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養生 >心理養生 >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論文,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規律,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有目的地對學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下面分享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論文1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課後延伸低效或無效的表現

1、認識存在偏差,缺乏課後延伸意識

首先,有些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教育價值缺乏科學的認識,缺乏對心理素質形成規律和特點的瞭解和掌握,缺乏對課後延伸重要性的認識。比如有相當部分教師認爲心理健康教育課最大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緩解壓力,以輕鬆愉快的心態應對學習。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應異於其它課程,不需要也不能佈置課後延伸作業,以免給學生增加負擔。

2、課後延伸重預設,輕生成尤其是非預設生成

有效的預設可事先預見與提出學生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錯誤的解決對策,有效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但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有時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窮盡課堂上可能產生的問題和情況,出現非預設生成即課堂上偶發事件。

及時捕捉和善於利用非預設生成的教育資源,可使課堂教學和課後延伸煥發新的生命活力,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但是,有相當部分心理教師只按照教學預設實施課堂教學與課後延伸,忽視了一些非預設生成的問題,比如隱性的心理傷害,比如集體輔導無暇顧及的個別心理問題等,課後延伸的實效性因此大打折扣。

3、課後延伸目的不明確,隨意性強

有些教師設計的課後延伸目的不明確,隨意性強,爲設計而設計;活動的組織缺乏目的性和計劃性,活動的時間難以保障,活動既被動又低效,課後延伸的目的難以實現。

4、課後延伸目標過高,難於操作

課後延伸的目標過高,嚴重脫離學生的年齡、認知和能力水平等實際情況,活動難度過大缺乏可行性,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低,活動設計流於形式。例如上《走進教師》一課時,爲了讓學生更加了解教師的苦與樂,有個教師設計“我來當一日教師”的活動。這樣的課後延伸活動顯然對於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都有侷限性的學生來說,缺乏可行性,更談不上有效的實施。

5、缺乏有效的檢查與反饋評價機制

有些教師僅僅將課後延伸當做教學的一個環節而已,對於活動的結果既疏於檢查,也缺乏恰當的反饋評價機制。結果,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穫如何,有什麼樣的感受,教師一無所知,更談不上激勵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6、宣傳與溝通意識差,課後延伸活動缺乏系統性協作

有些心理教師單純地把課後延伸理解爲學生單方的課外活動而已,忽視了學校、家庭、社會的協作與支持。實際上一個缺乏各方共同協作的課後延伸是孤掌難鳴,難以取得成效。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論文

二、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課後延伸實效性對策

1、澄清認識,轉變觀念

思想迎領人的行爲,錯誤的認識和觀念必然帶來行爲的隨意性,致使在實踐中對課後延伸缺乏有效的設計、指導、檢查與激勵,學生的有效活動也無從談起。課後延伸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加強對教師的教育與培訓。通過學習,幫助教師糾正錯誤認識,樹立教育新觀念。

教師要明確心理健康教育課開設的重要意義,要明白課後延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形式和必備環節,是課堂教學在課外的延伸,它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裏用充足的時間進行反覆的實踐、訓練、體驗和感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行爲習慣。在這裏,課後延伸不僅不是學生的負擔,反而是學生能以輕鬆愉快的心態去學習的催化劑。

2、目標的確定要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目標是每一次課後延伸活動的導向與靈魂,也是課後延伸具體所要達到的結果。爲達到良好的課後延伸效果,首先,課後延伸目標要明確。要明白課後延伸總體目標是爲教學目標服務的,是爲了強化、鞏固與應用課上所學的知識、技能、方法,促使學生心理和行爲的改善;

另外,要明確每一項具體延伸活動的目的要包括每一次課後延伸活動的具體目的、具體任務、具體要求、具體的活動方法以及具體的活動計劃與方案等。第二,課後延伸的目標要有針對性。

要具體分析學情,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課後延伸的目標。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狀況、能力水平、心理需求、年齡心理特徵等來確定活動的內容與活動方式,確保活動形式多樣性,活動內容的挑戰性、趣味性、實用性和生活化特點。

第三,活動目標要具體,具有可操作性。課後延伸活動目標應克服“假、大、空”的弊病,要將抽象的、泛泛而談的高遠目標,具體細化爲可以訓練、培養、實踐和評定的目標。

3、內容的確定應立足課堂教學預設,同時要善於發現和利用非預設生成

課後延伸活動是爲教學目標服務的,從活動的設計至實施都必須以教學內容爲導向。面對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課後延伸內容的確定不僅要立足於教學預設,還要善於選擇非預設生成的有價值的教育資源,尤其是那些在課堂上,受時空、學生認知水平以及課程性質特點限制的非預設生成的資源作爲課後延伸的內容。

4、建立與完善及時檢查與反饋評價機制

及時檢查與反饋評價,可以讓教師及時獲得學生課後延伸活動的情況,又能讓教師及時將自己對學生活動成效的態度反饋給學生。這樣,教師既可以對學生的活動過程進行檢查與監督,保證活動的質量,又可以及時鼓勵、肯定學生,使學生以更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心態去完成課後延伸活動。

5、加強宣傳與溝通,發揮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協同作用。

學校、家庭和社會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課堂教學一樣,課後延伸活動要取得成效,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配合,尤其是有些課外延伸活動需要在家裏和社區完成,獲得家庭和社會的支持顯得尤爲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論文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從補救性爲主轉變爲發展性爲主,應站在激發大學生的心理潛能的高度上,提高心理素質,預防心理疾病,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預防爲主、防治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把重點放在面對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時關注有心理障礙及心理疾病的學生的心理治療工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解決“個性化”問題,也要解決學生羣體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涵義,確立以學生爲本、以滿足全體學生的需要爲服務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努力探索發展性心理教育模式,發展性教育並不排斥矯正性的服務,而是把矯正作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組成部分。

也就是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是以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爲主、治療爲輔的發展性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爲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諮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發展模式。

同時應加強開展大學生積極心理的教育,充分開發大學生的潛能。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包括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和積極社會環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開發大學生的積極心理能量應該成爲重中之重。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論文 第2張

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爲高校的.公共必修課正式納入到高校整體教育體系中,使之成爲高校課程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爲了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須切實瞭解大學生的內在需要,以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爲中心,建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此應着重以下幾點:

一、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根據大學生在校發展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介紹大學生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並以此爲突破口培養他們的心理自我調適能力,例如:新生入學時期的焦慮、煩躁、彷徨、失落心理;在校中期可能產生的挫折心理;

畢業前期的憂慮、不安心理等等。

第二,教學課程設置的適應性。根據各個院校的特點,課程設置應突出“特色”,即與教育類型相一致,與大學生心理內容相一致,這樣有利於大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優化心理素質。

第三,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後指導的結合,團體輔導與個別諮詢的結合,教師教授與學生自學討論的結合,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吸引學生興趣。

二、通過各科教學滲透心理素質教育

無論是其它學科本身還是其它學科的教學過程,都蘊涵着十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所以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其它學科教育中去,與其它學科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是以人爲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學科滲透是指各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幫助大學生提高認知、情感和行爲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教師在德育教學中,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認知,從而指導心理髮展的方向;

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運用強化理論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機等。學科滲透是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由此可以營造師生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論文3

爲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設置理應從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教學模式也應從大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心理特點出發,使大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

然而近年來,現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並不理想。爲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升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文章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理論實踐與思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並對現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路徑作進一步思考。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教學內容缺乏實用性

據最近一項研究調查表明,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認爲最迫切想解決的問題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優化自我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自卑心理”、“控制不良情緒”等方面的問題,調查結果進一步明確了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首要目的是爲了解決他們現存的心理不健康問題。

目前,現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材編排上側重於心理髮展規律及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與高校大學生平時學習生活明顯脫節,與大學生實際心理需求產生錯位。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往往存在“脫鉤”,教學內容實用性不強、內容陳舊等問題逐步凸顯。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論文 第3張

1、2課程設置單一化

課程設置單一化,即是指衆多大學只在大一新生班級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在其他年級如大二、大三、大四等則未設置、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而導致整個大學的心理健康知識在大一已經全部講授完。然而,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卻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有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大一新生認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完成的首要任務是尋找自我和調節心態;大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是“健全人格”和“適應社會”;

大三學生教學目標更多的是職業生涯規劃、求職心理、就業壓力等,然而現今大部分高校僅在大一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立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年級特點、學生的實際需要,目標設置不具體、不明確。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不能針對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級分別設立針對性、具體化的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課程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泛”而“空”,不具體不明確。

1、3教學方法缺乏多樣性

通過作者對長沙理工大學、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等衆多高校的現場實地調研,並結合自身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學經驗,不難發現,現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主要採用講授法,而講授法受學生的歡迎程度卻比較低,因此常常出現學生厭學、逃學、“隱性逃課”等問題,導致教學效果極不理想。

從目前的課堂情況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形式主要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教學方法過於單一,方式過於傳統,爲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聽課注意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爲緊迫。

1、4課程考覈單一化

通過作者對長沙理工大學等五所高校現場實地調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覈方式,其中開卷考試、撰寫主題論文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覈採納的主要方法,雖然有平時成績如作業提交、考勤、到課率、曠課率等方面的考覈,但是很多流於形式,對實施全方位、全角度、全維度地評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和瓶頸。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課程設置多元化

高校領導和心理健康教師應高度重,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和不同心理需求,對課程設置實施全面改革,可實施“對症下藥、量身定製”課程設置,實施課程設置多元化,教學目標具體化。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爲大學生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在針對大一新生開設的基礎上,還應針對不同年級的心理需求作爲公共選修課“對症下藥、量身定製”開設一些心理健康課程,採取“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的課程設置模式。

公共必修課應涉及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和基本心理需求,公共選修課則針對大二、大三、大四學生開設不同主題或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分年級、分主題進行。

設置系列化的課程,如學習心理學、戀愛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工作心理學、異常心理學、團體心理輔導等,爲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angsheng/xinli/jlg3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