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清朝時期是哪一年

清朝時期是哪一年

1636年到1912年。

清朝時期是哪一年1

大清王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

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王朝統治全國共268年。

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封建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清王朝處於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雲變幻,它的崛起爲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

皇帝是封建王朝政權和神權的象徵,是王朝最高統治者,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整個來說,清朝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的頂峯時期。

皇帝掌軍國大權,舉凡軍事、政治、經濟、科舉、法制、外交等方面的大政方針無不由他決定。皇帝與這個朝代的興亡,關係十分密切,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廢邦”,並不完全是誇張。

清朝時期是哪一年

清朝共12個皇帝

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入關後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每個皇帝都有年號,這些年號都暗含美好的意思。但是清太宗皇太極有兩個年號:先叫天聰,後來改元叫崇德。在這個特定時代中的十二位皇帝,自然有開國之君,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

1、太祖努爾哈赤(在位時間:公元1616年—公元1626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女真酋長猛哥帖木爾後裔,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13副起兵,“自中稱王”。

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悍立威,受部衆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

他創立八旗制度,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大金(史稱後金),建都赫圖阿拉城。

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天命三年(1618年)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徵明,攻佔瀋陽,進入遼河流域,遷都瀋陽,開始爲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他實行“計丁授田”制,建立大貝勒共治國政制度。

2、太宗皇太極 (在位時間: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踔厲風發,將父業推向更高階段。即位不到10年,皇太極就統一了整個東北,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改國號爲“大清”,將族名改稱“滿洲”。他將滿洲貴族部分奴僕編爲民戶,實行中央集權,控制正黃、鑲黃、正藍三旗,排除三大貝勒,獲得獨自南面權。

他效法漢族中央組織機構,設六部、內三院,建立起完善的中樞機構。他以武力征服了漠南蒙古和朝鮮,又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

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極攻下松山、錦州,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外,東北地區除寧遠四城外全部爲清所有,爲進軍中原做好了準備。

皇太極博覽羣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嚮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堪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啓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宿願。

3、順治帝福臨 (在位時間: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

清世祖順治帝6歲即位,由睿親王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實權掌握在多爾袞手中。遼東總兵吳三桂投降,多爾袞率兵入關,遷都北京,然後派兵鎮壓各路抗清力量,吸取明朝統治經驗,建立起全國性的封建政權。

他完成了一系列治國的基礎工程,例如仿效明朝制定職官,制定大清律等。他一方面免除明朝的三餉,安定民心,但另一方面則又實施5大弊政,加深了民族矛盾。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

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少年天子順治帝變多爾袞對西南農民和桂王的抗清力量一味鎮壓爲鎮壓與誘降相結合的政策,終於消滅了西南抗清力量;對東南的鄭成功則實行海禁,鄭成功被迫遷往臺灣,全國基本得到統一。

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撥亂反正,倚重漢官,並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

爲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代興亡爲借鑑,警惕宦官朋黨爲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順治帝糾正多爾袞的5大弊政,安定了民心,發展了生產。

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躁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終於英年早逝,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聖祖康熙帝、世宗雍正帝、高宗乾隆帝可同時而論,此三帝在位100多年,乾綱獨斷。

他們志存高遠,勵精圖治,漢文化水平又高,是清兵入關後最有統治才能,功績最突出的皇帝。

4、康熙帝玄燁 在位時間(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

康熙帝玄燁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在清除鰲拜,撤除三藩,統一臺灣,平定準噶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他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5、雍正帝胤禛 (在位時間: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

雍正帝胤禛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經濟出現停滯的形勢下登上歷史舞臺的。複雜的社會矛盾,爲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幹的機會。

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在13年的統治生涯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爲後代的乾隆盛世打下了紮實雄厚的'基礎。

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儘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6、乾隆帝弘曆 (在位時間:公元1735年—公元1795年)

乾隆帝弘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在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網羅人才,訪求書籍等一系列治國舉措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政治才能與文治武功。

乾隆帝精於騎射,嚮慕風雅,筆墨留於大江南北,還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收書宏富,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3倍,成爲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彙。

但乾隆爲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珅,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層出不窮,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

三帝治國風格不同,康熙寬大,雍正嚴酷,乾隆寬嚴並用,但都能適應他們統治時期的實際情況。

三帝統治期間,先後通過剪除保守勢力鰲拜,設置南書房、軍機處,建立密摺制度等措施,把皇權推向頂峯。三帝重視邊疆的經營,實行恩威並施,因地制宜的政策。

三藩平定、臺灣統一、噶爾丹和羅卜藏丹津叛亂的鎮壓、回部統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這些措施促進了邊疆的穩定、王朝的安寧和版圖的擴大(相對於明朝而言)。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息叛亂,天山南北兩路皆平,清朝疆域空前,形成統一鞏固的多民族的幅員遼闊的封建帝國。

三帝重視治理黃河、海塘,獎勵開荒,實行地丁合一政策,蠲免錢糧,減輕百姓負擔,改革財政,推廣作物,使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也都興旺起來,財政狀況不斷好轉,人口也增加很快。

康熙六十一年,戶部庫存800餘萬兩,乾隆四十二年增至81824044兩。文化事業大興,文學、哲學、書畫藝術和圖書業歷代很少能與之比美。從清除鰲拜的康熙八年到乾隆三十九年是清朝最輝煌的時期,被譽爲“康乾盛世”。

由於國家漸強,從崇德二年到乾隆末年,周邊10多個國家俯首稱臣,先後成爲清朝的藩屬。

然而三帝也有一些錯誤做法。首先他們在思想上實行專制,推崇儒家理學,大興文字獄,壓制有反清思想的知識分子,迫使知識分子鑽進故紙堆,脫離現實,抑制了社會的發展。

三帝統治期間尤其是乾隆朝,由於實行束縛自己的閉關自守政策,妨礙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妨礙了對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吸收。乾隆帝晚年生活奢侈,官吏管理不嚴。

雍正年間,儘管取消“耗羨”,實行養廉銀製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薪俸過低的問題,有利於廉政建設,但始終沒能剎住順治以來就存在的貪污現象,反而愈演愈烈,出了像和珅那樣在整個封建社會都少見的大貪官。

吏治敗壞,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富者連阡陌,而貧者無立錐”。乾隆朝多次征伐,耗費繁巨,導致乾隆末年國庫存銀驟減,農村經濟轉衰,經制兵八旗和綠營的戰鬥力也大大喪失。

階級矛盾加劇,乾隆朝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乾隆三十九年山東王倫起義,四十六、四十八年甘肅蘇十四和田五領導的起義,五十一年臺灣林爽文起義,六十年湖南、貴州、四川苗族起義。

仁宗嘉慶帝與宣宗道光帝兩朝共55年。嘉道年間,官吏貪污,吏治日益敗壞;自然災害頻仍,人口激增,土地兼併,教派、會黨衆多,社會矛盾尖銳。

清朝頹勢形成,其標誌是頻繁的農民起義。陳旭麓先生說:“從白蓮教起義這一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這四十四年,《東華錄》所記起義共九十三次。這些起義標誌着清朝的封建統治已由盛變衰。”

7、嘉慶帝顒琰(在位時間: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之君,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

對一大批“尸祿保位” 的官僚嘉慶帝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制度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

8、道光帝旻寧(在位時間:公元1820年—公元1850年)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着稱。他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寢食不安。

他想嚴厲禁菸,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爲何物。他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戰守茫然,毫無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嘆息。

道光二十年,大清帝國終於爲英國的堅船利炮所破,道光帝成爲第一個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清帝。清朝的外交政策從此由自主轉向妥協投降,中國從此淪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鴉片戰爭結束後,道光帝仍沒吸取教訓,沒有創意改革。要說有變化的話,那就是《南京條約》簽訂後,實行五口通商,清政府不得不設立了五口通商大臣,閉關自守政策再也沒法堅守下去了。

道光帝秉政30年,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政事務,如吏治、河工、漕運、禁菸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爲,正是他一生的悲劇。

文宗咸豐帝、穆宗同治帝、德宗光緒帝和宣統帝是清王朝最後四個皇帝。他們在位期間,主要發生了三個方面的大事。

首先是列強頻頻侵略中國,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中法戰爭(1883~1885年)、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戰爭(1900年)。

其次是王朝內部鬥爭和爲了自身的生存而進行的改革。

內部鬥爭有北京政變(1861年)、恭親王奕與全體軍機大臣被慈禧太后逐出軍機處(1884年);改革有同光時期的洋務運動,戊戌政變(1898年)和新政(1901~1911年)總理衙門的設立,閉關自守政策被迫取消,大量舉用漢人督撫。

再次是人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太平天國起義(1851~1864年)、捻軍起義(1851~1888年)、義和團運動(1899~1900年)和辛亥革命(1911~1912年)接連不斷。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最後推翻了清王朝。

9、咸豐帝奕濘(在位時間: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

咸豐即位時,以洪秀全爲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荊山前金田村爆發。曾國藩領導的湘軍,勾結列強,鎮壓了太平天國。但接踵而來的英法聯軍之役,迫使咸豐逃往熱河承德。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圓明園被毀,清政府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

咸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大局糜爛,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籌莫展,於是頹廢起來,貪戀女色,戕害了身體。志高才疏的咸豐帝陷於祖制,憂慮終生。

10、同治帝穆宗載淳 (在位時間:公元1861年—公元1874年)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等一系列農民起義。爲挽救清朝滅亡,慈禧太后支持洋務運動,發動了新政,最後還實行了憲政改革。

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建設,新政對中國的政治進步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是亡羊補牢,不能挽狂瀾於既倒。

憲政改革促進了中國法制的進步,使中國民主建設開了步,但“皇族內閣”的產生使憲政改革最後破產,立憲派從擁戴朝廷走到了它的對立面,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係,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作爲一個皇帝,確實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2年後,他死於天花。

清朝時期是哪一年 第2張

11、光緒帝載湉(在位時間:公元1874年—公元1908年)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有振興大志,“不甘作亡國之君”,支持康有爲戊戌變法,一度成爲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

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爲首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慼慼,常若不悅”,心境悲愴。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攜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

12、宣統帝溥儀(在位時間:公元1908年—公元1911年)

在位3年的宣統帝還是孩子,晚清實權長期爲慈禧太后篡奪,最後三四年則落在載灃和隆裕太后手裏。

孫中山倡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條件日趨成熟,清王朝的敗亡已經不可逆轉,清廷只得以光緒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統的名義頒發退位詔書。

1931年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劃下被挾持至東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執政。日軍戰敗後被俘,溥儀經改造,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委員。

比較而言,清朝十二帝中,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和前期的乾隆帝,是艱苦創業、勵精圖治之帝。

他們有氣魄、有能力,善於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制定的政策多數比較適合國情,促進了政治、經濟、軍事等發展,使清王朝從地方政權發展爲全國性的政權,並使王朝發展成爲一個強盛的封建帝國。

但是從順治帝開始,因爲死守自然經濟和長期堅持閉關自守政策,限制了中國的發展。自乾隆朝晚期起吏治逐步敗壞,而皇帝或縱情揮霍,或株守平庸,或貪戀女色,或只作偶像而已。

清朝的興亡,除與十二帝有關外,應當說還與慈禧太后有關。咸豐帝死後,慈禧發動政變,誅殺肅順,終於實現了“垂簾聽政”。在這以後的近50年裏,她獨斷朝綱。

在此期間,地球上的許多國家科技發展,經濟繁榮,政治改良,而中國卻被這樣一個充滿權力慾的女人把持着,死氣沉沉,發展遲緩。

爲了一己私利,她施展陰謀,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於不顧,她死後3年清王朝國破家亡,給我們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此外,清朝的興亡還與其他因素有關。明朝的腐朽爲其興起開了綠燈;李自成推翻明朝爲其入關並建立全國性政權排除了障礙;

吏治腐敗、閉關自守、封建制度的腐朽則使它衰落;外國侵略和農民起義使它喪盡元氣;辛亥革命則直接導致了它的垮臺。

總之,大清王朝的興衰榮辱,令人蕩氣迴腸。在漫長的歲月中,演繹着一個王朝的興衰隆替。大清王朝的12位皇帝,文治武功各有千秋,在他們離去的背影中,顯露出一個帝國的滄桑。

清朝時期是哪一年2

清朝國土面積最大時有多大

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一般都認爲是唐朝,但如果綜合對比起來,其實在所有的封建王朝裏,清朝纔是最強大的!無論是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又或者疆域面積和人口數量,清朝都要遠遠超越唐朝。

就拿最關鍵的兩項數據來說,疆域面積:唐朝最大面積爲1237萬平方公里,而清代疆域面積最高時達到了1316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唐朝鼎盛時期的人口數量最高也沒有超過一億,巔峯時大約有8500萬,而清朝最高曾多達四億人口!

人口數量的巨大差異,也使得清代和唐朝的經濟完全不在同一個量級,如果不考慮時代因素,清朝的實力其實從各方面來看都要遠勝唐朝,可以說,清朝曾走上了歷史的巔峯。

但這個實力強悍的王朝在經歷了短暫的輝煌之後,卻又迅速走向了衰亡,鴉片戰爭之後,大清王朝引領着中國歷史進入了苦難的深淵時代,我們不禁想問:如此強盛的大清王朝,爲什麼會迅速敗亡?

清朝的疆域面積,在明代故土的基礎上先後收復了藏臺疆等地,在大一統的進程中不斷擴充帝國的疆域面積, 1760年,大清國的面積達到了1316萬平方公里,此後,清朝的人口數量很快迅速增長,僅僅過了短短几十年,清朝人口總數便在1834年突破了4億。

與此同時,走到歷史巔峯的大清帝國也開始盛極而衰,無論是領土的擴張,還是人口的繁盛,都無法阻止這艘東方巨輪駛向無盡的深淵。爲什麼盛極一時的大清帝國,會迅速敗亡?教科書上的答案,往往只有四個字,那就是:“閉關鎖國”。

事實上,清朝的衰亡的根本原因並非閉關鎖國,早在閉關鎖國之前,大清就已經走在了危險邊緣,其衰落最大的根源就在於——清王朝的疆域和人口都已經突破了“邊際平衡”。

邊際平衡,是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臨界點,一個王朝之所以會不斷擴張自己的疆域範圍,是因爲每擴大一塊土地,就能帶來新增收益。

縱觀世界和歷史,大部分的戰爭和侵略都是因爲有利可圖,所以總有人爲了佔領更多的地盤而瘋狂地發動戰爭,在他們眼中,更多的土地可以帶來更多的收益。

大清王朝起家於東北,通過一個多世紀的不斷搶佔地盤,最終不但控制了中原地區、還將東北地區、蒙古草原、以及整個西域全部收入囊中;

清朝的疆域達到巔峯時期的1316萬平方公里,這是除了元朝以外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版圖,在擴張的過程中,大清王朝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收益。

不過,儘管從理論來看,佔領的地盤越多帶來的回報也越多,但是,每新增一塊土地也會相應產生新的成本,比如治理成本、駐軍成本、教化成本等等,在擴張的過程中,最初新增的'地盤所帶來的收益一般都會大於成本。

清朝時期是哪一年 第3張

但是隨着地盤的增多,慢慢地成本越來越高,而收益越來越少,到一定的時候,收益和成本就會相等,這就是邊際平衡,一旦超出這個平衡點,成本就會超過收益,國力就會衰退,社會就會動盪,一個王朝就會由此盛極而衰。

大清王朝在達到這個邊際成本之前收穫了大量的財富,於是皇帝宣佈永不加賦,賦稅減少,老百姓的小日子就好過,沒事就生孩子玩,人口數量在乾隆嘉慶年間直線上升,很快就達到4億規模。

人口數量是古代衡量一個國家繁榮程度的重要參考數據,但人口並不是越多越好,這個數字同樣有一個臨界值,一旦超過,就變成了人口過剩。

而清朝4億人口的規模,已經屬於人口超級過剩,帶來的結果就是勞動力越來越廉價,越來越多的人沒有土地耕種,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失業率很高。

勞動力非常廉價還會帶來另外一個後果,就是不會有人去研究如何發展新的技術以改進生產效率,因爲勞動力太便宜了,所以,當西方熱火朝天進入工業革命階段,而大清王朝依舊停留在農耕社會。

疆域的邊際平衡被打破,人口數量遠超臨界值,這兩大因素,最終成爲壓垮帝國的千斤重擔,這個一度能媲美大唐的強大王朝,也因此很快倒在了歷史的車輪之下。

標籤: 哪一年 清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4jk3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