根據陽曆(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爲基礎而制定的歷法),而不是以中國傳統曆法陰曆(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來制定的。

簡析

在二十四節氣中,反映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就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如立春就是表示春季的開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爲“四立”。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爲“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來。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陽直射北緯23.5度,黃經90度,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北半球白晝最短。

“分”在這裏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爲“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時黃經分別爲0度、180度,太陽直射赤道上,晝夜相等。

爲了方便記憶,勞動人民將二十四節氣編寫成了膾炙人口的歌謠。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二天。

歌謠聲中,我們盼來春、迎來夏、度過秋、送走冬,依節令時序而生活,春秋待序,生生不息。

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還是陽曆算的3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計算時令變化的,一種十分獨特的歷法。二十四節氣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氣候,把每年進行等分,每個節氣15天左右。告訴人們以歲時順序,教民耕作,不誤農時。

二十四節氣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順序和含義如下:

1、立春:是春季開始的節氣,表示嚴冬已經過去,氣溫開始回升。

2、雨水:標誌着我國大部分地區先後冰消雪化,氣溫回升,溼度增大,雨水漸多。

3、驚蟄:蟄,藏的意思。動物入土冬眠叫入蟄,至第二年春雨後爬出,古時以爲是被雷聲震動,故叫驚蟄。這時天氣轉暖,我國大部分地進入春耕季節。華中農說:“過了驚節,春耕不停歇”

4、春:春分恰是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晝夜各半的一天。這一天全國各地的晝夜幾乎都是一樣長。天文學上劃定春分爲北半球春季開始,我國大部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還是陽曆算的 第4張
  

5、清明:清明時節天氣漸暖,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均勻氣溫上升到10度以上,長江流域氣溫更高。北方草木發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綠裝。我國農諺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前後,種瓜種豆”。這個氣開始的一天是清明節,有踏青掃墓的習俗。

6、穀雨:穀雨時氣溫、地溫都已穩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於五穀生長,故有“雨生百穀"說。

7、立夏:表示春去夏來,行將進入火勢的夏天。此時萬物生長愈加旺盛,欣欣向榮。田間治理日益繁忙。農諺曰日:“立夏三朝遍地鋤”。

8、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9、芒種:指有芒的麥類和蠶豌豆等夏收作物,在這個節氣裏即將成熟,也到了採收留種時。我國南方也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10、夏至:這一天北半球白晝最長,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陽運行到最北的一天。天文學上劃定夏至爲北半球夏季的開始。

11、小暑:這時正值“三伏的初伏”,氣候炎熱、蒸悶。在農業生產上,多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治理。

12、大暑:時正值“中伏",國大部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炎時期。

13、立秋:我國慣作秋季開始,預示着天氣轉涼,植物結子,秋收季節即將來臨。但立秋後暑氣並未散盡,還有氣溫較熱的秋老虎”在後頭。

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還是陽曆算的 第5張
  

14、處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止也。暑氣這時而止矣。"此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15、白露:氣轉涼,晝溫差大,地汽上容草木結成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6、秋分:秋分與春分這一天一樣,太陽又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秋分這天處於整個秋天的中間,可以說是名副實的秋天。

17、寒露:氣溫續下降,天氣明顯轉涼,早晨和夜間地冷露凝。我國的大部地開始進行秋收秋種。

18、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爲霜矣。"表示泛博中原地區開始有霜。

19、立冬:爲冬季開始的.節氣,這時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

二十四節氣是按農曆還是陽曆算的 第6張
  

20、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爲冷氣薄,故凝而爲雪,小者未盛之辭。"這時黃流域般開始下雪。

21、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這時而雪盛矣。"此時的氣較前更冷,降雪的次數量也將增多22、冬至:與夏相反,北半球冬時白晝最短,日照物影最長,黑夜最長。冬晝就天地長了。北方民間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的說法。

23、小寒:是一年中溫度已到嚴冬節氣,這時正值"三九"前後,我國大部地區天寒地凍,進入嚴冬時期。

24、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時期,相對於小寒來說,標誌着嚴寒的持續和加劇。《三禮義宗》日:“冷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vd1l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