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生活常識 >

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北京故宮、兵馬俑、長城、平遙古城、大足石刻。

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1

1、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爲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爲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爲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爲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2、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爲殉葬品爲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3、長城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

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爲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4、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爲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爲完整的古城。

山西平遙被稱爲“保存最爲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

5、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爲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佈於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山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

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佔比例最大。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偉大的豐碑。它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並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

1999年12月,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爲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2

中國古代歷史朝代順序

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是堯舜禹死後,夏氏一族所立。最出名的就是夏朝末期的夏桀,荒淫無道,殘暴專政,導致各地部落關係破裂,由商湯率領各部落推翻夏朝。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朝代,滅夏後歷時500餘年,前後17世31王,傳到了商紂王手中,紂王昏庸殘暴,由周武王滅商。

周朝滅商後崛起,共傳11代12王,經歷了西周東周的國內政權變化,也稱春秋戰國時期,在此期間周朝分封了140多個諸侯國,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形成了東周天子加上七國“齊楚燕韓趙魏秦”的國家格局。

秦朝是我們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大一統政權,結束了周朝以及七國的統治,不過僅歷時不到20年就處於滅亡,以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起兵,最終結束了秦朝的`統治。

漢朝在秦朝之後,由劉邦殺項羽創建,漢朝又分西漢東漢。西漢以劉邦爲始,王莽篡位事件結束之後爲終。東漢以劉秀即位爲始,董卓出現廢帝事件結束爲終。之後開啓了三國時代。

三國魏蜀吳,魏曹丕稱帝,蜀劉備稱帝,吳孫權稱帝。三國亂世時代,羣雄逐鹿,最終曹魏讓位於司馬家,司馬炎滅吳滅蜀,建立西晉。

西晉成立,全國再次一統,後選王不當,引發八王之亂,西晉名存實亡,開啓了五胡十六國加東晉以及之後的南北朝,中國最亂的時代。

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第2張
  

五胡十六國最終演變,太武帝拓跋燾滅西涼統一北魏,劉裕弒君滅東晉建立南朝宋,從此形成了南北朝。

北魏經過六鎮之亂,最終分裂,南宋經過宋齊樑陳,也逐漸沒落,最終由隋文帝楊堅篡位,統一南北朝,建立隋朝。

隋朝結束了亂世,只經歷兩世,隨後就被宇文化及,李淵,王世充所篡權。李淵平定了王世充竇建德,建立大唐。

唐朝歷經289年,有23位帝王,更有着中國第一位女皇武則天,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沒落,一直到公元907年,大唐滅亡,開啓了五代十國的時代。

五代十國時期,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趙匡胤篡位,建立北宋,契丹耶律阿保機建立遼朝。至此,宋遼百年對立開始。而在此期間,北方內蒙古和女真部落崛起。

宋朝經歷了北宋南宋,女真部完顏阿骨打打敗北宋,建立金朝。北宋後裔南遷成立南宋。而南宋時期,蒙古成吉思汗滅了金朝進攻南宋,最終滅了南宋建立元朝。

元朝經歷了14位帝王,但元朝末年,羣雄並起,朱元璋崛起,北逐蒙古,一統天下。

明朝經歷了內亂和外患,最後定都北京,天子守國門也由此誕生。明朝最終由崇禎帝朱由檢上吊煤山,女真後裔努爾哈赤起兵伐明結束,經皇太極建立清朝。

清朝國祚276年,共傳10帝,有過康乾盛世,也經歷過慈禧垂簾聽政。最終在1912年,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下詔退位,清朝結束。

總結一下各朝代的先後順序就是: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魏、蜀、吳)→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明→清。

到這裏,中國名義上的封建時代就結束了,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有着太多的名人名事,有了這樣的一個朝代順序,就知道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都發生在什麼時候了。

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3

我國古代的文房四寶指的是

“筆、墨、紙、硯”是構成中國書法的主要工具和材料。人們將其稱之爲“文房四寶”。因爲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

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因此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因此,專家在本文中主要講解一下文房四方“筆墨紙硯”的歷史文化。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

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

其後,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

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在所有筆類製品中,毛筆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

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衆不同的魅力。不過由於毛筆易損,不好保存,故留傳至今的古筆實屬鳳毛麟角。

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

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爲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爲書寫材料。

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

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

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僕、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鬆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爲有名。

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

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複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第3張
  

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爲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勳。

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着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麼來作爲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

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鐘鼎文”。

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

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

隨着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右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爲: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

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其中有陶、泥、磚瓦、金屬、漆、瓷、石等,最常見的還是石硯。可以作硯的石頭極多,我國地大物博,到處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種石頭。產石之處,必然有石工,所以產硯的地方遍佈全國各地。

最著名的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歙硯、山東魯硯、江西龍尾硯、山西澄泥硯。硯臺的講究是:質細地膩、潤澤淨純、晶瑩平滑、紋理色秀、易發墨而不吸水。

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帶,有的有星,大約產於有山近水之地爲佳。如端硯之出於斧柯,浴在江渭端溪之渚坑中。

雖同出一地,其石質也有所不同,如有青花、天青者、蕉葉白、魚腦凍、冰紋金星、羅紋、眉子、紅絲、燕子、紫金石、龜石、等。

石佳還須工精,硯臺的雕工製作早已形成了一門藝術,從取石、就料、開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運其匠心。

有的精品硯已不實用,以其名貴只能作古董觀賞、珍藏,而捨不得濡水發墨了。硯的名貴,有以石質貴者,有以製作貴者,有以名人用而貴者等等。

硯需常洗,不得與沾染,每發墨必須硯淨水新。墨錠則愈古舊愈好,因時間愈久其膠自然消解,但水不能儲舊,而必須加新。

如恐沾油,洗時可用蓮蓬或舊茶葉刷滌。加水以微溫爲好,切勿以滾水價值加之,以防爆裂。所以書家不但應懂得用硯,還應會養硯。

綜上所述:筆、墨、紙、硯,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講究,所謂"名硯清水,古墨新發,慣用之筆,陳舊之紙",合起來是整個一套,再寫出我們的文字,綜合成爲我們獨特的傳統書法藝術。

它不但爲我們自我欣賞,而是越來越得到了世界各國人們的矚目、珍愛。筆掭:又稱筆硯,用於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製成片狀樹葉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shenghuochangshi/w8lj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