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心理學現象有哪些

心理學現象有哪些

霍桑效應、增減效應、旁觀者效應。

心理學現象有哪些1

一、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來源於著名的霍桑實驗。所謂“霍桑效應”,是指那些一旦意識到別人正在觀察自己後,會產生改變行爲的傾向,做出與平常不一樣的舉動,屬於心理學中的一種效應。

“霍桑效應”也就是所謂的“宣泄效應”。那麼,霍桑效應如何而來?

上個世紀20-30年代,芝加哥西方電力公司霍桑工廠有着完善的保障制度,但是工人們在工作時狀態很差,生產水平低下。

爲此,工廠負責人讓心理學家來進行指導,隨後,心理學家給出方案:讓負責人、工廠上級盡力與每個員工交流與溝通,傾聽每一個員工的想法,瞭解員工對工廠不滿的地方。

在經過工廠負責人和上級領導與員工談話溝通後,工廠的生產效率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這是因爲員工受到格外的關注,自我價值感提升,績效便得以提高。

霍桑實驗顛覆了傳統的管理學認知,證明工人並不僅受工資的刺激,還會受到工作中人際關係的影響。

霍桑效應告訴我們:他人的關注會改變我們對自己價值的態度,我們會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所以我們的行爲也會在他人的關注下變得更好。

霍桑效應也可廣泛用於教學中,當老師對一個學生有足夠的關注度時,學生會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從而發揮出更多的潛力來。

同時,它也告訴我們,情感的宣泄有利於釋放我們工作中的壓力,在我們遇到煩惱時,最好與朋友交流,排解自己內心的不快,這樣更有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

二、增減效應

我們經常會在商城中看到節日打折促銷的活動,但是,這個折扣是真的存在嗎?不少商城巧妙的利用了增減效應。

假如一件商品50元,商城將定價提高到120元,然後向大衆宣傳打九折,不少人會爭先恐後的購買,但其實,活動期間還不如平時原價購買划算。

在人際交往中,亦存在增減效應。人們偏愛那些表現得更喜歡自己的人,而不喜歡那些看起來不喜歡自己的人。

教育中,我們也可以利用增減效應:父母在評價孩子的`時候,不妨先說一些孩子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的對孩子的優點進行表揚。

職場中,上司對員工可以先提及他所存在的問題,然後再肯定對方的其他表現,給予相應支持,這樣員工更容易接受。

心理學現象有哪些
  

三、旁觀者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尼和達利提出了旁觀者效應,旁觀者效應又稱責任分散效應。

當發生一件緊急情況時,如果身邊有許多人同時在場,我們的個體責任感會被大幅度削弱;而如果只有一個人在場時,這個人的責任感會更強,認爲這是屬於自己的個體責任,也會更大概率的去幫助他人。

旁觀者效應啓示我們:在遇到危機時,不要將責任拋給一羣人。

例如,所住的房間有人進行入室搶劫,吼“着火了”比“搶劫了”更有用;在路上突發疾病需要求助時,最好選定一個人求救,比如“那個穿黃色衣服的女孩,救救我”;在光天化日下碰到劫持,最好損害附近人的重要財物,讓自己得以停留。

四、貼標籤效應

貼標籤效應是指,當一個人被貼上相應的標籤時,爲了使自己與所貼標籤更加符合,他便會做出與標籤內容相符的事情。

例如,我們告訴一個孩子“你是聰明的”,這個孩子會更加努力學習,考出高分成績來證明自己是聰明的;如果你告訴朋友“你真是個善解人意的人”,你的朋友會在此後更加留意,自己是否足夠在意他人的感受,從而變成善解人意的人。

關於貼標籤效應,最著名的是在二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不得不讓監獄裏的犯人們上戰場。

在上戰場前,犯人們被要求寫一封信給自己最親的人,信中必須陳述自己是如何改過自新、現在的自己表現有多好,在戰場上也會英勇善戰。

果然,在戰場上,他們一點也不遜色於正規軍,這是因爲他們受到了貼標籤效應的極大影響。

心理學現象有哪些2

1、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是在現實生活中影響了幾乎所有人的一種現象。從最簡單的解釋來看,你可以這麼理解:某人出現了失眠狀態,醫生爲其開具了維生素C並告知這是良藥。而在服用了藥物以後這個人的失眠狀態真的變好了。而維生素C就是安慰劑效應的媒介。

而這就是最典型的一種安慰劑效應,對安慰劑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身心關係上。最常見的理論之一是安慰劑效應是由於一個人內心的期望,從而帶來的自我安慰。

2、聚光燈效應

聚光燈效應往往指的是一個人過度誇大了對於自身關注的焦點,彷彿在生活中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從而將自身所有的錯誤或缺陷放大。

比如某一天,一個人沒有畫好眼妝便出了門,而她一路上都感到不適,感覺路上的行人們都在不斷的盯着自己看,覺得自己比以往要醜陋得多。

但事實上,你得明白,大多數的人都很忙,而且一路上的風景、行人很多,沒有人會非常無聊的盯着一個陌生人不停的'看,甚至注意這個陌生人身上的一切。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研究工作者們就曾經進行過一項實驗,他們讓一些人穿上了印有錯誤印花圖案的T恤外出,並且計算到底有多少行人注意到了錯誤。然而沒有注意到的人比注意到的人數至少多出兩倍。

心理學現象有哪些 第2張
  

3、聚焦效應

這個現象幾乎每天都在影響着我們。正如一張原本比較全面的照片,將其中的一小部分剪切下來以後,就可能作爲另一箇中心事件了。這個以小部分形成的另一個事件卻已經脫離了原本的事實真相,但卻成功的分散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帶動了事件的另一個走向。

而這種效應是如今媒體網絡擅長於做的一件事情。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新技術被認爲可以讓所有的農產品產量大增數倍,而這是媒體不斷播報的信息,但是媒體卻不報道這項技術是否得到了相關科學認證,是否會對身體產生危害。選擇性的傳播信息,會嚴重的影響一件事情的走向,和人們對其的正確認知。

心理學現象有哪些3

1、焦慮反應

焦慮反應是人們適應某種特定環境的一種反應方式。但正常的焦慮反應常有其現實情況。如遇到家人生病而產生的焦慮,隨着事過境遷而很快緩解。

2、類似歇斯底里現象

多見於婦女和青少年。有些女性在和丈夫吵架時盡情發泄、大喊大叫、撕衣毀物,以至威脅自殺。青少年可有白日夢,把幻想性謊言表現的內容當成現實等表現,這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不成熟所致。

3、強迫現象

有些腦力勞動者,特別是辦事認真的人,反覆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識到沒有必要的事,如某個人,反覆檢查門是否鎖好了,反覆洗手,常常懷疑自己的手不乾淨等。但持續時間不長,不影響生活工作。

4、恐怖和對立

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時仍會出現恐怖感,有時也想到會不會往下跳,甚至想跳下去是什麼情景,這種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糾正不再繼續思考,屬正常現象。

5、疑病現象

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覆多次檢查,特別是當親友、鄰居早逝和意外死亡後更容易出現。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後能接受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心理學、心理、焦慮、恐懼、強迫、幻覺、錯覺、歇斯底里

心理學現象有哪些 第3張
  

6、偏執和自我牽連

任何人都有自我牽連傾向,即假設外界事物對自己影射着某種意義,如走進辦公室時,人們停止談話,這時往往會懷疑人們在議論自己。這種現象通常是一過性的,疑慮之後就會醒悟過來,其性質和內容與當時的`處境聯繫緊密。

正常人在光線暗淡、恐懼緊張及期待等心理狀態下,可出現錯覺,但經重複檢驗後可迅速消失,如“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8、幻覺

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況下,可聽到“叩門聲”、“呼喚聲”。經過確認後,自己意識到是幻覺,醫學上稱之爲心因性幻覺。正常人在睡前偶有幻覺體驗,不能視爲病態。

9、自笑、自言自語

有些人在獨處時自言自語甚至邊說邊笑,但有客觀原因,能選擇場合,能自己控制也屬於正常、

標籤: 心理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me12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