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親子 >孕期 >

懷孕古人要生了

懷孕古人要生了

懷孕古人要生了,古代醫療條件落後是不爭的事實,接生的也是經驗豐富的接生婆,根本沒有專業的醫生接生。下面一起看看古時候人們懷孕是怎麼生產的。

懷孕古人要生了1

一、古代懷孕生孩子是怎樣的

一、古人生孩子,豎式分娩最受推崇

·何爲豎式分娩?

《諸病源候論·婦人將產病諸候》中記載“婦人產,有坐有臥”,意思就是古代婦人生孩子,有坐着,也有躺着的。但古代婦女首選的生孩子方法是坐着生。坐姿分娩屬於受古代孕婦推崇的“豎式分娩”,豎式分娩有多種姿勢有站立式、蹲式、跪式、坐式。也就是說,古代孕婦生孩子,有“坐着生”、“站着生”、“跪着生”、“蹲着生”等多種體位。看到了吧,古代生孩子的姿勢也是五花八門的。

懷孕古人要生了
  

·爲什麼不躺着生?

我們都知道古代衛生條件極差,生孩子真的就是鬼門關走一遭。我們現在固定的'思維是躺着生舒服,其實,生孩子這件事兒,怎麼生都是不舒服的,並且躺着生並不是特別利於產婦用力。而對於盡人事多聽天命的古代人來說,豎式分娩的優勢比臥式分娩可以大很多,受地球引力作用,更容易生產,大大減少了難產機率。現在也有很多產婦會選擇豎式分娩,跪着生,這在國外還是比較普遍的。

豎式分娩在古代受全世界推崇

南宋時期:有圖爲證,重慶大足石刻中有副“分娩圖”,反映了南宋產婦的生孩子方式,即是典型的豎式分娩方式:分娩時至少有兩人助產,其中一人從後面抱住孕婦的腰,另一個人準備接生。

古埃及:古埃及法老宮裏有一幅浮雕,所描繪是末代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就是埃及豔后)分娩場景,女王所採用的便是豎式分娩中的“跪姿”。

二、古人生孩子,也有剖宮產

剖宮產就是咱們俗名的剖腹產,這也不是近代纔有的事情,三國時期就有。

有史爲證,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楚世家》中,就明確記載:“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翻譯:吳回生了兒子陸終,陸終的老婆生了6個兒子,個個都是剖腹產。也就是“坼剖而產”。這段記載發生在公元前2400年,遠遠早於西方各國。

再以後,在南朝歷史學家裴駰所著的《史記集解》中,也記載了一條剖腹產記錄:公元224年,當時的皇帝是魏文帝曹丕,汝南人屈雍的妻子產子時,“從右胳下水腹上出”,這就是“剖腹產”。據說,產婦剖腹產後,“平和自若,數月創合,母子無恙。”

還有一個古代的名人,中國上古時的治水專家、夏朝的創立者大禹,也是剖腹產。《竹書紀年》“帝禹夏后氏”條中寫道:“修己背剖,而生禹於石紐……”修己就是大禹的母親,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修己在石紐(今四川汶川))剖腹產生下了兒子大禹。

西方關於剖宮產的記載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據傳,公元前715~前67年,古羅馬頒佈了《剖宮產律》,規定死亡的臨產婦或孕婦,必須剖腹取出胎兒方可埋葬。這可能就是屍體剖腹產術的起源,這一法令維持了兩千餘年。

雖然古代人生子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畢竟條件有限,這也就是爲什麼很多古代女性多死於生產的原因了。如此想來,現在我們的孕媽咪是多麼的幸福,雖然生產之痛不可避免,但是生子之事,已經盡人事 > 聽天命了。

懷孕古人要生了2

二、生孩子疼嗎

或許準媽媽們已經做好了分娩疼痛的心理準備。可是,準媽們清楚這些疼痛來自哪裏嗎?產程變化中,分娩的疼痛其實是不一樣的。

第一產程中:疼痛主要來自子宮收縮和宮頸擴張。疼痛衝動系通過內臟傳入纖維與交感神經一併在胸10-腰1節段傳入脊髓。其性質屬於“內臟痛”,定位很不明確。疼痛主要在下腹部、腰部、有時髖、骶部也會出現牽拉感。當宮頸擴張到7~8cm時,疼痛最爲劇烈。減速期疼痛減弱。

第二產程中:疼痛來自陰道和會陰部肌肉、筋膜、皮膚、皮下組織的伸展、擴張和牽拉的衝動,由會陰神經傳入骶2~4脊柱節段,疼痛性質尖銳,定位明確,屬於典型“軀體痛”。產婦會出現強烈的,不自主地“排便感”。

懷孕古人要生了 第2張
  

生孩子有多疼

你聽過人類能忍受的12級疼痛是怎麼回事嗎?醫學上把人類感受到的疼痛分成12級,級別越高,感受到的疼痛感就越大。第一級爲蚊子叮咬,幾乎感覺不到:而第九級爲老虎凳﹑扎竹籤等滿清十大酷刑帶來的皮肉之苦;而第12級則是分娩時的疼痛。

還有一個更直接的說法,人體最多隻能承受45(單位)的疼痛。但在分娩時,一個女人承受的痛卻高達57(單位)。這種痛相當於20根骨頭同時骨折!這種直接的數字對比,不得不讓我們再一次對女人肅然起敬。

三、爲什麼生孩子會疼

有人曾說,生孩子彷彿就如到鬼門關走了一遭,這個說法不無道理。首先冒着生命危險誕下新生命不說,單純的分娩疼痛足以讓我們畏懼。其實,爲什麼女人生孩子會疼呢?

首先是對分娩的過程缺乏科學的瞭解。女性在懷孕末期,體內雌激素水平增高,孕激素相對減少。雌激素可提高子宮肌肉對催產素及其他刺激子宮收縮物質的敏感性,加上宮內局部壓力的增加,促使子宮產生強有力的宮縮。

其次是恐懼心理和疼痛敏感因素所造成。產婦的恐懼心理也是因爲對分娩過程缺乏瞭解,只是道聽途說,便認爲分娩非常疼痛,甚至痛苦不堪,因而對分娩異常恐懼。還有些產婦平時就對疼痛很敏感,又輕信一些經產婦添枝加葉的形容,便想象着分娩時如何疼痛,這樣勢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而這樣的心態肯定會加劇分娩時的疼痛。除以之外,以下幾點都會增加準媽媽生產的'疼痛:

1、孤獨

在分娩過程中你會希望有人陪伴在你的身邊,從精神上給你支持,這樣會減輕你的疼痛感。現在產院都有這樣的條件,如果你希望丈夫或親人陪伴在你身邊,醫生會讓你的親人陪伴的,但只能允許一名。首先選擇讓你的丈夫陪伴。在分娩前你要和丈夫商量好,因爲有的丈夫沒有這樣的勇氣。

2、過於疲勞

應該注意休息,冷靜地對待從未感受過的宮縮,及其帶來的疼痛和說不出來的不適,千萬不要喊叫或哭鬧。

四、怎樣生孩子纔不那麼疼

1、精神預防性無痛分娩

精神預防性無痛分娩,內容包括孕期的產前教育、鍛鍊助產動作,以及在各個產程給予指導、精神鼓勵和支持。實施陪產,可以使產婦心理上得到持續的安慰和感情上的支持,從而使產程縮短,產後出血量減少,對疼痛的耐受能力增強,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下降。

懷孕古人要生了 第3張
  

2、針刺麻醉鎮痛法

針刺麻醉,又稱爲“針刺經絡穴位麻醉”,簡稱“針麻”。是根據鍼灸學經絡理論,促進乙酰膽鹼的大量分泌,阻礙痛覺的傳導,從而達到減痛或鎮痛的目的。

3、經皮電神經刺激法

利用一種低頻率脈衝鎮痛儀,對產婦背部脊柱兩側進行電流刺激,分散了疼痛的感覺,使疼痛減輕。

4、耳穴電腦無痛分娩儀

將耳穴電腦無痛分娩儀的耳膜固定在產婦的耳蝸口,通過耳膜自動選穴,儀器發放脈衝阻滯傳導鎮痛。但是由於不是神經阻滯,所以存在鎮痛不全的問題,只是把疼痛級別降低,達到產婦能夠耐受的程度。非藥物性鎮痛的優點是沒有副作用,但是鎮痛效果不夠理想,所以臨牀上使用得並不廣泛。

懷孕古人要生了3

古人視孕婦分娩爲“不潔”

在早期甚至忌諱在家生產,包括丈夫在內的男人都得迴避。古時並沒有去醫院生孩子的做法,所以往往要設一間臨時產房,供分娩用。

產房設在哪,怎麼佈置,各個朝代並不一樣。東漢王充《論衡·四諱篇》記載,秦漢時期一般是“舍丘墓”、“廬道畔”,即在墳墓和道路旁邊,搭一草棚子,作爲臨時產房。在分娩前,將孕婦移入其中,生下孩子滿月後,纔可以抱着孩子回家住。

不少母親在回答孩子“我是從哪來的”提問時,往往會說“在路邊撿的”,或是“樹杈掉下來的”一類話,忽悠小孩子。究其語境源流便與早期產房設於戶外有關,孩子生在路邊的臨時產房內,不就是“在路邊撿的”嗎?

臨時產房內所設簡單

一般地上鋪層稻草、麥秸,作爲產褥,故古代生孩子有“坐草”、“就草”、“在草”、“落草”這類叫法。在鋪草時,古人還要念相應咒語,據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坐月門》“禁草法第八”條記載,宋元時期的咒語爲:“鐵鐵噹噹,非公所當,是王一言得之銅,一言得之鐵。母子相生俱蔑鐵,急急如律令。”

懷孕古人要生了 第4張
  

魏晉南北朝時期孕婦分娩則大多在自己家中,這或許與東昏侯蕭寶卷有關。蕭寶卷有四處遊走的習慣,卻又不想讓人看到,每次出行之前他就派人驅趕所經之途的老百姓,有待產孕婦之家只好將路邊的臨時產房改設家裏。《南史·齊本紀下》記載,有一孕婦未離開路邊產房,結果慘遭蕭寶卷“剖腹看男女”。自此,在路邊野外設臨時產房風俗有了變化。

不僅分娩場所有變,這一時期的.貴族孕婦,還使用上了“高級產房”。《南史·后妃傳下》記載,南朝梁文獻張皇后的產房便是“花園式”的,產房前有花園,產房內空間寬敞,還有專用產牀,四周用“幔遮蔽之”。

40週末

胎兒已成熟,身長約50釐米,體重約3000克以上,皮下脂肪豐滿,皮膚粉紅,指(趾)甲已超過指(趾)端。出生後哭聲響亮,吸吮能力強,生活力強,能很好存活。

胎頭是胎體最大部分,也是胎兒通過產道最困難部分,但胎兒顱骨有一定可塑性,即顱縫邊緣可輕度重疊,使頭顱適應產道,完成分娩。

出生後,胎盤循環停止,肺循環建立,開始自主呼吸,表現大聲啼哭,顯示一個新的生命開始

標籤: 要生 懷孕 古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zi/yunqi/744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