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養生 >心理養生 >

對抗失眠還需心理醫治

對抗失眠還需心理醫治

失眠不該是其它問題的替罪羊

對抗失眠還需心理醫治

有一位公交司機,自稱一直睡不好覺,失眠很嚴重。他擔心自己白天沒精打采而出現交通事故,該男子要求休假。該司機年假中失眠的症狀明顯好轉。通過了解得知,該司機上班一遇到困難,比如受到同事的排擠很生氣,而又不敢做聲的時候,失眠就會迅速加重。

這類患者的共同特點是,失眠之前遇到一些心理上的困境或衝突;而又缺乏勇氣面對,或沒有能力應付;這個時候一般人都有可能因爲存在焦慮情緒而失眠。但是大多數人不會過多地關注失眠。而有一部分人,卻對失眠有非常敏感的反應。失眠會讓他們覺得心煩意亂。而且他們會在內心失眠有非常敏感的反應,他們覺得失眠會讓他們覺得心煩意亂。更爲關鍵的是,這些失眠患者內心裏設置一個假定,如果不失眠,就會精力充沛,就會頭腦清醒。在這種設置下,失眠患者會千方百計地對抗失眠,實際上正是這種對裏設置一個假定,如果我不失眠,我就會精力充沛,我就會頭腦清醒。可現在因爲失眠了,所以我不能工作得更好了,或無法更好地學習了。

有了這樣的假定,患者就會和失眠較勁,不停地去醫院就診,嘗試各種治療失眠的方法,開始幾天睡眠或許有改善,可很快就失效了。如此,在和失眠的抗爭中,原先遇到的心理困境就被掩蓋了,擱置了或拖延了。而且有了一個能被自己和他人接受的理由:我患失眠症了。其實,失眠之所以在這類人羣中成爲問題,甚至成爲疾病,都和患者最初有意無意地把失眠當成一種應對困境的措施有關。但很顯然,這是一種消極的不成熟的防禦策略。

這種防禦方式在青年中較多見。有些高三的學生就會出現這種現象。大學聯考那一年經常失眠,爲此非常苦惱。而一旦考上了大學,則失眠會很快地緩解。

如果出現失眠了,先不要急於將其當成問題,因爲我們的睡眠系統本身就存在自我調節的功能。如果失眠久了,反省一下,我是否需要失眠。失眠是不是在充當其他問題的替罪羊。如果是,就去看心理醫生;如果不是,再就診也不遲。

睡眠常識誤解需澄清人們習慣性地認爲,每天需要8小時,睡眠纔會充足。實際上,這個數據最初產生的時候,8小時只是一個平均數,在8小時的上下波動2個小時,即6-10小時均爲正常範圍。衡量的時候,不是簡單去套用標準,看自己是否接近這個範圍,關鍵是和以往自己的睡眠時間去比。只要沒有明顯的波動就不必擔心。

有些老年人,由於生理性衰老的原因,睡眠時間也在自然地縮短。但他們把睡眠時間當作一個身體健康的指標,如果有幾天睡不好,則就會着急上火,擔心下一個晚上是否會繼續失眠。白天也會想着讓自己睡好的辦法,比如睡覺前散步、聽音樂、泡腳,甚至想當然地去吃藥等。這些方法看似可以促進睡眠,但是都打亂了以往的生活習慣或規律,而且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平和的心態,那麼就等於在提醒自己:我可能要失眠,所以我需要去對抗它。對睡眠的這種期待性焦慮會讓人處於一種警覺、興奮的狀態,這與睡眠當然背道而馳。

出現這種心態的原因之一,與其說是擔心睡眠,不如說是內心深處對衰老和死亡的恐懼。因爲,在這些患者的心裏隱含着一種假設:睡個好覺約等於健康,失眠了就要失去健康。

過度關注睡眠也會出現失眠專家:對抗失眠的心理是失眠的真實誘因有個笑話說,一名年輕人住在閣樓的頂層,每晚總是回去很晚,也不是特別自覺,回去的時候弄出動靜都很大,吵得樓下一位老翁睡不好覺。第二天,老翁都要跟青年大鬧一場。一天,青年又是很晚回去,動靜依然不小,一隻鞋從牀上很響地甩到了地板上,這時候他良心發現地想起了樓下的老翁,把另一隻鞋輕輕地放到了地板上。到了第二天,老翁又上來找青年,說:“你又害得一宿沒睡着覺,你扔了一隻鞋,那隻鞋呢?告訴你說,你那隻鞋不扔下來,我沒法踏實睡覺。”

這雖然是一個笑話。它卻揭示了一些人失眠的心理真相。一部分失眠患者由於對失眠有非常敏感的反應,他們覺得失眠會讓他們覺得心煩意亂。更爲關鍵的是,這些失眠患者內心裏設置一個假定,如果不失眠,就會精力充沛,就會頭腦清醒。在這種設置下,失眠患者會千方百計地對抗失眠,實際上正是這種對抗失眠的心理是他們失眠真實原因之一。

標籤: 醫治 失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angsheng/xinli/355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