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認知心理學的基本主張

認知心理學的基本主張

認知心理學的基本主張,認知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認知及行爲背後之心智處理(包括思維、 決定、推理和一些動機和情感的程度)的心理科學。下面介紹認知心理學的基本主張。

認知心理學的基本主張1

認知學習理論流派認爲:學習不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的形成S—R聯結,而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學習不是通過練習與強化形成反應習慣,而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當有機體當前的學習依賴於他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當前的刺激情境時,學習受主體的預期所引導,而不是受習慣所支配。

認知理論流派有幾個代表人物,關於這幾個人物,我們常常會混淆他們的理論思想,接下來我們就來對幾個著名人物的觀點做一下區分:

1、苛勒的完形頓悟說

苛勒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曾在1913年-1917年之間,通過對黑猩猩的問題解決行爲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從而提出了完型-頓悟說。

苛勒的理論思想主要有兩個核心點,第一是他認爲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也就是說學習的過程就是頓悟的過程,是個體利用本身的智慧與理解力對情境及情境與自身的關係的頓悟

而不是動作的積累或者盲目的嘗試;第二是他認爲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型,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解決,都是由於對情境中事物關係的理解而構成一種“完型”來實現的,這裏說的完型就是通俗意義上的整體的意思。

認知心理學的基本主張
  

2、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

托爾曼的經典實驗:白鼠迷宮實驗

托爾曼的`學習理論基本觀點:

①學習是有目的的行爲,而不是盲目的;

②學習是對“符號—完型”的認知(形成認知地圖)

③在外部刺激(S)與行爲反應(R)之間存在中間變量(O)。主張將行爲主義S—R公式改爲S—O—R,O代表機體的內部變化;

④潛伏學習:托爾曼認爲,外在的強化並不是學習產生的必要因素,不強化也會出現學習。

在托爾曼的理論中,學習過程就是期望學習和潛伏學習,學習結果是在腦中形成認知地圖(S—O—R),然後從中尋找最優解。

3、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布魯納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爲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爲認知結構論或認知發現說。

布魯納認爲:學習的實質就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學習過程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階段。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他還提倡發現學習。

4、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

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是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建立起非人爲(內在的)的和實質性(非字面)的聯繫。有意義學習的類型:表徵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

有意義學習的條件:

①學習材料具有邏輯意義;

②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③學習者知識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繫。

奧蘇貝爾認爲:有意義學習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觀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發生的,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導致了新舊知識的意義的同化(有意義學習的過程就是同化)。學生學習的主要方法是接受學習。

認知心理學的基本主張2

認知心理學簡介

認知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認知及行爲背後之心智處理(包括思維、 決定、推理和一些動機和情感的程度)的心理科學。這門科學包括了廣泛的研究領域,旨在研究記憶、注意、感知、知識表徵、推理、創造力,及問題解決的運作。

認知心理學與從前心理研究取向有兩個關鍵的不同:

使用系統化的科學方法,拒絕接受內省的研究方式。與弗洛依德心理學的現象學研究方法不同。

認定內在心理狀態的存在(如信仰、慾望和動機),與行爲主義心理學不同。

認知心理學是最新的心理學分支之一,從1950至1960年代間才發展出來的,到70年代成爲西方心理學的主要流派。1956年被認爲是認知心理學史上的重要年份。這一年幾項心理學研究都體現了心理學的信息加工觀點。如Chomsky的語言理論和紐厄爾(Alan Newell)和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通用問題解決者”模型。

“認知心理學”第一次在出版物出現是在1967年Ulrich Neisser的新書。而唐納德·布羅德本特於1958年出版的《知覺與傳播》一書則爲認知心理學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礎。

認知心理學的基本主張 第2張
  

此後,認知心理取向的.重點便在唐納德·布羅德本特所指出的認知的訊息處理模式--一種以心智處理來思考與推理的模式。因此,思考與推理在人類大腦中的運作便像電腦軟件在電腦裏運作相似。

認知心理學理論時常談到輸入、表徵、計算或處理,以及輸出等概念。

這種理解心智運作的方式在過去數十年變得非常普遍。這些比喻常見於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中。認知理論的應用在最近並廣及許多動物認知研究的比較心理學領域。

信息處理的認知功能取向最近正被一些心理學新的研究取向所質疑,例如動力系統取向以及哲學中心體合一之觀點。

由於電腦的隱喻和使用,認知心理學在1960至1970年間得到許多人工智能及其它相關領域研究成果的助益。事實上,它已發展成爲一個跨領域的認知科學,此學門整合了一系列不同取向關於心靈與心智處理的研究。

認知心理學的基本主張3

1、把人腦看作類似於電腦的信息加工系統

他們認爲人腦的信息加工系統是由感受器(receptor)、反應器(effector)、記憶(memory)和處理器(或控制系統)(processor)四部分組成。

首先,環境向感覺系統即感受器輸入信息,感受器對信息進行轉換;轉換後的信息在進入長時記憶之前,要經過控制系統進行符號重構,辨別和比較;記憶系統貯存着可供提取的符號結構;最後,反應器對外界作出反應(見圖1):

2、強調人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人的行爲和當前的認識活動有決定作用

認知理論認爲,知覺是確定人們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義的過程,這個過程依賴於來自環境和來自知覺者自身的信息,也就是知識。完整的認知過程是定向——抽取特徵——與記憶中的知識相比較等一系列循環過程。

知識是通過圖示來起作用的。所謂圖示(schema)是一種心理結構,用於表示我們對於外部世界的已經內化了的知識單元。當圖示接受到適合於它的外部信息就被激活。被激活的圖示使人產生內部知覺期望,用來指導感覺器官有目的地搜索特殊形式的信息。

認知心理學的基本主張 第3張
  

3、強調認知過程的整體性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爲,人的'認知活動是認知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任何一種認知活動都是在與其相聯繫的其它認知活動配合下完成的。

另一方面,在人的認知過程中,前後關係很重要。它不僅包括人們接觸到的語言材料的上下文關係,客觀事物的上下、左右、先後等關係,還包括人腦中原有知識之間、原有知識和當前認知對象之間的關係。

4、產生式系統

產生式系統(production system)的概念來源於數學和計算機科學,1970年開始廣泛應用於心理學。它說明了人們解決問題時的程序。在一個產生式系統中,一個事件系列產生一個活動系列,即條件——活動(C—A)。其中的條件是概括性的,同一個條件可以產生同一類的活動;其次,條件也會涉及到某些內部目的和內部知識。可以說,產生式的條件不僅包括外部刺激還包括記憶中貯存的信息,反映出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概括性和內在性。

標籤: 心理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7j34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