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醫療 >醫療常識 >

腸道不好皮膚會差 早晚吃帶皮蘋果防腸癌

腸道不好皮膚會差 早晚吃帶皮蘋果防腸癌

腸道的健康將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而腸道健康這些年也越來越受人關注,那麼當腸道不健康時可以從哪裏看出來呢?

腸道不好皮膚會差 早晚吃帶皮蘋果防腸癌

腸道健康,看皮膚就知道

近年來人們瞭解,腸道與健康的關係緊密,因此這個主題變得越來越受到矚目。日本媒體雜誌的家庭生活專欄或電視健康節目,經常會看到來賓專家在現場討論「腸道與健康」等主題。我們這些腸道菌叢研究專家,也經常會應邀以「蘋果膠與腸道菌叢」或「蘋果膠與免疫力」爲題,進行演講或舉辦讀書會。

一些出現在這些場合的女性朋友,有些對於腸道與健康會表現出特別強烈的關心,因此往往在演講活動或讀書會結束,主動帶着筆記靠近講臺,熱切地詢問:「蘋果的農藥殘留真的沒關係嗎?」、「爲什麼尚未成熟的奇異果與蘋果一起存放,奇異果就會變軟呢?」(因爲蘋果會釋放「乙烯」這種氣體的植物荷爾蒙,可催熟奇異果),甚至還有人會問:「老師,腸道爲什麼被稱爲第二個腦呢?」(腦部與腸道都會製造可穩定情緒的必要神經傳遞物「血清素serotonin」)。

有些時候我可以從這些問題裏面找到一些重要的研究主題,也非常開心能夠有機會推廣蘋果膠的效用,因此只要時間許可,我都會盡量回答問題。我發現,我會順便在無意識下,觀察問問題女性的皮膚狀態。

這種情形不只會發生在演講或讀書會會場。在搭乘電車途中,我也會觀察座位上的乘客表情與臉部皮膚狀態,並想像對方的腸道環境狀態。與別人初次見面交換名片時,我也會從對方的皮膚狀態想像腸道環境。不論是女性或男性,每個人的腸道環境健康狀態,都會顯現在臉部皮膚和表情上。

腸道狀態,會顯現在臉上

根據我的觀察,皮膚可以說是腸道的健康測量儀。腸道年齡較輕,表示腸道功能運作順暢,代謝作用活躍,這樣的人皮膚不會發青或泛紅,而是會呈現皮膚有彈性、有光澤的樣子。特徵是皮膚紋理細緻,容易上妝,即使有細紋也不會讓人覺得皮膚皺巴巴。

相對地,如果腸道藏污納垢,皮膚會幹燥,容易脫妝,表情不生動,皮膚鬆垮。如果有兩個年齡相仿的人,一個皮膚健康,一個不健康,可以明顯感受到腸道年齡的差異。

你的腸道年齡幾歲呢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腸道年齡較輕,這樣體內流動的血液、淋巴液,甚至是「氣」的流動,都會從手腳指尖開始,毫無阻礙地流向頭頂,循環不已。

如果消化、吸收的器官功能運作順暢,食物的營養成分就能夠在必要之處被吸收,老舊廢物也得以適當地排出體外。原本人類的身體即可自動將體內所產生的毒素或不必要的氣體等排出,以新的氧氣或營養來取代,並且讓這樣的循環可以順利運作下去。然而,因爲攝取到的不恰當食物,或壓力,甚至是藥物等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往往會造成人體代謝作用出現阻礙。

我們生活裏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便祕。正常的營養代謝,應該是把攝取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吸收進入人體,而將不必要的物質或廢物排出體外,然而,當人體的正常機制出了問題,排出的過程發生阻礙,就會出現便祕症狀。

若便祕的困擾一直不解除,滯留的物質會在腸道腐敗,產生害菌,污染血液,增加內臟器官的負擔,而有引發各種生活習慣病或癌症的危險。而且,長期便祕,往往會造成情緒浮躁,進而產生憂鬱症,整個人陰晴不定,甚至連眼神都會失去光彩。同時,便祕也會造成皮膚出現過敏反應,例如:臉上長痘痘,皮膚粗糙,不易上妝等。這種因爲內臟,特別是因爲腸道狀態不好,進而影響皮膚的情形,有個專有名詞,稱爲「內分泌性皮膚病(dermadrome)」。

「內分泌性皮膚病」是由美國研究人員Viener於一九四七年在其報告中首創的名詞,指的是內臟器官疾病所造成的皮膚病變。因便祕而造成皮膚乾燥,只是一種「內分泌性皮膚病」,如果腸道因爲害菌大量繁殖,而造成腸道環境惡化,由於腸道的血液會彙集進入肝臟血管「肝門靜脈」,肝門靜脈的血液不乾淨,皮膚會顯得暗沉、粗糙,或出現輪廓狀紅斑等嚴重的皮膚疾病。皮膚簡直是腸道的鏡子!因此,我總是會在搭電車時,不自覺地觀察座位上乘客的表情,瞭解對方的腸道環境。

膳食纖維與大腸癌的預防

膳食纖維受到矚目的契機,是英國伯契特醫師研究大腸癌所提出的「膳食纖維缺乏說」相關論文,後來影響全世界開始進行大腸癌與膳食纖維的研究。那麼,攝取膳食纖維,究竟能夠減輕多少大腸癌的罹患風險呢?

根據日本厚生勞働省所發表的「人口動態統計概況」,二○一一年一月間的死亡人數,死因首位是「癌症」,死亡人數有357,305人,佔總死亡人口28.5%。其中,因罹患大腸癌(結腸癌與直腸乙狀結腸部位及直腸癌的總稱)而死亡者,男性有9,393人,女性有5,301人,共計一萬4,694人。

無論男女,罹癌人數逐年增加,特別是女性朋友,從二○○五年開始,日本女性的癌症死亡原因首位即是大腸癌。(編按:二○一五年我國衛部發表年度國人死因,癌症居首位。其中大腸癌爲癌症死因第三名。)

致癌的危險因子,有36%是因爲食物,30%是抽菸,13%是感染併發症,3%則是酒精,日常飲食習慣會對致癌產生重大的影響。二次大戰前後,亞洲人的飲食「清貧」,無論男女都沒有罹患大腸癌的傾向。食用非完全精製、糙米較多的米飯,餐桌是自產自銷的蔬菜,自己抓的魚,自己製作的豆腐類食物,很少吃肉類,只有在特殊節日才能大快朵頤。

古早味的清貧餐桌,上面擺的都是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因此不需要刻意補充,日常飲食生活就能充分攝取膳食纖維。然而,打從六○年代開始,歐美速食文化入侵亞洲,日本的飲食習慣西化,餐桌上開始出現牛排、漢堡等高蛋白質食物。

西式速食餐廳的主食都是肉類,原本日本人習慣的早餐,是白飯配味噌湯、納豆配煎魚等營養均衡的日式料理,變成麪包配咖啡或火腿蛋等西式料理。由於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變多,導致膳食纖維的攝取量大減,因此西化飲食造成日本人的大腸癌罹癌率急遽增加。

腸道不好皮膚會差 早晚吃帶皮蘋果防腸癌 第2張

上圖所介紹的是日本人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取量年度變化。

一九四○年代後期每天攝取少於30g,一九五○年代約爲23g,到二○○八年則減少爲13g,接着政府開始宣導膳食纖維的必要性,日本人平均每天攝取增爲16g,而現在厚生勞働省則鼓勵民衆每天應攝取20g到25g。

在日常飲食生活中,其實不容易自行計算每天所攝取的膳食纖維量。因此,究竟膳食纖維攝取量足夠?還是不足?

前面曾經告訴各位讀者,觀察糞便狀態的觀測方法。每天排泄的糞便,呈現黃褐色,份量爲兩條左右的小型香蕉,沒有強烈的臭味,即可判斷爲膳食纖維攝取量足夠。如果糞便的狀態不好,建議可以早晚各吃一顆「膳食纖維寶庫」的帶皮蘋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iliao/changshi/l6m4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