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

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

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

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1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提出了人性善、仁政和王道等理論,他向上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及戰國之前的思想,下啓宋明理學,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佔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思想大膽而革命,保守爭議,那麼是對的嗎?我們先看看他的思想。

《孟子》中記載”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他的性善理論作爲基礎的,他將統治者統治的合法性溯源於天;

藉助天的權威,從君王、人民、和大臣等各個角度提出了德治,安民、保民,任賢使能等具體措施,以達成他的王道理想。

一、對於君王

孟子首先提出了義利之辨,對於君王要實施義,對於百姓要給予利。

君王若只求利,則上下交徵利,導致國家危亡,所以君王應該要帶頭施行仁義,給予百姓利,百姓就能豐衣足食,老有所依幼有所養,百姓就能習得禮儀,社會就會相親相愛,國家則會安定富強。

其次君王施行仁政就要對修己和治人的兩方面進行提升。但兩者的對象和標準都不同,德行的對象是針對自己,治人的對象則是老百姓;

關於修己和治人的標準,徐復觀認爲個人修己以“仁”這個最高理想作爲標準,這是儒家思想的傳統;

而治人則是“置民以法”,是社會一般人的生活約束,是以人民能夠達到作爲依附的,對於修己而言,這是最低的標準。修己上,孟子設置了大丈夫人格,以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爲統一。

總之孟子既強調執政者德行的重要性,又強調“以民爲本”的重要性。

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
  

二、對於百姓

孟子繼承孔子的“庶富教”的養民、安民、教民思想,提出了保民、教民思想。

《孟子》載“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由此可以看出保民思想包含了孔子的養民、安民思想。

孟子養民思想中最重要的是經濟措施——制民之產。

《孟子》提到“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 故民之從之也輕。”只有保證人民的生存後,然後教以人民禮義“。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 則近於禽獸”。如果只是滿足物質條件,而不對民教化,人就好比禽獸,所以保民是基本的保障,教民是必要的措施。

三、對於大臣

首先在大臣的任用上要尊賢使能,和當今社會一樣,大臣需要德才兼備。

孟子提出“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孟子這一思想是民本政治思想的體現,官職高低不再完全由身份地位決定,即使是平民,只要有德有才就能參與國家的政治治理。

孟子所在的戰國時期已經開始任用平民爲士大夫,縱橫家張儀,秦國大將白起都是出生於平民。

四、對執政者權力的限制

對於執政者的權力,孟子溯源於天。

在《孟子·萬章篇》記錄了他的看法,“萬章 日:“堯 以天下與 舜 ,有諸?”孟子日 :“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 “然則舜有天下也 ,孰與之 ?”日 :“天 與之 ”。

萬章說堯拿天下授予舜,有這麼回事嗎?孟子回答天子不能拿天下授予人,只有天能授予天下給舜。

所以一切權利來源於天,不能私相授受,天會以實際的行動和工作來表示,那天意究竟如何表現呢?

《孟子 》在此引 了《太誓 》“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 。” 也就是說,天意通過民意表現出來,政治權利的根源來自於民意,因此政治權利的正當性就取決於民心的向背。

孟子曾經讓梁惠王勃然變色,可見他的`思想的氣魄。孟子說“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易位“在這裏是指在同姓宗族中再立一位君王,即君王昏暈,反覆諫諍仍不聽取,那麼就在同族中另立君王,並非後面王朝的推翻統治的含義。

孟子思想的革命性不可謂不新,就算是如今也是大膽的思想。所以很多學者認爲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以民心民意作爲政權合法性的標準。

五、小結

孟子的政治思想也是仁政思想,繼承了孔子的德政思想,並提出了各項具體可執行的措施,爲後世的政治發展啓發了思路。

有學者認爲孟子的政治思想並非只是個理想,而是在文景之治時切實實現過,並且收穫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可見其思想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可以踐行實踐的。但由於中國歷史上大多數都是統治者專權,且隨着在歷史的發展中權力越來越集中化。

對於這樣的社會現實,孟子部分的思想是有可取之處的,但仁政的思想與統治者的利益如何平衡,需要找到合適的方法,這或許是其思想大多時候未被重用的原因吧。

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2

“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

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爲本”,孟子認爲,對一個國家來說“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他還說:國君有過錯,臣民可以規勸,規勸多次不聽,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對兼併戰爭,他認爲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

在經濟上,孟子主張“民有恆產”,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要減輕賦稅。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 第2張
  

儒家的政治主張,認爲統治者寬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爭取民心。 孔子 在對“仁”的解釋中,已有關於“仁政”的.思想。 孟子 發揮 孔子 學說,明確提出“仁政”的主張。

孟子認爲人只有在逆境中奮鬥,才能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人只有在猶患中才能生存,貪圖安樂就必然會導致滅亡。孟子非常重視人格修養,他認爲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正義”。爲了“正義”可以捨去生命,即他說的“捨生取義”。

孟子的思想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成爲後來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他的人格標準,激勵着歷代仁人志士不畏權貴,爲真理和正義而勇敢抗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lrpj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