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王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

王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

即理,知合,致良知。

王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1

著名文化學者餘秋雨,與王陽明都出生於浙江餘姚。每次在書中提起自己的家鄉時,他都頗爲自豪。因爲能和自己鍾愛的偉人出生時腳踩着同一片土地,實在是莫大的幸運。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明悟後布經傳道,一生度人無數,是一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領兵率軍時,他又能出奇制勝、百戰不殆,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

王陽明一生經歷坎坷,十三歲母親去世,兩次科舉落第,至世宗上位才獲得賞識。他晚年臨危受命前去平叛,事成之後在歸家途中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留給世人的食糧卻是不可估量的。

年少立大志,做聖賢。

讀私塾時,先生告訴王陽明,人最大的追求是要做官。但是他不這樣認爲,小小年紀就擲地有聲地說道:“做聖賢!”事實上他真的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

都說一個人格的偉岸之處,往往就在於對道義的堅持,就像王陽明擅長與人交往,卻因爲直言上疏即使被貶,之後他參悟學術,終於創下了陽明心學。心學後來還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衆多。

王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
  

什麼是心學?心即理也。

那心學究竟是什麼呢?首先要談到王陽明的一個重要思想“心即理也”,就是去研究自己的內心去通達世界萬物。

著名的例子就是朋友問他巖中花樹與內心的關係,他這樣回答到:“此花你未看時,此花與你心同歸於寂滅,你看此花時,花的顏色你也明白起來,由此而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唯物主義者一定會說,在你看到花之前花本本來就是存在的。可在王陽明看來,不在心中的`花就不是花。有人說,就算你心中對事物的感情沒了,但事物還在啊。

王陽明說,心中沒了,就沒了。由此可見,心學拓寬的是心性的空間。王陽明高度關注人本身,在他看來天地間法竅之最深處,在人心處一點靈明。一個人如若死了,即使天地萬物仍在,對這個人又有什麼意義呢?

知行合一的偉大力量

說到心學,必然要討論“心”是什麼,在王陽明看來,心就是良知。王陽明對人性抱有高度期待,他認爲:

人心本來是善的、純潔無瑕的,只是後天的物慾,遮蔽了一個人的內心。

因此我們只要“去其蔽”便可以“致良知”,迴歸本心最爲純淨的狀態,所以即使凡夫俗子皆可爲聖賢!

去其蔽的路徑有兩種,一種是自我反省,另一種就是實踐修煉,在行動中體認良知,知行合一。就像有句話所說的:“道理誰都懂,但是爲什麼要講呢?”

所謂知行合一,就是思想腳步無差無別。知道了卻不去做是不知道,做了卻沒有領悟是你沒有做。不同於佛教的修身養性,王陽明認爲天地間還有大善大惡,要達到心裏的良知,必須行動起來。

王陽明不僅僅是一名哲學家,更是一位實幹家,知行合一在他身上顯得極爲雄辯。他位數文職,可一旦帶兵,竟能戰無不勝,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偉大力量。

王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2

王陽明心學對後世的影響

王陽明“心學”作爲中華文明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對明朝中後期直至現代(甚至對東亞地區其他國家)的哲學思想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爲人們掙脫朱熹理學的束縛提供了理論支持,不論從主觀還是客觀兩方面都具有思想解放的意義。另外,陽明心學對於現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解決人們的一些思想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尤其是對年輕人如何立志和“事上磨練”有具體的指導意義。

一、陽明後學流派

王陽明去世之後,其學說曾一度遭禁,其弟子們建立了後學流派:江右王門、浙中王門、泰州學派等,王陽明的門生弟子繼續講學不止。王陽明一生學問與日俱進,宗旨屢變,不斷臻於成熟化境,他的及門弟子也因性情與理解各異,雖共講良知卻各有特點,由此分出不同的流派。

江右(江西)王門,代表人物有鄒東廓、羅念庵、聶雙江等,主張枯寂收斂的修養功夫。

浙中王門主要代表是王畿。王畿(1498—1583)字汝中,別號龍溪,浙江山陰人,與王陽明同宗。其核心思想就是“真性流行,自見天則”。王畿提出“自信本心”的觀念,能夠自信自立,則不落小家相,而是出世“大豪傑”,“真豪傑”。他認爲,“一生若要做個千古真豪傑,會須掀翻籮籠,掃空窠臼。”

泰州學派的代表是王艮、李贄等。王艮的學說主要由獨立自尊造命,淮南格物,與百姓日用是道構成。王艮之學中表現出強烈的積極用世有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這種精神的核心便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自己創造自己的命運。王艮提出“造命”說,人可以改變命運,創造命運。造命之說是王艮學說中最有價值的思想。“安身”說蘊含了爭取人的生存權利與維護個人尊嚴的思想。

王陽明的良知學說以及“滿街是聖人”的提法,與變化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相結合,傳播到基層民衆之中,對推動民衆的人性解放與個性解放,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陽明心學在日本的影響

16世紀初日本僧人桂梧了庵到中國拜見王陽明,是日本接觸陽明學的開始。明清之際。江浙知識分子爲躲避滿清的迫害,許多人東渡到日本避難,著名人士爲朱舜水。他們在日本傳播陽明學,陽明學在日本逐漸取代程朱學說佔據主導地位。明治維新時期,許多維新志士如西鄉隆盛等都是王學信徒。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得益於陽明學。孫中山曾說:“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皆具獨立尚武的精神,救四千五百萬人於水火,成就大功。”

1905年,日本海軍名將之花東鄉平八郎接連擊敗俄國兩支艦隊、從而獲得日俄戰爭的全勝。

天皇親自舉行慶功宴會,迎接他的凱旋。

衆人涌上街頭,爭相一睹戰神真顏。

這時,東鄉平八郎的腰上攜帶的一枚印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印章上刻有七個大字:

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 第2張
  

三、陽明心學在中國近現代的影響

陽明學在明清之際一度衰落。

鴉片戰爭後,中國受到列強侵略,於是又想起王陽明這位善於帶兵打仗的讀書人。

康有爲說:“言心學者必能任事,陽明輩是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陽明一人而已。”“陽明先生,百世之師。”

梁啓超認爲:“王學絕非獨善其身之學,而救時良藥,未有切於是者。”“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

近現代受王學影響較大的是蔣介石、毛澤東。

1908年蔣介石到日本振武學校學習,感受到陽明學在日本的影響。他發現日本堅毅果決的維新志士都信奉陽明學,也開始閱讀研究王陽明,達到心領神馳的仰慕程度。再加上王陽明是蔣的同鄉,蔣介石到臺灣甚至把他別墅所在的草山改名陽明山。蔣介石一生對王陽明和曾國藩的著作百讀不厭。

毛澤東的'老師楊昌濟到日本留學7年,在日本接受陽明學的影響,回國後在道德修身課裏講授陽明學。毛澤東從他老師那裏接受陽明學教育,他曾經寫過《心之力》的文章,楊昌濟給他100分。毛澤東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後,講到物質精神的關係,特別突出精神在一定條件下起決定作用,顯示陽明心學的影響。

毛澤東強調要發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顯示出陽明心學堅毅果決、一往無前精神的影響。

四、陽明心學的當代意義

(一)要總結提煉“心學”蘊含的精神

1、修身立志、鍛鍊人格、敢於擔當的精神。

2、在任何艱苦條件下都要有所作爲的精神。

3、無畏無懼,勇於實踐的精神。

(二)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升我們人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有重要意義

現代社會中,一些失“心”之人無處不在。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犯罪分子之所以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道德之心、良知之心、惻隱之心的缺失。這種缺失與其生活經歷、教育背景、家庭的穩定性、自我的意志力等有關。

如何找回這種缺失的良知之心呢?王陽明心學讓我們看到希望,其整個心學體系用一句現代的話說是“讓人成爲一個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就是讓人懂得‘正人心’、‘明學術’和‘破心中賊’。最根本的是要立志成爲聖賢之人,有了聖賢之志,人就能克服成長過程中的困苦和艱難,通過自己努力提高道德修養,儘自己最大努力,就能成爲自己應當成爲的那樣的善人。

失去道德之“心”的現代人,將會陷入極端功利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的泥潭而無法自拔,王陽明的“心”學無疑是一劑道德文化良藥,值得我們長久反思。

(三)鼓勵人們多做“事上磨練”的功夫,注重解決實際問題

所謂“事上磨練”,即是結合具體事物,體究踐履,實地用功。它是王陽明晚年提出的一種道德修養方法。

王陽明強調:“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是指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 的時候應多多立足現實。那種成天脫離現實冥思苦想的做法,不僅於事無補,反而還害自己。

和諧社會的建設中,我們既不能做脫離實際的空想家,也不能做坐而論道的空談家,而應從實際出發,多多研究、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即多做“事上磨練”的功夫。不管是學習也好、工作也好,還是社會生活也好,我們應大力提倡多做“事上磨練”的功夫。我們就可以減少失敗的機遇,增加成功的可能性。磨練出精品,磨練出效益,磨練出和諧。

(四)志向要遠大光明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首位這般重視性地提出立志的哲學家,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寫明,聖賢之路,唯有四事相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把立志作爲學規首位,可見立志在陽明心學中的地位。

1、立志要趁早。志向立得越早,就越有精力和時間來塑造你的志向。

2、志向要遠大光明。遠大志向就是站在整個人類的角度,而不是個人角度。

3、志向一旦樹立必須要全力以赴,絕不能半途而廢。

4、對於普通人而言,立志即爲善,最低程度不要作惡。

(五)知行合一的理念對當代心態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陽明說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知行原本就不是分開兩個過程,即使是一個小小的惡念,都已被賦予了道德行爲意義上的惡,而行爲上的惡舉,也能反映到人的良知之上惡的遮蔽。而任何心態問題都只不過是一知一行上的不恰當和不時宜所導致的人心之疾,因此只要個體保持本心的澄明,不生妄念,並將良知擴充到事事物物上去,內心就是坦蕩而明淨的。

其次,陽明說知行合一工夫,主要的側重點在於說行,而不是說知。所謂“真知即所以爲行,不行不足謂之知”,在陽明看來,如果是真正的知,那麼就必須在行當中體現出來,離開了行,根本就談不上真知,所以行纔是最基礎又最爲重要的。用現代的話語來說就是要有十足的行動力,空想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樹立一個志向,就要朝着這個方向不斷的努力,“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無論結果如何,這個努力的過程也是一筆珍貴的人生財富。只要按照這樣的心態來對待事情,就不會感覺碌碌無爲毫無目標,也不會因爲沒有努力而懊悔不已,至少努力奮鬥的過程會讓內心充實。

對於今天的人們而言,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以快樂的心態面對生活,時刻遵循本心,並落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至對於國家、民族的關懷,小至灑掃應對、進退之間,用實際的行動去踐行內心真實的追求,做到知行的真正統一,內心一定是澄明自足的。只有內心澄明,纔不會生出過度的慾望,也不會產生嫉妒、焦慮、抑鬱、躁狂等心態問題。

王陽明所說知行合一的本質就是依循良知的道德本能去做判斷人與事,你就必然會“真知力行”。

王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3

爲何王陽明在世人心中有如此地位和評價呢?

聖人高度

明代著名的軍事家,哲學家,思想家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創立陽明心學,核心主張爲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古人一向強調立志的重要性。五歲的王陽明第一次開口說話便會背誦《大學》,十二歲在私塾讀書時問老師:“何爲天下第一大事?”並答“天下第一等事乃爲聖!”自幼立志做聖人,爲之後王陽明爲聖賢做出詮釋及證明。

“時窮節乃現”來說王陽明再好不過了。王陽明三次參加科舉,前兩次皆下第。他的父親開導安慰他說,此不中下次勉而中矣。王陽明滄桑的笑說,你們以不登第爲恥,我以不登第而爲之懊惱爲恥。“尋常人往往遇事慌亂,唯有修養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爲之不亂。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練。

二十八歲第三次科舉進士及第,開始從政生涯。四十七歲因功被封爲新建伯。 陽明先生一生三次平定禍亂,蕩平盜賊。其文韜武略,世所罕見。然而無論當官,被貶,或行軍打仗,總不忘記講學,講學爲第一要務。五十六歲因肺炎加重,告老還鄉。臨終之時“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正是知善知惡的境界。諡號文成。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

心學深度

作爲儒學的一門家學—陽明心學,推溯自孟子,發展自王明陽。先生對自己心學總結了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心的本源沒有善惡的區別;只是有意念的產生善惡也隨之而來,則是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人的良知看到善會喜歡,看到惡會憎恨;爲善去惡是格物,糾正錯誤的事情,且有好的作爲都是出於對事物的理解。

這就是王陽明的心學。弘治二年,王陽明遍讀朱熹著作,爲了實踐朱熹“格物致知”,“格”了七日七夜竹,什麼都沒發現,人卻病了。“守仁格竹”就自此產生。此後反對程頤朱熹“格物致知”方法,以理無窮,格之則未免煩。

心的純度在陽明心學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去人慾存天理,格人慾爲天理,心即理也。這便是先生的心與理共生共存關係。去蔽心欲,歸心之本,志存大善。只要最終目的是好的,心是光明的。王陽明在平叛寧王時,用假傳聖旨募兵。他已經成爲心體自由的人,政治,道德,法律已經不能制止。一心在橫,人當馳者。若心無自由,心無光明,則無王陽明。

公元1506年,34歲的王守仁因冒犯大閹劉瑾,貶任貴州龍場驛驛丞,一個掌管驛站的不入品小官,在人跡罕至的西南邊鎮,王陽明潛心研究,龍場悟道。終於創立了獨樹一幟的學術流派,致良知說。

在王學看來,良知人人具有,商賈之人,田夫,市民無一例外。雖終日爲市,不害其爲聖爲賢。但能不能致那良知,要看你心誠堅否。若不忍去“致”,即便有良知,也是種浪費。就是王陽明曾說過的人孰無良知乎,獨有不能致之耳。

魯迅先生曾說過,單是說不行,最緊要的是做。知行合一則是王陽明對說和做的悟道。行與知是一體,欲復良知本體之先即行知合一。不僅要認識知,而且要實踐行,二者相爲表裏,不可分離。

行必且知,否則不能到行;知必爲行,否則不能算知。公見之知行合一尤甚,其下可傳道授業解惑,上馬便征戰沙場立功,當省今人。其江西剿匪,事寧之亂,更爲美談。

王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 第3張
  

本質寬度

心即理涉及心與物的關係。陽明先生認爲天下之事又有心外之理乎?即理在心中。可預防社會失範的法律法規可以純粹物化,爲其外之剛,若理在心,則法律化道體之身。因此,陽明之學道於德爲甚有益,即道德意義在於德性之自成。在理論上,道德建設理論是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建設是主體自律的內在要求,二者之間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心即理對於解放思想也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大都人云亦云,很少有自己的思想認知。陽明先生認爲人應該不被情緒左右,良知的展開需要致良知,致良知則將他推廣於事物。是良知之自見。

“致良知”是學問修養的`靈魂與第一原則。致良知說是一條道德人格的前進路線,體現了人性最純粹的光芒,不僅照亮我們自己,而且還照亮他人。人不應該向下沉淪,爲私心而中斷,爲物慾所遮蔽,不能因不同一而自我否定。

這一點,可醒今人荒涼之、利之、俗化之心,抵禦享樂主義、虛無主義,拯救當下的生態危機,道德危機。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只需將良知做到“致”,就是把道德真誠的仁愛之心發揮出來,去應對萬物,使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

王陽明認爲“知行合一”,就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而不行,並不是真正的所知。人們做不到是因爲工夫還不到,參透了自然就可以做得到。陽明心學告訴我們,須在日用倫常之間,於禮樂刑政之間,爲善去惡,從根底去除改變。

知行然以其愛親,以修身齊家,以盡倫盡職,爲政事。人們做爲一分,就體認一分良知,且體認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知行本爲一體,知行合一,止於至善。這一點給予道德實踐、自我改善的勇氣,道德修養只有通過道德實踐來完成纔有意義。

陽明心學不僅是人性的迴歸,也是向前的動力。至聖至賢、卓立千古的陽明先生一生所悟出的王學,令人各得內心之光明,破其桎梏,奠定一生格局;令人思古追慕先賢,獲得民族前進力量。陽明心學的智慧,正是今人內心躊躇,求同存異時的定心丸,正是解決當今社會道德鬆弛、信仰缺失的精神良藥。

標籤: 王陽明 心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7oy1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