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別將學習的本能誤認爲“多動”

別將學習的本能誤認爲“多動”

當孩子自主學習的魔力發揮作用的時候,他們常常會給我們坐不住的錯覺。經常有朋友向我諮詢:“我們家孩子幹什麼都沒有常性,總是一會兒動動這個,一會兒動動那個……”末了還會擔憂地確認:“不會是多動症吧?”每每聊到深處,我就有喚醒對方的衝動。“多動”這個詞雖然表面看很貼切(孩子們確實總是在動來動去),可是,它實質上反映的卻是我們不懂孩子的事實。實際上,孩子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與我們成人是不一樣的。所謂的“多動”源於孩子強烈的自主學習慾望,恰恰是他們學習行爲激情洋溢的信號。如果我們瞭解孩子學習行爲的這種特殊之處,就會不焦慮,不煩躁,更不會因爲內心恐懼而逆着孩子的天性去打壓孩子,反而扼殺他的學習熱情。

別將學習的本能誤認爲“多動”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他們與生俱來的很多本能都沒有被抹殺。正因爲如此,他們融入環境,從環境中吸收信息的方式才迥異於我們成人,並且比成人高效N倍。如果我們不瞭解孩子有這些特點,就很容易按照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行爲,給他們貼上“多動”的標籤,牽引孩子走向反面。

那麼,孩子哪些特殊的本能會讓我們誤解他“多動”呢?讓我們分享一下:

本能1:照相式吸收信息。

成人進入某個環境,往往喜歡按照某個順序去觀察環境、瞭解環境。孩子可就不一樣了。他們進入某個環境,只需掃一眼,腦海裏立刻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影像,就像照相似的,瞬間將呈現在他面前的一切收入眼裏。如果孩子這種本能得到保護,成人之後,他們依然擁有這種能力。不過,很可惜的是,他們的這種本能被我們不恰當的教育抹殺了。所以,擁有這種能力的終歸寥寥

無幾。

記得琛琛小的時候,每次我找不到某個物件了,總會第一時間問他。而他,即便我以爲他沒有看見我把那個物件放在哪裏了,也能不假思索,直接走到某個地方,把那個物件拿起來。這樣的經歷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有什麼小物件,一時找不到,不妨問問家裏的小傢伙吧。

朋友家有個小男孩,小時候特別喜歡來我家玩。每次到我家,看到我們家的那些擺設,小傢伙總是兩眼放光。尤其剛進入家門的時候,他幾乎是一路奔跑着摸摸這個,摸摸那個。每次看到他這樣,他媽媽總是難以容忍,不由自主就會給他一些諸如“多動”之類的負面評價。

實際上,對那些外向活潑的孩子來說,他這樣的表現很正常。進入一個新環境,環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在瞬間被他“照相”,他都好奇,都急不可待地想要探究一番,自然就會有這樣的表現。等他將每個事物都看過一遍、嘗試一遍,就會逐漸沉靜下來,從中選取他最感興趣的某個事物或者某項活動,然後持續下去。如果清楚孩子有這樣特殊的一種能力,我們就不會去呵斥他、教導他,只需安靜地觀察他,等待他平靜下來就好了。當然,前提是,孩子的行爲不會影響到他人,給他人帶來困擾,或者損害環境。內向的孩子會收斂很多,但是,他們一樣會好奇地看看這裏,看看那裏,用他們的目光好奇地撫摸一切。

本能2:心到手到,手快於腦。

孩子的思維是跳躍的。他們常常一個想法還沒消失,另一個想法就已經生起,甚至有時好幾個想法同時產生。而孩子內在有3個心理小人兒,這3個小人兒最強大的是他的“兒童”。“兒童”衝動、好奇、喜歡探索、富有創造力,因此,但凡有個想法產生,孩子都會第一時間去行動,而不是去思考這個行爲會引發什麼後果,要不要靜下來權衡一下。心到手到,手快於腦,是孩子嘗試滿足自己需求的一種本能,在學齡前兒童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孩子的這種本能也會帶給我們“多動”的錯覺。

本能3:一心多用。

因爲可以同時處理很多信息,孩子同時關注幾件事的行爲,也會讓我們深感困惑,想當然給孩子貼上“不專注”、“多動”的標籤。

本能4:新異事物優先。

我們常常看到,孩子原本在做某件事,或者參與某項活動,環境中突然出現的某個事物、某個人,或者發出的某種聲音,都會吸引他的注意力,讓他關注的重心迅速轉移。實際上,這是人類求生存的一種本能。這種本能可以使我們在環境發生改變時變得警覺,以便及時規避危險。孩子的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對環境中突然發生的這些改變不可能像成人一樣“處之泰然”,加上他們好奇的天性,他自然會做出迴應。而當這個新出現的事物讓他覺得有趣時,他就會很自然地去探索,注意力轉移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

本能5:在運動中學習。

對孩子來說,動來動去不僅是他們生理髮育的一種需求,也是他們學習的最好方式。當各種感官聯動起來的時候,他們的大腦纔會處於最活躍的狀態,吸收來自外界的信息纔會效果顯著。因此,不強求孩子安安靜靜坐着“學習”,他們纔會收益更多。

孩子的上述本能決定了他們必然對外部環境的反應與成人截然不同。他們這種特別的反應與“多動”無關,與他們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慾望有關。在動來動去的過程中,他們有了更多的體驗,接收到更多維度的信息,學習也變得更充滿趣味、更卓有成效。所以呀,當孩子閒不住的時候,千萬不要着急,也不要焦慮,在一邊竊喜吧!

“思維外化”,與成人迥異的方式

在孩子的自主學習活動中,如果我們不以成人的意志干預甚至打壓孩子,而是給予支持與賞識,他們的思維自會越來越活躍。不過,若不瞭解孩子,我們也會對他們的某些行爲感到疑惑,甚至因此產生焦慮情緒。

通常到三四歲的時候,孩子們都會經歷一個特殊的階段。讓我們先來看一個實例。話說某天是Will老師的外教課。這堂課的內容是教孩子們認知服飾。穿脫衣服,戴帽子,摘帽子,給Will聞“臭鞋子”,在Will誇張的表情與動作的帶動下,孩子們興奮無比。之後,姐姐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臨場發揮,拓展了一個新遊戲:將孩子們分爲A、B兩組,A組負責將手中的服飾藏起來,B組負責尋找。一輪之後,互換角色。如此反覆。

藏與找的遊戲向來是孩子們的最愛。幾個來回之後,孩子們簡直high翻了。有個孩子突發奇想,悄悄把地毯掀起來,將衣物藏在下面。B組的孩子很快就找到了藏在其他位置的衣物,卻始終沒有發現藏在地毯下的衣物。不過,孩子們並不甘心,也不氣餒,一邊在Will的提示下用英文描述他們正在玩的遊戲,一邊繼續在各個角落翻騰。A組的孩子看這情形,臉上漸生得意之色。有個小男孩終於憋不住,得意忘形來了一句:“姐姐,我們就不告訴他們藏在地毯下。”

於是,B組的孩子立刻轉身,奔向地毯……

這是三四歲孩子最典型的特點之一——“思維外化”。他們還不能像我們成人一樣,可以將思考的過程隱藏起來,相反,他們常常是一邊思考,一邊把思考的過程用語言描述出來。正因爲有這個特點,我們經常看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出現自言自語的現象。有些家長看到孩子這樣便沉不住氣,甚至懷疑孩子有問題,無端地便焦慮起來。

既然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的一個階段,那我們要不要做點什麼去幫助孩子呢?其實,我們不需要想得太多了,順其自然就好。比如上述事件,有的朋友可能會覺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孩子,讓他明白,只有不說出來才能保守住祕密。但實際上,就算我們不提醒孩子,經過幾次這樣的事件,他也會明白保守祕密必須三緘其口。如果我們去拆穿孩子,對孩子的幫助未必大過保持沉默。因爲,當我們拆穿他的時候,一部分敏感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很笨,因爲自己的“錯”泄露了祕密而懊惱、沮喪,甚至感到壓力,或者讓他有被取笑的感覺。與其這樣,不如學會等待,讓一切自然發生。當然,如果我們實在忍不住想做點什麼,那就換個角度試試吧。比如:“哇,我們沒有告訴他們藏在地毯下,他們是怎麼找到的呢?這太奇怪了!”這樣一說,孩子沒有壓力,他會更享受這個遊戲,並且也會去思考爲何被發現的緣由,應該會更好吧。

當孩子自言自語,進入思維外化的階段時,我們的迴應方式是會對他們產生影響的。不同的迴應方式會帶給孩子不同的刺激。這種刺激也許是一種收穫,也許是一種妨°,重點取決於我們怎麼做出迴應了。

某天,在會所的大廳,一個小男孩雙手一開一合比畫着,“駕駛”他的公共汽車過來了。小男孩一邊開車,一邊自言自語:“下一站”往前走幾步之後,他停了下來,然後雙手往外一展,開啓“車門”:“到站了,該下車了。”等到“乘客”都下車了,小男孩啓動公共汽車,繼續開往下一站。我慢慢走近他,什麼話都沒有說。在某個距離內,小男孩會繼續他的遊戲,當我突破這個距離時,他便停下來,看着我。很顯然,我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已經干擾到他的遊戲了。於是,我退到更遠一點的距離,他又開始遊戲,彷彿我不存在。如果我不參與,小男孩從始至終都在享受他的這個遊戲。雖然這個遊戲沒有變化,只有啓動、停車、開門、關門、上車、下車這些環節,但是小男孩玩得十分投入。

“你的公共汽車到萬壽路嗎?我想去萬壽路呢。”我終於沒有忍住,試探性地加入了他的遊戲。

“我的車不去那兒,只去……”

“那怎麼辦呀!我的家在萬壽路,我想回家呢。你可以幫幫我嗎?”

“你可以坐別的車。”

“好像沒看到別的車呀!”

“那你倒車吧!”

於是,我上了他的車,在他指定的某站下車,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去萬壽路的車:“你看,一輛到萬壽路的車都沒有,這可怎麼辦呀?”

“你看,那邊有輛車。”他隨手一指。

“嗯,是有輛車。我過去看看。哎呀,那不是公共汽車,是一輛平板拖車。你看,上面裝了好多小汽車呢。”

一聽說是個大平板拖車,小傢伙來勁了。“上面有奔馳,還有別克、桑塔納……”他開始數他知道的各種汽車品牌,同時兩隻手還不忘一開一合,繼續開他的公交車。

我加入這個遊戲之後,小男孩原本的遊戲保持了,同時又加入了一些新元素。結果,我發現,這些新元素的加入讓小傢伙十分享受。

常常有朋友諮詢我:“孩子自己玩耍的時候,我們要不要加入他的遊戲?如果加入,會不會影響孩子?”實際上,正如我跟這個小男孩遊戲的情形類似,只要我們不給孩子壓力,以遊戲夥伴的關係加入遊戲,一般都是很受他們歡迎的。我們加入或不加入孩子的遊戲,對孩子都可能是有益的。所以沒有必要爲此糾結不已。

確實,孩子需要有獨自享受遊戲的時間。獨處,對孩子來說是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在獨處的過程中,他學會了專注,學會了自我探索。當然,他也需要互動的機會。沒有互動的機會,孩子就會過於沉溺於自己的世界,對他人視而不見,嚴重的甚至形成假性自閉,妨礙孩子的發展。並且,一旦孩子關閉了與他人交流的通道,他就失去了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學習的機會,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個損失。加不加入孩子的遊戲,視情況而定就好了。只要不強制孩子,依然讓孩子享受遊戲,我們的加入就是有益的。

實際上,當孩子處在思維外化階段時,他們的所思所想都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這是我們準確把握孩子想法的最佳時期。如果我們能夠留心孩子的自言自語,把握孩子的真實想法之後,就可視情況以遊戲夥伴的身份加入孩子的遊戲,或者順應他的興趣與喜好,爲他營造相關的環境,爲他的遊戲增添色彩。當孩子既能獨處,又不乏與他人良好互動的機會時,他自主學習的需求就得到尊重,自主學習力也因此獲得提升,自然可以邁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標籤: 多動 本能 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wwm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