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如何陪家人度過最後時光

如何陪家人度過最後時光

如何陪家人度過最後時光,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然而在面臨死亡的時候,許多人會感到無助、恐懼和焦慮,導致他們難以保持尊嚴和平靜下面來了解如何陪家人度過最後時光。

如何陪家人度過最後時光1

1、 給老人提供充足的關注和陪伴。老人需要得到家庭成員的關注和陪伴,特別是在生活上的照顧和陪伴上,例如照料飲食、生活起居等。

2、 給老人提供適當的娛樂和活動。老年人可以通過進行一些適當的'娛樂和活動,例如看電視、聽音樂、讀書、散步等,來緩解情緒和壓力。

3、 給老人提供機會與朋友交流。老人可以通過參加社交活動、聚會、參觀等方式與朋友進行交流,增加社交圈子。

如何陪家人度過最後時光
  

4、 給老人提供機會參與志願活動。老年人可以通過參與志願活動,例如義工、公益活動等,來充實自己的生活,同時也有助於提高老人的自尊心和價值感。

5、 給老人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勵。老年人可能會因爲失去親人、身體不適等原因而產生情緒上的波動,家庭成員需要給予老人適當的心理支持和鼓勵,讓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支持。

總之,陪伴老人度過晚年時光需要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理解、關心和支持。家庭成員可以通過給老人提供充足的關注和陪伴、適當的娛樂和活動、機會與朋友交流、機會參與志願活動、心理支持和鼓勵等方式來幫助老人度過晚年時光。

如何陪家人度過最後時光2

如何幫助病人度過最後的時光 ?

晚期病人的需要一般比其他可治癒病症的病人多而且複雜。有關對晚期病人照顧之醫護文獻顯示,面對生離死別之苦,往往嚴重地影響著病人和家人。一個人患病,不單隻個人承受著疾病帶來的身體痛楚;亦因病而失去工作能力和收入,也爲整個家庭帶來一連串的問題。病人同時也要面對不少的`心理壓力、困擾、焦慮、恐懼、沮喪和無助感。趙可式博士於1993年在臺灣華人地區對臨終病人進行了一個調查,發現這些華人病者的需要包括:病人需要精神層面的滿足;知道自己生命是有其目的和意義;被愛和施予愛;去原諒別人和得到別人的諒解;有希望,雖不是病可醫好的希望,起碼是在身體上的舒適,得到別人關心的希望;擁有信仰或是人生的信念,而這些信念是讓病人有信心,能力和勇氣跨越死亡。

晚期病者的情緒特徵

在患病過程中,病人可能會表現得沮喪、焦慮、失望、無奈或 憤怒,這些感受可能轉化成負面的情緒、行爲,繼而發洩在家人身上。有些病人可能覺得自己是家庭的負累,甚至懼怕家人會離棄他; 部分病人向家人發脾氣,甚至無理取鬧,因爲病人知 道儘管他的情緒多麼差、多麼消沉,家人仍然會接納、關懷及支持他。

病人可能有以下或更複雜的心理反應,程度和時間因人而異。這些都是自然、正常及過渡性的反應。

如何陪家人度過最後時光 第2張
  

反應一:震驚抗拒

「我感到整個世界都塌下來。」 「我絕不相信會是我。我怎會患癌!而且癌病已是晚期!」 病人初期多會覺得這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癌病沒有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舊患真的復發惡化。普遍的反應包括 驚慌、毛骨悚然、恐懼、茫然或迷惘等。

反應二:憤怒得病

當病人確實知道自己真正患上癌病或癌病已惡化到難以治癒,他們很容易會憤恨、怨天尤人、反覆哭訴「爲何會是我?爲何會惡化?」以發洩其內心的怨憤,他 們甚至會怪責上天對他們不公平而可能遷怒於醫生、護士、 家屬、摯親、神明等。

反應三:恐懼擔心

如何陪家人度過最後時光3

1、尊重親人的意願。

幾年前,開國大將羅瑞卿的女兒,從醫多年的羅點點,成立了“臨終不插管”俱樂部,就是希望將來不是插滿管子,每天在ICU裏花費幾千,甚至上萬元,最後“工業化”死去。

在父母暮年時,可以提前詢問他們的意願,比如:喪事怎麼辦?是從簡,還是舉行某種儀式;安葬問題,是買墓地,還是採取其他形式。

現在很多老人的觀念,已經有所轉變。不再忌諱談死,他們已經逐漸接受了衰老的現實,心態平和。

朋友的母親,在六十多歲時,就和子女說起,自己死後,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會,家裏不擺靈堂,辦完喪事後,再告知外地親戚。

當親人希望體面離世時,我們即使不忍,也要尊重,這是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也是我們按此執行的義務。或許,這纔是愛的體現。

2008年,美國全國抗癌協會,曾發表一項研究表明:使用機械呼吸機、胸外按壓,或者入住監護室的末期癌症患者,在生命最後一週的質量,比不接受這些治療的病人差很多,病人感受到的痛苦,也比之前多好幾倍。

減少親人的痛苦,讓他們安然地走,或許是我們最後唯一能做的事。

如何陪家人度過最後時光 第3張
  

2、接受現實,直面死亡。

不能接受親人離開的現實,是不接納死亡,與之對立的表現。

心理學中有個“白熊效應”:指我們的大腦越想忘記一件事,越容易出現反彈,反而記得牢固。

越抗拒、迴避死亡,反而越恐懼,是負強化。接受現狀,順其自然,纔是理智選擇。

心理學家霍夫曼認爲:最健康的反應是真實地面對死亡。

3、滿足需求,不留遺憾。

哈佛醫學院教授阿圖·葛文德,在自己寫的《最好的告別》中說:有尊嚴的死亡,不是躺在手術牀上,在接受各種治療後病逝,而是關注臨終的`最終需求,滿足其需求,讓人平靜而又安寧的,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

演員辛芷蕾在《星空演講》中,談到一段往事:父親在離世前,已癱瘓五年,他希望有臺電腦,能和人聊聊天。

那時,她沒有能力買,無法滿足父親最後的願望,非常內疚、遺憾。父親去世後,每年燒紙做的電腦給他,了表心意,彌補曾經的遺憾。

詢問親人有什麼心願,幫他們實現。如:想見什麼人,想去什麼地方等。讓他們走得了無牽掛,也不讓我們自己留遺憾。即“生死兩相安”。

標籤: 時光 家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v77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