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皮影戲的皮是什麼做的

皮影戲的皮是什麼做的

主要是用羊皮、驢皮或其它動物的皮毛所製成。

皮影戲的皮是什麼做的1

皮影戲的皮是用動物的皮做的,主要是用羊皮、驢皮或其它動物的皮毛所製成,有時也會使用紙板。在製作皮影前需選取大小合適的動物皮毛,將表皮的毛與血去除,再經過藥水浸泡變成半透明狀態,塗上桐油後描繪圖案,用專業刀具把圖案雕刻出來,最後上色。

通常皮影都是分幾個步驟進行完成而不會選擇一步成功,各個部分雕刻完成後再使用線連綴而成,這樣在表演之時纔會活靈活現猶如真人在幕布後跳舞一樣。

皮影戲一般集中在陝西或者寧夏一帶,而演皮影戲的人最爲重要的就是唱功和手上皮影的操作,這些可以算是皮影成敗的關鍵,這門藝術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纔能有所建樹。

皮影戲通常是以獸皮或者紙板所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曲,它的演出爲光、影、樂的綜合呈現,所以,有着舞動的光影之稱。皮影影具就是可以讓光影舞動基礎。

皮影戲起源於哪個朝代

1、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先秦,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孝義是中國皮影戲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因流行於山西省孝義而得名。

3、據歷史考證,孝義皮影已有2400年的歷史。

4、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間,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在孝義講學,爲吸引更多人聽他的演說,曾在夜晚利用“影樂”的`形式聚衆講學。

皮影戲的皮是什麼做的
  

5、由於子夏從師於孔子,也會“樂、琴”,以影樂形式設講,寓教於樂中,使“設教、樂琴、影樂”融爲一體而成爲“影、樂、教”的完善影戲形式。

6、子夏講學被當地人所喜愛,當地人學會了表演影樂的技法,隨着時間的推移,影樂教的形式在當地變爲影戲,這就是最早的孝義皮影戲。

7、皮影戲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驢皮影。

8、發源於中國陝西華縣(古華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極盛於清代的河北。

9、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爲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10、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明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參加了演出。

11、另傳皮影自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並形成東、西城兩派。

12、據現有資料顯示,北京皮影始於900多年前的遼金時期。

皮影戲的皮是什麼做的2

羊皮、驢皮或其他獸皮。

先將羊皮、驢皮或其他獸皮的毛、血去淨,然後經藥物處理,使皮革變薄,呈半透明,塗上桐油,然後藝人們將各種人物的圖譜描繪在上面,用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後,再塗抹上顏色,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

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時也用陰刻。繪畫染色講究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爲圖案,男性則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爲圖案。

忠良人物爲五分面,反面人物爲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淨、丑角色齊全。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釐米,低的有10釐米左右。

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聯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

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衆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平方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挺括透亮。

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所以深受人民的喜愛。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爲“一擔挑”藝術。

歷史

不少文獻記載漢武帝時,方士李少翁進言說他有招魂之術,並設帳弄影以招嬪妃李夫人之亡靈。

正如陝西皮影的流傳:“皮影戲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另一說亦與亡靈有關,唐代俗講僧在佛寺利用燈影說理和超渡亡靈,因此推斷皮影與宗教有密切的關係。

無論如何,皮影戲至宋朝時已有相當的規模與水平,而且相當盛行。南宋時,杭州更有“繪革社”的影戲組織出現。

皮影戲的皮是什麼做的 第2張
  

至元代,軍隊更帶同皮影班子隨軍遠征,將皮影傳到中亞的國家;在13-15世紀,由西亞再傳到歐洲各國。皮影盛行於關中一帶,傳統劇目就有計數百本,唱腔則多達幾十種。

皮影戲於明朝萬曆(1573年-1619年)年間已十分盛行。明末清初,皮影藝術與道教結合,產生了環縣道情皮影。

至清朝,皮影藝術已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很多大戶人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安置精工影箱和私養影班爲榮。

但在清朝後期,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場聚衆起事,曾出現禁演影戲和拘捕皮影人之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民不聊生,皮影更一蹶不振。不過在抗日戰爭中,福建漳州就以皮影戲來宣傳抗日的'鬥爭。自中國解放後,殘存皮影戲班和藝人,在當時政府的扶持下,得以復甦。

雖然皮影戲得以復甦和發展,但仍受電子影視和流行文化所衝擊。

中國的皮影藝術經過長期的流變,已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諸如山西皮影、隴東皮影、陝西皮影、北京皮影、山東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等,各自反映出獨有的風格特色。在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民間藝術形式一度廣受歡迎。

其流行範圍極爲廣泛,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區,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如陝西的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皮影戲、阿宮腔皮影戲、弦板腔皮影戲,甘肅的環縣道情皮影戲,山西的孝義碗碗腔皮影戲,河北的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浙江的海寧皮影戲等。

標籤: 皮影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gk6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