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建國後天安門什麼時候重建的

建國後天安門什麼時候重建的

1969年

建國後天安門什麼時候重建的1

一、天安門“消失了”?

始建於明朝的天安門城樓,是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後完全模仿南京承天門建造的,最早命名也是“承天門”。

就在承天門建成後40年,也就是1457年,一場火災將城樓燒燬,到了1465年,明憲宗即位後着手重建。

1644年,就在李自成進京後,一把火燒掉了承天門,直到1651年,清朝順治皇帝在廢墟上展開大規模改建,之後的城樓也就變成了我們熟悉的寬九楹、深五楹的重檐歇山式城樓,改名“天安門”,取意“受命於天,安邦治國”。

雖說清朝改建的天安門歷經戰亂並沒有被深度破壞,可在新中國成立之際,外觀上還是顯得破敗不堪,新時代的到來也爲天安門賦予了新的使命。

1949年夏秋之際,爲了迎接開國大典,市政部門對城樓多年積存的鴿糞、蒿草等污物進行了清除,還將破損的磚瓦、門窗等構件進行了簡單的修整。

直到1952年,天安門城樓迎來建國後的首次大修,破損的門窗、腐朽的梁木被一一更換,還添加了衛生間、電梯等設施。

圖|建國之初的天安門

建國後天安門什麼時候重建的
  

從那之後,每年大大小小的修補還是沒有間斷過,即便如此,城樓本身依舊被不斷髮現着巨大安全隱患。

1965年國慶前夕,一支糟朽的空心大柱子被發現,時間緊迫之下,北京市特地調來了4根長達10米的450號鋼槽,最後將這個大柱子加固支撐了起來。

1966年3月,河北邢臺地區發生的7.2級大地震,地震波致使天安門城樓原本的損壞及變形更加嚴重,緊接着,十年動盪來襲,天安門的使用頻率變得更高了。

無法大修之際,維護人員只能用海量的鐵箍、鋼材對城樓進行加固,這也使得城樓內部的重量負荷大到難以想象,正如當年一位技術人員坦言。

“爲了進一步堅固建築體,用到的鐵件之多,甚至超過了樓頂自身的重量!”

即便如此,面對着“病體沉痾”的天安門城樓,一場徹徹底底的大修也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1969年,國務院做出決定,徹底拆除天安門城樓,並在原地址上按照原本的規格及建築形式重新修建,建築材料也要全部更新。

看起來十分正常的重建決定,卻有着很深的政治影響力,畢竟,天安門是中國最具象徵意義的建築,一磚一瓦都干係重大,小規模維修還好說,拆除重建對於當時的`局勢背景還是太過敏感了。

原來,當年正處於十年動盪之中,中蘇關係也十分緊張,天安門的重建不免會讓很多人產生其他方面的聯想,性質太過敏感。

源於此,黨中央最終決定,天安門重建工程要做到“祕密翻建”,爲了保證工程的安全和機密,施工開始前,城樓要被整個圍起來。

所以說,當年的重建過程中,外界看到的天安門城樓位置一直是一座巨大的蓆棚,就這樣,天安門不爲人知地“消失”了一段時間。

就在那一段時間裏,天安門建成史上第三次重建在無聲中悄悄開始了。

二、金絲楠木盒、西山牆炮彈

就在城樓拆除過程中,還發生了不少令人難忘的細節。

就在城樓被拆除的最開始,木工連組長姚師傅帶着兩名工人從東西兩側數起,準確定位中央脊瓦的位置,隨即報告給了指揮部領導及專家,還有現場的公安及警衛人員。

一衆人來到樓頂位置,姚師傅連撬帶砸,終於將脊瓦破開,只見其中藏有一個30釐米見方的金絲楠木盒,盒體本身的二龍戲珠雕刻圖案清晰可見。

就在盒子被打開後,其中放有一枚金元寶,還有一枚紅寶石,以及硃砂、五彩糧等等,這一物件對於古建築而言意義非凡,也是建造者祈禱風調雨順的一種方式。

隨後,金絲楠木盒以及裏面的東西都被上交國庫。

就在拆除西山牆之際,一名工人在其中發現了一顆不小的炮彈,現場指揮部得到消息後,立即指示公安部連同周圍的土全部取走研究。

整個拆除過程中國,相同規格的炮彈一共被發現7顆,至今爲止,炮彈的來歷及去處都還是個謎。

建國後天安門什麼時候重建的2

天安門的景象,在視頻裏看到的太多,但都不及現場看的震撼感。它莊嚴威武,氣勢非凡,是無數中華兒女心嚮往之的地方。

北京的天安門城樓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它原名爲“承天門”,取“承天啓運”“受命於天”之意,最早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以南京皇宮爲模板再建的皇宮正門。

南京明故宮模型

由牌樓變成宮殿

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後,就一直考慮着遷都,併爲之籌備物資、開鑿運河十多年,直到1417年,遷都正式動工,被徵召的全國各地工匠開始陸續前往京城。

當考慮到京城的皇宮建造,明成祖朱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蒯福,因爲他參與過南京皇宮的建造,“能大營繕”;

他還爲“木工首”,手下有個“香山幫”,彙集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疊山匠、彩繪匠等各種建築工種,個個還都很厲害。後來,蒯福年紀大了,兒子蒯祥接班,同樣是技藝高人,子承父業,也成了“木工首”。

明成祖朱棣

蒯祥前往京城,第一項任務就是根據皇帝的旨意,設計和建造皇宮正門——承天門,也是公認的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

據記載,在施工前,蒯祥對於承天門的設計,結合了江南建築藝術的風格,採用蘇州彩畫、琉璃金磚,使殿堂樓閣顯得富麗堂皇;

經過了精通尺度計算,建造中的承天門,位置、距離、大小尺寸,與設計圖分毫不差;經過了用料、施工等方面的精心籌劃,承天門關鍵的榫鉚運用,在建築主柱和橫樑之間也十分合理、準確和牢固。

明人繪《明宮城圖》 身着紅袍者爲大明永樂年工部侍郎蒯祥

經過了4年努力,承天門在1421年竣工。當時的承天門爲黃瓦飛檐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樓,外形與今天的天安門大致相仿,牌樓正中懸掛着“承天之門”的匾額,沿用唐代皇城正門舊稱“承天門”,但規模較小,這就是最早的天安門。承天門建成一年後,明朝的首都正式遷往了北京。

1456年,承天門遭雷擊被焚燬。1465年,承天門再次重建,並在原來的建築基礎上加以擴大,形式上也由開始原來的牌樓,改制成了宮殿的式樣。

建國後天安門什麼時候重建的 第2張
  

由“承天門”改稱“天安門”

1644年,李自成佔領北京,承天門毀於戰火。第二年,清順治皇帝下旨,再次重建,6年後竣工,改稱天安門。

1651年“承天門”改建後稱“天安門”

大清朝爲什麼把“承天門”改稱“天安門”?原來,滿清封建貴族入主中原後,當時接連不斷地反清鬥爭危及着滿清封建貴族的統治,所以清代統治者特別注重“安”與“和”的策略,以求統治的.“長治久安”。如清代紫禁城內“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改名爲“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內宮平穩之意。

而“承天門”改爲“天安門”,既涵蓋了“承天啓運”的命名意旨,又納入了“安邦治國”“國泰民安”的思想。當時的天安門,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城樓上的匾額上還刻有滿、漢、蒙三種文字,並按滿語語法直譯爲“天安之門”。

之後,天安門在康熙年間又經歷了兩次較大規模的修繕,作爲皇帝的家門口,門洞數爲五個,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而皇室親王、封疆大吏和藩屬國國王家的大門,都只能有三個。這五個門洞,中間最大的只有皇帝能走,兩側稍矮的門洞供宗室王公使用,外面兩側的門洞則供三品以上官員通行。

明清期間,天安門是皇帝登基、皇后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的地方,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但對於老百姓來說,這裏一直是“禁地”。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天安門飽受屈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統治,匾額上的滿文被除掉,只剩下“天安門”三字。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老百姓這纔有機會走進天安門。

1901年清朝紫禁城午門的後面,廣場上站着一個太監模樣的清朝人,也許他進來是懷舊的吧!

現在的天安門是1969年拆除後重建的。關於重建,毛主席的批示:原樣不動,尺寸不變。對於翻修的複雜工程,周總理說,我們不能崇洋媚外,應該自己翻修。

於是天安門在嚴格保密下被徹底拆除,在原址,按原規格和原建築形式得以重新修建,建築材料也全部更新,於1970年“五一”前竣工。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掛上了國徽,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成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

重建後的天安門,煥然一新、金碧輝煌;幾經擴建的天安門廣場,也成爲了世界最大的城市廣場,從過去封建皇家的廣場,變成了當代中國的人民廣場。

標籤: 天安門 建國 重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8e2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