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養生 >心理養生 >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我們知道大學生在臨近畢業的時候,就需要寫論文,不然是無法畢業的,而對一些學生來說些論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下面給大家分享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

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

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複雜嬗變。

作爲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況且,大學生作爲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

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問題,人際關係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

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

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爲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

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爲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

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

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與行爲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爲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定性。

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

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

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爲方面。

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爲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

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

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

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爲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爲先導。

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

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範、行爲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

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爲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着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爲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爲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爲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爲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

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係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係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

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爲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

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

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爲;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

有人因人際關係不和而逃避羣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髮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爲大學生的主要疾病。

具體表現爲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

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

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爲:

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

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

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

4、狂躁不安,行爲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爲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係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髮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

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

由於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衝突矛盾時有發生;

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理智與情感的衝突、獨立與依賴的衝突、自尊與自卑的衝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衝突、竟爭與求穩的衝突等等。

這些衝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爲了在激烈的大學聯考竟爭中取勝;

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

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衝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

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着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

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係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爲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準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

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大學聯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

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爲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係較中學時代要複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國小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

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

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啓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裏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

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着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着矛盾。

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

因爲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遊哉,認爲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裏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第2張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 。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祕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鬆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爲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

加上進入大學後奮鬥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爲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2

大一時光轉眼即逝,回憶了一下自己這段時間走的這段路,心裏有過矛盾,但解決後的釋懷感以及收穫也頗多;

作爲一名剛剛從高中升入大學的學生,我的心理歷程也是許多大一新生共有的,所以在此記錄下這段歷程,剖析一下自己心理的缺陷與改變。

(一)內心矛盾

剛剛升入大學的時候,心裏想的大學是自由與散漫的國度、家長老師等之前也一直說大學是自由而好玩的,可真到了大學,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大學雖然空閒時間很多;

可很多時候時間都被浪費掉了,沒有升學的壓力,時間都耗費在寢室或學生會裏面,從心裏對大學生活產生了厭煩。

剛大學聯考完時,爲自己規劃了大學之路,認真學習的基礎上多參加社會實踐可事實卻抵制不住周圍環境的影響。

做了許多沒有多大意義的事情。渾渾噩噩的度過了大一學期。回想現在,內心依然存留說不出的感受。

戀愛會見不到面,異地戀使自己苦惱。

(二)自我剖析

針對這些內心的種種情緒和反感,我應該努力去克服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發揚自己好的價值態度。

1、首先,對高中的依賴與習慣,當走進大學的校園會不適應,迷茫、彷徨找不到方向感、焦慮等心理問題。

2、其次,由於內心還沒有及時轉變思想,仍然以高中的規章制度爲標準來認識大學的種種不一樣。從而造成對大學的無奈與厭煩,加之,大學聯考成績不理想的陰影還沒走出來,加重了自己的負擔。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第3張
  

3、再次,在高中的'掌習氣氛被打破。內心有點無法接愛,並呈來到大學許多新鮮事物未曾見過,產生了無奈情緒,再加之,大掌的同學多,纔多藝致使自己自卑。

4、最後,自己畢竟才十九歲、對感情處理不夠成熟,異地戀雖然艱苦可卻又是珍貴的,我應該珍惜呵護。

(三)有問題就要解決

自從上心理健康這門課後,我感覺獲益匪淺,內心充滿了希望和熱情,並且,對自我也有了新的認知,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給自己進行合理的定位,做到自知,自愛、自尊、自信、自強、自制。

1、合理安排時間、不浪費時間,首先要培養自己的時間共觀念,充實自己。感興趣的活動積極參與、善交益友。

2、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我要多讀書,讀好書,從而提升自我的人格品質和思想品質,正確把握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3、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要多和好的同學聊天並且吸取他們的學習經驗和方法,但是不能死學習,要學習聯繫實際,將自己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4、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心境,應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去學習和生活,學會自我調節、自我控制情緒。

5、理性對待感情上的事情,遇到問題多溝通,儘量拋開自己的小脾氣有問題就解決問題,多包客忍耐。

(四)奮發努力熱血沸騰,展現美好的大學生活

既然來到大學,我們就應該以百分之百的熱情和努力去創造未來。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莫要感覺被逼無奈纔要學習,而要因學習而快樂,因學習而明智。

1、我們首先要學會讀書。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豆末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母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王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2、我們其次要學會交友。是人與人之間由於交注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關係,主要表現人與人之間在交際過程中關係的深度、親密性、融治性和協調性等心理方面聯繫的程度。

3、我們還要正確認識自我,要公正地認識自己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認識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把對自己的評價和認識置於一個公正和客觀的位置。以一種平和的心態面對自己,坦城的對待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angsheng/xinli/6j6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