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關於教學的隨筆(通用15篇)

關於教學的隨筆(通用15篇)

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最重要的是是表達出作者的意圖,傳達心情、感悟、觀點...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鬆。什麼樣的隨筆堪稱經典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教學的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教學的隨筆(通用15篇)

關於教學的隨筆1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而“強烈而活躍的相象是偉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屬性。”國小生思維活躍,富於相象,但是他們的想象力的形成於社會生活實踐,依賴於教師的啓發誘導。在體會搖桂花的歡樂的`時:首先教師先放搖桂花的情景,然後學生一邊讀一邊結合中的畫面想象表演搖桂花的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歡樂;其次,讓學生在搖桂花時擡起頭來問:“同學們看見了什麼?美嗎?美在哪裏?”創設的這個情景喚起了學生充滿詩情的想象,引起了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教師挖掘了教材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訓練點,放飛學生那想象的翅膀,進行語言實踐,學生在創新的天地裏翱翔,文本語言活起來了。

關於教學的隨筆2

在《蝴蝶》活動中,讓幼兒畫蝴蝶對稱的翅膀時,發現陸姚畫的蝴蝶“兩邊不對稱”問題。我便問:“有什麼好辦法在畫蝴蝶時使兩邊一樣?”引發孩子的思考。引出此活動的難點:表現對稱的方法。

師:老師有一個好辦法可以使畫的蝴蝶翅膀兩邊一樣,(出示範畫)你們想知道嗎?師:可以用對印的方法畫一個蝴蝶。我便演示繪畫過程。先將紙左右對摺,打開後在一邊用顏料畫出蝴蝶的一隻翅膀,待顏料未乾時將另一面壓到有顏色的一面上,再打開另一面就印上了蝴蝶的翅膀,這樣蝴蝶就有了一對一樣大小的翅膀。當我打開對印的蝴蝶時全體孩子“哇——”的叫出了聲音。這樣的結果令他們很意外,這個對印方法對他們來說也很新奇。於是趁勢又問:蝴蝶兩邊的花紋怎樣畫一樣的?誰來幫我畫?來到前面用我剛纔的方法給蝴蝶添上了花紋。請到了沙一鳴,他的成功贏得了全班的掌聲。(師生共同完成“花蝴蝶”)。分析:在孩子畫蝴蝶過程中,教師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順水推舟進行了對印的教學。這一環節是以孩子學習過程中的`需求爲依據進行的。

1、在動手製作的環節中,綜合運用多種材料和表現手法大膽創新進行再創作活動,從動手製作中瞭解形態對稱的特點和色彩協調要素,激發孩子感受和表現蝴蝶的興趣。

2、在評價的環節,採取過程性評價、互評、師評等多元化評價,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有收穫,在評價中得到提高。

關於教學的隨筆3

開放性閱讀教學是針對傳統閱讀教學中的封閉性特點提出的,它充分顧及學生在閱讀態度上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和閱讀方式的探究性。在開放性的閱讀教學中應營造開放性的氛圍,注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倡導質疑、感悟學習,探索個性化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近年來對國小語文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其中對閱讀教學的關注尤其多。因爲閱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徑,加強閱讀教學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同時閱讀教學是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環節。閱讀教學有豐富知識,鍛鍊思維,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的作用。

傳統的閱讀教學,課堂氣氛嚴肅,師生互動缺乏,國中語文教師只是對課文做一些純理性的,甚至是機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標準、結論、答案的統一,忽視了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壓抑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違背了閱讀的規律,把“分段”、“概括段意”、這個手段變成了必不可少的訓練程式,這極大地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回想我們當時所受的中國小教育,不難發現,我們的教師始終給我們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在課堂上教師的思維方式主宰了我們,師生互動的機率極低,唯一的互動方式就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式的,而且始終侷限於課文本身,學生只是知識的單向接收者。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信息的流動方式基本上是單向性的,既師→生,這種封閉的信息系統,導致了信息的淤積,學生的想法得不到表達與交流,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關於教學的隨筆4

三年級就要接觸寫作,想想心裏就有點害怕,不知道該怎樣去教學生寫作,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作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並感到有東西可寫,有一種想表達的強烈慾望,從而在不斷的寫作實踐中掌握寫作技巧,感悟寫作真諦,提高寫作水平。《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寫作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

正當我對寫作教學感到困惑時,在教完《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課後的一個問題“仔細觀察你喜愛的花草,說說你的新發現。”這讓我有了躍躍欲試的衝動──對,讓學生從觀察入手,仔細地觀察生活、聯繫生活,先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的確,對中國小生來說,培養他們對寫作的興趣,這是最關鍵的,也是最根本的,它遠比讓學生了解一些知識和技巧來得重要。

於是,我就沿着這個思路,讓學生回家後,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花或草,認真地觀察,把觀察後的發現寫出來。一些同學的興致就非常的高,回到教室就嘰嘰喳喳地向我彙報他們觀察的結果,而且有些學生還觀察得很仔細。下面是一些學生觀察後的發現:

學生1:星期日,我起得很早,我就去給我的四季花澆水,我發現它們都開放得漂漂亮亮的。中午,我又去給它們澆水,我卻看到它們的花瓣都合攏了。傍晚時,我又去給它們澆水,我又看到它們開放得漂漂亮亮的。這下我才知道我們睡覺,它們起牀。

學生2:我發現有一種草叫含羞草,只要手一碰到它,它的葉子就會馬上合起來。過了一段時間後,它的葉子又會再張開了。它的枝上還長了一些刺,只要手一觸到它,就會被扎破。

學生3:我觀察的是五角星花。五角星花的'葉子很像小鳥的羽毛,小的葉子一般都是紅的,大的葉子都是綠的。它開的花是紅的,有五個角。奇怪的是:它一個星期開五個四個角的花。它的根是紅的,很少綠的。聽說四個角的花很貴,如果哪個花落下,那裏就會生很多花籽。

學生4:我觀察的是丁香花。它的枝好像棍子,它開花的時候是先長出一個豆,再開花的。花的顏色有大紅的、小紅的,它的葉子很小,還有,如果晚上不澆水,第二天中午它就很乾,一摸到花,花就會掉下來了。

這些學生都觀察得不錯吧?作文是一種富有情感的心智活動,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勞動,寫作水平與能力的提高,全靠自己的親身實踐,而且這種實踐是其他任何實踐都不可替代的。

關於教學的隨筆5

教完本節課,我覺得自己過分注重了對課文的朗讀,因此不少環節都沒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讓學生思考:“如果你來到西湖邊最想幹什麼?”那也許學生的回答會絢麗繽紛,表現出無限的欣喜和激動。如果我設計一個說話練習:“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如果你想畫畫,那麼在你的.畫中會有什麼?如果你想作首小詩,那麼在你的詩中會有什麼?如果你想當小導遊,那麼你會介紹西湖的什麼?”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可能更好地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能引導學生作廣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看來這些遺憾,我得再用上一節課進行訓練了。以後的課文教學也要多吸取這一課的教訓,千萬不能錯失對學生的說話訓練。

總之,通過教學《西湖》這一課,讓我感受頗多,也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的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只有觸動了學生的心絃,他們纔會有智慧的火花迸發,纔會有真摯的感情流露。

關於教學的隨筆6

11月16日,我有幸參加了武漢市名特教師展示活動。其中育才國小王釗老師執教的人教社新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合理安排》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爲這是教材新增內容,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烙餅這一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解答,並從優化的角度在多種烙餅策略方案中尋求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統籌思想非常抽象,怎樣把它具體化,讓學生容易明白,便於操作呢?王釗老師用巧妙、合理、藝術的提問把運籌思想“烙”在學生腦海裏。

提問作爲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溝通教師、教材及學生三方面聯繫的橋樑。王釗老師在本課教學中,在烙兩個餅、三個餅的優化方案的基礎上,通過烙更多的餅把學習過程層層推進,把靜態的知識轉化成了動態的過程,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中逐步構建並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下面我僅就課堂提問對本課做一些分析與思考:

一、準確把握提問時機

孔子主張“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即要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時提問。當學生還在“發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維處於“困惑”之時,教師要做學生的知心人,要善於瞭解學生的疑難,掌握“火候”,及時進行“解惑”,把握準什麼時候該問,什麼地方該問。

【案例1】

當王老師就烙餅問題進行了簡單交待,“1張餅烙2面,烙1面要3分,1個鍋同時能烙2張餅”。“3張餅怎樣烙最快呢?”問題剛剛拋出,學生就迫不及待的開始用學具動手實驗3張餅的烙法。不一會兒功夫,孩子們一個個舉着小手,爭着要發表自己的意見。王老師此時並沒有急於展示正確結論,而是先充分肯定了用18分鐘和12分鐘烙法的學生,這時9分鐘烙法的學生代表迫不及待的和同學們講解了他們節省烙餅時間的好辦法。兩種方法的比較讓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9分鐘這種烙法的價值。此時學生思維開始迸發了,不斷地質疑着,9分鐘烙法比12分鐘、18分鐘時間節省在哪了呢?王釗老師及時抓住學生的憤悱點,問“要儘快烙好餅,哪種最合理?”“爲什麼第三種安排最合理?”

【分析】

這裏“爲什麼”的追問,可以說是整堂數學課的心臟、命脈。它使學生的思維不僅僅停留在觀察時間的多少上,更多地是促使學生透過現象思考其本質。原來第三種安排是充分利用了鍋底,使鍋底每次都能同時烙兩張餅。這裏的設計抓住知識關鍵點,問在該問處,問在當問時,突出了教學重難點,有利於促進知識的深化,有利於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學生通過探索、討論,思維火花的產生、噴發和碰撞都在這個問題的引領下獲得釋放。

二、恰當選擇提問方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學習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與課堂提問選用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從課堂提問的方式上來說有很多種,如:直問、曲問、正問、反問、疏問、追問等等,而每一種提問方式的作用及所能達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課堂上,設計的教學提問儘量要多用幾種方式,這樣才更能體現課堂的靈活性,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學到知識。

【案例2】

當王老師直問“爲什麼用9分鐘烙三張餅這種安排最合理”時,她敏銳地觀察到學生回答有一定困難。此時她不是一個勁地追問學生,而是應用了一些疏導性、鋪墊性的問題,以幫助學生刨根問底。

師:爲什麼第三種安排的時間最短,第一種安排的時間最長?

生:因爲第一種安排每次鍋裏只放了一張餅,沒有利用題目中“每次烙兩張餅”的信息。

師:第二種安排比第一種安排時間要短,短在何處?第二種安排的步驟中哪幾步利用了“每次烙兩張餅”的信息?

生:第二種安排中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充分利用了“每次烙兩張餅”的信息。

師:第二種與第三種相比,時間又長了,長在哪裏?

生:第二種方法的後兩步鍋裏只有一張餅。

師:也就是說第二種方法沒有充分利用鍋底。

(兩人一組,再次按第三種方法烙三張餅)

師:第一次烙1號、2號餅的正面,但爲什麼第二次要烙2號餅與3號餅交換順序來來烙呢?

(生略)

師:爲什麼第三種方法最合理?

生:因爲這種方法烙時,鍋裏每次總有兩張餅,沒浪費鍋底。

【分析】疏問破難點

面對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爲什麼第三種安排最合理”,學生陷入深深的思考。王老師能及時幫助學生化難爲易,設計一組相對比較容易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觀察、思考,一“長”一“短”的對比提問,幫助學生回顧整理了三種不同烙法,比較區別幾種方案的不同點,從而達到方案的優化。在這種“層層剝筍”似的疏導性提問後,學生在全班討論和自我反思中達成共識,形成“整體考慮、合理安排”這種統籌思想。

【案例3】

師:5張餅怎樣分組?

師:老師將5張餅分成3組,第一組2張,第二組2張,第三組1張,行嗎?爲什麼?

生:(略)

師:因此烙餅時,千萬不要讓一組裏面只有1張餅,否則這樣就會浪費鍋底了。

【分析】反問促深化

教師首先提問5張餅怎樣分組時,學生已經回答出正確結果。王老師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再就此問題進行反問。這裏的反問代表了部分學生的心裏想法,同時設計的反問問題牢牢抓住錯誤癥結,引起學生自我反省,及時發現錯誤,找出錯因——沒有充實利用鍋底。此處的`反問促使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具體的培養和提高。

【案例4】

在學生正確探究完4、5、6、7張餅的最佳烙法後,

師:怎樣將餅分組就能保證每次鍋底可以烙2張餅?

生:(略)

師:利用你們發現的規律,怎樣給8、9、10張餅分組呢?

生:(略)

師:如果給你更多的餅,你能合理安排嗎?怎樣安排才能最節省時間呢?

【分析】追問實現昇華

衆所周知,烙兩個餅、三個餅是研究運籌思想的經典範例,但如果僅侷限於此還不夠深刻,至少在提升學生思維品質上還有所欠缺。探尋4、5、6、7張餅的過程中,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探究烙餅方法上,而是要通過方法尋找烙餅規律。因此,在課末王老師順着4——7張餅的解題思路對問題緊追不捨,設計了三個問題,最後刨根到底解決了“給你更多的餅,怎樣安排才能最節省時間”這一問題,讓學生自覺地意識到“我們要對餅進行分組,要麼2張,要麼3張餅看成一組,這樣才能最節省時間”,從而把新知轉化成舊知,在學生的腦海中牢固地構建起烙餅策略的數學模型。

這堂課通過簡單的烙餅問題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學會通過“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維成分的活動,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相結合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由於教師精彩、有效的提問,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真確地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學習借鑑的地方,讓我深深感受到新課程中教師提問語言的魅力。

關於教學的隨筆7

新學期第一課,孩子們很不在狀態。嶄新的課本剛剛拿到手,過年的表情依然掛在臉上。全都漫不經心的翻看着課本,全無學習的狀態。看着這場面,做老師的心涼一半。不管怎樣,課還得上。第一課當然先上政治課,思想教育很重要。亂七八糟的說了一通,似乎大家有點發熱了,畢竟大部分孩子還是有心思學習的。趁熱打鐵,趕緊引入第一課的內容《藤野先生》。

很可惜,這又是所有的人最怕的一位作家:學生“三怕”之一的周樹人。新學期第一課安排魯迅的課文絕對不是明智的選擇。趕緊的,開始梳理魯迅的相關材料,幫助學生回憶相關的知識,主要是學過去的課文。緊接着把魯迅的主要成就介紹下,魯迅的思想,魯迅的作品。雖然魯迅沒有大作品問世,但是卻對中國文壇,中國思想界影響深遠。魯迅一直是作爲一個警世者的形象出現的,他在提醒世人我們的民族所處的.危險境地,喚醒民族的自尊心。

阿Q的“精神勝利法”,鐵屋子的“吶喊”,匕首和投槍都是我們在看到“魯迅”這兩個字的時候能直接聯想到的。他無時無刻不在搖旗吶喊,爲國家和民族而奔波。假如把其他小作家的作品比作食物的話,那麼魯迅的作品就是直接營養素。需要我們去品味,去深入的挖掘。當我們看完魯迅的作品再去看其他人的作品的時候,我們才意識到他作品的深邃與偉大。

費半天勁,好容易把學生引導的差不多了。找了幾個小題目給學生練筆,不敢多佈置,過年的狀態還在延續。明天的課還是“藤野先生”。

關於教學的隨筆8

今天上課一開始,我們按照慣例用音樂進行了師生問好。

1=C4/4

12345-15.63.54321-

(師)同學們好(生)您好,您好,李老師您好!

當時我就想,這是誰的發明創造,何以能長期流行至今?這種千篇一律的問好形式,應有必要改一改了,因爲它已沒有任何的新鮮感了,勢在必行!現在就改!想完後我就要求學生即興地唱出問好的曲調,我說:“我姓李,你們就唱‘李老師您好’,你覺得怎樣唱順口就怎樣唱”。學生們普遍感到新奇,一位男生大膽地站起來卻顫顫地唱道:

365365

李老師您好!

我讚揚了他,並請全體同學一起跟着唱,大夥兒顯得非常高興,我笑着說:“誰還有別的創新”?一位女生站起來大聲唱道:

165365

李老師您好!

學生們都笑着表示贊同,但大家都覺得這樣唱還不足以表達尊敬的感情,於是他們連續唱了兩遍,我也以即興的方式作了應答:

165365165365365561561--

(生)李老師您好李老師您好(師)同學們大家好,大家好!

這一新型的“師生問好”就這樣誕生了,爲了鼓勵學生們的創造精神,我宣佈這一師生問好的唱法要持續,到時再改新的',請同學們做好準備。

不到一個星期,有的學生果然有備而來,提出了不少新的方案,其中最富創意的是:xxx

李老師您好您好您好您好!

(X處爲拍手)

我的應答是:

165xxx365xxx6563561xxxxxxx

五一班同學們你好你好大家好!

師生接唱,插以擊掌,氣氛強烈,一下子拉進了師生的距離,課堂氣氛好極了!

關於教學的隨筆9

推薦一提到作文,學生怕,老師也怕。學生怕寫,老師怕教,而傳統的作文教學,卻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老師講授習作知識時可以侃侃而談,卻不能領着學生操作,爲學生示範;家長輔導習作,求助於各式各樣的作文彙編,卻也只是徒勞無功。真可謂談“作文”色變,作文難就成了“歷史性”問題。當然也有入門的學生,他們卻說,得益於課外閱讀和自覺練筆。可是,我們的大多數學生,在複雜的主客觀原因下,有課外閱讀和自覺練筆的時間嗎?

新課標的頒佈,爲我們送來了縷縷“春風”,爲習作教改注入了活力,爲習作教學翻開了新篇章。我們一定要抓住時機,相機點撥,靈活引導,激發動機,以情造文,讓學生重新體驗習作的樂趣。

一、豐富習作源泉,讓學生敢寫。

習作離不開生活,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是學生習作選材的重要源泉。在習作教學中,課堂上,我不是指導學生應該寫這個,可以寫那個,而是安排學生先觀察自己周圍的一切,草木蟲魚、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讓學生多見多識,縱向延伸,開闊眼界,積累習作原料。通過如詩如畫的大自然薰陶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社會、熱愛祖國的情操,從而樹立敢寫的信心。然後,我又橫向拓寬,放低要求,讓學生撇開心理負擔,自由選材,引導他們在豐富的習作源泉裏對號入座,產生生動直觀的形象。有縱有橫,掃除學生怕作文的陰影,使學生放開手腳敢寫。

如,我在教寫《我的校園》一文時,我先帶領學生到操場上,找好角度,然後引導學生從大處着眼,從小處落筆,從外到內地讓他們參觀校園,這樣,學生心中對校園就有了比較清晰的印象,寫起來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二、激發創作動機,讓學生想寫。

習作是一項具定創造性的作業,必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纔能有所成效。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在鼓勵性語言的作用下,會產生很好的創作慾望,從而克服習作的心理障礙。

教學中我努力去發現學生習作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兒微小的進步,如一詞、一句,都及時給予鼓勵。一旦發現習作中的毛病,並不急於批評,而是耐心地和學生一起研討交流,讓學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怎樣該好。讓學生的熱情也能水漲船高。在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我又給學生增加“營養”,用心評改,鼓勵學生自讀自賞,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改作文,從而讓學生自願地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

如,教《一件難忘的事》時,我先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難忘事,然後相機點撥,鼓勵學生把剛說的寫下來,自讀自賞,動手動腦互評習作。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又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慾望,讓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都能閃光,從而讓學生想寫。

三、精選範文引路,以情造文。

閱讀是習作的基礎,國小生的習作是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對一篇篇精選的範文的欣賞,爲學生習作開山引路,讓學生不斷豐富知識,開拓思路,積累習作素材。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真情,領悟方法,用真情造文,避免空話假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會寫。

如我在教《美麗的春天》一文時,我引導學生讀了多篇關於春天的文章,使學生萌發出讚美春天的情感,然後再讓學生放開手腳表述真情。以情造文,學生寫的自然、寫的具體。

縱橫交錯,激發習作動機,靈活引導,以情造文,讓學生從敢寫到想寫,再到會寫,循序漸進,消除了“怕”的陰影,使學生產生了寫作激情,把美帶到了學生的身邊,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學生又嚐到了習作的樂趣。

總之,新課標的頒佈,爲習作教學帶來了生機,學生和教師產生了共鳴,爲今後的習作教改奠定了基石。

關於教學的隨筆10

課堂上,教師通過評價,讓學生品嚐成功的愉悅,增強學習信心,發現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促進他們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新課程改革要求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課堂是師生生命活動的構成,教學流程應該充滿生命力。作爲滲透於教學流程每一個環節的評價,同樣也應該充滿生命力。語文課堂評價應該豐富而生動,以真實打動學生,以真情感動學生,以真誠引導學生,讓語文課堂評價真正精彩起來,成爲學生生命中“一次難忘的經歷”,“一個永恆的瞬間”。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我以爲我們教師應該運用好如下一些評價方式:

一、落實學生自我評價。

傳統的評價觀認爲,只有老師、長輩、尊者纔有資格評價別人,他們纔是評價的主體;而學生,只能作爲評價的客體,承受師長的“諄諄教導”。現在看來,這種觀點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接受的評價是多方面的,因爲他們是在交流與合作中完成自己的學習,在整個學習的進程中受到衆多的關注(當然也包括他自己),因而,不能讓評價主體走進狹窄的衚衕,而應將評價主體的外延和內涵作相應的審視,學生、家長、教師以及學習夥伴都應是評價主體中的一部分。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以及他人的關注都是評價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組成部分,是個人能力結構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自我評價能夠消除被評者本身的對立情緒和疑慮,調動他們參與評價的積極性。自我評價應該是一個內化的教育過程。

如一個學生讀完《自己去吧》中一個片斷後,教師引導說:“你自己覺得讀得怎麼樣?”他靦腆地笑了一下,說:“讀得比較流利,只是聲音較小。”“能不能再試一次?”他又試讀了一遍,我又問:“你覺得這次讀得好嗎?”“比前一次要好,只是沒有感情。老師,我能再試一次嗎?”這次,他讀得聲情並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學會自評有利於學生對自己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這也是最難以培養的一種能力。但是我們得花大力氣去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因爲這種能力將伴孩子終生,這也是體現我們對學生的終極關懷吧。

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見解,更應該切實地尊重學生的差異,要會欣賞差異,鼓勵差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發展個性。“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學生。”因此,評價是要關注到學生獨特的地方,閃光的地方,積極、熱情、多角度尋找閃光點進行評價。尤其是對學困生,我們更應該給他們熱切地激勵,我們可以爲他設置失敗時的臺階,可“骨頭裏挑雞蛋”,還可以“化腐朽爲神奇。

評價要注重對學生三維目標的建構,要關心其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評價只有多元化,纔可能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長處,開發他們的潛能。不要用一種固定的眼光看學生,有些學生可能考試成績不好,但有可能在一堂課中的表現尚佳。可能平時表現不好,但也有智慧火花閃現的剎那。班裏有一個叫汪娟的同學,基礎較差,平時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即使能交來作業,也是錯誤一大堆。很讓家長頭疼,也讓老師不輕鬆。可是有一次我讓她朗讀《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時,他的表現卻把我鎮住了,口齒之清楚,音色之優美簡直讓我和班裏的同學們刮目相看。於是我常常讓她上課起來感情朗讀課文,經常不失時機地表揚她。漸漸地她開始變化了,犯錯誤時看到老師也知道臉紅了。

曾看過這樣一個案例:教師請學生朗讀課文。一位平時成績中下、寡言少語的'男孩舉手,教師指名請他讀一遍,原本這個學生課前在家長的指導下已經會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了,但由於緊張,漏讀了一個“了”字,可比起以前他還是有進步的。教師也請大家評一評。有的說:他連句子都讀錯了,少了一個字。有的說:他聲音太輕。有人說:他讀得沒感情。該生被評得一無是處。教師接着說:“誰比他讀得更好。”於是,這位學生低着頭坐下,再也沒有主動發過言。在此案例中,面對學生對該生批鬥式的否定評價,教師能否顧及被評價對象的心理感受,換一個角度引導:“可他比上一次少錯了一個字呀!這說明他在進步。”“誰比他讀得更好”可用“我們再耐心地聽一遍,相信你們會發現他有進步”取而代之,效果又會如何呢?試想,該生定會在教師相信的目光中,大家的期盼中,很努力地讀好。而其他學生在教師寬厚的評價引導下,不就不會再只盯着他成績平平、寡言少語等缺點,而將眼光轉移到發現他的進步上來,以該生的原有經驗、原有水平爲參照,肯定他今天的進步,且相信其一次比一次進步大。變“糾錯”爲“覓優”,鼓勵和幫助學生獲得成功體驗。這樣的互評,對評價者是一種利用語文時空進行施愛的語文教育,於被評價者是語文課堂中一種無聲的愛的滋潤,它關愛着每個評價主體,每個學習主體,讓所有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關於教學的隨筆11

秉祿是個虎頭虎腦、白白胖胖的小男孩,今年九月剛轉入我班的,教師、小朋友都很喜歡他。

早上入園時,他會牽着媽媽的手,主動跟教師打招呼:“教師你好。”,當然他也會得到教師的讚賞:“秉祿真棒。”,上課了,秉祿會端端正正的坐在小椅子上,然後問教師:“教師,你看我棒不棒”,同樣他會得到教師的誇獎“秉祿真棒”。可是這天這個棒小孩卻遇到了難題,因爲他感冒了,媽媽把他中午吃的藥帶到了幼兒園。

午飯後,我喂他吃藥,可是好話說了一大筐,他卻總是閉着嘴巴一個勁的搖頭,這時,不知哪個孩子喊了一句“秉祿加油”,於是大家一齊喊着:“秉祿加油!秉祿加油!”,小夥伴們的加油聲讓秉祿的牴觸情緒產生了動搖,我趁機說:“秉祿是個棒小孩,不怕苦、很勇敢對嗎?”,“對。”,說完秉祿張大嘴巴一口將藥水喝光了,還不忘問我“教師我棒不棒”,同樣我用鼓勵的的語氣對她說“秉祿真棒”。

一句“秉祿真棒!”,讓我想了很多,孩子是需要鼓勵的.,作爲教師千萬不要吝嗇自我對孩子的誇獎,多誇誇我們的孩子吧!因爲他們要健康歡樂的成長。

關於教學的隨筆12

怎樣使學生更有效的改正錯誤呢,我想用糾錯本最好,我把所有的錯題都工整地抄到了本子上,漸漸的,錯題就集了滿滿一大本。

別嫌這樣的每天積累很煩,但真做了,好處可不少啊。把自己做錯過的題一題題抄在本子上,平時多看看,以後再遇到相似的類型,思考起來的速度就會快很多,效率也會很高的.。而因爲積累的題目多了,各種題型都被包括在其中,複習時或者要找題目做練習,就不必再翻其他練習捲了,直接翻翻糾錯本就行了。如果碰到像社政那樣的開卷考,那就更好了,考試時難免會犯糊塗,有了這糾錯本,翻看起來就更方便快捷,還可以剩下時間來多檢查幾遍呢。

雖然這糾錯本好處不少,可你也別覺得做這糾錯本很容易,其實,這糾錯本也講究方法技巧呢。首先,要把糾錯本上的題目分門別類地整理好。當然,糾錯本也並非都記自己的錯題,也可以把那些容易錯,自己僥倖做對了或者沒有弄懂的題目記下來,當然如果你對這道題很有信心了,那也大可不必浪費時間抄上去了,只要多去鞏固就可以了。而反之,那些你錯了的題目,你是懂的,只是因爲粗心或者一時疏忽而做錯,也不用抄上去了,只要在做題時更加認真仔細就行了。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能抄錯題目,不然可就功虧一簣了。知道糾錯本的不易了吧?

不過,也別把糾錯本當成累贅,想的太複雜,每天利用空餘時間把錯題記下來,效果可真的不錯呢。真正做了,也花不了你多少時間,而且又順帶複習了一遍,一舉兩得的好方法爲什麼不試試呢?今天你花功夫做了,說不定明天就有收穫了哦!

關於教學的隨筆13

主要可以通過以下的途徑去了解:

一、與學生溝通。這主要有與學生交談,看課堂上的表現。

二、與家長聯繫。通過與家長聯繫,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學生以前的學習情況。

三、看學生的週記。

而對於現在的高一新生,由於會考與大學聯考的要求不一樣,會考是水平測試,而大學聯考是選拔性測試,導致了許多應該在九年級就學會的知識而沒有學,比如說氫氣的驗純和蒸餾實驗在九年級是拓展課,一般老師是不會講解這些內容的,所以導致了九年級的知識與高中的知識脫節。

這就要求我們新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熟悉國中教材和會考要求,瞭解學生的知識水平。

二、加強學習方法指導。比如有序記憶、實驗觀察、使用圖表、閱讀理解信息、使用例題、範解。

三、合理使用習題。選擇好教學輔導書,忌隨意、雜;指導選擇習題,忌多、偏、難、超;適度創新;把握好階段測試的.難度。

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筆記;規範表達;歸納總結。

五、能力培養要假以時日。能力是學生自己形成的;能力是以知識的積累爲前提的;能力是需要經歷的。

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適時地增加趣味性,使學生想學。

七、不要把我們的“客戶”嚇跑。不要出太難的題目,使他們覺得很難學。

相信在未來,我會對學生有更深刻地把握,對高中化學的教學有更深刻的瞭解,儘快地適應高中教師的職業

關於教學的隨筆14

《秦兵馬俑》教學設計以放學生獨立走入文本──以原有認知經驗爲基礎,結合自己所蒐集的相關信息資料自讀發現、自讀體悟、自讀品味,相互合作爲主,老師只在學生探讀疑難處、讀悟重點處和讀品關鍵處給予引導與點撥。具體教法如下:

一、以預習爲中國,讓學生暢談預讀的感受

1、瞭解學情,研讀課題:

從瞭解學生預習情況入手,營造初讀交流的氛圍:從你們的眼睛和神情看,預讀了課文19課《秦兵馬俑》,一定有很多話要說,是這樣的嗎?

先引導學生讀題(可相機出示掛圖),並讓學生說出對課題的理解(注意弄清“俑”的意思),再交流預讀的突出感受。

板書課題:

秦兵馬俑

2、暢談感受:

在交流感受時,可讓學生板出自己概括的重點詞語,如:舉世無雙、享譽世界、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世界第八大奇蹟”等。從整體上基本把握課文。

老師在學生充分暢談的基礎上因勢點化,抓住“舉世無雙”“世界第八大奇蹟”等相關詞語切入,引學生自主探讀課文。

3、從讀強化,檢查識字:

瞭解並鞏固識認。

檢查中,注意引導學生對多筆畫字(如“瞰”、“率”、“靡”、“魁”)辨形認讀,要求讀正確。

二、以自讀爲重點,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精彩

1、讀出理解(重在讀懂):

鼓勵學生選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讀書,並提示學生用好工具書和相關資料、圖片與信息讀懂課文,注意發現並積極向自己提出問題。在充分自讀中主動找同學交流互助。

2、讀出見解(重在品味):

點撥學生在讀中注意圖文結合,並在自己認爲印象深刻和最能吸引自己的句段處多讀多品多想,對精妙的詞句要讀出自己的見解與發現。如“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這句話是承上啓下句、概括了課文主要內容、其中三個詞點出了秦兵馬俑的突出特點);又如第8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再如“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中的“絕無僅有”等。

3、讀出心聲(重在體驗):

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用聲音讀出自己的驚奇,用情感讀出自己的讚歎。找夥伴讀,互評互促,入情入境。

4、調整板書(整體構建):

從總體感受入手,老師和學生一起將板書進行調整。可先將“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絕無僅有”等重點詞重調於課題下面,再將“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板開(或橫板或豎板),再讓學生歸類調整詞語。重在強化學生對秦兵馬俑特點的把握和對美的語言的感受。

三、以展讀爲焦點,讓學生直抒心中的自豪

1、自由選擇,盡情誦讀:

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學生想讀哪段就讀哪段。讀中注意引導學生精要地進行體驗式點評(即評、讀、悟、想相融合):聽出了什麼味道?還有想讀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嗎(主要指向重點詞句)?讓學生充分參與:我認爲他讀得不夠氣勢,請聽我讀這句話!這兩個詞突出了……的威武,我覺得語氣可讀得更突出一些,等等。

讀中圖文結合,多形式互動結合,同時注意觀照黑板上的.板書。

第二自然段注意讀出兵馬俑宏大的氣勢;第四──八自然段主要讀出各俑不同特點的威武、敏捷與勇猛;第七自然段重點抓住幾個排比句,讀出品評的韻味,讀出入境的想象。首尾段則要充分讀出自己的讚美、驚歎與自豪。

2、自主積累,主動延伸:

一是讀背自己最喜歡的句段和摘抄好的詞句;二是準備以導遊形式,將課文(或某一內容)編成導遊詞,結合蒐集到的兵馬俑的圖片或音像資料,回家後向家裏鄰里等周圍人介紹兵馬俑。

關於教學的隨筆15

明天拍畢業照了。今天放學前,我提醒小朋友們:“明天上幼兒園穿一件乾淨的衣服。第二天,我見小朋友們的衣服都換過了。姜煒穿了一條連衣裙。瀋陽紮了二個繞繞辮。王露瑩穿了一件綠顏色的衣服,等等。

今天是星期三,早活動是室外遊戲。於是,我帶小朋友們到操場上去玩羊角球、風火輪、鈕鈕車……”小朋友們也陸陸續續的`來了。“老師,我酷嗎?”一個聲音從我背後傳出來。我一看,是夏旭聖小朋友。他穿了一件大紅色的短袖。我忙說:“酷,帥。”聽我着麼一說,他笑眯眯地走開了。

雖然是短短的幾個字“老師,我酷嗎?”從這幾個字中我能深深地感覺到夏旭聖對我的信任。在他的心中我不是老師,而是他的大朋友,他願意把他的開心,快樂告訴我。願意把他心中的祕密告訴我。當他開心時,我分享他的開心。當他憂傷時,我引導他。我非常願意做他的大朋友。

我想幼兒對老師的信任是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需要的是日積月累。

幼兒園三年即將過去,夏旭聖即將踏入國小的門檻,成爲一位國小生。我相信他一定會成爲一名優秀的國小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4j9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