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15篇)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1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最重要的是是表達出作者的意圖,傳達心情、感悟、觀點...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鬆。什麼樣的隨筆堪稱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教學優秀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15篇)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1

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在我的課堂上或是其他語文教師的課堂上,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一篇課文,教師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學生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文章的整體意思不能體會得深刻。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訓練,效果出乎意料──許多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

這就是語感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在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尤其是國小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語感的培養。

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爲: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分析、說明爲主的知識灌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能力。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入選的教材,都是經過作者千錘百煉、反覆推敲、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一字一句皆有情,一文一人都有義。而加強對學生的語感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才能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發揮作品的感染作用。

長期以來,語文課片面強調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忽視了語言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讓學生對語文材料進行感受和領悟。重分析研究輕語文實踐,追求講深講透,卻忽視了自悟自得,忽視了語感的培養。

葉聖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爲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銳的感覺。”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確強調:“強烈敏銳的語感,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核心。”可見,語文大師一致認爲: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語感的培養。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的透徹理解,是一個人語言素質的直接反映。學生的語感如何,直接影響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和運用,影響其語言能力的發展。語感培養是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教學設計:

國小語文課本選用的《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着四季常綠的枝條。和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着。”

讀這段文字後,我引導學生開展想象和聯想:可以從“細雨如絲”中聯想絲綿細密和柔軟;由“貪婪地吮吸”聯想到嗷嗷待哺的嬰兒;由“伸展”聯想到擺脫束縛後的輕鬆和舒暢。整段文字可以使人將春雨中的楊梅樹想象成一個飢渴的嬰兒,在母親輕柔的撫摸和溫暖的.懷抱裏,飽吸甘甜的乳汁時,那種急迫的動作以及歡快與舒暢的情緒。

這一段文字所展示給人的意境,飽含春天裏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機。應該說這段文字處理是充滿了作者的想象和聯想,是具體的、生動的。但是高超言語總是“意則期多,字唯期少”,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紙背”,這就爲讀者留下了再創造、再想象的餘地,否則“楊梅樹貪婪地吮吸”、“狹長葉子的歡笑”便會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其中“貪婪”一詞本爲貶意,但用在此處,即使人對久經飢渴的嬰兒在吮吸母乳時,那種天真而不加任何掩飾,那種急迫貪吃的稚氣的樣子頓生憐愛之情。

教學反思:

學生之所以能夠理解這段文字的意義,併產生豐富多彩的感受,不是經過老師的分析和對詞語的直接解釋,而是想象和聯想在語感中起到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語感中的聯想和想象是學生在和言語對象接觸的過程中,不是隨意主觀,而是依據言語對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構想出某種事物的形象。想象和聯想使對言語的感受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鮮活的形象,動人的景物,豐富的情感,嚴密的邏輯,深刻的哲理……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美的愉悅,會在對言語的感受中源源不斷,源源而來。

學生閱讀得多,自然就會增加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機會。我們要指導學生從課外選取各種體裁、各種內容以及飽含喜怒哀樂各種情感的文章,使學生努力從作品中揣摩、品味各種詞彙、句式的特點,去感悟其表情達意上的“共鳴”。

在今後的國小語文教學中,我要堅持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2

時光荏苒,在一個新的校園裏,我不是班主任,也不是教學經驗豐富的教育者,跟那些前輩相比,我的教學故事沒有那麼多感天泣地的故事情節,但是也有印象深刻和意味深長的故事情景。

一本勵志書上以前這樣說過,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不在於他的年齡大小,而在於他的意志力、經歷和心智。回顧我這幾個月,如果真的要來一個隨筆的話,自己真的是感同身受。總覺內心深處時時充盈着感動。是領導的關懷,同事間的互助,師生間的'靈犀,讓我感到了生活的好處,感到了生命的完美,也給了我在單調機械的工作中堅持下去的理由和信念。我感動着這一切,所以我也努力工作着,回報着,以下是我這段時間的一點心得。

在學習上,數學學科本身很抽象,有時候甚至很枯燥,因而課堂教學應是學科滲透,師生互動思想碰撞,相互交流,師生共同成長的歷程。上課熱情洋溢,不譏笑學生,就能點燃學生心中求知的火焰,盡力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保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細心洞察任何一個學生樂趣的閃光點。

強調能者爲師,才能充分體現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暢所欲言,盡情表述自己對某知識點的理解與想法,帶着知識走向學生,但是是“授人以魚”,帶着學生走向知識,纔是“授人以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時一題多解,能夠採取學生交流,講解的辦法。透過不同學生的不同展示,使學生意識到知識的活性,增強一部分學生的興趣及另外一部分學生的信心,從而對整個班羣衆的學習起到必須的推動作用。

教師的言語,行爲、情趣、人品是影響學生髮展成長的關鍵因素。運用數學本身的魁力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和情感,同時,教師本身以飽滿的熱情,強烈的求知慾、熱愛數學學科的興趣及廣闊的知識,帶領學生去探索數學世界的奧祕,就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影響。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效果出發,透過精心設計,將最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廣泛收集教學學科最新成果,結合教學資料,巧妙地包裝,隆重地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能夠指導學生運用實驗法,談活法,調查法等學習方法,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方式中解脫出來,進行自立主式研究性學習。

在課堂設計上多下苦功,要多聯繫生活實際,多創設一些引起學生興趣的情境等,還要注意自身的語言表達等,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必須要多理解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來完善充實自己的課堂教學,再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構成自己特色的課堂教學。

不敢許諾什麼,但我會取他人之長,努力奮進!期望校園多爲老師帶給學習機會。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3

數學看似嚴肅、枯燥,尤其在課堂教學中不如語文課堂生動、豐富,不如語文課富有感情色彩。但如果用心上好一節數學課,仍會讓你收穫到意想不到的歡樂。學生學得也簡便,自然而然地願意上數學課。要讓學生願意上數學課必須要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不管做什麼事,只要有了興趣,才能認真地對待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向是許多數學教師關注的問題。根據幾年來數學教學的經歷談幾點自我的看法

第一、要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首先教師必須對自我所教學科感興趣,自然就帶動了學生上數學課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作一名用心的教師,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細節激發學生興趣。比如數學課本中的“你明白嗎”,從中有很多常識,如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它是怎樣傳到中國的?人的心臟一年要跳多少次?諸如這類的問題學生也是很感興趣的,在課堂上有意識地滲透給孩子們,他們會被數學課的豐富而吸引,自然對數學課就產生了興趣。

第二,從生活中捕捉數學,讓學生覺得數學課堂很親切,很有用處,而不是枯燥的數字累積。

數學源於生活,僅有從實際出發,才能便於操作,容易理解。現代教育理論認爲,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着數學,數學教學應寓於生活實際,且運用於生活實際: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溝通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與有關數學問題的'聯繫,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中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比如在教學長度單位時,真正讓學生自我動手量身邊的物體,用自我身體部位作測量工具測量或估計路程的遠近或物體的大小長短。還有,在學習統籌方法和等量代換時不防讓學生親自體驗一下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完全能夠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做一做,換一換。

要讓數學課走進生活並不難,只要我們用心去琢磨,自我先用心去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就能引導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去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自然也就愛學數學,愛上數學課。

第三,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

課堂上真正以學生爲主體,每一個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應當做到:學生能做的必須讓學生做,學生能說的必須讓學生說。這樣,才能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着與合作者。而不是全部知識的“統帥”,全部知識都要由教師一個人來和盤托出,學生只能被動理解,這樣的教學學生自然不會產生學習興趣,更談不上創新,探究了。另外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經常給學生供給能引起觀察、研究的環境,善於提出一些學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決的問題,引導他們自我去發現和尋找問題的答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學生一些研究的機會,多一些成功的體驗、收穫的歡樂。

總之,課堂應當是富有魅力的地方;課堂應當是學生獲得自信的地方;課堂應當是師生智慧碰撞的地方;課堂應當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地方。只要我們用心去教學,相信會有這樣的課堂,讓我們都爲有這樣的課堂而努力吧!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4

我進入國小語文教學工作已經有一年半了,之前我一直在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這樣的一個轉變,使我在教學方法和認識學生方面有很大的改觀,也對國小生和國小教材從陌生到熟悉這個過程有了很大的感觸。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第一,對學生的認識和掌控

我才進入國小這個集體的時候,整個國小給我的感覺是充滿了朝氣和活力,老師如此,學生更是如此,我時時都能感受到那種活潑的張力,這是我在國中學校不能感受到的。所以,這羣國小生對於我來說完全是陌生的,我也能感受到他們對我的陌生,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和探索。我認爲我很幸運的是,學校給了我一個五年級來帶,從國中跳躍到國小來,能帶高段對於我來說,應該還是比較好掌控的。我覺得高段正好是與國中的銜接,那我正好可以用國中的一些教學模式,以爲這樣省事些。其實不然,國小生的思維模式和行爲意識與國中完全不一樣,在教學實踐中我開始的想法是完全行不通的。比如,在上課的時候,孩子們會提出我都沒有想到的問題,他們的思維很活躍。我得重新來認識這羣孩子,認識他們的共性和個體差異。我也請教了很有經驗的長期從事國小語文教學工作的何老師,經常與她交流。她給予了我很多指導和幫助,讓我樹立了對於國小語文教學工作的信心。剛開始爲了瞭解學生,我常常以學生的問題作爲我的教學起點。比如,拿到一篇閱讀課文的時候,我會先讓同學提出他們想知道的問題。寫人的文章,孩子們就會提出好奇的提出,這個人是誰,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爲什麼他會有這樣的精神品質等等。其實孩子的問題就已經可以解決我們閱讀要解決的問題了。漸漸地對於學生我有了深入的瞭解並以他們的行爲習慣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調整我的教學計劃。一年多了,我和孩子們相處很愉快,也有了一定的默契。

第二,對於教材的`認識和把握

我們現在國小用的語文S版的教材,我要重新解讀新課程標準,重新認識教材,重新認識這羣本身熟悉而又陌生的孩子。思考教給學生什麼內容,怎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以五六年級的教材爲例:一學期一共有六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如童話單元,寫人單元,民族文化等等。怎麼樣去整合教材,整合知識點,要求學生達到什麼閱讀能力,要做到心裏有數。怎麼樣才能把閱讀與寫作有機的結合起來,這就需要我更新自己的理念,多讓學生動手。要對教材吃透就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鑽研,去查資料,去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通過自己對教材的認識從而整合成自己的一套教學知識。

第三,在語文課堂上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一堂簡單的語文課堂有時候往往會被我們語文老師上成一堂思品課。比如,我在上五年級上冊人物單元《孔子》這篇課文,在和同學們討論人品問題的時候就延展得太寬了,不知不覺就走偏了,教育孩子怎麼爲人處世,怎樣做君子等等,對於語言文字的掌控就不到位。在上課前,我們老師都做了大量、充分的準備,各種知識點匯聚在一起教給學生。有時候我們會忽略一個簡單的思考——那就是這節課我們到底要幹什麼。這學期,我們城北國小語文組進行了高效閱讀教研活動,我們的教育專家雷震校長的觀點讓我受益匪淺:首先,我們是教育者要遵循教學規律。在語文課堂上就做語文老師該做的事情,就是對語言文字的品析。我們在解說課文的時候,要做到教學風格張弛有度。拿到一個單元,首先從總體上去把握這個單元到底要幹什麼,對於精講課文,我們給方法;閱讀課文,根據方法指導學生去學習,從文中抓句子作爲語言訓練點。在有效閱讀教學中,我們根據自身學科規律,要做到聽、說、讀、寫、思,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我帶着這樣的觀點走進我的課堂裏。比如,在上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名著單元的時候,我就抓了一篇精讀課文《將相和》、《老人與海》重點來進行指導,引導學生抓故事情節,教會學生在文中找關鍵詞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從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神態等去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質。其他的略讀課文放手交給學生去分析,進行小組交流,全班總結,最後佈置寫作練習,這樣下來效果比平時每課都講的效果好。

以上就是我的感觸。我希望我在國小語文教學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那麼我必須要做到的一點就是:時時提醒自己,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那就是多讀書。以自己那種良好的讀書習慣去感染和薰陶學生,從而培養他們的讀書習慣和能力,以期達到“把自己對語言文字的領悟用到生活中去。”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5

20xx年,我們七年級美術開始改版。這一年,七年級第一次改版用上了人教版的美術教材。新改版的教材和我們以往所用的河北版教材有所不同,爲了更好的適應新教材,我認真看了教師教學用書,然後在10月的某一天,我認真觀看了書後配備的優秀教師教學課例光盤。

這是天津市五十一中的張蓉老師講的優秀課例《多彩的學習生活》這一單元的一個活動內容——優美的校園。這一活動內容是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美術上冊第二單元裏活動一的內容。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學習、瞭解透視的基本知識。

聽了張蓉老師《多彩的學習生活》一課後,我深有感觸,使我受益匪淺。下面就從以下幾方面來談談我的聽課感受吧:

首先,張老師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來設計這堂課。

在設計這堂課的過程中,我覺得她在課程的前期準備工作上頗下了一番功夫,特別是她帶領學生製作的取景框以及很多的具有明顯的透視關係的風景照片,這些都花費了不少的心思吧。這些東西爲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提供了條件與方便。也使學生對這樣的課更加感興趣,激發了學生主動動手研究探討的積極性。張老師注意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興趣是感受力的基礎和前提,愛好多,情趣廣泛,藝術感覺纔會好。只有學生對什麼東西感興趣了,他纔會注意地看、聽、摸、耐心地體驗觀察的感受。興趣也是感情的基礎。情趣情趣,情和趣是分不開的,對什麼東西有感情,就會對它十分感興趣,對什麼東西越感興趣,對它的感情也就會越深。

張老師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圍繞他們所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的學習纔可能是主動的。

其次,張老師的教學方式比較新。

我認爲美術教學是一種直觀的形象教學,它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技巧,對於繪畫的透視關係這種比較抽象的概念來說,更需要用直觀的景物來讓學生來觀察,理解,分析,歸納,再到得出結論。而張老師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就做到了這一點,她讓學生利用取景框開描繪眼前的景物和照片上的景物透視,使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以及自己的動手探究來總結得出風景畫以及物體透視變化的規律。並且張老師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她的教學方式比較新,她改變了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和探究。從張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她以學生爲本的思想,在改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像她這樣的課就是強調學生積極的參與,逐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集體合作的精神以及與人際交往的能力。另外,她的課上活動方式多樣化。體現了她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的方式。

具體來說,在這一課裏,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都需要老師組織學生討論,然後學生分頭蒐集資料。蒐集大量具有透視關係的風景照片和製作取景框。再由教師組織大家觀看校園的建築物,組織大家觀察,交流,指導大家正確地在取景框上描繪出眼前建築物的透視變化。最後通過學生們的親身體驗,親自動手,得出透視變化的規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就需要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能力,蒐集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活動顯然與被動接受教師知識傳授的學習方式不同,體現了目前基礎教育中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這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通過觀看張老師的教學光盤,我認識到張老師與以往傳統的美術課不同,傳統的美術課它是把透視的知識由老師去說,學生被動地去接受,而張老師她卻把班級的同學分成了兩組,分別負責探究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風景畫是怎樣表現景物空間的?第二個問題是:平行透視和成角透視各有什麼消失的規律?張老師讓第一組同學把蒐集來的風景照片在照片上用塑料的薄片取景框上通過描繪、勾勒建築物的'輪廓或風景的這種透視的現象,來了解透視的這個變化,第二組是讓學生在操場上用塑料的薄片取景框通過觀察遠處的建築物的透視的變化和現象,來讓學生體驗透視的理論和知識,張老師的這個教學符合建構主義的這個教學理論,也就是說,他是主要讓學生主動地通過觀察,體驗,描繪來了解複雜的透視現象。這種教學的方式把透視這種枯燥的理論變成了學生主動地探究,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只要通過最後的她在小組的討論的結果就可以看出學生確實在這一課堂上學到,瞭解了透視的知識,這些透視的知識都是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描繪後的體驗,然後瞭解到的透視變化規律。所以我認爲張老師的這些教學方式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的。

沒有活動的課堂,特別是藝術類的課堂是一個死的課堂,在如何將教學與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的方面,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像張老師的這堂《多彩的學習生活》一課設計的就較爲活潑,開朗。每個學生都沒有偷懶,都拿着他們手裏的取景框認真地描繪着眼前的景物透視線,張老師讓學生自己親自觀察校園建築的透視現象,然後利用取景框描繪出建築物的透視變化得出透視的變化規律就是個不錯的活動,跟課堂氣氛的整體構建比較統一。這一刻我更在乎的是那份人人蔘與的過程,只要過程是積極的、向上的,想必學生們的心靈都經歷了一次歷練與薰陶,多少能給他們的人生成長起到一些促進。在這堂課裏學生們的自我感覺都不錯。我認爲這點很不錯。

總之,張老師以新穎的教學方式,從學生們自己的興趣出發,把學生分成兩組來分別研究兩個不同的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爲主體,活動形式多樣,使學生在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自主地瞭解認識到透視的基本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是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習的地方。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6

自新學期開學以來,我一直嚴格要求自己,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課堂上的我,總是熱情滿懷地組織學生,引領他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課後便及時將課堂上的精彩片段:成功方法、失敗經歷、靈動瞬間與幸福體驗記錄下來,儘管生活因此而變得十分忙碌,但我還是樂此不疲,並決定將自己這種每課一思的做法堅持下去,甚至還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一定要抓緊時間,做到不浪費每一秒鐘,以此來拉長自己的生命。

可是,在與同學們一起學習完《認識太陽》一課之後,卻沒有讓我產生一絲興奮,當下課的鈴聲響起時,我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這節課我失敗了。儘管課前我同樣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上網查找了大量有關太陽的知識;課堂上我認真組織學生,積極引導他們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但是同學們的表現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不濃厚,參與的熱情並不高漲,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反思自己這節課失敗的原因,我認爲最主要的一點,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與之前的學習內容相比,這節課側重於知識的學習,因此不需要提前安排學生進行必要的材料準備,但是這並不等於學生不需要進行必要的知識準備,而且從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可以看出,知識上的準備與材料方面的準備同樣重要,它們共同構成了學生課前準備的內容。充分的課前準備,可以讓學生初步瞭解即將學習的`內容,並在此基礎上,產生某些預想,比如對即將學習的知識進行猜測,或者是想象有可能出現的教學情景,或者是提出將要探究的問題等。總之,這樣的準備工作,可以看作是同學們探究意識形成的開始,可以轉化成爲他們學習新知識的原始動力。然而在這節課之前,我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甚至頭腦中還存在着這樣一種錯誤思想,就是隻有相關的操作活動才需要認真組織學生動手實驗,在此基礎上,再引導他們開展合作探究,以實現新知識的學習。我只是知道這些,並滿足於學生喜歡這樣的操作活動,至於他們在活動中的思維狀態,我卻很少去關注。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我在學習新課之前忽視了引導學生做好知識方面的必要準備。

現在看來,對於《認識太陽》這一類側重於知識學習的教學內容,同樣適合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可以按照下面的程序進行:1、在課前組織學生運用適當的方式來查找關於太陽的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初步形成對太陽的認識;2、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各自蒐集到的資料。這樣做,既爲每個人提供了參與展示交流的機會,又有效地實現了學習資源在小組內的共享,並進一步可以將這樣的學習成果擴大到全班範圍;3、最後可以組織學生根據自己所掌握的資料,來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思考,甚至可以將自己的研究活動延伸到課外。這樣做,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維持他們的學習興趣。

知識上的準備,也可以稱之爲預習,爲了增強學生預習活動的效果,教師可以結合學習內容教給學生有效的預習方法,比如組織學生交流自己在預習活動中的收穫,引導學生思考:通過預習你知道了什麼?也可以對某一問題進行更爲深入的探究,以促使預習活動的有效進行。比如,知道了太陽的直徑爲139萬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後,可以提出問題“地球的直徑是多少”?這個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同學們的計算而獲得答案,而且這樣的學習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比如,太陽表面的溫度是5500攝氏度,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夏季的最高氣溫,開水的溫度以及鋼鐵融化時的溫度等等來進行感知,這樣做還可以促使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結構性的深入思考。

另一方面,課堂上儘管我爲了避免進行一味地講解,而採用結合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方式來予以展開,比如:當學生說出“太陽是個大火球”時,我便順勢講解“太陽燃燒的主要燃料是氫,其次是氦”,當學生說出“太陽的溫度很高”時,我又進行講解“太陽表面的溫度是5500攝氏度,裏面的溫度是1500萬攝氏度”……但是,必須承認,這種講解活動只是侷限於班級內少數學生的參與而進行的,在多數情況下,對於多數學生沒有進行思考的大部分內容,完全是由我直接來爲學生進行講解的。在這個時候,我更多的是要求學生來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不允許任何一位同學有出格的舉止,哪怕是眼神的遊離。

雖然我使出渾身解數認真組織學生來維持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及時對聽講不認真的同學,像嶽鑫、周才淦、張鴻愷和張騰飛等同學提出批評,但是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激發。同時,我也並沒有因此而意識到自己在不良教學思想左右下的教學行爲,更不用說進行反思和做出必要的調整。

現在看來,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再三強調要遵守課堂紀律,對那四位同學的嚴厲批評以形成對其他同學的警示,甚至包括以前在實驗操作過程中要求學生聽從指揮,等等做法,幾乎都出於一個目的,就是作爲教師的我的唯一職責,似乎只是滿足於讓學生遵守一種秩序,而這種秩序僅僅是爲了完成課堂上的教學任務,爲了實現那所謂的教學目標,唯獨缺少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關注。這樣做導致的後果就是,從表面上看學生在課堂上都規規矩矩、井然有序,但是卻沒有將自己的思維集中在教師的教學內容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學習內容失去了興趣。長此以往,只能使學生越來越不喜歡我的課堂,我也會因此而對自己的職業生活而日生倦怠,師生關係惡化,彼此抱怨指責,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學生擺放在與自己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還學生以人格上的平等地位,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經驗和認知規律,要特別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做到凸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只有如此,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而在身心各方面獲得主動和諧地發展的目標纔有可能實現。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7

“大步提問”的思考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教育局教研室 齊勝利

孔企平教授在今天的講座中提出了一個關於課堂問題的新觀點:“大步提問”。何謂“大步提問”呢?按孔教授的說法,“大步提問”是需要學生展開思考的,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它在一節課中往往處於中心位置,且一節課中一般只有一到兩個“大步提問”的問題。他說課堂上如果沒有“大步提問”,課堂就會比較瑣碎,只有藉助“大步提問”,才能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大的活動,學生才能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充分討論、交流,思維才能得到比較好的發展。

由於孔教授是穿插在其它內容中談的,不是很清晰,因而,聽後總感覺話說得不是很透,回來後圍繞着孔教授的觀點也做了一些思考。我認爲可否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大步提問”的觀點。

第一個層面,“大步提問”是改革當前課堂的需要。

傳統的課堂中最常見的教學方式——“小步子”,即心理學上的“搭腳手架”,通過一個一個臺階,幫助學生一點一點地理解需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迅速、準確地掌握需要學習的新知識,但同時也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由於學生的學習缺乏挑戰性,思維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自然也就難以真正提升他們的思維水平。

第二個層面,“大步提問”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需要。

學生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理解、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藉助有一定思維含量的“大步提問”,通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逐步錘鍊了他們的數學思考,滲透數學教育價值。

“大步提問”思維跨度大,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能迅速地解決,這必然會有效地調動他們自身的思維潛力,同時,個體之間的思維差異也爲他們交流提供了可能,最終必然會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第三個層面,“大步提問”是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需要。

要想在一節課中設計一至兩個“大步提問”,教師必須要有精心的設計,而精心設計的前提就是對教材與學生的深度挖掘,只能深入挖掘教材的蘊涵的數學價值,深入瞭解學生的學習心理,提出的問題纔有針對性、深刻性。同時,駕馭“大步提問”也需要教師有超出常規的課堂教學能力。以上兩個方面清晰地告訴我們,課堂中的“大步提問”必然會有效地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作者簡介:齊勝利,男,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安徽省特級教師,現爲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教研室國小數學教研員。工作以來,先後獲得黃山市“名教師”、黃山市“學科帶頭人”、黃山市“教學新秀”,連續兩屆黃山區 “拔尖人才”等稱號。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8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爲了更好的落實這一指導思想,根據中年級學生特點我設計了一堂以自主合作爲模式的課堂教學。分別以學生熟悉而喜愛的水果,蘋果,香蕉等命名各小組的名稱,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整個課堂安排了遊戲,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應該完全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應該是一堂完美而生動的課。

當到小組討論時,我信步走到學生中間,一幅讓我深思的場面呈現在我的面前,只見蘋果組的組員在爲誰先回答哪個問題而爭吵的面紅耳赤,當我走到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驟然停止。另一個組:香蕉組。一位女生見到了我,如同見到了裁判,立刻舉手後便說:“老師,他說錯了,應該上這樣的。”而那位同學則搶白道:“我沒錯!”爲了不引起大的波動,我回到講臺。當我環視四周,在教室的角落處,梨組中有一名同學正呆呆地坐着。他好象對大家的討論並不感興趣。短短的討論時間到了。幾位同學進行了回答,很快通過了問題。一節課很快結束了。但不知爲什麼我卻沒有感覺到輕鬆,梨組那個呆呆的眼神和那兩張爭執的面孔我始終不能忘記。它使我在思考:什麼樣的合作纔是成功的合作學習,什麼樣的問題纔是學生值得討論而同時又能吸引學生參與的問題呢?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它要求教師在授課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等各方面都要有助於學習方式的形成。無論教師的每一步都應遵循:“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則。合作學習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學習是有組織、有分工的。尤其針對低年級學生組內學習。必須讓每個學生知道自己的任務。例如:組長、記錄人等。從而達到每個人都能參與並發表意見。另外,當學生之間發生爭議時,教師要給學生方法,組織意見一致的同學進行題,即有必要討論再討論。這樣學生纔會有興趣,樂於參與。討論。並與其他意見進行爭辯。切不可放之不管。 其次,教師要求學生討論的問題必須是大家希望解決的問此外,教師還要把握當出現新知識時,需要新能力時再進行討論。新課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幾十年的教學大綱,這一變革有如春風拂面,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生機,讓我們體會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們教育者應看到並關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質的東西,挖掘其內涵。這是某一節課,某一週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標。我們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不是不要接受學習,更不是浮於研究學習的表面合作學習也應該因課而定,因人而異,不能爲了迎合課改,不分析實際隨便套用,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靠老師的不斷引導,讓學生不斷體驗,終究領悟,努力接受新知識的過程。

在教學中,我圍繞三個疑問鑽研教材,讀通文本。

第一個疑問來源於平時學生作業練習中存在的一些現象:教師在交給學生書寫生字的筆順,但發現很多學生在書寫的時候非常隨意,不會規範地書寫。因此,爲了培養學生觀察他人書寫的好習慣,進一步鞏固生字筆順筆劃的過程。我改變方式:要求學生之間互報聽寫,這樣,大多數同學樂於當“小老師”,樂於“審察”他們的書寫過程,比老師一人報,學生在本上書寫,更有直觀的檢測效果,有助於學生養成認真觀察、認真書寫每個字的良好習慣。我感受:在教學實踐中要從發現的實際問題入手,找到適宜的相對解決的辦法纔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另外,低段教學中,小孩子認知能力有限,即使很多基礎知識已掌握,但是很多題目不能很快明白題意。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一直很重視引導學生在積累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如何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解決我的第二個疑問時,我的教學設計也別有用心。比如:把什麼比作忠實的(嚮導)除了忠實的(嚮導),還可以說成忠實的( ),暗在引導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進行靈活地進行詞語搭配。在擴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真正讓他們在生活實際中得以運用,我進一步引導:在生活中,誰是你的忠實朋友?我忠實的朋友是誰?……或者說誰是我忠實的朋友?(打開學生思維空間進行口語訓練,暗在引導學生懂得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表達)。除了大家講得人之外,學習或生活中還有什麼物是你忠實的朋友?爲什麼?(指引學生用生動具體的語言表達,暗在讓學生對比喻、擬人修辭手法有了初步的運用意識。)爲了讓學生能直觀地認識作業中的一些題型,我在板書設計上借用強調了詞語搭配、量詞的運用強化生字、近反義詞的發現等等一些隱形的符號,引導學生從點點滴滴積累與運用相結合。讓所學的重難點知識在積累運用、激發學生背誦情感的基礎上得以鞏固。

在解決第三個疑問時,我發現:要突破一個課時的重難點,光知道學生的學情是遠遠不夠的,不同班的學生學情不一樣,要找到最佳突破重難點的方法必須需要老師“磨”的過程。而且在“磨”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越多越有利!這樣,纔有利於找尋突破難點的最佳方法。本篇課文我在不同班級一共執教了三次,在第二次執教的時候,我感覺到:怎麼越上問題越多?最後,我逐步從問題入手,逐步完善教案。值得記錄的是:在解決文中溝渠裏的雪究竟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呢?我在備課中發現:整個單元,有個訓練題型:就是認識運用幾種標點符號。我豁然開朗,在引導學生孰背第五小節的內容時,以“?”的方式出現,激發學生大膽質疑。學生很快就能從文本中讀懂作者在這一節沒有給出肯定的答案。這樣,讓學生在直觀的畫簡圖中,既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求知熱情,又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原來,文本文字中,作者也有隱藏最佳教學設計的時候!需要我們教者去發現,一旦追尋到將回味無窮!

《去年的'樹》是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第7冊的課文。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它的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後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於是,它心裏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着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這篇童話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的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對話。課文所說明的道理也在這四次對話以及後來鳥兒的表現中逐步顯現出來。告訴我們做人要信守諾言,珍惜朋友之間的情意。

麻老師上本課時,充分體現了“以生爲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深化“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讀感悟、角色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本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新課標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課文偏重於工具性,有的偏重於人文性。因此,我覺得語文老師要把握好側重點。而《去年的樹》則是側重於人文性的課文。因此,爲了體現這一點,祝老師運用了動畫《去年的樹》,目的是讓學生深深體會誠信,友情。

在課堂中麻老師試圖把學生帶入文本,帶入作者的心靈。因此,麻老師把指導學生朗讀作爲重點,讓學生帶着憂傷,帶着對大樹的同情深深的去體會,去感悟。雖然方法有了,但是渲染氣氛還不夠濃烈,課堂基本達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種境界,但還不是最佳。

“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最後3個自然段的學習中,祝老師提出問題: 小鳥深情地注視着油燈的火苗,然後爲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麼歌,你能知道嗎?有的學生說:“大樹啊,大樹,我們是好朋友。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我們之間的友誼天長地久。”有的學生唱:“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單過,一聲朋友你會懂。還有傷還有痛,還要走還有我。”……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說,有的唱,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從孩子們的眼睛裏可以看到學習的慾望和對友誼的嚮往,但是回味這節課,我感覺到教師語言的魅力的重要性,如果教師能加強語言的藝術性,那課堂會更加精彩。一節好的語文課給學生的就是一種享受,作爲一名教師都要爲之努力。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9

育之路已經快一年了,在這一年當中不能說我的經驗就積累了很多,相對於其他老教師來說我就像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孩,還有很多值得我去學習。在從事教育這一個行業當中我發現這條路並不像我想象的這麼簡單,以前我總以爲教書很輕鬆,只要有知識就足夠了就可以將學生教好,可現在才發現原來有知識是不夠的,因爲在一節課當中你不能只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他們學習的也不只是只有知識,還有很多的東西要學,比如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等等,而且一堂課當中紀律好不好直接影響了一節課的質量,學習要在一個寬鬆安靜的環境下才能有良好的'效果,所以一個教師要掌握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管理的藝術,教育是智慧與愛並存的行業,爲了能成爲一名好的人民教師我會努力使自己的教育理論知識豐富起來,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提高,使我的學生能快樂的學習成長。

今年我剛接手了二(3)班這個班,起初我非常不願意接手這個班,因爲在我看來當班主任是一件苦差事而且事實本來就是,很多人不願意當班主任就是因爲做班主任有太多瑣碎的事要管了,再加上現在的孩子就是一塊寶,苦口婆心的他也不懂,要想成爲一個好的班主任那是非常難得一件事,之前擔任過五年級的班主任,雖說年紀會大一點但還是不懂事的孩子,由於經驗的不足管理起來總覺得心有餘而力不

足,幸虧有學校領導的關心和照顧才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現在的這個二年級,人數多管理起來我覺得更加的吃力,孩子的年齡也小很多事還是由班主任親手做比較多。班上現在有一個多動症的學生,起初想着給他多一點的關心也許能讓他變得乖一點,可後來發現他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反而他偷人家的東西的行爲更加的頻繁,面對這樣的一個學生我應該採取什麼方法??跟他家人溝通也沒辦法因爲在他家人的眼裏他是一個跟別人家的孩子不一樣的孩子,我的理解是他的家長已經對他失去了信心了,試想一下連對自己的孩子都沒有信心的人老師該如何做??雖然在教育之路上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不管這條路有多難,但我還是堅信有愛有智慧彩虹會在風雨後的,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個好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爲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學生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大愛無痕,潤物細無聲,教育無處不在,老師的一個微笑,一個和藹的眼神,一個愛撫的動作,一句關心的話語,都會給學生帶來歡樂、帶來智慧,我爲學生,爲事業不懈地努力着。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10

《乘法分配律》教材對於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方法與前面講乘法結合律的方法類似。在設計本教案的過程中,我一直抱着“以學生髮展爲本”的宗旨,試圖尋找一種在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參與共同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實現不同的人的數學水平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方式。結合自己所教案例,對本節課教學策略進行以下幾點簡要分析:

1.教師要深入瞭解各層次學生思維實際,提供充分的信息,爲各層次學生參與探索學習活動創造條件,沒有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不會有學生主體的主動發展,教師若不瞭解學生實際,一下子把學習目標定得很高,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觀望,失去信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以往教學該課時都是以計算引入,有複習舊知,也有比一比誰的計算能力強開場。我想是不是可以拋開計算,帶着愉快的心情進課堂,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這樣所設的起點較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2.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列出來的算式就比較開放。學生能自由發揮,對所學內容很感興趣,氣氛熱烈。到通過計算髮現兩個形式不一樣的算式,結果卻是一樣的。這都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得到的結論,是來自於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水平的。

3.總體上我的教學思路是由具體——抽象——具體。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尋找規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老師都予以肯定和表揚,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4.在學習中大膽放手,把學生放在主動探索知識規律的主體位置上,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發現規律,驗證規律,表示規律,歸納規律,應用規律。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雖然本節課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還不夠,因此在歸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時,學生難以完整地總結出乘法分配律,另外還有部分學困生對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等。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11

科學課下,聽到俞老師說:“你們班的學生真乖,上節課我一進教室,他們就主動要求讓佈置教室呢!”聽了俞老師的話,倍感欣慰,興沖沖走到教室一看,暈!只見教室四周的牆壁上密密麻麻地貼滿了千紙鶴,一邊寫意派,一邊抽象派,看得我眼花繚亂。再看看底下的孩子們,眨巴眨巴着眼睛望着我,眼神中流露出一絲絲興奮、一絲絲得意,又夾雜着一絲絲渴望,我知道,他們在等着我的表揚呢!看到這些,我不禁想起了幾天前,這羣小傢伙忙忙碌碌的樣子,又是買彩紙,又是折千紙鶴的,當時還納悶他們有何企圖呢,沒想到……

“朱老師,教室漂亮嗎?”班中最調皮的林一帆把我的思緒拉了回來。

“是我們自己裝扮的,我覺得還可以用千紙鶴拼出‘六一快樂’這些字,來慶祝大家的節日。”

“我覺得小星星和千紙鶴可以穿插着粘,這樣不會太單調了。”

“對對對,還有,我發現用雙面膠的話,以後會撕不掉的',用膠水粘的話比較容易撕下來,我建議用膠水粘。”

“朱老師,其實我們都能行的,呵呵。”

聽到這些,一種異樣的情緒油然而生,這是平常總是念在嘴裏的那羣不懂事的小傢伙嗎?一年前的他們,同樣激動地盼望着“六一節”的到來,看着我忙忙碌碌地佈置教室,他們頂多也就打打雜什麼的,因此,直到這次“六一”前夕,我還是打算自己揮手大幹一場,讓學生幫個小忙,可事實上……他們的能力確實不容忽視。

仔細回想一下,曾經不也犯過同樣的“錯誤”嗎?!記得以前班中的黑板報多數是由我來畫框架,然後讓學生抄抄文章、塗塗顏色什麼的,頂多讓幾個孩子留在旁邊看看出板報的流程,有一次,突發奇想把這個“光榮而又艱鉅”的任務交給了他們,看着他們寫了擦,擦了寫,心裏又着急又煩躁,恨不得把活都攬過來。可最後還是忍住了,乾脆來了個眼不見爲淨,嘿,等下午走進教室,那板報還真出得有模有樣的呢!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創造能力,不要抹煞了孩子的這種能力,放手讓孩子們去做,他們能創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不要壓抑了孩子,又苦了自己!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12

數學作爲開發人腦資源,培養創造力的主力學科,對課堂氛圍,學生集中精力,進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數學課的導入能以最少的話語,最少的時間,使學生進入數學王國,並且能承上啓下,溫故知新,激起學習慾望,又能聯繫以前知識,爲進入學習高潮作準備。

一、用懸念導入

在導入新課時,教者巧設懸念,精心設疑,創建“憤”、“緋”情境,使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望,能促使學生自覺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使情、知交融達到最佳的狀態。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321”,問學生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經過計算後,學生回答:“能!”接着老師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後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裏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着,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此時,掌握新知便成學生們最大的'願望。

二、巧用遷移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強,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巧用舊知導入新課,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時,老師先給同學們講一段“孫悟空分月餅”的西遊記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一位賣月餅的老爺爺,望着那香噴噴的月餅,孫悟空和豬八戒讒得直流口水。老爺爺說:“你們要吃月餅可以,我先得考考你們”。他拿出四個月餅,說:“四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兩人很快答出。然後又拿出兩個月餅平均分給兩人。最後他拿出一個月餅問:“一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悟空和八戒回答說:“半個”。那麼半個用一個數表示怎麼寫呢?這下便難住悟空和八戒。這裏利用學生們喜愛的西遊記故事,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向認識分數過渡,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真正做到“啓”而能“發”,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三、借用教具導入

兒童的世界是獨特的。教學伊始,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教具,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應用數學能力。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先出示紅領巾、五角星、學校的多邊形花池等實物圖,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來尋找角。在教學“比的意義”時,老師出示一面國旗,滿懷激情地說:“同學們,今年10月1日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週年。這是一面國旗,它的長是3分米,寬是2分米”。然後再引出比的意義。這裏,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師生共同營造出無比自豪的“愉悅”氛圍,同時,美麗的國旗也使學生受藝術美的薰陶。

當然,新課的導人方式還有很多,如講故事。猜謎語、做遊戲、聽音樂等。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一切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爲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願學、善學、樂學。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13

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學習科學課程,有利於國小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感受談一下。

一、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這意味着要爲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種子埋藏在土裏,只是具備了發芽的內部條件;只有當它感受了陽光的溫暖纔會發芽!

我們要做的就是使學生感受到——我是課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這對學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識、集體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爲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提問題的訓練,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動的起始階段。

2、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

3、教育學生在着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

4、注意蒐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的方法。

5、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組織好探究後期的小結,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

綜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點點體會,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們教學者必須重視國小科學教學。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14

當今時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經濟的迅猛增長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都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並進一步影響着我們的生活方式,使我們在切實感受到這種變化所帶來的舒適與便利的同時,也遭遇到隨之而來的尷尬。

對於國小科學學科的教學工作而言,也同樣面臨着這種兩難境地。比如對於“四季星空”系列的教學,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引導學生對星空進行長期觀察,通過他們的觀察最終獲得關於星空知識的第一手資料:星星等級的感知、星座的形狀與組成、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及變化規律等,有了這些資料作爲基礎,那麼再學習相關的知識自然也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但現實問題是,對處於我們這個小縣城的學生來說,觀察星空早已成爲一種遠逝的奢望。要保證觀察活動的順利進行,就需要找到一塊開闊地,需要遠離市區尋一方濃郁的夜色……這些地鄉村孩子看起來都是唾手可得的條件,對於寸土寸金並不斷擴張的小城而言,越來越顯得彌足珍貴了。因此,本來應該經常進行的觀察活動,對學生來說至多隻能是一次高貴的體驗,的確難以長時間堅持下去。且不說這樣的現實條件不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參與興趣,不利於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甚至連最基本的教學目標的實現也顯得力不從心。因此,這對於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教學《夏季星空》這節課,吳老師決定採用指導學生繪製星空圖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北斗星與北極星之間的位置關係及它們隨季節的變化情況。於是,也就面臨着這樣一個問題:北斗星的斗柄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展示在平面圖上,竟然出現這樣一種結果:左西右東,上南下北。這樣的現實,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結構“日常平面圖的方向是左西右東,上北下南”產生了矛盾,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兩種表示方法,都是在特定條件下的正確的表示方法。因此,作爲教師,我們應該儘量避免這種衝突的出現,也就是說,我們應在不輕易改變學生原有知識基礎的前提下,讓他們實現對新知識的順利理解,進而掌握。

遵照上述原則,通過討論,我們一致決定採用“模擬再現”的方式來突破所遇到的困難。具體做法是,授課教師不過分強調星空方位與學生頭腦中已建立起來的平面圖方位之間所存在的矛盾,以儘可能避免因此而造成學生學習新知的困難。具體做法是: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北斗星與北極星之間的位置關係,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畫出北斗星和北極星之後,再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將畫出來的圖形舉到各自的頭頂,形成自己的“一方小天空”。接着,老師再指導學生擺出春季時北斗星和北極星的位置,即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東方。最後,老師再指導學生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指示出與其他季節相對應的北斗星斗柄的方向。通過這樣的活動,淡化了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原有知識結構的衝突,重點突出了學生對斗柄方向與季節之間對應關係的理解與把握。當然,這樣的方法只是針對北天星空的方位而言,對於南天星空方位來說也同樣適用,學生也很容易得出:“上北下南,左東右西”的結論。

課堂上,吳老師按照大家的建議來引導同學們開展學習活動。果然,同學們理解起來比較輕鬆,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最後,她啓發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通過學習,同學們都已清楚了北斗星的斗柄方向與季節之間的對應關係了。另外,我們也應該知道‘斗轉星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在的節氣是‘春分’,也是春季中間的一個節氣,你們思考一下北斗星的斗柄現在應該指向哪裏?”

同學們略作思考,便或是果斷地用手指指,或是響亮地回答“東南”。

“謝謝同學們的回答!不過,要想得到更準確的結果以驗證自己的思考,最好的方法是堅持進行觀察,做一個當代的數星星的‘小張衡’。那麼,你一定能夠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

難題終於得以解決。回想起來,這樣的成功得益於我們科學組全體教師對同學們認知結構及認知特點的關注,得益於教研活動的深入進行。

國小教學優秀隨筆15

數學學習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的過程。正是這樣,數學課堂教學或是在創設情境、激活生活經驗中引入新課,或是在複習鋪墊、激活舊知中引入新知,以促進學生主動建構。凡是與舊知聯繫緊密、在舊知基礎上生長髮展的新知教學,都適宜通過複習鋪墊的形式引入新課。其關鍵是把握好複習鋪墊的度,既不可“密鋪細墊”將知識全“嚼爛了”再餵給學生,降低學生探索、思考、發現新知所應有的思維力度,也不可過於“粗放”,讓新舊知識之間仍然“高不可攀”,給學生的探索和思考留下難以跨越的“思維障礙”。在複習鋪墊時關鍵要把握好以下三個“度”:

一、把好時間長短之度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新授時間一般控制在前20分鐘內,這也是兒童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最佳時域。爲了確保學生能在這最佳時域內有儘可能多的時間探索新知,複習鋪墊所用的時間要儘可能的短,一般控制在3分鐘以內。複習鋪墊通常以口答或簡要的筆算後口答形式爲學習新知拋好“錨”,打好“樁”,架起認知橋樑,促進學生遷移,引導學生主動建構。

二、把好題量多少之度

複習鋪墊時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學生所學的知識全都“倒騰”出來。複習鋪墊的內容應該與學生所要學習的新知識有着最爲密切的聯繫,爲學生學習新知識所必備的“生長基點”。在複習鋪墊的題量上也應有所控制,過少則難以達到複習鋪墊的目的,過多則浪費了時間且易縮縛學生思維,關鍵是能恰到好處地激活新知“生長基點”。比如:特級教師徐斌老師在教學“9+幾”時,徐老師採用兒童喜歡的談話法導入新課:“小朋友,大家好!你們喜歡小動物嗎?看——小猴今天和我們一起學習數學呢!”接着,(出示小猴圖片)由小猴帶來了口算題進行復習鋪墊: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徐老師在學生口算後提問:“通過這些口算題,你發現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學生有的說都是10加幾的,有的說這些題目得數都是十幾。徐老師接着問:“計算這些題,你爲什麼這麼快?”學生一下子發現:都是10加幾,就能很快算出得數是十幾。看似簡單的口算課,徐老師抓住了計算教學的本質,通過談話法,直接引導學生口算、觀察、體驗,感知10加一個數比較簡便。從而,爲新課中幫助學生理解“湊十法”做好鋪墊。8道口算題加兩個問題不到3分鐘的時間已做好最佳的複習鋪墊!

三、把好思維難易之度

複習鋪墊的目的在於爲學生學習新知搭建平臺,喚醒學生的數學思維,創設“最近發展區”,促進學生遷移,引導學生主動建構。因此,複習鋪墊時習題或問題的.難度要適中,既要切中知識的邏輯起點,也要通過複習鋪墊準確切入全班學生的學習起點,創設出最佳思維情境,使學生產生“憤”、“悱”的求知心理,讓學生能“跳一跳,摘果子。”既有思維的挑戰性,又能品嚐探索成功的喜悅。還以特級教師徐斌老師教學“9+幾”爲例:在複習鋪墊時,徐老師並沒有亦步亦趨地先複習把一個數分成1和幾,而是通過8道口算題並輔以富有啓發性的提問:“通過這些口算題,你發現有什麼共同的地方?”“計算這些題,你爲什麼這麼快?”當學生髮現“10加幾都得十幾的”規律後,徐老師直接出示例題“9+4”,並引導學生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這樣的複習鋪墊可謂“切中要害”——既激活知識“生長基點”,又激活學生的思維,彰顯數學課堂的思維活力。

總之,複習鋪墊之“度”既要關注知識體系的邏輯起點,也要關注班級學生學習的認知起點。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現實表現,靈活調控,有效鋪墊,讓複習鋪墊到位而不越位,真正發揮複習鋪墊的激活舊知、啓迪思維、促進遷移、引導建構之功效,順利實現認知結構的同化或順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okor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