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冬至的風俗有哪些

冬至的風俗有哪些

冬至的風俗有哪些,冬至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而且對於冬至這個詞,人們應該不是特別的陌生,因爲冬至的到來基本上也就意味着冬天的到來。以下分享冬至的風俗有哪些。

冬至的風俗有哪些1

冬至的習俗有:祭祀,祈福,吃水餃,九九消寒,吃湯圓,吃麻餈等等。

冬至簡介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

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爲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冬至也是太陽直射點北返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迴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冬至來源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 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冬至的風俗有哪些
  

人們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 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 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各地飲食

清代北京及蘇杭等地注重冬節,所謂“肥冬瘦年”,即寧願過年時節儉,也不能在冬至虛度之意。民間或用各種食物互贈,叫“冬至盤”,並互相慶賀,叫作拜冬。至今,江浙、閩臺、兩廣民間仍盛行過冬至節,在此節祭祖、吃糯米制品以及聚宴等,其中有不少很有意思的飲食活動。

如江浙一帶多吃冬至肉、冬至魚及雞鴨。冬至肉是用豬肉和醬油煮燒熟的,相傳吃了能身體壯健。冬至魚是把魚分食後留下頭尾,用碗盛着放在米桶內,叫“吃剩有餘”,取食物豐足之意。這和除夕夜吃魚,寓意“年年有餘”相似。

北方一些地區如北京、天津,冬至夜吃餃子或餛飩。諺語云:“冬至餛飩夏至面。”民間傳說是爲了紀念河南名醫張仲景。他在冬至日開設舍藥棚,用羊肉與藥物包入麪皮中,製成耳朵狀的“嬌耳”,給人們治療凍爛的耳朵。

冬至的風俗有哪些 第2張
  

後人在冬至日包餃子吃以作紀念,相傳這樣一來耳朵就不會凍掉了。其實冬至吃餛飩應追溯到古代的祭祀食物、南北朝時的偃月形餛飩等,與張仲景可能沒什麼關係。

在閩臺及兩廣的部分地區,則有搓丸之俗。以糯米粉拌水揉成團,搓成實心或加餡料的圓子,入水煮熟,祭祀先人,叫作冬至圓,也和元宵一樣,寓有祈盼家庭團圓、諸事美滿之意。

相傳,冬至圓原是閩南一位老媽媽因思念在他鄉謀生的兒子,淚水滴入碗中滾成的,後來人們相沿成俗。有的人家如有親人在外的,要在聚宴席上空位前擺上冬至圓,以示團聚。或曬乾圓子,留待回家之日補吃。

冬至的風俗有哪些2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賀冬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祈福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

吃餃子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相傳醫聖張仲景他告老還鄉回到南陽時,正值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南陽鄉親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

冬至的風俗有哪些 第3張
  

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餃子這種習俗。

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湯圓

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這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的風俗有哪些 第4張
  

南方地區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的風俗有哪些3

冬至節氣來歷

冬至又稱爲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爲一候,三候十五日爲一節或一氣,在一年裏又分爲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爲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曆的節氣來選定吉課。

而所謂的農曆則爲陽曆與陰曆的結合,陽曆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週期分爲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爲一個月。),陰曆乃爲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週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的其中一個,因爲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爲「活節」。在冬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臺灣,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迴歸線 (又稱爲冬至線)上,使得臺灣處於冬季的季節,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臺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

冬至的風俗有哪些 第5張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爲周曆的正月爲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

就因曆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曆曆法,認爲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纔有吃圓仔後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爲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曆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纔對。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標籤: 冬至 風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4jv9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