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中秋節有哪些風俗和傳統文化

中秋節有哪些風俗和傳統文化

中秋節有哪些風俗和傳統文化,中秋節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節日。而這些節日也給在家團聚的人帶來了許多無窮的樂趣,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下面一起看看中秋節有哪些風俗和傳統文化。

中秋節有哪些風俗和傳統文化1

1. 月祭

祭月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祭祀活動。

古時候,人們會在院子裏擺一張大香桌,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供品,拜月。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2. 燈籠

中秋之夜還有燒燈助月的習俗,中秋燈籠的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節。

中秋節原本是一家人團聚的節日,所以會掛燈來表達歡樂。

3.賞月

賞月的習俗源於祭月,使嚴肅的祭祀成爲一種輕鬆的快樂。

人們會帶着家人和月餅在院子裏賞月,聊天、歡笑、玩耍。

4、賞桂花喝桂花酒

中秋節是農曆8月15日,這個時候桂花開得恰到好處。

中秋節人們常吃月餅賞桂花,也吃桂花做的各種食品,如桂花糕。

5.吃月餅

月餅又稱月餅、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節祭祀月神的祭品。

後來隨着賞月時代的到來,月餅也逐漸成爲人們品嚐的熱門。後來,在中秋節,人們會吃月餅以表示“團圓”。

中秋節有哪些風俗和傳統文化
  

中秋節必吃的傳統食物有哪些?

1. 月餅

相傳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直到明代才盛行。月餅圓圓的,全家人都吃,象徵着團圓、和睦。是中秋節必吃的食物。

2. 葡萄柚

柚子也是中秋節必備品之一。 “柚子”與“福”同,意爲月亮受到祝福。

3. 栗子

栗子也是中秋節必吃的小吃。栗子性味甘寒,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之功效。最適合秋季食用。衰老人們或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適量品嚐。

4. 荸薺

據說中秋節吃荸薺可以讓孩子顯得聰明。荸薺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年輕時,荸薺可作爲生果食用。

5.團圓饅頭

團圓包是陝西西安中秋節必吃的傳統食品。一家人吃一個饅頭。包子分上下兩層,中間是芝麻,包子上層有一圈,象徵中秋之夜。圓圈內刻着一塊“石頭”,上面立着一隻吃扁桃子的“小猴子”。包子在鍋裏煮熟後,切成獠牙,一家人各有一顆牙;如果一家人外出時間短,就只剩下一顆牙了。

6.糯米糕

中秋節吃糯米糕,據說是一種傳統習俗,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爲紀念楚國將軍吳子胥而流傳下來。做法是:將糯米蒸熟,倒入石坑。一組兩個用於用杵或木杵搗糯米。最後用模具將糯米做成各種形狀,或直接做成麪糰或蛋糕形狀。

中秋節有哪些風俗和傳統文化2

1、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來,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

2、燃燈: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3、賞月: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

4、吃月餅: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供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爲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月餅象徵着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中秋節有哪些風俗和傳統文化 第2張
  

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節日的`起源說法較多,一說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說,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八月中秋時,農作物基本都成熟了,農民爲了慶祝豐收以“中秋”這天作爲節日。也有歷史學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爲隋末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的時候。這一天,唐軍裴寂看見月亮,成功發明了月餅作爲軍糧,成功解決了軍中糧食不夠的問題。此後,人們便把八月十五定爲中秋節,以此作紀念。

中秋節簡介

中秋節,又稱拜月節。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爲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爲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及世界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

中秋節有哪些風俗和傳統文化3

賞月

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爲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爲中秋節。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爲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中秋節有哪些風俗和傳統文化 第3張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

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峯。

玩兒兔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頭上豎兩隻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麼區別。現在尋常市面上已見不到兔兒爺的蹤影,只是作爲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裏出售。年輕人對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來就津津樂道。

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着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後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

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遊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玩花燈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標籤: 中秋節 風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jgo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