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二十四節氣傳承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傳承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傳承的意義,節氣對中國人意義深遠,它所標示的氣候變化,迄今仍是中國人和自然之間漫長的農耕關係的續演,其中的傳承意義深遠而厚重,下面介紹二十四節氣傳承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傳承的意義1

二十四節氣的意義是什麼

立春——春季開始的意思。

雨水——嚴寒就要過去,降雨開始,雨量逐漸增加。

驚蟄——溫度逐漸升高,開始有雷雨,冬眠動物復甦,出土活動。

春分——春季的中間,太陽正好直射赤道。這天的白天和夜晚一樣長。

清明——氣候溫暖,草木繁茂,天氣明朗。

穀雨——降雨量增多,對穀類增長有利。“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

立夏——夏季開始,作物生長旺盛。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的籽粒逐漸飽滿,但是沒有成熟。

芒種——在這個時期,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進入夏收夏種的大忙時期。所以農諺中有“芒種忙種”的說法。

夏至——炎熱的夏天到了,氣溫繼續升高。這天白天最長,夜晚最短。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表示還沒有達到最炎熱的'程度。這時正值初“伏”前後,進入炎熱初期。

大暑——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正當中“伏”前後。

立秋——秋季的開始,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處暑——“處”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氣溫明顯下降。

白露——這一時期氣溫下降較快,夜間較涼,空氣中水汽凝成露水,因此早上露水較重。

二十四節氣傳承的意義
  

秋分——秋季的中間。這天的白天和夜晚一樣長。

寒露——表示氣溫已經很低,夜間露水很涼。

霜降——開始降霜的意思。天氣溉涼,夜間露水可以凝成小品冰。

立冬——冬季開始的意思。

小雪——開始降雪,但是下得較小。

大雪——降雪已經較大的意思。

冬至——一年最冷的時期開始。進入“數九寒天”以後,一天比一天冷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

小寒——“寒”是寒冷。表示還沒到最寒冷的時期。

大寒——人們習慣把這一節氣當做一年中最冷的時期(實際上“小寒一纔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

二十四節氣文學常識

先把24節氣的名稱按次序列下,分爲四組,每組又分爲前後兩半: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傳承的意義2

二十四節氣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凝結着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與祖先廣博智慧的世代傳承,被國際氣象界譽爲中國第“五大發明”。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二十四節氣已經成爲人們的時間體系,它以自然時序提示着、服務着我們的生活,帶來傳統文化的溫暖、溫馨與智慧。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活動的補充立法,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根據《淮南子--天文訓》,商朝時僅有4個節氣,周朝發展到8個,秦漢年間才完全確立了24個節氣。

圍繞着這些節氣所形成的各種活動形式、飲食習俗豐富多彩,令人印象深刻。春雨驚春請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這首已經被選入國小二年級課本的《二十四節氣歌》,許多國人都耳熟能詳。

詩詞般的韻律、圖畫般的意境、波浪般的節奏,使這首《二十四節氣歌》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傳誦。它不僅伴隨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成長,而且充分彰顯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華5000年璀璨文明的沉澱和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節氣傳承的意義 第2張
  

事實上,二十四節氣凝聚了古人的智慧。起源於黃河流域的24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活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這一體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輪迴的客觀規律,是農耕時代社會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

雖然我們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24節氣似乎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我們需要意識到,在當時生產力如此落後的條件下,人們對於自然的認識能夠達到如此高度,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這在當年那個時代,可以說是相對先進了。

正因爲如此,我們應該將二十四節氣看作是一項重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即便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高度現代化的信息時代,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的指導功能也在逐漸減弱,對於現代人的生活影響變得更小。但它並未過時,因爲,即便是在當下,在現代化農業生產的條件下,氣候變化依然沒有脫離原有的節氣規律。

二十四節氣傳承的意義3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明和中國人智慧的集中體現,它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1、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二十四 節氣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作爲中國人特有的時間和知識體系,24節氣不僅深刻影響着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爲習慣,而且鮮明地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氛圍。

它指導人們順應大自然四季更替、萬物循環的客觀規律,合理安排生產和生活中的各項事務,提前做好準備,防止各種因氣候變化而引發的自然災害。

2、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二十四節氣的意義並不僅僅限於對於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它還彰顯出人類應該遵循客觀規律,親近自然、保護自然的積極生活態度,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文化基因。

許多華人遍佈世界各地,與祖國遠隔千山萬水,仍然保留、延續着二十四節氣的各種習俗。我國各地仍保留着許多節令儀式,例如在浙江衢州有九華立春祭,清晨人們集聚在梧桐神殿,靜靜等待春天的到來。在春來的那一刻,大家齊聲高呼“春來了”。

我國江南有立夏稱人、立夏吃蛋、立夏吃烏米飯的習俗,杭州有半山立夏節,每年的送春迎夏儀式都十分盛大熱鬧。又如我國廣東、福建地區有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北方人有吃餃子的習俗,而移居東南亞和世界各地的幾千萬華人,至今仍保留這一習俗。中秋節吃月餅,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吃餃子等習俗仍然在海外華人中傳承着。

在筆者看來,它所體現出的,決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習俗,而是對中華文明和文化傳統的發自內心的認同,華人雖然身居他方,遠離祖國,但他們從血脈、基因上仍然有着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華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認同的載體,它起到了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二十四節氣傳承的意義 第3張
  

3、二十四節氣被譽爲中國的`第5大發明,彰顯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僅表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這一遺產項目的充分認可,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充分展示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無窮的魅力。

就拿立春這一節氣來說,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意味着萬象更新,春天即將來臨,天氣逐漸轉暖,萬物開始復甦,農民要做好準備,開始新一年的耕耘,一年四季的輪迴從此開始。

驚蟄,則意味着天氣進一步回暖,春雷震震,春雨綿綿,蟄伏在泥土中的各種冬眠的動物開始甦醒,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季節。

4、二十四節氣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24節氣有着深厚的內涵,絕不僅僅只侷限於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它作爲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雖然發源於黃河流域,但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已經漸漸融入了漢人文明所覆蓋的人羣之中,各地的節氣活動儘管種類繁多、各有不同,但是都反映出人們希望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景。

由此可見,二十四節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十分豐富,它不僅包括了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等,還包括了傳統的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品,以及與此相關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51p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