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養生 >心理養生 >

什麼是超控制和失控制心理

什麼是超控制和失控制心理

什麼是超控制和失控制心理,從心理現象的發生的主題上看,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超控制心理是指控制的範圍、程度和頻度超過了一定限度,以下分享什麼是超控制和失控制心理。

什麼是超控制和失控制心理1

在心理學中,超控制和失控制是指個體在面臨壓力和挑戰時的兩種應對方式。

超控制(overcontrol)是指個體傾向於過度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爲和想法,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和錯誤。超控制的'人通常表現出自我批評、完美主義和控制慾等特徵,他們經常將自己的標準設置得非常高,並對自己的行爲和思想進行嚴格的限制和約束。雖然超控制可以幫助個體避免風險,但它也可能導致個體缺乏靈活性和自由度,甚至會引發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什麼是超控制和失控制心理
  

失控制(undercontrol)是指個體傾向於過度表達自己的情緒、行爲和想法,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慾望。失控制的人通常表現出衝動、易怒、冒險和自我放縱等特徵,他們可能會衝動地做出決定,或者過度依賴外部刺激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失控制可能會導致個體在生活中遭遇更多的風險和問題,也會影響個體的人際關係和職業發展。

什麼是超控制和失控制心理2

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心理學符號在希臘語裏是靈魂的意思,後來變成英文psyche。

據津巴多的《心理學與生活》中的心理學定義是:關於個體的行爲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的研究。

在《心理學與生活》的心理學定義這裏面有三個關鍵詞:個體、行爲、科學研究。

二、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什麼?

對象1:個體,是心理分析研究的對象,包括人類的個體和動物的個體。研究的環境可以是在生活的環境,也可以在實驗室的環境。

比如,你想知道一個人爲什麼自卑,一個人爲什麼有很強的控制慾,你家的`狗或者其他動物在想什麼等等,這些心理學家都可以研究。心理學家關注的是個體的心理狀態。

對象2:精神過程。這個精神過程,通俗地講,就是一個人在想什麼,包括思考,計劃,分析,這些是有意識。而潛意識的精神過程,比如說你爲什麼會做夢?你在夢中所夢見的事物又代表了什麼了。

爲什麼說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牛津通識讀本中指出,說心理學是科學,是指它只要可能,就使用科學的方法。另外心理學使用許多不同的方法來研究心理過程與行爲,其結論是建立在依據科學方法原則收集到的證據的基礎上,以客觀知識爲基礎,可重複可驗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有序步驟。

什麼是超控制和失控制心理 第2張
  

下面列舉心理學家使用的一些主要方法有:

實驗室裏的實驗:由某種理論衍生出來的某種假說在受控制的條件下受到檢驗,這些條件旨在減少兩種偏見:一是在實驗對象的選擇上,二是在被研究變量的測量上。

現場實驗:在實驗室之外,在更自然的條件下對假說進行檢驗,但這些實驗可能控制得不那麼好。

相關法:評估兩個或幾個變量之間關係的強弱,例如,閱讀水平和注意廣度之間關係的強弱。這是數據分析的方法,而不是數據蒐集的方法。

行爲觀察:必須清楚界定所說的行爲,觀察行爲的方法應該是可信的。所觀察的感興趣的行爲必須是有代表性的。

個案研究:特別有助於開拓今後的研究,並且可以測量在不同條件下,重複出現的同一個行爲。

自我報告和問卷研究:它們提供主觀數據,基於自覺(或內省)。它們的信度可以通過好的檢驗設計來保證,也可以通過對大量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標準化的檢驗來保證。

訪談和調查:也可用於蒐集新想法,以及從心理學家感興趣的人羣的反應中取樣。

心理學所研究的範圍有哪些?

在文章開頭說到的心理學給很多人的印象是複雜的,那爲什麼心理學給人的感覺是複雜的?

之所以心理學給大家的感覺是複雜的,它的起源帶有哲學性的,參與的學派衆多,其涉及研究的領域非常的廣泛。可以說,凡有人類活動的領域都有心理學的問題。

心理學主要分爲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在這兩大領域下又有分支。

基礎心理學領域分支有: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比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變態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

應用心理學領域分支有:教育心理學、管理學心理學、諮詢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商業心理學、勞動心理學、軍事心理學、司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等。

基礎心理學各分支概括心理學的一般理論,爲應用心理學各分支提供理論依據;而應用心理學各分支的發展又爲基礎心理學各分支的概括提供了新的資料。這兩個領域的心理學分支是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

什麼是超控制和失控制心理3

關注控制的人其恐懼圍繞着被他人或是他所不能掌控的外部事件支配的可能性。這種恐懼有多種表現形式。它可能是與以下情形有關:對權威人物或是重要他人失去控制、對疾病失去控制、對金錢失去控制。患者形成這種關注的原因通常是處在一個他感覺自己幾乎沒有控制的情形中。

這可能與專橫的父母有關係,或者成長在一個缺乏控制是個很重大的問題的環境當中。我們還觀察到另外種行爲模式,這個人總是沒能得到父母一致的迴應,因此不得不生活在模棱兩可中。他通過試圖控制自己的生活,常常包括他周圍人的生活來過度補償。他沒法容忍模棱兩可,因爲他不能控制其結果。

患者通常害怕他會“失控”。焦慮發作尤其讓人害怕,因爲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感覺。患者可能會集中在害怕發狂,或是集中在害怕失去對經濟或健康問題的失控。

由於他對恐懼的過多關注,他和別人相處往往有困難。別人把他看做“控制的”以及“操縱的”,因此不那麼願意與他合作。患者通常不會把他的問題表現爲對失控的恐懼,而是描述爲是情形或者事件本身造成的—人羣、老師、牙醫。

什麼是超控制和失控制心理 第3張
  

但是,治療師能容易地發現患者並不是害怕物體、事件或者情形的危險,而是害怕失去控制的後果。例如,一位自己把問題確定爲“害怕人羣”的患者,實際上並不認爲危險會以某種神奇的方式從人羣裏冒出來鎖定在他身上。他事實上害怕的是在人羣裏他該做什麼行爲:他有可能以某種方式失控—昏倒或者嘔吐,變得歇斯底里或者大喊大叫。在治療中,因此有必要去挖掘位於原始邏輯的核心,設計一個抵制其效應的策略。

就像關注接納或者能力的人一樣,害怕被控制的`人可能會害怕權威人物。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害怕的卻是權威人物會試圖掌控他並讓他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情。這種人相信支配層次決定了誰是“主人”或者“奴隸”。很容易看到這種信念系統是如何導致焦慮的。

例如,一位患者必須要得到他的教授寫的推薦信,爲了要推薦信他必須作出很大的努力來克服恐懼。他以爲教授的態度會是:“你申請了一所錯誤的學校,你應該去我給你推薦的那所學校。”

在人際交往中,控制感、效率和個性與得到社會支持(關懷、喜愛和贊同)同樣重要。對特定個體而言,拒絕可能暗示着失去控制和社會支持:“我沒有控制力除非其他人承認我有。”這裏的問題在於感知到的他人態度:“如果他不答應我的請求,意味着我沒有掌控自己的生活。”感知到的缺乏控制會威脅患者的自我意象。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angsheng/xinli/3jdx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