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吳晗人品到底如何

吳晗人品到底如何

太過偏執,急功近利,不懂政治卻走上了仕途。

吳晗人品到底如何1

吳晗人品如何,爲何評價他爲兩截人,他慘死後錢鍾書說出了答案。

吳晗,原名吳春晗,1909年出生於浙江義烏,從小酷愛歷史,12歲時到金華求學。

吳晗的前半生可以說十分的光彩,他博覽羣書,刻苦鑽研,思想進步,爲人厚道。

1925年,吳晗迎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不幸,吳家家道中落,爲了養家餬口,他無奈地放棄了學業,做了一名國小教師。

心高氣傲的他不甘心一輩子碌碌無爲,1927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然而剛剛讀了一年,該校突然停辦,幸運的是他一年後來到上海,又考入了中國公學。

吳晗會寫文章,精通明史,但數學不行,他在報考北大的時候,數學爲零分。

按照當時大學的規定,凡是考試科目有不及格者,一律不得錄取。

眼看吳晗無緣北大夢,幸好胡適珍惜人才,極力推薦保舉,吳晗順利地進入了清華大學。

因爲吳晗家境不好,胡適對他特別上心,主動幫他聯繫了勤工儉學,改善他的生活;而吳晗也視胡適爲恩師,兩人相處的非常融洽。

吳晗人品到底如何
  

1930年,吳晗整理《佛國記》遇到了困難,他第一時間想到了胡適,他寫信給恩師:“我知道您很忙,但除了您我再也想不出還有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收到信的胡適義不容辭,給了吳晗許多幫助。

抗戰全面爆發後,吳晗作爲熱血青年自然悲憤難平,他帶着體弱的妻子袁震離開了北平,去了大後方。

1937年,吳晗應西南聯大之邀前往雲南,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中繼續自己對明史的研究。

國難當頭,山河破碎,政府腐敗,無以爲繼……

好友張蔭麟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吳晗的思想開始轉變,在妻子袁震的影響下,他徹底向左了。

1943年7月,吳晗正式加入民盟,書生不擅長政治,但他非要摻和政治,這是他人生厄運的開始。

從前的史學家變成了社會活動家,吳晗四處奔走,積極宣傳反蔣抗日,言論越來越激烈,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寫過一本像樣的史學著作。

抗戰勝利後,袁震得了重病,急需赴上海治療,可吳晗沒有錢,他只能求助於民盟的羅隆基。

羅隆基幫助吳晗籌到了路費,袁震因此轉危爲安。

應該說,胡適與羅隆基都對吳晗有恩,前者幫他完成學業,教他做人;後者解他燃眉之急,助他一臂之力。

可是,吳晗又是怎麼報答他的恩人呢?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吳晗的.人生翻開了新的一頁,他學而優則仕,覺面今是而昨非,他忘了自己的恩師,也揮手告別了往日的朋友。

建國後,吳晗擔任北京副市長,隨後主持了明十三陵的發掘工作,由於當時的技術落後,發掘工作毫無意義,反而損壞了很多文物。

在此期間,吳晗表現地十分積極,上頭轉達什麼,他便支持什麼。

批判胡適時,吳晗對外宣稱:“胡適之做過我的老師,沒給過我什麼,我之有些知識,主要是靠自學。”

胡適對吳晗有再造之恩,吳晗卻翻臉不認賬,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自學。

好友沈從文落難,在博物館掃地時,巧遇吳晗,他想與其握手,但吳晗爲了劃清界限,視而不見。

反右運動時,吳晗對着羅隆基破口大罵,似乎早就忘了當年的資助之恩。

書生變成了政客,該忘的早忘了。

吳晗人品到底如何 第2張
  

拆北京城牆時,吳晗十分配和,指責林徽因保守,不合時宜。

林徽因氣極了,她帶着悲憤離開了人世。

吳晗管不了這麼多,他志得意滿,一帆風順。

只不過,世事無常,吳晗沒想到自己也會有倒黴的一天。

1965年,姚文元在報上發表文章,指責吳晗寫的京劇《海瑞罷官》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於是乎,昔日清白的吳晗被扣上了“叛徒,特務”等罪名。

1968年的特殊時期,吳晗全家遭到了滅頂之災,他先被遊街,再被關押,臨死前大吐鮮血,頭髮全被拔光,連骨灰都下落不明,而他的妻子袁震則早在幾個月前就被迫害致死。

據說,吳晗在臨死前拼命地爲自己辯解,但沒人願意相信他的話,他終於知道了什麼叫百口莫辯,什麼叫生不如死。

悲劇還沒有結束,他的養女吳小彥因爲難以忍受外界的風雨,在22歲的時候含恨自盡,一家四口人只剩下了養子吳樟。

《海瑞罷官》是樁冤案,可吳晗死得冤嗎?

1990年,在一次文學家的聚會上,大家談起了吳晗的事蹟,一向做學問的錢鍾書不緊不慢地說道:“57年那會他整別人也挺狠。”

是啊,你整別人時爲什麼不去想想別人可憐呢?

胡適遠走他鄉前,感嘆道:“吳晗可惜啊,他走錯了路。”

吳晗的確走錯了路,他從政後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拋卻了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背上了欺師滅祖、忘恩負義的名號,實在讓人同情不起來。

每個人都生活在時代的車輪下,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但無論如何,人都不能忘本,滴水之恩 ,當涌泉相報,你縱然無能爲力,也不能爲了升職丟了道義。

吳晗不是壞人,他的主要問題在於太過偏執,急功近利,不懂政治卻走上了仕途,成了後世眼中的“兩截人”。

吳晗人品到底如何2

在史學界有較大影響的文章。1934年吳晗畢業留校任教,開設明史和明代社會等課目,影響直追陳寅恪、張蔭麟這些史學大家。

吳晗年輕時的一個重要史學成績是關於“建州史”的研究。建州乃女真族先祖之地,努爾哈赤入關並建清王朝後,竭力否認建州曾在明朝管轄之內,並在清修《明史》中對過往歷史進行篡改、僞造和歪曲。正如魯迅指出的那樣:“現在不說別的,但看雍正,乾隆兩朝對於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震驚。

吳晗人品到底如何 第3張
  

全毀,抽毀,刪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篡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爲一代盛事的,但他們不但搞亂了古書的格式,還篡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於內廷,還頒之於文風頗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裏面,也曾經有過很多很有些骨氣的人。”中國的歷史就是這樣被一頁一頁撕毀的。

最終考據結果表明,早在明朝就設有“建州衛”,女真族長期隸屬明政府,是中華民族中一員。通過這段研究,吳晗的史學觀念發生了變化,正如他在主編《益世報》史學專刊時表達的那樣,一、但論是非,不論異同;二、求真;三、重視“一向不被人們所重視的正史以外的若干記載”;四、“史學是屬於社會的民衆的'”。

這表明吳晗對官修歷史產生了嚴重質疑,他在《史學》一週年的致辭中寫道:“我們認爲帝王英雄的傳記時代已經過去了,理想中的新史乃社會的、民衆的。”

標籤: 吳晗 人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7jkw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