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養生 >心理養生 >

孩子偷東西背後的心理動機是什麼?

孩子偷東西背後的心理動機是什麼?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現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斷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維”的侵害。這些“垃圾思維”像一些企業單方面追求生產,任意排放的有毒氣體和污水一樣,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純淨的天空和大地,結果是破壞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產性。

孩子偷東西背後的心理動機是什麼?

瞭解了孩子“偷錢”背後的心理動機,做父母的就可以淡定一點,不用把這個行爲看做一個可怕的結果,可以嘗試把這件事看做是一個信息,看看孩子通過這個行爲向父母傳遞了什麼樣的信號,看看孩子的心理髮育到了哪個階段,看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出了什麼問題,看看是否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2016年5月20日本來是個溫馨祥和的日子,在我們的“愛果心理家園”微信羣裏,一位媽媽偶然聊起自己的孩子偷偷拿父母的錢的事。

沒想到引來一片共鳴,發言的媽媽中,竟然有一大半小時候都偷偷拿過父母的錢,看來真的應了那句老話: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玩笑歸玩笑,既然這種現象這麼普遍,就值得花一點時間分析分析。

暫且不用“偷”這個嚇人的詞,我們說孩子“拿”父母的錢,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自支自用。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不認爲是父母創造了孩子,而是孩子創造了父母。想想也對,一對男女只有生了孩子才能成爲父母,是孩子給我們頒發了“父母”這個頭銜。

既然父母是我創造的,所以這兩個人就都是我的,既然人都是我的,他們的東西也理所當然是我的,我拿自己的東西有什麼不可以?

記得女兒小的時候,有一次想要個什麼東西沒給她買,小丫頭不太開心,嚴肅地問我們:“你們死了以後家裏的東西都是留給我的嗎?”

我說:“是啊,我們只有你一個孩子啊!”

她馬上很急切地問:“那你們什麼時候死啊?”

童言無忌,但也沒說錯。

2預支自用

現在的很多孩子過年的時候都會收到鉅額的壓歲錢,父母一般會藉着代管的名義扣押這筆款項。

孩子認爲那是我的錢,我有所有權和支配權,父母覺得孩子小,不給他用。

孩子就會從父母那裏偷偷拿錢,一旦被發現,也會理直氣壯:我預支我自己的錢不可以嗎?!

3共享富貴

有位朋友的孩子爲人豪爽,在小朋友中有領袖地位,平時最喜歡把家裏的吃的喝的玩的拿出去與民同樂,父母從不干涉。

有次過完年,孩子看到家裏有幾千元現金,也按照慣例拿出去分給了小朋友,滿院子孩子都樂瘋了。

這是孩子根本不懂錢的概念。

4試探底線

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的愛和照顧足夠,甚至超過了孩子正常的需求。

父母、祖輩、保姆等照顧者看似爲孩子提前掃清了成長中的所有障礙,但是卻忽視了孩子在需要愛的同時也需要面對成長中的挫折,這個挫折就包括對孩子需求的限制。

比如有時孩子想要一個東西,但是這個東西有危險、太貴、不適合、暫時沒有,等等,孩子就無法得到,他就要接受這個現實,忍受失落和痛苦的情緒。

當然這個負面的情緒的強度是隨着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的發育逐漸增大的,父母千萬不要人爲地爲孩子設置所謂的挫折。

在足夠的愛和適當的挫折兩方面的作用下,孩子逐漸長大,心理健康地發育。

如果少了適當的挫折,孩子就無法學會剋制慾望、忍受失落,同時會逐漸發現自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別的孩子會被父母限制,自己幾乎不被限制,這種感覺非常的不真實,讓孩子心裏發虛:

爲啥我要啥就給我買啥?

犯了錯也不批評我?

別的孩子爲什麼不是這樣?

難道我不是親生的?

有了這種感覺,隨着年齡的逐漸增大,孩子就會去嘗試挑戰父母的底限,看看犯什麼樣的錯,父母纔會限制自己、懲罰自己。

特別是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進入自我認同的階段,想要扮演各種角色,體會一下不同的感受,原來特別乖的孩子會嘗試犯點錯誤,看看父母的反應如何,同時體會一下“幹壞事”的刺激。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是在有意“勾引”父母“收拾”自己,所以他們經常在偷拿了錢之後故意留下“犯罪”線索,讓父母能夠順藤摸瓜地抓住自己,或者說他們偷拿父母的錢的目的就是爲了被父母抓住。

如果粗心的父母總是忽略,或者發現了假裝沒看見,孩子會非常失落:你們怎麼不按套路出牌!

5以“偷”換愛

這種比較麻煩,是因爲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的關愛不夠,所以用“偷竊”來吸引父母的關注。

有次講座時,一位媽媽說她上國中的女兒是個“慣偷”,最早偷媽媽的錢,後來偷同學的錢,最後發展到偷老師的錢。

每次老師告訴媽媽後,她都會到學校把女兒領回家,用衣架暴打一頓,打得滿身是條狀傷痕,但是大約一個半月左右孩子又會故態復萌。

媽媽非常抓狂,不明白自己這麼要強、這麼好面子,家裏也不缺錢,爲什麼女兒會這樣?

由於時間關係,我沒法在現場爲她提供諮詢,從媽媽的口音聽出她來自某個傳統的重男輕女的地區,於是就單刀直入地問她:“你女兒有弟弟還是妹妹?”媽媽很吃驚:“老師你會算命嗎?她既有弟弟又有妹妹。”

原來這位媽媽生了五個孩子,前面四個都是女孩,最後一個是男孩,這個女兒排行第三。

媽媽自己平時做生意很忙,回家後有一點時間就去照顧弟弟。女兒想從媽媽那裏得到一點溫存和體貼幾乎是一種奢望,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吸引媽媽注意她的唯一方法就是偷錢。

當媽媽憤怒地用衣架抽她的時候,注意力一定是全部放在她身上的,因爲沒有一個媽媽會一邊用力抽一個孩子,一邊笑眯眯地側着頭哄另一個孩子:“寶寶乖,媽媽打完姐姐就來陪你玩哦。”

媽媽打完她之後,一段時間內會有歉疚,會對她好一點,也就是她用皮肉之苦,換來了媽媽對她的關注,可是這個“藥效”最多維持一個月,所以她只能不停地偷錢,來“勾引”媽媽再次用衣架關注自己。

如果一直這樣循環下去,這個孩子將來在親密關係中,也會“勾引”男友或丈夫用暴力的方式關注自己,這就是家庭暴力中的一種典型模式。

也許有人會問:那爲什麼在第四種和第五種情況中,孩子會用“偷錢”的方式來達到目的,而不是用別的方式呢?這可能和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點關係。

我們的傳統文化對“偷”這個字格外敏感,比如爲自己的錯誤辯解的時候,經常會說“我一不偷二不搶”,這說明偷是排在搶之前的。

“小時偷針,長大偷金”,說明防偷是要從娃娃抓起的。

婚外戀叫“偷情”,出軌叫“偷人”,說起來都讓人羞愧的感覺。

提到強盜,人的第一反應是害怕;提到小偷,人的第一反應是鄙視。

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接近於神的動物,他們太知道父母的軟肋在什麼地方了。

他們知道對父母來說,錢是最重要的東西,“偷錢”是最可怕的事情,“偷錢”是打擊父母、威脅父母、激怒父母、吸引父母最有效的手段,就像鍼灸治療一樣——哪兒疼往哪兒扎!

孩子“偷錢”的原因當然不止以上五種情況,瞭解了孩子“偷錢”背後的心理動機,做父母的就可以淡定一點,不用把這個行爲看做一個可怕的結果。

可以嘗試把這件事看做是一個信息,看看孩子通過這個行爲向父母傳遞了什麼樣的信號,看看孩子的心理髮育到了哪個階段,看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出了什麼問題,看看是否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家“賊”不是賊,是汪洋大海中漂流的少年派,需要幫助,需要關心,還需要愛。

標籤: 偷東西 動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angsheng/xinli/8l3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