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養生 >中醫養生 >

中醫養生學心得

中醫養生學心得

中醫養生學心得,中醫的發展可以分爲四個階段:先秦時期,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和疾並個人衛生與集體衛生的記載,這當時已有講衛生與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來看看關於中醫養生學心得。

中醫養生學心得1

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之意。養生之道就是保養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醫體質養生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理以及益壽延年的原則與理論,是中國醫藥文化之精粹。健康的身體需要保養,亞健康時就要調養,病弱之軀則應補養。

養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由我們的祖輩專研,學習,積累總結得來的,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粹。我們養生,也要順應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通過不同的調養護理方法,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通過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規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現象,並揭示出人類應當如何在陰陽不停變換的四季中,恰當地調養自己的身體的陰陽,以順應四季變化,達到陰陽平衡、氣血暢通,從而達到中醫體質養生的最終目的,能夠健康長壽。

中醫體質養生之道的特點,是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養生,又稱爲攝生、道生、保生等。攝生即攝納生命,是說自己的壽命掌握在自己手裏,如果注意養生,便可長壽,“度百歲而去,終其天年”。如果不注意養生,就會“半百而衰,夭折而去”。

人的壽命是有極限的,這是自然規律。中醫體質養生順應規律,追求長壽但不追求長生不老。我覺得在中醫體質養生中隨其自然便好,強求過多反而適得其反,甚至一味的追求長生不老反而會傷了自己的性命,這不是中醫體質養生所推崇的。

中醫體質養生需要一個漫長的階段,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夠做到做好的。通過學習,我總結了一些關於 中醫體質養生的具體方法。

首先,強調精神方面的養生。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調養是養生的一個重要環節。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是中醫體質養生遵循的原則之一。

“志意和”與人羣中個體的氣質、性別、年齡、經歷、文化思想修養等密切相關。人們應善於自我心理調攝,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態。

中醫養生學心得
  

再者,“形勞而不倦”的鍛鍊身體方法體的,鍛鍊可使氣血流暢,筋骨勁強,肌肉發達結實,臟腑功能健壯。以“動”及“靜”,即通過形體鍛鍊來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促進人體的身心健康。運動量要適度,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不要超強度鍛鍊。

然後,防止外邪侵害。所謂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風、寒、暑、溼、燥、火)及其他外傷因素等。驅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養生的目的,這一觀點將始終貫穿於養生的整個過程中。

最後,氣功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爲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爲目的的一種身心鍛鍊方法。氣功在保健方面有獨特的功效。它是建立在整體生命觀理論基礎上,通過主動的內向性運用意識活動的鍛鍊,改造、完美、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變爲自覺智能的實踐。

故氣功的鍛鍊,對我們在養生保健中能夠起很大很有益的效果,我們在養生之時,也可以加強對氣功的學習鍛鍊。 同時,在向老師學習養生知識後,我也爲我今後的養生製作了一份安排。在今後,我會注重食療,順時養生,順應四時氣候,陰陽變化規律,從精神、起居、飲食等方面進行綜合調養的養生。

秉承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宗旨,同時,避免垃圾食品,提倡有利於身體健康的養生綠色食品。我在今後也會加強體育鍛煉,加強氣功等運動的練習和學習,以此來煉形、煉意、煉氣,使身體“形與神俱”,達到養生健康長壽的效果。

通過學習中醫體質養生,我收穫很多,並會從現在到今後開始堅持把這些養生的知識點用於我的生活學習中,從而從總體上提高我對中醫的養生之道,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使自己更健康長壽。

中醫養生學心得2

中醫養生是基於中醫治未病的思路,通過飲食的作用對身體的機能進行有效的調節,使身體的機能處於正常的狀態,即中醫所說的健康狀態---精氣血津液充足,陰陽平衡,精神充足,身體健康。四季飲食養生便是在這種思路下通過四季不同的季節氣候性質,選擇不同的飲食,調節身體機能平衡,適應季節氣候保持身體健康。

四季飲食養生首先要考慮的是四季不同的氣候,從中醫的理論認爲,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這些在人體身上都有不同的作用。《黃帝內經》中提出自然界和人是一個整體,具有統一性。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提出氣候是由自然界陰陽兩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階段性天氣徵象,一般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而依據《黃帝內經》中的理論,這些自然界的徵象對人體會有不同的作用,是人體的機能失調,從而誘發疾病,所以考慮好不同季節的性質和特點,選擇正確的飲食食物,提高身體機能,使身體更好適應氣候,並抵禦病邪。

中醫的基本理論來源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所以依據這些哲學思想,四季基本可以歸爲以下幾種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考慮好了四季的'特點,之後即可選擇合適的食物,調節身體機能。

春季,其特點成爲春溫、春生,春天氣溫回暖,陽氣逐漸旺盛,同時依據“人與天地相應”的中醫養生理論,春季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呈現向上、向外舒發的現象。在這一時期,科學的飲食調養對保持身體健康、預防疾病很有幫助。

辛甘之品能助春陽,稍微有一些辛味的東西,如蔥、生薑、韭菜、蒜苗等都是養春氣的食物。唐朝的《千金方》裏有一句話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這些食物對於人體春季陽氣生髮很有好處。

飲食清淡能消春火,春季氣溫上升,人易上火,出現舌苔發黃、口苦咽乾等,因此飲食宜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顯上火症狀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綠豆湯、金銀花茶、菊花茶、蓮子心泡水等。

黃綠蔬菜能防春困,春季常常陰雨綿綿,溼氣令人生“春困”,人身體疲乏,精神不振,應多吃紅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如胡蘿蔔、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另外用一些祛溼品煲湯如芡實、苡仁、淮山、扁豆等,對恢復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處。

少酸增甘保脾胃中醫認爲,春季爲人體五臟之一的肝臟當令之時,宜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而生冷粘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所以春季應該適當多?

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祛痰養肺保平安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於減輕症狀。

細選食物少疾病,春季氣溫逐漸升高後,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也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所以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芥藍、西蘭花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蘿蔔、菠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從而可抵抗各種致病因素侵襲。”性甘味平調脾護肝,《素問·診要經終論》中也說:“正月二月,天氣方始,地氣始

發,人氣在肝”其內容就是告訴我們春天與我們五臟六腑關係最爲密切的就是肝臟。所以春季養生,重在養肝。同時中醫認爲:肝臟是“體陰用陽”。體陰,是指肝臟本身藏血,屬陰;用陽,是指肝爲剛髒,內寄相火,在志爲怒,主升主動易升發太過,易於上亢,甚至動風。

所以肝臟是“肝陰肝血常不足,肝陽肝氣常有餘”。加之肝臟通於春氣,春季裏的肝臟就常表現爲功能過強而升發太過,出現肝臟陽氣過盛而乘脾甚至侮肺的情況。所以在春季的飲食結構中我們應多吃一些性甘味平的食物來護脾調肝。比如:豬肝、菠菜、香菇、鴨肉、綠豆、胡蘿蔔、木耳菠蘿、鯽魚等。

夏季,具有夏熱和夏長的特點,夏季一般是全年最熱的時候,是陽氣最盛的時候,夏天,是天地萬物生長、蔥鬱茂盛的時期。大自然陽光充沛,熱力充足,萬物都藉助這一自然趨勢加速生長髮育。

尤其是長夏應於脾,是脾氣最旺盛、消化吸收力最強之時,所以是養“長”的大好時機。青少年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夏天要多吃各類食品,如穀物、豆製品、水果、蔬菜、魚蛋奶等爲一年的健康奠定基礎。具體來說,夏季飲食營養方面分別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養心安神之品不可少。夏天的養心安神食品主要有茯苓、麥冬、小棗、蓮子、百合、竹葉、柏子仁等。夏天要善於養心陽。夏天不宜多出汗。

夏天屬陽,陽主外泄,所以汗多,心陽虛的人出汗多就會加重病情。心氣虛的主要特點是心慌、胸悶、氣短,活動後加重,自汗。如不注重保養,發展爲心陽虛,就會出現心慌、氣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氣,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脈弱無力。有心氣虛或心陽虛症狀的人,夏天尤應避免多出汗,以免傷了心陽。

中醫養生學心得 第2張
  

如因汗多出現心慌氣短,可用西洋參3~5克泡水飲,或服生脈飲口服液(人蔘或黨蔘、麥冬、五味子)。

夏天要養心陰。夏天陽亢,心陰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養心陰。心陰虛是指心陰血不足,不能濡養心臟而出現各種病症。因爲血屬陰,心陰虛可有部分心血虛的症狀,但又不等同於心血虛。心陰虛的主要特點是陰虛陽亢,出現虛性內熱,表現爲五心煩熱(胸心、兩手心、兩足心)、咽乾、失眠、舌紅、脈細數。心陰虛者需要注意少勞累、少出汗,多吃養心陰之品,如麥冬3~5克、酸棗5~10枚泡水喝,或冰糖大棗小米粥,或百合藕粉,或銀耳蓮子羹。

夏天要養心血。心血虛主要是心血不足,使人的腦髓及五臟失於濡養而出現頭昏腦空,乏力疲倦,面白無華,脣甲色淡,脈細而弱。可吃大棗、桂圓、阿膠、當歸以及鴨血等。

食用一些涼性蔬菜。夏季對人體最重要的影響是暑溼。暑溼侵入人體後會導致毛孔張開,過多出汗,造成氣虛,還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消化不良。肉類食物食用過多,會使人體質呈酸性,多內熱,適當攝入涼性蔬菜有利於生津止渴、除煩解暑、清熱瀉水、排毒通便。

我們常吃的黃瓜、西紅柿、芹菜、藕、綠豆芽、空心菜、大白菜、白蘿蔔、冬瓜、絲瓜、苦瓜、茄子、菠菜、小白菜、油菜、萵筍、莧菜、茭白、紫菜等都屬於這一類偏寒涼的蔬菜。因爲這些蔬菜偏涼性,在食用時也應注意。久病體弱、身體虛寒者皆不宜多吃偏寒性的蔬菜,以免寒上加寒,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秋季,具有秋涼和秋收的特點,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當以潤燥益氣爲中心,以健脾補肝清肺爲內容,寒涼調配爲要領。在飲食調養方面,首先要按照《黃帝內經》提出的《秋冬養陰》的原則,也就是說,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飲食,以防秋燥傷陰。要“少辛增酸”。

因爲肺屬金,通氣於秋,肺氣盛於秋。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氣太盛;中醫認爲,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禦過盛肺氣之侵入。從而秋季應遵循着幾點:

一忌貪涼,秋涼之後,晝夜溫差變化大,是脾胃病高發季節,特別是潰瘍患者更易?

復發,因此這個時節應格外注意調停脾胃。在飲食方面,立秋後人們不宜多吃寒涼食物或生冷不潔的瓜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在秋季一般應當少食多餐,多吃熟軟開胃易消化的食物,減少進食油膩食物。

二忌過燥:秋季氣候日漸乾燥,會使人皮膚和口角乾裂,口乾咽燥,聲音嘶啞。而且氣候轉涼,此時易使人感受邪氣傷風感冒,還會引起扁桃體炎、氣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

此外,患有慢性氣管炎和哮喘的病人,在這一時節往往會症狀加重。所以在秋季要特別注意養陰潤肺。飲食上,人們可以多吃一些如生梨、甘蔗、荸薺、柚子、枇杷等具有很好潤燥功效的水果,或者烏骨雞、豬肺、龜肉、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米、花生、鴨蛋、菠菜等食品。

還可以自制諸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粥、雪梨川貝冰糖羹這樣的飲品,同樣可以達到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三總體上應以清淡的食物爲主。

冬季,具有冬寒和冬藏的特點,五行中,冬屬水,其氣寒,主收藏,凝泄主痛,這一時期人體陽氣偏虛,陰寒偏盛,有寒溼痹症、胃寒引起的胃病,各種呼吸道疾病很容易被寒邪引發或者加重病情。但根據冬季屬腎,主藏精的特點,又爲四季中補養的最佳季節。

冬季是四季中最冷的季節,氣候寒冷、乾燥,自然界的生物都進入了匿藏、冬眠狀態,以蓄養其生命的活力,這種現象,中醫學稱之爲“養藏”。人類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當然也要以養藏爲原則,只是人類所要"藏"的是中醫學所說的“陽氣”。冬季養生應該做到“無擾乎陽”,也就是不要損害人體的陽氣。在飲食調攝方面,應注意四項要點。

“保陰潛陽”。冬季飲食的基本原則是保陰潛陽。飲食和營養特點,即增加熱量,在三大產熱營養素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保持在平的需要水平,熱量增加部分應提高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量來保證。鱉、龜、藕、白木耳、芝麻、核桃等物都是有益的食物。

“藥補不如食補”。即以食物之性,補機體之虛,糾陰陽之偏。如牛肉味甘,專補脾土;羊肉味甘性熱,能益氣補虛,溫中暖下;雞肉甘而微溫,可溫中、益氣、補精、添髓,凡虛勞贏瘦者皆可用之;白鴨肉味甘微涼,可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故素體陰虛偏重者可食之。

通過四季的飲食調節,人體的身體機能能夠更好的適應四季變化的氣候,從而很好的做到了治未病的防治原則。總體上飲食對人體的作用主要是補充營養,人體精氣神的物質基礎,預防疾病,治療疾病,抗老防衰。

如果人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這些,不僅可以保證自身健康,還可以提高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是人延年益壽。養生實際上是人自我控制的一種方式,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健康,自己調控自己的健康,是人體保持健康,延年益壽

中醫養生學心得3

學習了“中醫養生康復學”這門課,通過老師課上的講解,我清楚的意識到健康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於現在的我們——生活中,我們這樣看似身體健康的青年人往往會忽視養生,這個很可能是我們以後一些病痛的誘因。

所以學了這門課,我就要做到學以致用,從現在起爲自己制定一份養生計劃並在生活中不斷的實踐它,爲自己的健康投資。

其中我映像最深的是老師講的關於食物屬性的五行歸類。五行學說採用取類比象和推演絡繹的方法,將宇宙間的所有事物和現象的不同性質、作用和形態與五行的特性進行類比,從而分別歸屬於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中醫學把人與自然的這種關係稱之爲“天人相應”。

五行學說則把人體臟腑形體和自然界相類似的有關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系統,從而說明人體五臟系統和自然界同類事物之間,存在着相互通應、相互影響的.關係。而且系統與系統之間存在着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係,從而說明臟腑間客觀存在的某些生理聯繫,用以解釋某些病理現象,並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中醫養生學心得 第3張
  

例如,脾屬土,故與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節之“長夏”、氣候之“溼”,不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內在聯繫,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驗證。如口甜,可反映脾溼蘊盛等。

在最後幾節課,老師教了我們一些關於鍼灸和推拿的養生治病之道。我自那天才知道:針、灸有別,針法指在體表的腧穴上進行鍼刺、叩擊、放血等操作,灸則指用艾絨做成艾柱、艾條或艾絨裝入溫灸器

中,點燃後薰灼皮膚的一定穴位,進行溫熱刺激。 推拿,又稱按摩,古稱按蹺、案撫。最早發現於明朝兒科專家萬全所著《幼科發揮》,後經過手法的發展演變,變成了現在所常見的推拿。

同時,通過老師的講解我還了解到,古人將一天分爲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對應一個生肖。中醫認爲人體有十二經脈,一個經脈管一個時辰,相對於每個時辰都是不同的經脈值班。

所以我的養生計劃將按時辰來進行,在中醫養生十二說中:子時——膽經當令;丑時——肝經當令;寅時——肺經當令;卯時——大腸經當令;辰時——胃經當令;巳時——脾經當令;午時——心經當令;未時——小腸經當令;申時——膀胱經當令;酉時——腎經當令;戌時——心包經當令;亥時——三焦經當令;

標籤: 養生學 中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angsheng/zhongyi/73w7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