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來源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來源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來源,敦煌莫高窟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東南 約開鑿於公元 366 年,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中國化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下面介紹敦煌莫高窟的歷史來源。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來源1

1、莫高窟的歷史

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的鳴沙山東麓,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體系:中國、印度、伊斯蘭和歐美文化體系都戲劇性地在這裏交流與融會。莫高窟開鑿自北涼,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個朝代,前後持續1000多年。

漫長歲月中,洞窟經自然風沙的吹蝕掩埋以及人爲的破壞,至今還保存有洞窟800多個,經過整理編號的有492個,其中彩塑有2400多尊、壁畫25000平方米、唐宋木構建築五座。

莫高窟的名稱,最早見於隋朝開鑿的第423窟之《莫高窟記》,而石室遺書的唐人寫本中,也多次提到唐朝沙州敦煌的“漠高鄉”、“漢高裏”之名。另外,寫於唐文宗開成四年的《敦煌陰處士功德記》中,將鳴沙山稱爲“漢高山”,古語“漠”、“莫”相通,可見“莫高窟”一名,遠在隋唐即已出現。

據唐初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莫高窟的開鑿年代始於前秦建元二年。當時有位樂傅和尚西遊至敦煌三危山下,忽見山上金光萬道,似有千佛顯現,他因而深受感動,於是開始募資請人在山上開鑿了一個石窟。之後不久,又有一位法良禪師也在這裏建窟。

此後的1000多年,皇帝、高官、富人至莫高窟崖壁上鑿窟造像之舉絡繹不絕,莫高窟也逐漸成爲佛教聖地。直到明朝,漢民族舉家遷往關內,之後近300年,莫高窟因沒有施主進奉香火,也沒有僧侶住持管理,因而逐漸沒落。

2、藝術寶庫

莫高窟,又稱爲“千佛洞”,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勝地。它全長1、6千米,分佈於鳴沙山崖壁上。據統計,它現存石窟有492個,彩塑爲2400餘尊,壁畫總面積達45000平方米。莫高窟是集建築、雕塑、壁畫爲一體的立體藝術寶庫。石窟的大小不一,風格迥異;塑像的高矮不等,參差錯落。大的雄渾敦厚,小的精巧細緻;造詣之精、藝術之深、想像之豐富、手法之多樣可謂驚世駭俗。

3、莫高窟彩塑

莫高窟塑像藝術是以民族傳統的彩繪雕塑爲基礎,並吸收印度的造像技藝,逐漸發展出的中國化佛教藝術。據粗略估計,整個石窟彩塑,不包括數以萬計的小佛像在內,保存完整的就有2400餘尊,有高達30米的巨像,也有十幾釐米的小像,其中佛陀、菩薩、佛弟子、力士的形象更是千變萬化,無一雷同,呈現不同的特色與風格。

莫高窟依彩塑的風格特色大致可分爲三期,早期自北涼、北魏、西魏到北周爲發展階段約5世紀~6世紀下半葉,由於此時期的佛教傳承偏重在行跡的發揚,虔誠的僧侶或信衆多發願開設石窟、建立寺廟,並視苦修禪定爲佛徒的修行要點,因此莫高窟早期的開鑿和造像與此風氣息息相關,禪定窟爲最常見的窟形,而佛陀、菩薩等造像,除了供善男信女瞻仰禮拜外,主要還是供僧侶們修行觀相之用。中期爲包括隋唐兩代的鼎盛期,約6世紀末~10世紀初,由於此時是一個大一統的時代,政治、社會、經濟趨於穩定而蓬勃,敦煌藝術在此基礎上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早期洞窟總數僅有36個,到了隋朝,國家存在雖只有短短38年,卻建造了100多個石窟。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來源
  

4、壁畫

莫高窟南段的石窟四壁和窟頂均繪有壁畫,數量衆多,若展開排列,可長達30千米,素有世界最大藝術畫廊的美譽。它不僅反映了佛教文化和藝術的發展變遷,也展示出4~14世紀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風貌,爲後人提供了當時大量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宗教、美術、音樂、舞蹈、雜技、建築、風俗、衣冠服飾,以及中外交通往來等豐富資料。

壁畫內容包羅萬象,大致可分爲五類:

第一類爲經變畫,是按佛經文字加以想像繪成的巨型故事畫,現存有24種不同的題材,大都是佛經中著名的`故事,如《維摩詰經變》、《法華經變》等。

第二類爲故事畫,主要爲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蹟,包括本生故事、因緣故事、佛傳故事、戒律故事,還有中國傳統的西王母、女媧等神話故事;

第三類爲佛教中的諸位神佛的尊像畫,如佛陀、菩薩、佛弟子、天王、力士、羅漢、飛天等,幾乎每個洞窟都會出現這些人物,但面貌造型並非千篇一律,而是依不同朝代的藝術審美觀,展現其獨具的特色;

第四類爲供養人畫像,記錄那些出資開窟造像的人及其家族成員,旁邊並附有姓名、地位、官職等榜題,這些當時真人真事的記錄,已成爲敦煌學研究的珍貴資料;

第五類爲裝飾圖案,主要是爲了加強如平棋、藻井、佛龕、蓮座等建築、雕塑的裝飾效果,並在佛像上的冠服、頭光、身光等處敷彩,再加上莫高窟的壁畫不留空白,因此裝飾圖案有填補空間的作用。歸納圖案紋樣有植物、動物、天象、忍冬、幾何圖形等,造型十分精美,色彩鮮豔奪目。

莫高窟壁畫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飛天。飛天原先是一種樂伎,也就是所謂的樂神。她的故鄉原本在印度。據說,樂神原名叫“幹達婆”,因周身散發着香氣,所以又稱爲“香間神”。她的任務是在佛國裏爲佛陀和菩薩布香獻花、從寶及作禮讚。她演奏着樂器,載歌載舞;微笑着棲身於花叢中,輕盈地飛翔於雲霄間。印度的佛教中,通常將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爲“飛天”,“飛天”大都畫在佛窟墓室的壁畫中;而在中國的道教中,則稱爲“飛仙”,“飛仙”也大都畫於石窟墓室的壁畫中。

5、藏經洞

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當天,莫高窟王圓錄道士正監督工人清理第十六窟的甬道,忽然“壁裂一孔,彷彿若有光”,鑿開後發現北壁上有個高18米,寬約0、8~0、9米的藏經洞,裏面儲存了自前秦甘露元年至南宋慶元二年的藏品。據此推斷,石室的封閉當在13世紀初,其時西夏國王元昊進襲敦煌,莫高窟的僧人在戰亂之中,將這些珍貴的佛經、文書、藝術品祕藏於石室之中。

這些收藏品有佛道儒各家的經卷、詩詞歌賦等民間文學、地誌戶籍等文書,還有繡畫、法器等重要文物五萬多件,其內容涉及宗教、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文學、藝術以及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除漢文資料外,還有大量以藏、梵、于闐、龜茲、回鶻和突厥等國的文字寫成的資料,成爲研究敦煌學不可或缺的資料來源。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來源2

敦煌莫高窟的特點

歷史時間跨度長、延續性強,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歷經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西夏、元朝等歷代的興建。規模大且內容豐富,敦煌莫高窟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敦煌莫高窟的特點

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區域性特徵,敦煌莫高窟在共性上體現着各歷史時期中原王朝和地方政權流行藝術樣式特徵,也反映出絲綢之路上中西交流和敦煌本地文化的強大整合能力。

藝術表現形式多樣,莫高窟藝術以建築、彩塑、壁畫藝術爲一體。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來源 第2張
  

敦煌莫高窟在哪裏 哪個城市

敦煌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方向25公里處,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它始建於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修建。

敦煌莫高窟

規模巨大,有735個洞窟,壁畫達4、5萬平方米,有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之地。

敦煌莫高窟,反映了北朝至隋唐四百年建築面貌,填補了南北朝至盛唐時期建築歷史的空白。

此外,不同時期,不同形制的800餘座洞窟建築,五座唐宋木構窟檐,以及石窟寺的舍利塔羣,都是古代留存至今的寶貴建築實物資料。

作家餘秋雨說道:在莫高窟身上,看到一種永久的`嚮往:狂歡、釋放,達到“神人交融、時空飛騰”的“自由的殿堂。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來源3

敦煌莫高窟壁畫介紹

敦煌莫高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裏,有着傳奇般的藝術色彩。是中華藝術美學世界的一塊瑰寶,是我國壁畫藝術的一塊聖地。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它歷經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西夏、元朝等各個朝代的不斷興建,逐漸形成了巨大的規模,共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成爲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在敦煌壁畫藝術中,莫高窟最典型獨特、最受人喜愛的藝術形象就是“飛天”。敦煌石窟裏有各種各樣千姿百態地“飛天”。初始,大家將飛仙稱之爲飛天。

之後,伴隨着佛教在中國歷史上的逐漸發展趨勢,飛天和飛仙的品牌形象逐漸結合起來,轉變爲中國敦煌文化的專業名詞。

敦煌飛天總計有四千五百餘身,他們以飄飛的身形、婀娜的舞姿、鮮豔的花朵,生動形象地展示瞭如來世界的勝景。從南北朝迄今爲止的一千多年間,敦煌飛天在不斷演變着。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來源 第3張
  

敦煌莫高窟

一、飛天文化的產生和演變:

中國的飛天藝術,大多畫在墓室的壁畫中,象徵着墓室主人的靈魂能羽化昇天。而敦煌洞窟中的飛天,因爲佛教的傳入,以及敦煌正處在絲綢之路上,因此具有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

1、十六國至北魏時期:飛天形象源自佛教中的飛神,而佛教源自印度。所以現代學者認爲印度是“飛天”的故鄉。當然,但是,中國的飛天形象從第一次在中國現世時,就和印度的佛教“飛神”不同。

莫高窟中最早的一批飛天壁畫,無論從體態還是神情來看,都帶着濃烈的異域文化氣息,而這個時期剛好是印度佛教滲透入敦煌的時期。從十六國北涼到北魏約170餘年,此時敦煌飛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飛天的影響。

佛教的飛神形象大概是:人形有角,可以在天地之間騰雲駕霧隨意翱翔。在佛教進入敦煌之後,這一形象被藝術家用獨特的創作手法表達出來,形成了後來敦煌獨有的“飛天”:

在空中翩翩飛舞,但是“飛天”是束着常常飄帶的輕盈和柔美女子。這種“飛天”形象既突出了佛教飛神的超凡,又展現了俗世女子的婀娜多姿。

敦煌飛天1

2、西魏到隋代大約80餘年間。敦煌飛天處在佛教天人與道教羽人,西域飛天與中原飛仙相交流和融合,以及不斷創新變化的階段。

3、隋代絕對是“飛天”數量最多的一個時代,也是“飛天”種類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隋代的“飛天”在飛翔的動態描繪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肢體和服裝的變化讓整個飛天形象更加生動。

4、飛天文化在唐代達到了巔峯,無論是手法還是形態都基本中國化,基本看不出西域風貌。由於工匠的技藝日漸成熟,“敦煌飛天”在這個時期的形象基本達到了完美。這個時期“飛天”最大的特點是線條風格上的變化,這種變化成了飛天壁畫的主導元素。

此後,敦煌飛天文化就基本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西夏和元朝時期,雖有部分修飾,但並無大的創新。

敦煌飛天2

二、敦煌飛天的藝術特色:

1、線條自然靈動

在傳統美學中,畫面中的水墨線條十分重要。水墨線條可以承載人們深邃的思想內涵、展現出時代的變遷。在敦煌飛天壁畫中,集中體現在飛天形象的塑造上,用明快的手法表現出空中衣帶飄飄的飛行軌跡,充滿音樂的韻動感。

2、弱柳扶風的造型

以極其細膩的質感,通過筆墨語言充分表達出造型的美感。筆觸自然靈動,藝術形式具有極強的寫意色彩。飛天的超然物外的精神內涵,都是通過線條向觀賞者傳達的。俊秀飄逸的絲帶,大大加強了飛天的運動感。

3、敦煌飛天既是人體美的展示,又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徵

飛天的藝術造型具有潛意識的心理享受,將人體美融入了心理意境。這是浪漫主義精神與創作方法相結合的產物,反映出古人善良而又完美的思想憧憬,具有極高的美感和藝術品味。

4、敦煌飛天反映出中國畫的造型觀起着主導作用

中國畫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重視表達意韻,追求藝術上的“似與不似”,把畫“意”不畫“形’作爲繪畫藝術的最高表現方法及精神享受。

因此,外來的飛天形象逐漸轉化爲中國式的敦煌飛天,形成不侷限於形似的、美到極至的中國經典藝術形象。

標籤: 莫高窟 敦煌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1kwp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