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心理學真的能讀懂人心嗎

心理學真的能讀懂人心嗎

學習心理學並不能洞察人心。

心理學真的能讀懂人心嗎1

心理學給人神祕的感覺,好像心理學專爲探究人心而設立的。我們看訪談類節目,經常會有心理大咖坐鎮點評,三言兩語直指人心,好像真的能看透人心。其實,心理學不是神學,更不是搖卦算命的學科,它不能一眼看穿人心。那麼,心理學好像又能看穿人心,那是怎麼做到的呢?

這樣來解讀心理學這門學科: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爲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 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爲習慣、人際關係、 社會 關係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 健康 、 社會 等發生關聯。

心理學真的能讀懂人心嗎
  

所以,心理學特別是應用心理學確實是與人心理打交道的.。學習心理學有很多技巧來指導我們與人交流,從着裝,行爲舉止中分析人的內心活動。從這個角度講,心理學可以透徹人的內心也似乎說的過去。

心理學真的能讀懂人心嗎2

每年心理學畢業生那麼多,如果她們每個人都能洞察人心,或許這已經會造成某種社會轟動了吧,事實上學習了心理學仍然無法真的洞察人心,但是卻能夠更加願意去耐心瞭解別人瞭解自己,這種愛了解的過程其實才是心理學所賦予我們的工具和初心。

心理學僅僅是一門學科,心理學並不是讀心術,即使將來會有某種儀器來識別人的意識,那也是科技所帶來的雙刃劍,目前來看如果想要了解人的內心,就需要進行平等了解和交流。

學習心理學並不能洞察人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而且人心也是多變和浮動的,因爲後天經歷的不斷重組,部分永遠都是小於整體的。整體所呈現出來的特點是不那麼容易被完全琢磨透徹。

心理學真的能讀懂人心嗎 第2張
  

每個人學習心理學的目的都不一樣,可能是感興趣,也可能是愛研究,或許是自己的經歷中有傷痛想要自我救贖,也或者就是想從事這個專業的職業。無論是處於那種目的,總體都是想讓我們過得更好,更輕鬆,遇到事情能夠合理的.對待。我常常想說,先把自己的心看透了,再去洞察別人的人心吧,因爲了解自己是人生永恆的話題。

心理學真的能讀懂人心嗎3

心理學怎樣看透人心(心理學怎樣看透人心,讀心術)

但有兩種思維阻礙了我們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一種是過度自信,一個是以自我爲中心。過度自信是根植於人類最爲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特徵,它是由三個盲點導致的,一個是認知盲點、情感盲點和行動盲點。

而以自我爲中心,隨着現在移動互聯網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這種心理特徵越來越普遍,而且逐漸演變爲自戀甚至自負的心理,從而也進一步導致了我們無法正確認識自己。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以自我爲中心的種種表現。

在瞭解自我認知之前,讓我們來看看自我認知的發展過程。儘管每個人都具有或多或少的認知能力,但我們都一定承認,認知能力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小習得的。從剛生下來的時候,只要我們一啼哭,我們的需求總會得到滿足,我們會認爲,這個世界是因我們而存在的,全世界都應該圍着我們轉。

心理學真的能讀懂人心嗎 第3張
  

而當我們2歲多的時候,我們能自己站立起來,在鏡子中看到自己,我們開始明白,鏡子中的那個人就是自己,我們不是整個世界,只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很多人之一,這個時候,我們會感到有點失望,隨之而來會產生一些不安的情緒,比如嫉妒、難堪等等。

我們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但認爲意識的成長是緩慢的,研究發現,在青少年時期,孩子評價自己在學校的表現時,會遠遠好於老師們對他們的評價。

而進入青春期,懵懂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我們開始嘗試以別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可以體驗到一種更加均衡的自我,很快我意識到自己可能真的擁有一些不那麼理想的性格特徵,於是我們開始耗費大量的時間來琢磨別人眼中的自己。我們的兩個角度的自我認知開始出現矛盾和衝突,這個時期的我們變得更加焦慮、不安、暴躁和衝動。

到20歲左右時,理性的大腦逐漸發育完全,理性的力量開始影響我們的情緒,相互矛盾的自我認知,開始逐漸形成統一,我們開始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個性、價值和信仰。但我們的自我認知依然是不準確的,更準確地說,我們依然是以自我爲中心來看待這個世界。

我們來看看兩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第一個實驗,你找一個你的好朋友過來,再找一首你們兩個人都非常熟悉的歌曲,比如《歌唱祖國》。

你用手指在桌子上擊打出《歌唱祖國》的節拍,你可以猜一下,你的朋友有多大的概率能聽出來,你所擊打的節拍究竟是哪首歌曲?在實驗之前調查,人們會認爲自己的朋友有超過80%的概率能聽出來,而真實的結果呢?是0%。沒有任何人,能聽出你擊打的'這個節拍究竟對應什麼樣的歌曲。我們以爲別人瞭解自己,而實際上大概率不是。

第二個實驗:假設我給你一件顏色特別奇怪的T恤穿在身上,比如說上面大紅,下面大綠,然後讓你到一羣人裏面去走一圈。你認爲,會有多少人會注意到你穿了一件顏色奇怪的 T 恤呢?實驗表明,人們認爲會有超過50%的人注意到自己穿着奇怪的衣服,而真實的結果是,只有不到20%的人會注意到你這件衣服。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稱爲“聚光燈效應”,也就是說無論在哪兒,你都會認爲聚光燈是永遠打在你自己身上的。你認爲你就是世界的中心,而實際上並不是。很多情況下,我們也會天真地以爲,我們的觀點也必然是別人的觀點,這就是典型的以自我爲中心的思維。

其實以自我爲中心的思維方式,其實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並深深地植入了我們的思維模式中,很難改變,如果你找來一個兩歲的小孩,在一張卡片的一面畫上一隻小鳥,在卡片的另外一面畫上一輛卡車。你坐在這個兩歲小朋友的對面,你給他看這兩幅圖,確信他知道卡片的一面是小鳥、另一面是卡車。

心理學真的能讀懂人心嗎 第4張
  

當你把小鳥的這一面對着這個小朋友,他會告訴你,他看見了小鳥。但有趣的是,當你問他“我看見的是什麼”的時候,這個小朋友會告訴你,你看見的也是隻小鳥。雖然你坐在他的對面,你看見的是一輛卡車,但是對這個兩歲的小孩來講,他認爲自己看見的這個世界,也就是你看見的世界。他看見了小鳥,所以說你也應該看見小鳥,這就是小孩以自我爲中心的思維導致的。

你可能覺得小孩的思維並不成熟,但其實在成年人中,以自我爲中心的思維有非常嚴重,而且隨着互聯網和科技的發展,這種情況正在變得越來越糟糕。

因爲網絡時代,讓我們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展示自己,而自拍就是一種方式。看看我們朋友圈和社交媒體中,那些天天曬自拍照、沉迷於各種修圖、美圖的人就知道,在他們眼裏,這是一種自我展示的方式,但他們很難意識到自己的行爲,會引起別人的反感甚至厭惡。

而且有調查顯示,在我們使用社交工具溝通時,80%的時間是在談論與自己相關的話題,而只有20%的時間纔沒有關注自己。互聯網和網絡技術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讓我們有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也讓我們在“自我爲中心”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標籤: 讀懂 心理學 人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k1wq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