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國小教學隨筆(精選15篇)

國小教學隨筆(精選15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沒少接觸或者看到經典的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爲了讓大家在寫隨筆的時候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國小教學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教學隨筆(精選15篇)

國小教學隨筆1

一、練習形式要多樣,保持運動興趣。

練習是學生各種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優化練習設計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一環。單一的練習乏味,使學生厭學,因此,練習設計要儘量做到多樣化、趣味化,在做投擲壘球練習時,我設計了一個“戰鬥”遊戲,利用壘球做“手榴彈”讓學生對準目標,奮勇殲敵,訓練結束後比“戰績”,學生在這種“戰鬥”情境中,始終保持高昂的情緒,既寓教於樂,又發展了學生的投擲能力。教師則恰當點撥,在這種歡樂有趣的練習氛圍中,教學活動輕鬆愉快,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愛好得到了發展,興趣得到了培養。

二、教學方法要多樣化,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

教學方法要多樣化。低年級的學生就是好動,愛新鮮,厭煩過多的重複練習。因此,教學方法和練習手段要多變,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推遲疲勞的.出現。如走步練習比較枯燥,可採用拍手走、兩臂加動作的走、前腳掌着地的走、聽音樂走等多種形式,來完成走步的教學任務。

新課標指出:“學校體育是快樂體育的基礎,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鍊的前提;讓教學“活起來”,讓教學“生動起來”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本質。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更新,都十分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和愛好,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爲今後的體能發展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國小教學隨筆2

如今,我如願以償的站在了講臺上,成爲了一名國小英語教師。如何在現在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學好英語這門語言,教育教學中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去深思,去探索。通過幾個月的工作實踐,我認識到,國小英語教學不應該只滿足於對單詞、句型的概念化解釋和程序化分析,那樣只會使教學內容平淡、課堂氣氛沉悶,使學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來,使他們原有的興趣和信心很快喪失殆盡。那麼,怎樣才能做好國小英語的教學工作呢?以下是我教學過程中的幾點體會和心得:

一、勇創雙語教學特色,營造英語氛圍

1、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少地說漢語,而是以英語爲主體,利用手勢、眼神、動作、音調等輔助手段來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並且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各種情景對話,通過直接的語言交流來幫助學生建立語感。通過這種方式組織教學,能增加學生的語言實踐機會,營造語言氛圍,培養學生直接用英語思維、表達的習慣。

2、英語作爲一種語言,其教學應該融入一定的情境之中。可通過課堂表演來創造一定的語言環境,給孩子營造一方自由發展、自由發揮的天地;並且可爲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給每位學生自我表現和自我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3、鼓勵學生通過參與體驗、實踐、合作、探索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要求學生在學校見到老師、同學,用英語打招呼;在英語課堂,儘可能用英語進行交流;在課外,也要鼓勵孩子們儘可能使用英語。把英語教學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讓學習成爲生活的一部分,讓生活成爲學習的延續。

4、反饋信息、即時鞏固。 英語的聽、說訓練一定要做到反饋及時。在教學中,學生對剛學的內容記憶猶新,印象深刻,但若不及時鞏固,不僅會很快遺忘,而且會使學生在聽、說中的錯誤與偏差得不到及時糾正,以至形成錯誤的思維定勢和語言習慣。

二、關注學生情感,創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1、尊重每個學生,鼓勵他們積極嘗試,及時發現他們的進步並給予相應的表揚,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2、創設各種合作學習活動,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成功、合作發展。

3、關注後進生和性格內向的學生,儘可能爲他們提供正確表現自我的.機會,讓每一次小小的突破成爲他們進步的基石。

4、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經常和學生一起交流和探索,瞭解學生所想所需,做到教學相長。

三、加強學習方法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1、積極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2、結合語言情境,讓學生通過實踐和運用來深化學習。

3、進行自我評價,根據各自的不同狀況進行查漏補缺。

四、實行激勵評價,使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

1、注重教師的客觀性評價,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給予及時的肯定和激勵。

2、重視學生的主觀性評價,讓學生通過分析,通過比較,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

國小英語教學的目標是要通過聽、說、讀、寫訓練,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正確使用英語,並具備一定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這一主線貫穿整個教學的全過程。其中,聽、說訓練尤爲重要,訓練的途徑也是多樣化的。兒童學習外語的方式、內容與成年人應該有所不同。他們喜歡玩,喜歡唱歌、畫畫,喜歡錶演和遊戲;他們喜歡動手操作,喜歡探究和想象。所以,英語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和性格特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並且在教學過程中要聯繫實際,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反思,這樣才能在教育教學中不斷進步和完善。

國小教學隨筆3

好動是小孩子的天性,以多年的體育課堂教學經驗,自認爲帶一年級的體育教學應該能綽綽有餘,對剛入學一年級新生的課堂紀律的要求不能太高,學生上課時有些小吵小鬧也無可厚非,反而能營造出一種熱鬧、活躍的課堂氛圍。可是經過這幾周的觀察,我發現體育課堂上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狀況。

很多時候上課前跟學生講好的一些要求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學生只能聽一會兒,一走、一動、或者一到操場上就全變味了,比如在教室集合排隊的時候我要求腳併攏、手貼緊、嘴閉緊。走的時候要眼看前方,緊跟隊伍、不能碰到別的同學、不能講話等。很多同學做的都很不錯,可是等帶他們去操場路上的時候就亂了,隊形散了,跟不上隊的,說話的,和別的同學玩耍的,搞的經常有學生在打“小報告”。老師:他推我,老師:他踢我等等。這些問題經常讓我哭笑不得,有的時候從教室到操場的路上我甚至需要走走停停,整好幾次隊伍。一節課的時間只有四十分鐘,我在集合整隊的時間就用去了四分之一有些班級甚至更多。那麼還有多少時間讓我用來進行其他內容呢!

七八歲的.小孩子的注意力也很難長時間的集中,如果在紀律方面浪費的時間太多,那麼在教學環節就會有大量的重複的練習,學生肯定會產生厭煩的情緒,時間久了孩子們還會喜歡體育課嗎?還會喜歡體育運動麼?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開始思考自己應該如何對課堂紀律進行管理。

俗話說:“要上好一節課,不是看你老師怎樣表演,而是看老師的課堂管理和學生的配合”。老師的寬容是育人的前題,教師要用一顆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的心去融洽師生關係。其次,教師對學生要熱情教誨,以情感人。在教學中,教師要融入到學生當中,和學生一起做練習、一起玩遊戲,成爲他們中的一員,而不是做個旁觀者。要用語言,用行動,去引導、去講解、去溝通,關注他們的點滴進步,堅持不懈的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尤其是體育課的習慣教育,如集合時要求快、靜、齊;報數時要求聲音洪亮,快速連續。用寬容的心走進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

國小教學隨筆4

星期一早上,我走進教室,一名組長跑來告訴我:小南作業沒交。我立即叫小南過來,詢問原因。他說:“我的作業早晨進來不知被誰擦掉了?”我一聽,火冒三丈,誰這麼壞,竟敢做這種事?我一定要把他揪出來。我忍住火說:“你把作業本拿來給我看。”他走下去,翻出一本本子說:“就是這一本。”我一看,本子上乾乾淨淨,哪有什麼擦掉的痕跡。我生氣地說:“怎麼回事?”他接過本子,一臉無辜地看着我,說:“老師,我真的做的,本子可能掉了一頁。”我這時懷疑他說的話了,立即數了數本子的頁數,一頁也沒缺,我提高了嗓音說:“你說謊,本子14頁,一頁也沒少,是不是作業沒做?”他帶着哭腔說:“老師,請你相信我,我真的做的,也許本子落在家裏了,我明天帶來。”換作其他同學,我會打電話給他父母,證實一下,或叫他們送來。可是小南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在家,從小由奶奶帶着,而奶奶對孫子非常寵愛,每次都相信孩子所說的話。看着他那無邪的眼神,我換了一種口氣說:“那你今天先把回家作業補出來,明天一早把找到的作業交給我。”他點點頭,我希望他說的是真的。

第二天一早,我一踏進教室,就問他要作業,他說回家忘記找了,並保證明天一定交到我手裏。看着他一臉誠懇的樣子,我就再相信他一次吧。我說:“那你今天一回家就找,千萬別忘記,如果再這樣,老師就不相信你了。”他一個勁地點頭。放學前,我特意叮囑了一遍,但願他沒撒謊。

今天早上,我一走進教室,他就揚起一本作業本,跑上來說:“老師,作業本找到了。”我一看,正是週日的默寫和抄寫作業,我將信將疑:“真的是你星期天做的?”他很肯定地回答:“是的。”我心生一計,嚴肅地說:“你說謊,我一眼就能看出作業本上的字不是週日寫的,是不是昨晚補出來的?”他脫口而出:“不是的,是今天早晨做的。”“你終於說實話了,現在告訴我,星期天的作業有沒有做?”“沒做,老師,我也是迫不得已呀,怕被你批評。”他哭着說。“你以爲你撒了謊,老師就查不出來了嗎?就不會批評你了?”我生氣地說。“老師,我以後再也不撒謊了,如果再這樣,你馬上拉我到校長室開除。”他舉起右手,信誓旦旦地說。我又氣又好笑,“你以前是不是經常撒謊?”“不是的,我以前偶爾撒撒謊。”你看,多會用詞呀:“迫不得已”、“偶爾”,真是說謊話不打草稿。我嚴肅地批評了他,給他講了“狼來了”的故事,讓他明確說謊的害處,他保證以後再也不說謊了。

國小教學隨筆5

前不久參加一所學校的校際交流活動,聽了一位老師上的三年級《面積和麪積單位》。課一開始,通過一番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了面積的概念,接下來引導學生理解面積單位,教師通過看、比、摸、想等方法,讓學生對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了一些認識後,接着進行聯繫生活,在具體運用時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鏡頭1】

師:大家猜猜黑板有多大?

生1:2平方米。

生2:4平方米。

生3:……

師:到底有多大呢?我們來量一量。

教師拿出一把米尺,準備量黑板的長度。因爲教師已在黑板的右上角畫了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此時,我發現老師遲疑一下,可能是感到一個人米尺不太好拿,再加上如果有學生參與可能更能體現量的真實性。因而,邀請了一名同學上黑板來幫老師。

接下來,教師與學生合作,老師帶着學生沿着原來黑板上所畫的正方形最下面一條邊,量一次問學生一次。

師:幾個了。

生:1個

再量一次,又問。

師:幾個了,

生:兩個。

師生合作從黑板的最右一直量到最左邊,用米尺量了三次。此時,老師告訴學生。

師:黑板大約有3平方米。

下面的學生沒有一個提出疑義,師生均認同這種量面積的方法。

【鏡頭2】

師:大家現在猜測一下你的課桌有多大?再量一量,課桌的面積到底有多大。

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絕大部分學生馬上拿出的直尺,用尺沿着課桌的長邊一路量下去,很快有學生說面積是幾釐米。

【思考】

用米尺能直接量出面積嗎?肯定是不能。其實,這位老師也不是想用米尺來量黑板的面積,而是想借助畫在黑板上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來測量黑板的'面積,但黑板上的正方形不能拿着去量,只好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是幾米,從而推導出黑板有幾個1平方米。

然而,這些想法都存在於教師的頭腦中,學生無法感知,教師在活動之初也沒有進行必要的解釋與說明,老師爲了急於得出結論,而忽視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交待環節,從而讓學生誤以爲可以用直尺量面積,出現了練習中許多直尺量課桌面積的現象。

爲什麼教師在教學中會出現這種教學行爲呢?

首先,教師沒有站在兒童的角度,用兒童的眼光來考慮問題。一些對於成人來說很容易理解的事情與道理,在孩子看來往往是不可理喻的。正是我們成人能把量的過程中的一米看成量出了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而在學生的眼中,你只是用米尺量了一米長的線段,他們根本沒有與原黑板上的正方形建立起相對應的關係。從而,讓他們錯誤地理解用尺能量出面積的大小。

其次,學生沒有1平方米大小的清晰表象。教師在教學1平方釐米時,出示了1平方釐米的小紙片,學生能真實的感受到大小;在教學1平方分米時也是用1平方分米的紙片進行的,學生也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而在教學1平方米時,教師只是在黑板右上角畫了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雖然也直觀,但與學生有距離,學生的感知一定是模糊的,形成的1平方米的表象自然兩樣也是模糊的。此時,你用米尺來量面積,反而容易讓他們把米尺與1平方米之間建立起聯繫。

再次,教師的心中沒有把學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課堂教學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爲根本目的,不是爲了完成教學任務,或實現某種教學目的而進行。正因爲有這樣原因,課堂不是老師的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是師生共同演繹生命成長曆程的舞臺。然而,老師在教學中只考慮到怎樣實現自己的教學設想,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感受,這樣的結果就是老師只照自己的想法走,學生只能跟着老師跑,跑對了路還好,一旦跑岔了道,就會出現用尺量面積的問題了。

國小教學隨筆6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學校、學生的適應性。這不只是一個單一的課程管理體制的變化,也是學校職責和功能的一次變遷。學校擁有一定的課程決策權和選擇權,學校享有開發課程的權利。承擔開發課程的義務。爲此,在保證課程的基礎性和統一性的前提下,開發校本課程,既是新課程改革賦予學校的使命,也是學校形成辦學特色,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課本課程的開發使課程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參與性和開放性。

一、校本課程開發理念

理念是實踐和行動的指南。學校、教師或教師羣體在開發校本課程時應凸現下列基本理念:

課程現:課程是教育情景與教師、學生互動的過程與結果,具有生成性。

學生觀:學生不僅有個別差異,也有主動建構學習的能力,課程因學生需要進行調整。

教師觀:教師是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和實施者,教師有主動詮釋課程、開發課程的能力。

二、校本課程開發原則

校本課程開發應有利於國家、地方課程的實施和創生,有利於學校、教師和學生怕發展。具體概括爲:

1、執行與開發。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文件,確保課程計劃與課程標準的嚴肅性;結合學校實際,優化課程結構,合理開發校本課程,增強課程的適應性和開放性。

2、利用與開發: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廣泛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合理組織教學內容,有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並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同時,積極開發各種素材資源。如組織訪談,對話活動,實行各種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

3、發展與開發:課程開發應立足於發展,以發展爲本。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研究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靈活安排的課程,給學生以充分的自主選擇權。不能爲開發而開發,開發校本課程要凸現辦學特色,滿足學校教師、學生髮展需求。

三、校本課程開發時空

校本課程,顧名思義,即以學校爲基礎或基地開發的課程。設計課程最適宜的空間,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地方——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者可以是學校中的部分教師、全體教師,或者學校與其他機構的合作。

新課程實行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實行課程決策的分享。國家制定嚴密的課程計劃,地方執行,同時,在課時安排上留出一部分時間,給學校自主設計課程,着重解決滿足學生、學校和地方的需要問題,即解決“儘可能滿足每一個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的問題。

四、校本課程開發目標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十分嚴肅的`事情,爲保證課程開發質量,必須確定開發目標,明確指向。校本課程開發目標可從三個方面來思考:l、國家課程目標的落實。校本課程要與國家課程保持高度一致,並視其爲國家課程目標在一些方面的具體化和明朗化。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利於國家課程目標的豐富和拓展。2.凸現學校辦學特色。學校有良己辦學的個性理念,教師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學生有自己個性化,學習方式。校本課程要突出特色,彰顯個性。3、學生髮展的個性差異性。校本課程必須直接指向本校學生髮展中的個性、特長、興趣和發展中的不足、缺陷,校本課程要爲學生提供充分的發展時空。

五、校本課程開發的特點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爲基地開發的課程。從開發目標、開發主體,到課程資源的利用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具有創生性、自主性和適應性。

創生性:新課程倡導一種課程共建文化。教師在實施國家課程過程中,在教育情境中師生交往互動中能生成課程。如對課程內容的重組、調換、再加工等。

自主性: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別於驗證性國家課程的實施。國家課程強調落實前提下的完善,而校本課程開發可以自主選擇目標、自主選擇開發方法、自主選擇開發課程內容,如心靈藝術教育、少年軍校、書法藝術等。課程實施和管理都有濃厚的極具個性的校域文化色彩。

適應性:校本課程,凸現的是學校辦學特色,師生髮展需求;整合的是各具特色的學校課程資源。因此,校本課程建設要立足於解決學校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課程目標要貼近教師學生“最近發展區”,課程內容要貼近師生生活實際。

校本課程開發是教育迎接新世紀挑戰的一種迴應,是貫徹落實中央《決定》,實施素質教育列學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學校充分發展辦學優勢和特色,積極參與國家創新工程,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促使學生和諧發展,繼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培養和造就“創造新世紀的人’的一項基本建設。目標指向明確,內容多樣,使學生在掌握國家課程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在衆多的課程的選擇中得到個性發展的補償,在選擇中培養學生的信息採集和加工的能力,學會學習,學會生存,更好地認識學習的價值,塑造健全的人格。

國小教學隨筆7

一、“感”鳥

首先從大的方面讓學生了解鳥與人類的關係,此環節中我出示多媒體課件,體現出鳥——人類——大自然之間的聯繫。其次以放影片方式展示不同種類的鳥讓學生認識、掌握鳥的外形特徵,如橢圓的身體、長長的尾巴、漂亮的羽毛等等,爲下一步製作做好鋪墊。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畫面深深感受了鳥。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對鳥有了人性化的認識,鳥是人類的朋友,它也有人類樣式的生活和情感。通過感鳥也對鳥的結構、特點也有了整體的瞭解。

二、“談”鳥

感悟之餘就是運用什麼方法、什麼材料去表現鳥,教師這一步可以先出示自己製作好的紙筒,請同學討論用老師手中的紙筒怎樣製作出一隻漂亮的小鳥,學生自由發言,通過交流學生不難總結出,剪、刻、折、裝飾的技法就能很快的完成一隻小鳥。鳥是人類的朋友,是森林的保護神,你準備怎樣體現鳥是人類的朋友呢?小組討論,全班進行交流,通過談論學生都有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如有的學生說我可以做一隻能揹着書包踏着滑板車的小鳥,這樣小鳥就和我一樣,天天上學、放學,我們就可以成爲好夥伴了;有的學生說我要做一隻頭戴軍帽手拿寶劍和盾牌的小鳥給他起名叫森林小衛士,這樣他就可以維護生態平衡,保護我們美麗的大自然了;還有的學生說我要做一隻手拿小花傘身穿漂亮衣服在林中漫步的小鳥。通過談鳥打開了學生的設計思路,爲下一步的製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做”鳥

感鳥、談鳥最終還是要把自己的想法變爲現實,那就要動手製作。在本課中對於製作我採用的是小組合作的形式,教師可用多媒體簡單展示紙筒小鳥的製作步驟,如捲筒、剪尾巴、翅膀、眼睛等,接下來組員討論確定自己的製作主題,組長分工,組員齊努力完成自己的美術作品。在學生製作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學生製作的一些好的想法介紹給大家,如有的同學想到了要給小鳥製作一個漂亮的.環境、有的同學能聯繫以前所學的小傘知識,給小鳥撐起一把漂亮的小花傘等等,通過教師語言的點撥,又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間。

四、“說”鳥

通過次環節,旨在讓學生解說自己的創作意圖及製作技巧和技法,讓全班學生通過交流共同提高。讓每個小組選一名組員對本組作品進行解說,如有的小組爲自己的作品寫了這樣的解說詞:在茂密的森林裏,蟲害氾濫,我們小組製作的是一隻手拿紅纓槍,頭戴皇冠,身穿鎧甲,拖着長長尾巴的森林衛士,在色彩方面我們選了紅黃綠作爲主色調,使作品更醒目,豔麗,特別是他那用紅黃綠製作的大尾巴,除了有灑脫、輕盈的美感外可以當作裝載物品的工具,可以把殺死的害蟲帶回家給小鳥吃。通過自己的解說讓更多的學生了解作品除了美觀以外的更深刻的作品內涵。

五、“評”鳥

評價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意識及語言組織能力的最好方法,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靈丹妙藥,爲了更好的幫助學生參與評價,我特意設計了最佳創意獎、最佳色彩搭配獎、最佳合作獎、最佳發言獎、最佳提問之以獎等。要求全班7個小組都能積極針對作品從優點和不足兩方面發表自己的意見,此環節學生們進行得可謂緊張激烈,如有的同學在評價森林小衛士時說:這件作品想法很好,把小鳥比喻座小衛士,拿着紅纓槍保護着美麗的大自然,作品很醒目,但色彩感覺太豔麗,如果是小衛士色彩應該在莊重些會更好,作品在製作上還應該更精細寫這樣就更完美了。就這樣在學生的你一言我一語中評出了最佳創意獎是“森林小衛士”、“T形臺上”由於色彩搭配精美製作細膩包攬了最佳色彩搭配獎和最佳合作獎。這就是美術課充滿激情與挑戰,充滿自由與歡樂的美術課。

六、觀鳥

帶領學生手持作品,走出教室,把製作的小鳥放在樹杈上,一起觀賞。時不時還飛來幾隻真的小鳥,有學生開玩笑說:“嚇壞它們了,什麼鳥這麼漂亮啊!”同學們都開心地笑了。看着他們愉快的表情,作爲老師還有什麼奢求的呢!

以上是我在上課中的點滴體會,在授課過程中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撰此文旨拋磚引玉,希望各位在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多提寶貴意見。

國小教學隨筆8

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纔會使這個世界如此精彩。”是的有個性的人,無疑是有人格魅力的。一直以來我對這句話很是贊同,我也自認爲在教育孩子時讓他們能發揮自己的個性這方面是表現得很突出的。可在一次語文課堂上,卻發現原來自己的教學思維仍然是那麼的'循規蹈矩。

按這種教學設計實施教學而出現的問題:課上實施過程描述,記錄結果。

正當我準備讓大家好好品讀孔子的爲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時,我突然聽到前排的一個學生在小聲嘀咕着:“我覺得他這樣做不好”。聽到這種評論我震驚了一下:他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他是不是故意搗亂。我走到這位同學身邊,輕聲地問他:“能把你剛纔的話再說一遍嗎?”這位同學平時膽子比較小,他可能覺得自己說錯話了,望着我不敢開口。我當時也以爲他是隨口說說,又怕耽誤課堂上的時間,就沒有繼續追問下去。原本認爲這是在課堂上出現的極平常的事情,所以一直也沒有放在心上。沒想到第二天我在批改作業時,他的一則日記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我們上了《孔子拜師》這一課,課文裏說孔子爲了求學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用了幾個月步行找到老子,老師說我們要學習他這種艱苦學習的精神,可我覺得,孔子爲什麼要步行浪費那麼多的時間,他這麼好學,完全可以坐馬車快點找到老師,這樣爭取了時間,不是可以學得更多嗎?何等獨特的見解啊!

國小教學隨筆9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焦村中心學校 王章蓮

[習題]:

1、教材上有這樣一道習題:一個包裝盒,從裏面量長是28釐米,寬20釐米,體積是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裝長25釐米,寬16釐米,高18釐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裝得下?

[分析]:大部分學生都有這樣的思維定勢:與體積有關的問題只要算出它們的體積就行了,因此大部分學生可能會根據體積的關係來考慮。

師:你們認爲怎麼判斷是否可以裝得下?

生:應該比它們的體積。

生:只要包裝盒的體積比玻璃器皿的體積大,就能裝得下。

生:先算出玻璃器皿的體積:25*16*18=7200立方厘米,再和包裝盒的體積進行比較,11。76立方分米=11760立方厘米,包裝盒的體積大於玻璃器皿的體積能裝得下。

[分析]:

教材上爲學生提供的問題正好可以用體積的關係來進行判斷,但在很多情況下,依靠這種關係進行判斷卻無法得到正確的結果,如何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呢?針對學生思維出現的障礙,我又出示了以下題目:

[習題]:

2、一個長方體紙盒,長、寬、高分別是7釐米、5釐米、4釐米,它能否裝得下一個棱長是5釐米的玻璃器皿?

由於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很多學生馬上想到了比較兩個物體的體積,並列出了算式,得出能裝得下的結論。真得能裝得下嗎?我又將問題拋給了學生。

生:能裝得下,因爲紙盒的體積比玻璃器皿的體積大。

生:裝不下,紙盒的高好像不夠長。

生:裝不下,玻璃器皿的高有5釐米,而紙盒的高只有4釐米。

師:紙盒的體積不是比玻璃器皿的體積大嗎?

生:體積大不一定就能裝得下。

生:只比體積還不行,還要看它們的長、寬、高。

生:只要紙盒的長、寬、高比玻璃器皿的長就裝得下。

生:一樣長也行。

生:這道題不用計算,只要比一比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就知道裝不下了。

師:看來,判斷一個紙盒能否裝得下,不能只看體積喲!那第一題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

生:比兩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生:先算出紙盒的高,再進行比較。

生:先用紙盒的體積除以它們的底面積,算出高是21釐米,紙盒的長寬高都比玻璃器皿的長寬高要大,所以裝得下。

[分析]:

經過一正一反兩道題的判斷,學生的思維受到了衝擊,原有的認識有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少學生已經認識到不能完全根據兩個物體的體積進行判斷,還要根據它們長、寬、高的關係進行判斷。但學生現在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如何讓學生比較深入的把握這類問題的'本質呢?我又拋出了另一道題:

[習題]:

3、一個長方體紙盒,長、寬、高分別是6釐米、4釐米、5釐米,如果將棱長是2釐米的小禮盒將裝進去,最多能裝多少個?

生:大體積除以小體積,正好可以裝15個。

生:應該裝不下這麼多,高不夠長。

生:不能只看體積,還要看高的長度。

生:高的長度只能裝兩個,所以高只能看成4釐米。這樣就是6*4*4=96,只能裝12個。

生:還可以這樣看,長能放3個,寬能放2個,最下面一層就可以放6個,高只能放2層,最多隻能裝12個。

[分析]:

碰到類似的問題,學生不由的想到用大體積除以小體積,通常情況下,用這樣的方法完全可以解決問題,但只能限於長、寬、高都附合條件的狀態,大部分情況下,這樣的方法是行不能的,如何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只有通過練習讓學生髮現其中的矛盾,從而自主發現這並不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好方法,要解決這類問題,必須考慮兩個物體長、寬、高的關係,通過它們的關係去解決問題,這纔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好辦法。

其實,在學生的各種練習中,像這樣比較類似的問題有許多,但平時都是將它們獨立完成,很少深入其中,進行類比,發現本質問題,如果每天在教學前都能提前瀏覽學生的練習的題型,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這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是大有好處的,那麼教師不斷地講,學生不停地錯的問題也會得以避免。

國小教學隨筆10

《找規律》這部分內容是把常見的、有固定週期規律的現象作爲研究對象,通過發現具體現象裏的週期規律、對現象的後續發展情況作出判斷,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週期現象是有規律的現象,規律表現爲一種周而復始、循環出現的結構,這種確定的結構是現象的週期。週期問題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週期現象,並且能通過部分把握整體,通過有限想象無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週期問題。週期現象的教育價值在於培養學生髮現規律、遵循規律、利用規律。

事實上,學生在生活中對有規律的事物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而這節課的目的是希望從數學的角度來探索事物的規律。本課通過感知規律─發現規律─探究規律─應用規律─總結感悟這五個環節組織數學學習活動。

一、感知規律

新課伊始,先出示一組沒有規律的圖形□□○…,讓學生猜一猜,學生就很難確定下一個是什麼圖形;再出示一組有規律的圖形□○△□○△…,學生把圖形的規律弄清楚了,就很容易確定下一個圖形。這裏,通過用一列沒有規律的圖形來墊託另一列有規律的圖形,讓學生感知規律,以規律作爲判斷的依據。

二、發現規律

接着出示的一組有規律的圖形△△○□…和漢字“看世博知世界”,讓學生髮現規律。學生通過觀察、判斷,發現這兩道題的排列規律,都是有幾個圖形或漢字依次不斷重複出現。通過這樣的事例,使學生認識週期現象的規律表現爲幾個事物依次不斷重複出現。其中“看世博知世界”這組漢字,契合上海世博的主題,意在聯繫學生的現實生活,引發數學興趣,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三、探究規律

探究規律,發現週期,並體會它的確定性是認識週期現象的'關鍵,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在例1的畫面裏,由近到遠依次是盆花、彩燈、彩旗,它們擺放順序的規律都表現在顏色上,十分醒目、容易發現。教師首先通過設問,激起學生思考,如“現在可以看見幾組?”“現在可以看見幾盆?”“從左邊起,盆花是按什麼順序擺放的?彩燈和彩旗呢?”從而明確研究對象、教學次序、觀察內容。學生看出各類物體的擺放順序並不難,但學生說不到位。要提高交流的質量,通過說擺放的順序進一步體會規律。如盆花,學生一般說成“一盆藍花和一盆紅花”。要引導他們理解“每2盆爲一組”,“每組都是先1盆藍花,再1盆紅花”。再如彩燈是“從左邊起,每3盞一組”,“每組都是1盞紅色、1盞紫色、1盞藍色”。彩旗是“從左邊起,每4面爲一組”,“每組都是先2面紅色,再2面黃色”。學生能看出一組的數量和一組裏的次序,就發現了週期,對規律的理解就準確了。

例題教學重在發現、探究規律,如“左起第15盆花是什麼顏色?”“左邊第13盞、第23盞、第93盞彩燈分別是什麼顏色?”以及“左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別是什麼顏色?”,是讓學生根據分別看到盆花、彩燈以及彩旗的規律,對現象的後續發展進行預測,從而對規律的確定性有更深的體會。所問的盆花、彩燈、彩旗都沒有畫出來,它們的顏色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據規律進行推理。教學時的畫一畫、想一想、算一算,都是學生再現週期規律進行的推理活動。各種方法都有特點,也有其侷限。對各種方法的評價和採納,要讓學生體會並逐步選擇。學生對第一種方法“畫圖”,會感覺比較麻煩,如果花的盆數再多些,比如:想知道第100盆、1000盆花的顏色,畫的也更多,就很麻煩了,畫圖幾乎是不現實的了。對第二種方法“單數盆是藍花、雙數盆是紅花”學生也會感興趣。而在接下來的問題解決中,學生體會到還是計算方法最常用。但對“用除法計算”會感到比較難一點。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先分組(確定除數),再計算,根據餘數作判斷,難點是怎樣根據餘數作出正確判斷,要給學生指導:想一想餘數在第幾組物體裏,是第幾組第幾個?如盆花排列問題15÷2=7(組)…1(盆),表示第15盆花是第8組裏的第1盆,是藍花。又如彩燈排列問題13÷3=4(組)…1(盞),表示第13盞彩燈就是第5組的第1盞,是紅燈。再如彩旗排列問題23÷4=5(組)…3(面),表示第23面彩旗就是第6組的第3面,是黃旗。比如在研究彩燈排列問題時,我設計了題組(便於比較辨析),問:第13盞、第23盞、第93盞彩燈的顏色?先計算,再比較,學生髮現:這裏餘數是1,就一定是紅燈;餘數是2,就一定是紫燈;餘數是0,也就是沒有餘數,就一定是綠燈。

總之,關於週期問題,一般通過分組和比較,明確每個週期的內容。常用有餘數除法,弄清指定的事物是某個週期裏的第幾個,從而用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問題。

四、應用規律

在初步認識週期現象,能夠發現排列規律的基礎上,安排具有周期規律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把握週期特徵。這裏設計了○●○○○●○○○●○○○…同樣的圖形,卻有4種不同的分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規律可以從不同的起點找,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來,不一定從左起第一個開始,防止思維的侷限性,使學生認識趨向全面。但有一點要明白,由於序列有頭有尾,所以分組只能從左邊開始。

最後,學生自己設計規律,把設計方案的第16個塗色,而圖形卻不完全一樣?讓學生進一步感悟“規律”。我這節課的設計理念重在“悟規律、找規律”,而非計算。

國小教學隨筆11

本學期我是擔任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工作,在幾個月的教學過程中,使我的感觸很深,一年級的學生確實真的很不好教。一年級的階段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海影響性格的發展。那麼應該培養那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首先要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習慣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傾聽的習慣。上課專心傾聽包括看、聽、想、做等四個方面。

看:就是看老師演示、板書和動作;

聽:就是注意傾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學的內容,自己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與別人不同的見解;

做:就是動手操作學具和做練習。

爲了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首先要求學生聽課時,思想不要開小差或做小動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認真傾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仔細研究他們回答得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有沒有更好的建議;再次,要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和板書,並按要求認真地操作學具,作好練習。

爲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我認爲教師講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而且語言要生動有趣,條理要分明,方法要靈活多樣,力求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使每個同學都樂意聽。

二、其次要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

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是學好數學的保障。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兒,也能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新鮮的事物,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兒中獲得知識呢?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我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

例如,在上《認識鐘錶》一課時,我給孩子拿來鐘錶,以遊戲的形式演示:1號起牀的時間是7:00,2號將時針和分針撥到該時位置,讓學生變換着來演示。這樣,學生既能準確認識了時間,又能學會思考,還能親自動手。動起手的孩子們顯得格外積極,也逐步地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三、然後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途徑。現在的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的練習題具有不唯一性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養成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剛開始,當我提到還有不同的答案,誰能回答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時教室裏鴉雀無聲,我慢慢提示着,鼓勵大家,積極思考的學生立刻舉起手,有的能答對,有的有點偏離,但明顯看出大家都想積極表現自己,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認爲表揚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揚個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揚成績差的學生時,大家的積極性會更高。這樣會使孩子以後敢於發言,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問題對於不同分析者來說,都會存在不同的結論,培養學生表達自己分析問題結果的能力,當然說錯的教師也要給予糾正。從而讓學生學會以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充分讓學生意識到解決同一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四、最後要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

讓學生懂得學以致用,都說“知識就是力量”,只有實踐才能發揮知識的作用。許多學生在學校成績優秀,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很多學生不能獨立地完成。也就是說,學了卻不知道怎樣應用,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繫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每上一節課,教師首先應給學生提出一些實踐性的問題,教師教的過程就是引導的過程,然後讓學生將剛學到的知識利用上。這樣,學生親身體會、練習,能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例如,學習了“位置”這一課,讓學生說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認清前後左右的相對性。認識錢這一方面的知識時,進行遊戲表演,讓學生用自己的零用錢買“本”、或買“筆”等,讓學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剩餘多少,買了多少東西等實踐性的問題。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到了他們現實生活之中。

雖然國小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於一年級2國小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速度加快,並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紮根、結果。經過三個月的數學教學,我發現不少學生已經慢慢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是人們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是生活實踐中必不可缺少的,是改造自然必要的武器之一,要教育學生學好數學是爲了未來更方便的應用,以獲得更好的生活。

國小教學隨筆12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數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一)尋求知識背景激起學生內需

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爲什麼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建構

衆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國小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於從學生生活中尋找併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爲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爲主動,變怕學爲樂學。

(三)用於現實生活領略數學風采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解知識從哪裏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國小教學隨筆13

國小作文要求學生將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和親身經歷過的事件,綜合運用字詞句篇來表情達意。這是一項比較複雜的智力活動,也是一項需要付出一定創造性的勞動。有首歌中這樣唱道:“你是我心中永遠的痛,永遠的痛……”作爲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文之痛,品嚐了作文教學的酸甜苦辣,很多孩子也是談之色變。在作文教學之路上,我一路磕磕碰碰,蹣跚而來。

新學期開始,面對剛剛接手的班級,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學生的語文基礎差,作文方面的問題尤爲突出。我想,這也許是學生不適應我的教學方法吧,過段時間就會好的。雖然心中有幾許擔憂,可還是沒多在意。期會考試試卷一下來,我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全班近六十個孩子中,只有大約二十個孩子的作文成績合格,其它的'孩子要麼無話可說,要麼三言兩語,要麼東拼西湊。我有點慌了,這才意識到問題的癥結不是適應,而是我的教學方法有誤。那麼,究竟是爲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過了幾天,一節早讀課上,我讓班上的領誦員史睿給同學們念一篇童話,題目是《尼爾斯騎鵝歷險記》。一是提高孩子們閱讀課外讀物的興趣,二是訓練他們的朗讀能力。唸完後,我看到他們一個個意猶未盡,突發奇想,讓他們寫一篇作文。

國小教學隨筆14

現行的數學教學大綱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這兩條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經提高了相當重要的程度。筆者幾年的教學實踐也證明,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國小生智力的發展,培養好國小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數學教學得心應手。就此,本人想談一點淺見,以待指教。

一、注重實踐教學,創造成功條件,激發國小生興趣

剛拿到數學新書時,總愛不釋手地翻來覆去瀏覽,積極的興趣的傾向是朦朧興趣的開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機,把這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設法轉化爲一種積極的真正興趣,無疑這當中上開始的課尤爲重要。

二、設計育人情境,內化國小生情感,使生親師信道

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國小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國小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而國小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對教材的領會程度,對教師教學的興趣密切相關。

三、教學內容的最佳呈現,需要教師讀活教材

多年來,我總是努力使每一個40分鐘的教學,成爲國小生掌握知識的一種認知過程;努力把教師的外部指導內化爲國小生的能動活動;總是在怎樣才能喚起國小生更深層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導國小生主動地探究新知識上下功夫,適時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努力使國小生不僅長知識,能力也得到訓陳和培養。而且從小就能受到一些簡單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這對提高國小生的素質無疑幫助很大。要做好以上這些,我認爲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準確地理解教材,駕馭教材。否則,都是空話。這是因爲呈現在國小生面前的教科書不同於一般參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課外讀物,它是按照學科系統性結合兒童認知規律,以簡練的語言呈現數學知識的。知識結構雖存在,但思維過程被壓縮。國小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維的結果,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思想、方法更是難以體現。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呈現進行精心設計和加工,通過教學實踐,體現數學本身那種令人傾倒的豐滿的`內容,體現思維過程和思想方法。爲此,作爲數學教師,不僅要使國小生掌握書本上看得見的思維結果,更要讓他們參與那些課本上看不見的思維活動過程。因此,我的體會是教師必須熟練地掌握教材。通過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啓發,把教材的思想內化爲自己實實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讀活。讓自己從書本中精練的定義、公式以及敘述等的背後,看到數學本身本來豐滿的面容,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弄清它的形成過程。這樣,我們才能使國小生不僅獲得真理的條文,而且更能使我們的教學過程真正成爲人與人、前輩與後代、數學家與國小生之間的活生生的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否則,教師自己頭腦裏沒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沒有思維過程,把課本當成一本死書,照本宣科,那麼就不可能把知識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很好地展現開來,那國小生也只能是死記硬背、機械模仿。這樣的教學也一定是既沒有生機,也沒有深度。不可能使國小生的知識形成網絡,更談不上讓國小生主動建構了。因此,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讀活,是使數學教學成爲思維活動教學的前提,也是提高我們教學水平的前提。

教師理解了教材,瞭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暫時),並不等於國小生也理解了、瞭解和有了。國小生不是靠我們頭腦裏的數學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識的,而是靠我們教師把自己的思想變爲行爲。國小生是通過我們的語言、我們設計的教學過程、創設的思維空間到達知識彼岸的。同時,國小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完全依靠教師的主導。

不論我們教師對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麼透徹,把教材讀活到什麼程度,但如果不能對教材進行很好地加工、處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實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很好的設計,那麼,對國小生學習來說,都等於零。教師也只能是啞巴吃湯圓——自己心中有數。因此,我認爲:教師還必須遵循教學規律,緊密結合實際,選取恰當教法和教學手段,把教師的思維內容轉化爲國小生的思維內容。教師先受到啓發後,再通過老師去啓發國小生。如果教師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於教學,那教學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視在提高自己駕馭教材能力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設計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體現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爲課本與國小生之間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這樣,國小生才能通過老師的課堂教學,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具備該具備的各種能力,提高應有的素質。因此,我認爲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讀活,設計出合理的教案,並在實際教學中靈活地加以運用,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根本保證。

總之,教師讀活教材,熟練地掌握教材,是我們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有了這個前提和保證,我們才能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弄清楚,講清楚,才能給國小生設計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爲他們主動構建認知結構奠定基礎。有了這個前提和保證,我們才能瞭解知識形成過程中所運用的思想方法,纔能有機地滲透給國小生,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全面完成國小數學教育任務。

國小教學隨筆15

一、造就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習氣氛。

國小美術教科書上,每一課都只有幾張插圖,其他的內容就比較少,所以我們上一堂課就需要很多的準備。在備課中,我力爭以充實的內容來吸引學生,通過聽聽、說說、玩玩來培養學生的興趣。比如,六年級“紙工飾物”這一課中,我結合現在的天氣情況,說說青蛙是因爲冬天到了,它要去冬眠,所以分外的着急,它要到小石洞去冬眠了。學生製做好了以後,我讓學生思考小青蛙能否站立呢,請他們發揮想像力。問他們如何做到這一點?他們爭先恐後地發言,並且將好幾種方案都列了出來,然後我再讓他們將自己認爲最好的方案製作出來。小青蛙做好後,我們又可以做其他要冬眠的動物了。這些作業,所花的時間不多,但都是跟現實有關的事物,在學習的同時也幫他們解開了心中的迷霧,所以學生很感興趣,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最後,我叫他們都帶領動物去冬眠,童趣一點的語言原來以爲六年級學生難以接受,但我的顧慮卻是多餘的了,一堂課,既輕鬆快樂又嚴謹地完成了。

二、增加練習的趣味性。

六年級的美術課有一部分是關於“戲曲人物”方面的訓練,我們南方的孩子,普遍對京劇感到陌生、遙遠。在進行授課時,學生會對京劇人物的“老生”、“花旦”、“小生”等等角色覺得陌生而枯燥。我給他們講了楊門穆桂英這位女將的故事,及時放了一段穆桂英掛帥的京劇影片給他們看,並把講臺變成舞臺,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模仿着京劇英雄人物的動作,一個個表演得非常認真,積極性高漲。我當場示範了一幅“武生”的戲曲人物圖,故意弄得比較幼稚,讓他們也勇敢地進入了創造領域,達到了較爲理想的教學效果。

這樣的課安排得當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使他們開闊了視野,激發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從而促進了國小美術的教學效果,提高了他們自覺的藝術創造力。

國小美術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開闊視野、發展想象、探究技法、提高審美能力的重要課目。縱觀現行的國小美術欣賞教學,存在着以教師爲中心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難以吊起學生的學習“胃口”,教學中重視審美結果的獲得,忽視審美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和融入,難以培養學生的審美美理和審美能力,影響了學生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熱情。爲了改變這—現狀,對欣賞教學進行實踐性的研究,立足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生動活潑、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審美功能,讓童眸映五彩。

新的教育理念正在興起,它不僅重視教師教材的作用,而更重視學生自我的作用;不僅重模仿,而更重視創新;不僅重視知識,而更重視創造。

作爲一個國小美術教師,我在課堂上,實施了愉快教育這一教學方法,又針對國小生見異思遷、喜新厭舊、缺少韌性心理特徵,並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和教材的不同內容,採取了適合兒童特點的一些教學方法。所以給學生上美術課時,我千方百計的爲學生創造產生興趣的條件。上課時,利用導入語(常用編故事、編兒歌、猜謎語,做遊戲、競賽性活動)直觀教具和直觀演示等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高漲的情緒和作畫的強烈慾望,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藝術並不神祕,就說畫畫吧,這個行爲可以使一個普通的孩子,一下子擁有一個自由敘述的途徑,可以無拘無束的進行心靈的祕密對話,甚至先於語言。

對孩子來說,興趣是如此重要,家長一定要千方百計的保護它,扶植它。孩子總是不容易專注,因爲孩子是真正感性的,孩子敏銳的感知着周遭的一切動靜,可是一旦對某種行爲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就一下子安靜專注了。孩子精力越集中,創造力就越強。

美術課的實質,除了培養孩子的視覺美感,更要幫助孩子尋找一種特殊的,開放的觀察和解讀世界的角度,最要避免的,是用成年人固有的感受方式,來取代孩子新鮮自由的天性。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童年,童年總會過去,有些孩提的感受沒有了,但勇氣和本能,還有積極表達的願望卻是完全可以保留下來的,正像馬蒂斯提倡的那樣,畢生能夠像孩子一樣看世界的勇氣是很可貴的,因爲喪失了這種視覺能力就意味着同時也喪失了每一次可能的獨創性的表現。

總之,美術教學要通過美術學科具有情感性的基本特點,注重情感,以情動人,突出感受性,使學生想創新;要鼓勵學生面對美術作品,善於表達各自的審美體驗,注重內涵,突出表現性,使學生敢於創新;通過採用探索性、自主性、發散式等多種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突出創造性,使學生會創新。 課程改革給美術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僅僅停留在過去的以老師教,學生學爲主的教學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小組合作,讓學生自己在合作中學到新知識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美術教師有很高的綜合素養、人文素養。我一直在思考:什麼樣的美術課稱得上好?如何更好把小組合作的融入課堂中?在思考的同時,我又在一次次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爲此,通過平時教學工作以及課外的學習探索、實踐與反思,我認爲想上好美術課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營造開放自由的課堂氛圍

二、課堂教學是重點,“合作互動”的學習,是一種同伴之間爲達到一定的教育目標而展開的學習方式,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信息交流,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互相幫助的精神,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第一、根據課型“合作互動”,通過互助互動有利於解決問題。第二、根據重難點,“合作互動”,抓住課中的難點展開並提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應用集體的智慧,較輕鬆地解決了難點。第三、結合作業,“合作互動”,美術作業與其他作業不同,每個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能力不同,對同一題材的表現也不同,因此,作業的完成應

從封閉走向開放,由個體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質量。

“合作互動”,的評價時,同伴之間進行借鑑學習,有利於培養他們寬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銳的審美鑑賞力。

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達到認識、操作、情感、創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還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提高美術素質以外,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上好美術課。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法,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和辨別、調色能力的同時,努力爲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 做一個優秀的美術教師

新課程強調,新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與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使之成爲動態的、發展的、教學真正成爲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那些只能“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以很難勝任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加之現在的國小生的美術素質的普遍提高,他敢於提出疑問和自己的見解,他們把更高要求賦予了我們教師,由此,只有提高教師的素質,才能夠有真正意義的實施素質教育的可能,換句話說,素質教育實施的關鍵是教師素質的提高。那麼,當今的教育形勢需要怎樣的美術教師?

打開江蘇版國小美術課本,你會看到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其中除了本學科知識外,還涉獵到科學、文化、生活、人文以及現實生活等方面,高度體現出學科間的交叉與綜合。“美術學習決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爲一種文化學習”。所以在這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的獨獻,同時美術課程也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造精神的培養,採用多種方法,使學生的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的潛能。由此,國小美術教師僅用本學科的技能與理論來“教書”是完全不夠的,更不用說如何做好“育人”工作。所以,美術教師的知識面要儘量廣一些,雜一些,深一些。在專業技能方面,應該做到“一專多能”。所謂“一專”,是指美術教師應精通一項技能,無論是素描、油畫、國畫、水彩或手工。美術教師要“一專”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美術不同於其他學科,學習美術要採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需要用理

論來指導實踐,用實踐來加深理論認識,這樣就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對美的感受、理解、評價和創造的能力。所謂“多能”,指美術教師的能力應全面,包括美術技能和美術理論水平,乃至是其它藝術學科的技能,如音樂學科的一些素養,這些能力不求過於高深但求實用。於漪先生說得好:“要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準備好一桶水。———這是真話,不刊之論。我要補充的是?除了準備好這一桶水之外,還應該爲自己找到知識的源頭,每天去向源頭汲取活水”。因此,我們美術教師首先要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平時要加強美術文化修養,多看美術史及專業理論書籍,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層面,注重人文素養的學習和積累。這樣才能使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增加其教學效果和教學感染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的領悟水平。

教師的工作有點像蜜蜂釀蜜,需要博採衆長。由於美術學科自身的特點,美術教師除了要有本體性知識外,還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這樣才能實施美的教育。例如,在國小高年級的欣賞課中,一些成功的名作後面往往隱藏着一些鮮爲人知的歷史典故,讓學生懂得這些典故有助於學生理解畫家爲什麼這樣畫?爲何而畫?讓他們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感知優秀作品的藝術美。如果美術老師沒有較豐富的課外知識和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上這樣的欣賞課是很難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的。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創造需要廣博的基礎解放的空間,才能蒐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知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之創造力”。廣博的知識面是個性魅力的基礎。在學校裏,知識廣博的教師往往贏得學生的信賴和愛戴。美術教師的豐富的文化知識,不僅能擴展學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發和滿足他們的求知慾。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藝術大師豐子愷先生年少時就得益於兩位博學又有人格魅力的老師教誨。其中一位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藝術大師李叔同先生,他在音樂、話劇、美術、書法、佛學等方面都很有造詣。還有一位是精通音樂、詩文、繪畫、金石、書法、理學、佛典、外文、自然科學的文學家夏丐尊先生。他們都推崇“首重人格修養,次重文藝學”、“要做好文藝家,必先做一個好人”。大家試想,這樣的老師會對豐子愷的一生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所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文化知識的廣泛性和深刻性。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林崇德如是說:一位教師,除了本體性知識以外的廣博的知識,對於其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具有與本體性知識同等重要的意義。有了較高的人文素養和廣博的知識面作底蘊,教師的言談舉止和氣質修養纔會顯得優雅不凡,同時也是個性魅力的體現,這樣的美術教師更懂得尊重學生,懂得感情,懂得怎樣與學生溝通,懂得理解、善待、寬容學生,這樣的教師才能真正成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植根於愛的”。愛是教育的源泉,教師有了愛,纔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纔會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和愛心,纔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

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愛每一個孩子,我會努力使自己成爲教育事業的創造者,用不斷開拓和進取的工作態度,提高對教育實踐的反思和認識,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把我們的教育工作做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q5l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