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清明的隨筆

清明的隨筆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隨筆吧?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你知道什麼樣的隨筆纔是被大家所稱讚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的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的隨筆

清明的隨筆1

又是清明,又是如絲細雨。似乎幾千年來從未更替的氣流交換如期帶來了一場滲着寒意卻又充滿暖的希望的細雨。假期裏並無許多事情可做,祭祖事宜早已完畢,家中諸事也都有長輩張羅,不甘於宅起來的我披起雨衣出了家門。

出了樓道,風雨寒意一起席捲過來,一個激靈帶走了我懶洋洋的倦意。小路,小山,小河,往昔明瞭的一切似乎都在蒼茫的天地間化作了一片。我已然忘記了自己的初衷,默默地遊逛着,漂流着,不知不覺的靈魂也已經化進了天地。

人生短短三萬天,如夢似幻,每個人都好似一柄刻刀,在這個似乎無窮大卻又無窮小的世界裏勾勒着各種痕跡。每一道都那麼的漫不經心那麼的隨心所欲,每一道卻又在歷史規律這隻大手之下顯得那麼的張弛有度,那麼的'井然有序。

抖一抖雨水,回過神來想到自己,我不過是天地棋局的一小卒罷了,我應該如何作爲才能讓自己百年光陰不至於白白耗盡呢。大概就是盡力的去影響和改變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裏的人。我的一生或許不會留名青史,但是我的所作所爲不論是善的還是惡的都會留下哪怕是及其細微的印記。

不如歸去,抖去私心雜念,捻起路邊的一片柳葉,一朵落花,情與意都回歸身體,回家的路上,彷彿聽見了號角與金鼓,透過雨霧,小山的後邊,光芒仿若就在眼前。明天,新的征程,新的人生,依舊由我自己主宰!

清明的隨筆2

隨着春天的腳步走進了清明。

古往今來每逢清明,人們都會懷揣着對先祖故親的祭拜來表達自己的孝心,飽含追思和愐懷親情,這也是一年中拜祭先祖憶念故親最爲集中的節日,現在清明節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了,也被納入了國家法定節日之中。

清明,老公借了車陪我到縣城去給父親上墳,吃過早飯後老公先下樓去擦車,我在家裝着上墳用的物品,心情卻是那樣的沉重。父親離開我們已有十二個年頭了,他的一生很辛苦,自己省吃儉用把我們姊妹拉扯大,等到我們都成家立業後,日子好過了,他卻因病永遠的裏開了我們,孤零零的長眠於大地……懷念的思緒不由地涌上了心頭,收拾好黃紙,香燭,冥幣和炮等物品後,想着父親在生前的日子裏喜歡喝點酒吸點菸,這又給裝了一瓶酒一盒煙,心裏還不踏實,想着給父親再拿點水果,當我把兩個蘋果仔細的放上洗潔精在水龍頭沖洗時,心裏想着洗的再幹淨父親能吃上嗎?滿腹的悽楚,無盡的懷念悲情佔據了我的心頭,思念的切膚之痛哽咽了我的喉嚨,淚水止不住的流了下來……老公的催促電話把我又拉回到急切的行動中,趕緊裝好東西后下樓了。

清明前,天氣就不好,乍暖還寒的,此時天氣更是烏沉沉的,陰霾籠罩着蒼穹。車子行駛在通往縣城的柏油路上,道路兩旁綠油油的麥田,農家院旁果園裏開滿枝頭的桃花一簇簇一簇簇的紅了一片,路邊的樹木也長出了嫩綠的小葉,綠茵茵的,本是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色,在這陰霾的籠罩下,顯的有幾份沉寂,無心賞景,心裏有的只是對父親深深的懷念與哀思……

漸漸的起風了,關緊車窗看到外面已經是塵土飛揚,這樣的天氣只有放慢車速,當到了縣城車子駛進了通往墳地的山岡上的小路旁,因爲車子很多就緊緊巴巴的找了個停車的地方停好車,此時已經是狂風大作,沙塵滿天,枯葉、紙屑被狂風吹到空中,飄飄搖搖的上下翻滾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用這樣一個片段描述了清明時情景交融的一個場面,可現在不是雨紛紛,是風嚎,不管怎樣的天氣,我在想也許宇宙是完美的統一體,具有無法詮釋的`內在規律,每逢清明天公也會保持與人間驚人的同步,用陰冷、大風抑或細雨哄託悲憫憂鬱和悽婉,達到天人合一融通互聯,這是一種天地和諧也是一種奇特的宇宙感應。

提上包縮着頭頂着風行走在通往墳地的小路上,路上上墳的行人絡繹不絕,用不同的狀態頂着大風行走着,大家都是一個共同的心願去祭拜已故的親人,手上提着的包裏不僅僅是裝着黃紙,香燭,冥幣和炮等物品,更重要的是裝着一份對已故親人的深深的懷念之情。

在墳前我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只能點燃冥幣等讓它化爲灰燼來傳達我對父親的思念,離開時心裏有千萬個不捨,默默的向父親告別:父親,在下個清明節我們還會看你來。

清明的隨筆3

淡藍的天幕上還掛着幾顆不肯消影的星,樓下已升起嫋嫋的炊煙,母親已起牀,忙着侍弄早餐。走出門外,細雨仍沙沙地輕打着綠葉的琴鍵,撥着竹枝的琴絃,叩着水面的鼓。

清晨,火紅的朝陽還未探出暗黑的山頭,然東方已經吐白。幾縷透過密織着的樹葉的白光,穿過桌前那面腐朽的木窗,射在那些零亂的書本上。只聽見窗外沙沙作響,也許是風,或者是雨。不禁想起:今日是沉重的清明節。

天空中飄零着紛紛的細雨,模糊了那塊嵌在窗上的玻璃。想起那“清明時節雨紛紛”,便想到了“欲斷魂”。淡墨色的遠山上竟閃着星星之火,還偶爾聽見爆竹爆炸的聲音在寂寥的道路上回響。心不覺得沉重了。

淡藍的天幕上還掛着幾顆不肯消影的星,樓下已升起嫋嫋的炊煙,母親已起牀,忙着侍弄早餐。走出門外,細雨仍沙沙地輕打着綠葉的琴鍵,撥着竹枝的琴絃,叩着水面的鼓。山上愈發地綠了,彷彿被洗去了一層膜色,呈現出本身的'綠。翠綠,嫩綠,墨綠,青綠……交匯成一片。

下樓吃早飯,望着墨綠的清明餜,想到綠的山頭,綠的平地,綠的春天。吃了一口,外面雖平淡無味,甚至有些苦,但清明餜中的甜蜜,卻觸動了我的心:喪去親人的悲痛後,必要將悲痛化爲力量!活着的人,該好好地活下去,不要使故去的人再看見他們不願看見的事發生!

由我經歷見證過故去的親人,忽地在眼前浮現了。我望着他們,在心中大聲地吶喊:我不會令你們失望,不會令你們失望!

窗外的雨愈來愈小,終究停了。鳥兒在雨後的潔淨中唱響了它們的歌兒。太陽也撥開了雲層,溫暖着大地。人生總會遇到陰雨天,甚至雷電交加,狂風暴雨,但我們,總會迎來溫暖的陽光。

清明的隨筆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牧說的一樣,每年的清明心中總會有一絲淡淡的莫名的哀傷,不甚強烈,卻也揮之不去,就這樣在心頭繞着、糾纏着……

“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在我的歲月裏,這首詩給予我的是一種恬美的意境。

童年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就像春天放起的一隻只風箏,掙斷了線,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今天讀這首詩,是那麼的哀怨,那麼傷感。

因爲爺爺已經去世十年了,可這個生前對我百般呵護的人,我卻一點印象都沒有,心中不免有許多內疚……

現在的我時常聽媽媽說:“媛,爺爺在世的時候對你可好了,每次我出去有事都是爺爺在照顧你,連餵你吃個飯,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把你噎着了……”每當聽到這些話,我總在竭力想像爺爺究竟長什麼樣子,到底是濃眉毛還是淡眉毛,大眼睛還是小眼睛,高鼻子還還是塌鼻子……“爺爺”,這個在他人可能不陌生的稱呼,我對它卻一絲熟悉感都沒有;這個在他人可能每天都可以見到的'人,我對他卻有一種素未謀面的感覺;

這個在他人可能每天都要喊上好幾遍的人,我卻沒有機會喊一聲……爺爺,今天,我多想這樣叫您,多想每天一睜開眼就看見你,多想每天放學就可以看見您那慈祥的臉,多想與小時候的我一樣依偎在你的懷中,多想與其他人一樣,始終有個疼我愛我的爺爺永遠守在身邊。

可是,現實總是會很殘酷……因爲您已經永遠地走了……

清明,又是一年清明,無盡的悲傷纏繞着天地,思念的淚水,灑向人間。

此刻我的心與天堂的您在一起,久久的,久久的……

清明的隨筆5

遇見清明

人生如同一條人來人往的大馬路,總是熙熙攘攘,有時卻好像與你無關。但無論何時,你總是不斷地在遇見,又不停地錯過。

今年的清明,如期而至。也許是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景,那幾天雨絲不斷,纏綿着撓得人心癢癢的,雨珠子不大也不小,讓走在路上的我頗有些尷尬,手裏拿着傘,真是撐也不是,不撐也不是。想必路上的行人也是“欲斷魂”吧!

其實“清明”對於我來說也許真得只是一個假期,一個可以供我託着腮望着天毫無顧忌的神遊的假期。在我們這邊,上墳是早在清明前二三個禮拜就完成了的。而我的爺爺和外公在我出生之前就離世了,對他們基本沒什麼概念的我更不會有什麼悲慼之情。

但在以前,我也依舊會十分期待這個日子。那時候的墓都建在山腰上,要掃墓,就必須“翻山越嶺”。這對大人來說也許只是累,但對永遠充滿活力的我們來說,卻是一件樂此不疲的事。

那時候,妹妹們和我都還小,沒什麼主見,只會想小嘍囉一般跟在哥哥身後跑。而哥哥也就如領導人一樣,“揮一揮衣袖”,就輕輕鬆鬆地把我們“騙”了過去。

我還記得當時掃墓是要登上一條十分陡峭蜿蜒的山路,對於年幼的我來說,那的確是“險象疊生”。作爲“老大”的哥哥,每次都雄赳赳氣昂昂地走在第一個。當然,他還會在路邊“物色”一根結實的木棒,並把這次掃墓美名曰“探險”。而我們則嘻嘻哈哈地跟在他後頭,一路上還不忘和他拌嘴。

大人們最討厭下雨天上山,但對我們,這無疑只會激發我們體內更多的.活躍因子。要知道被雨水灑過後的山徑,更加險峻,更加有吸引力。所以,在細雨飄渺的山路,你總會看到這樣一幅有趣的畫面:大人在身後扯着嗓子喊“你們慢點啊,路很滑的,等會兒摔下來可不是鬧着玩的”,而跑在前頭的小孩子們卻好像沒聽見一般,只顧着往上爬。彼時的我們,既要留心踩着雨水沖刷後露在外面的石頭前進,有要小心避讓從山上下來的行人,一邊還要不時的擡頭看看,看有沒有被“大部隊”落下,真可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那是精彩的還不止這些呢!等我們蹦跳着到了目的地,哥哥總會找到一些視野極好的地方。站在那裏,望着山坡上青蔥的綠草,還有遠處山腰上五顏六色的傘,真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豪邁之感。

可惜,時光荏苒,不僅僅是“人非”,連“物”也不“是”。現在,往日的墓早已搬遷到了公墓,那一級級寬敞的臺階,似乎爲我們提供了便利,少了勞累。但是,爲什麼我沒有了那時的興奮與期待呢?在以前,兩個姐姐都會如期而至,但自從上班了,她們錯過了多少次“清明”呢?往後的年復一年裏,還會留下多少個當初雀躍的身影呢?

現在的我,依舊記得以前墓的位置,但在很久很久的以後,我的腦海中還會不會有它模糊的輪廓呢?

我們究竟遇見了什麼,又錯過了什麼呢?

清明的隨筆6

大家知道清明節我去了哪兒嗎?回老家?不,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清明節我們是在長沙過的,媽媽帶着我,還有惠子阿姨帶着禹騫哥哥。那天,我懷着興奮的心情登上了去長沙的飛機,一個多小時後,飛機降落黃花機場,小茹阿姨和惠珍姐姐開車來接我們,第一站我們去的是橘子洲頭。

橘子洲頭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公園,在湘江中央。我們先坐了觀光車來到毛**指點江山的地方,一眼望去,開闊的江面真是美景盡收眼底啊,再看到的就是毛**毛**的巨大頭像,真是神采奕奕啊!看着這麼大的石像,我想雕刻這個頭像的人一定也很辛苦,據說這裏也是毛**寫下《沁園春——長沙》的地方,也就是激揚文字的地方,來之前我特地背了這首詞,看着眼前的湘江水,我想起了那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之後我們去了有名的火宮殿去吃湘菜的美食,實在是太辛辣了,我們福建人肯定大多都吃不下,辣得我和禹騫哥哥兩個人好幾次都跑到衛生間去“淚奔”,不過湘菜好吃啊,下午我們去了第一師範,就是毛**“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地方。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先後去了韶山的毛**故居、天心閣、嶽麓書院和馬王堆漢墓展覽館,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在馬王堆漢墓展覽館邊上的溼地公園裏,我和哥哥過了一把騎馬的癮啊!

四天的時間過得很快,我們結束了快樂的旅程,真是捨不得長沙啊!

清明的隨筆7

又是一年清明時,起風。思緒隨着風兒愈飄愈遠,或許談不上傷感,或許談不上離愁。只是在這懷念的季節裏,想起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於是,淡淡的'哀愁隨着清波盪開,盪開……

清明時節雨紛紛。瞧,飄飄灑灑,悽悽冷冷,絲絲細雨,溼潤心頭,也喚醒我。滴滴答答,似乎很雜亂,又似乎很有律動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輕輕地走在這林間路上,享受着這難得的安靜。低頭沉思,想起那個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像我一樣,沉醉於這清明雨之中。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但細雨紛紛,讓人感受到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於是,他寫下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時節雨紛紛。他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裏,我理所當然地想起已故的親人。他們走,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但卻免不多愁善感幾回。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杜牧或許與我同樣的心情。看那春雨溼衫,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複雜。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又平添一層愁緒。於是,他寫下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覺,我的愁緒彷彿收斂回來。人生自古誰無死,何必傷感離愁,抽刀斷水水更流,人生亦如此。杜牧或許明白人世間分分離離,故寫下“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絕句。行人也不願繼續哀愁下去,或許想散散心頭愁緒,於是借問酒家何處,而遙指杏花村卻令所有人豁然開朗。或許人生總有那麼一些死結,需要別人幫我們解開,而杜牧這句,寫得實在深得人心,一語驚醒我這個夢中人。

喜歡,很是喜歡。喜歡寫這首詩的高明的詩人,寫得自如之極,興味隱躍,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喜歡清明,那種感覺,很是輕鬆很是愜意。楊柳拂過心頭,悄悄地盪開那顆憂愁的心……

清明的隨筆8

清明微雨,天色灰濛,一大早,我與可兒,妹妹一家同行在回家的路上,來看望久別的你。

你是否知道,三年來,沒有你的日子,我是怎麼走過這一路的。至今,我都難以相信你已離逝的事實,一直以爲你和我們一樣,走在回家的路上。可是,你真的不在了,住在了天堂。我希望像科學家說的,離世的人真的有電磁波,讓我能感受到你的存在。

世間事很多如你一樣不幸,又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忍受痛苦的別離。你是否知道,你的兄弟一一我們的同學病了,病得讓人感到希望渺茫。我和可兒去看他,就像看你一樣。在醫院十樓,我推開門,看到了病牀上的同學。疾病的`折魔讓他枯葉般的幹黃,被深埋在被窩,讓人似有似無。他看見我,眼神像劍一樣有了亮光,背後卻如你一樣猶豫。他吃力地笑讓人心痛,幾句問候之後,他告訴我們,說他想將遺體捐贈醫院,可這樣的身子,又有什麼器官可用。我一時無語,覺得我所有的語言都是那樣蒼白無力,任何語言都是多餘。看到他嘴脣乾澀,我急忙上前,試圖讓他喝點水或用棉籤潤潤。他硬是不讓,也許怕把病菌傳染給我們,也許怕觸及我的傷心,也許……

臨走時,我把事先準備好的信封放在牀角,他斷然拒絕。說我們母女不易,還這麼熱心關懷着別人。看他身體虛弱,我們未敢久留,匆匆而戀戀不捨地走出病房,像是永別。我猛然醒悟,覺得自己好愚蠢,他現在最需要的是哪一點微不足道的金錢嗎?他需要的是世間親友的點滴溫情。我知道,他所剩日子不多,不久你們弟兄就要團聚。可在疾病的惡魔面前,你和你的哥們讓我們是多麼的無奈和無助,我又能爲你們做些什麼呢?

花開無語,芳華盈盈;花落無言,殘香陣陣。人生亦如這無言的花開花落,綻放凋零,一切都將在歲月中老去,重歸塵土。他也是跟你一樣,在即將凋零,重歸塵土時候,心裏總爲他人着想,往往忽略自己,甚至病重時亦是如此。看着他這種境況,我不由想着你。你走之後,我行走在悲傷與溫暖之間。三年來,失去你的酸楚和無奈,雖然時時在啃噬我的心,但我卻感受到了更多的無數的溫暖。我們的同學,領導,同事,衆多的親戚朋友,都無時不在向我傳遞着一一人間真情大愛。行走在喧囂的人世,我內心不再恐懼,而更加惦念衆多的囑託,也充滿了希望,使我懂得用一顆淡定從容的心,將發黴的思想在陽光底下晾曬,並讓它溫暖如初。打開愛的窗戶,用心接納陽光,也用心將愛傳播。

迎春花伴隨陣陣晚風,開得正是燦爛。隱約間,彷彿看到了你,與青山相依站立,在天邊與我們默然相向,微笑不語。在你的墳前,我們擺上祭品,燃起香紙,縷縷青煙,索繞墳頭。閉眼中,我們似乎又在一起。生病中我們的談笑打趣,一家人的其樂融融。你給我說,人要灑脫地看待生死。可我沒有傳說中的堅強,我只知道美好已不在了。我多想永遠依偎在你身邊,寸步不離地守護着你,即使你臥牀不起。只有這樣,病痛纔不是那麼可怕,我的心也不會孤寂。你走了,留給我的是美好快樂,更多的是苦痛的回憶。

歲月無情,黃土無言,只有鮮嫩的翠柏,含笑守護。一如生前的你,低調沉穩,勤勞堅毅。你堅定的品質讓我也挺身站立,也從無氣餒。瞬間,我明白死亡是我們必然的經歷,這是生命的註定,是這個世界永恆的主題。生命到了這裏,就該讓它自然地離開。但一定要它開始地壯烈,結束地絢麗。

明天,我又要趕回渭南,你說,我應該不應該再去醫院看他。我想,我還是決定不去了,我知道,他不想見我,不想讓我再次經歷生離死別的場景。我也不敢見他,我怕他的故事讓我傷感,讓我更加想你,讓我心難受。不見也罷,就讓他平靜淡然地走吧。多次的生死離別,讓我看到了人生的真諦。人人都祈願生命安好,歲月無恙,可真如此嗎?每一個閃光的生命,從出生開始就意味着死亡。不要妄想,人世間還有不老的蒼桑。歲月何曾安好,人生之事不如意十之八九。我雖不像達觀者,做到不悲不喜,淡看生死;也不能像高僧一樣,做到心如止水,波瀾不驚。但我會記得花枝滿春,天心月圓,因爲心裏永遠有你。

清明的隨筆9

在我的老家安慶,有一個習俗,那就是“清明節祭祖”,別認爲這很普通,其實我們全家人對其是非常重視的。

在離老家幾十公里處,有一個小鎮——許嶺鎮,是我們每年都要去的地方,那有一座山—許嶺,安葬着我們徐氏幾十代先人們。

山上,數不清的樹木,荒草和荊棘,證實了他的古老。可是他也阻礙了我們前進的腳步,爲了祭拜祖先,我們也不會屈服,折斷多餘的樹枝,踩平多刺的荊棘,一步一步向前走。到了墳地,我們看見了大大小小的墳。爺爺帶路,先找到我們最親近的先人,然後爸爸和叔叔除去墳上的荒草,爸爸拿着三根香串上六張紙錢插在墳頭上,接着叔叔拿出一疊紙錢在墓碑前點燃,我當時親眼看見墓碑上玄孫一欄裏有我和兩個弟弟的名字,還有幾個沒見過面的'堂兄弟的名字,當時我的心情很沉重,爲什麼他們沒有來祭祖呢?也許是他們在外地過年,沒有回來。然後就是放炮竹了,接着我們就要給祖先叩頭了,叩頭時,先要雙膝跪下,然後雙手觸地掌心向上,叩頭三次,這樣重複三遍纔是對祖先最恭敬的禮節——三拜九叩大禮。最後,我們要把祖先“請回家”。

回家後,要將祖先供奉在牌位上,在牌位前還要擺上供品,這供品也是有講究的,雞、魚、肉、豆腐、糕點、水果、酒、茶等一樣都不能少,而且雞和魚的頭要向着牌位。拜完祖先才能吃年夜飯,在吃年夜飯時,餐桌上也要空一個座位,那是留給祖先享用美食的。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四之前,祖宗牌位前的香火是不能斷的,否則寓意香火不旺!

到初四的早上,我們就要送祖了,送祖時要將供品移到餐桌上,雞和魚的頭也要向着門外,我們要先向牌位拜三拜,再向門外拜三拜,以示將祖先送回到極樂世界。這樣整個清明節祭祖儀式纔算結束。

就像奶奶祈禱時說的那樣,祖先們時時刻刻在身邊保佑我們,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幸福吧,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讓我們也時時刻刻懷念他們吧!

清明的隨筆10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爲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爲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爲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爲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爲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爲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爲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着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爲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今天就是清明節了,每逢清明節我就會想起詩人杜牧寫的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大家是否去掃過墓呢?當然我也不例外!

我們今天回老家拜山,這只是第一次而已,因爲爸爸媽媽工作忙,所以好不容易纔有了這一次機會。我們回到老家,吃完午飯,便向山出發了。

火辣的太陽曬的我們又增加了一點疲倦,好不容易我們來到山頂,我就拿起掃帚掃起了墓前的垃圾和落葉,看着墓碑,我不禁想起不在世的親人和我一起度過的時光,不禁潸然淚下。但是我不一會我就掃好了,每次祭祖時,我們都會想起爲他們燒一些紙錢、放置一束鮮花。說着我就拿了夥計少了一炷香插在了墓前,而爸爸媽媽卻有點難過的`爲他少了一些紙錢。爺爺把一些雞肉、美酒和水果擺在墓前,祝願他們能在天堂的那一邊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爲了我祝福他們,我們便跪了下來,好想在爲祖宗守靈,願他們能保佑我們幸福平安、生體健康。祭拜完後,爸爸小心翼翼地拿着火機點燃鞭炮,放完後就走了。

我臨走時,再次瞄了一下祖宗的墳墓,擦乾了眼眶的淚水,隨着下山了。心裏怎麼感覺在百爪心撓?但我也許願祖宗能在天堂過上和我一樣的生活——快樂。通過這次祭祖,我感受到了原來祖宗在天堂的那一邊也應該有一個舒適而又溫暖的“家”。所以我們應該要珍惜生命的點點滴滴,生命不是遊戲,那麼大家在清明節有木有拜過山呢?

清明的隨筆11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節這一天,細雨綿綿下個不停。渲染了迷濛黯然的氣氛,給人帶來憂愁和悲傷。我和爸爸媽媽因爲思念家鄉,便一起到美麗的鄉村踏青。

一路上,春景明朗絢麗,生機盎然;使我們倍受感染,我不禁低吟:“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奏的山村,千里大地花紅柳綠,鶯歌燕舞,鬱鬱蔥蔥的樹林綠遍了山陵和原野稻田裏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輝,呈現出一片白色;山間到處鳴響着鳥兒歡快清脆的叫聲,濛濛的細雨如煙似雲,輕輕地飄灑着,這真是“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啊!我們欣賞着美景,興致勃勃地前進着。這時,兩個天真爛漫的孩子映入了我們的眼簾,他們在路邊追逐打鬧,在和煦的東風中放起了風箏。“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我高聲吟誦詩句,這兩個活潑的孩子給美好的春天平添了幾分生機。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我們走進農家的花園,美麗的景色讓我們驚歎;小路兩旁開滿了鮮花,壓得花枝都彎下了腰!遊戲的蝴蝶在花叢中時來時往,盤旋飛舞,依戀着不願離去!自由自在的`黃鶯在樹上發出嬌柔的鳴叫,聲音是那麼和諧動聽。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

我們又來到田野,真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田野上長得茂盛的野草,每年一度枯榮,又一度繁榮。春風吹來,它們生機勃勃地生長着,充滿了生氣。“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田野無邊無際,一陣清風吹過,草兒低伏下去,顯現出成羣的牛羊,給靜寂的田野增添了無限樂趣!

今天,清明踏青讓我體會到了農村簡樸而富有樂趣的生活。農村是多麼的美好,四月的鄉村,到處呈現着別樣的風景。

清明的隨筆12

20xx年4月5日凌晨7點半,我和永年報主編鄭主任由電力局李主任開車縣城名關出發,直奔姚寨鄉閻門寨村。在李寨村邊,邯鄲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孫副主席早在那裏等候。見面後孫主席和我們一起開車,到閻門寨村。8點半,父親在門口等着,後上車和我們一起到南大廟。

9點到達,趙寨大爺劉孟鋼和會計在廟門口等待。南大廟位於大西堡村東200多米,沒有廟門。院子挺大,有兩排大殿,前排爲主神黃飛虎,後排爲二層樓,下面主神爲玉皇大帝,樓上爲元始天尊(前面)、混天老祖(後面)、赤腳大仙、道德天尊等神靈。兩旁是八仙過海八仙塑像。西邊是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張果老;東邊是漢鍾離、李鐵柺、藍采和、曹國舅。雕刻細緻,形象逼真。倒是樓上一副對聯寫得好:

三境三清放三洞生祥光,三陽開泰

五靈五老降五方蘊真氣,五穀豐登

鄭主任全程攝影,後在石碑前合影留念。這塊碑立於20xx年,高2米,寬80公分。鐫刻着修建者名字及建設過程。而後,劉孟鋼詳細講了南大廟的傳說及每年農曆3月28廟會情況。(改日詳寫,此處略)

十點左右,我們離開並把父親送到家。後開車到閆門寨村楊露禪本家楊永志家。老漢67歲,中等個子,頭髮花白。向我們展示了楊露禪墳地照片及楊露禪後代上墳照片。最大的當屬楊振銘照片,七寸大,黑白照片,拍於香港。鄭主任一一反照。

20分鐘後,楊老帶路領着我們到村西楊露禪祖墳(現楊露禪墳自20xx年12月26日由我村遷至廣府,此爲楊露禪祖先墳)。該墳在村西麥地裏,此時麥苗油綠,出地半尺多高,煞是好看。墳前有一石碑,上面寫着:楊公一清之墓。崇禎二年立。我們在墳前攝影保存。楊一清原爲明末大財主,家庭興旺,妻妾衆多。到了楊露禪時家道衰落,後到廣府古城賣煤土,並三下河南陳家溝學太極拳。學成歸來,衆生教拳,死後從這裏遷走,埋到閆門寨村後。要不是楊老父子長期保護,估計屍骨也不好找。多年來,楊露禪後代感恩和老楊有來往。

11點半,我們在飯店就餐。

1點半,我們和孫主席、楊老分開。開車直奔油菜園、桃花園。先到油菜園,一片金黃,兩隻白色蝴蝶翩飛,還有蜜蜂在採蜜。人到跟前也不飛走。我到了菜花地裏,查了查菜花花片,一分爲四片。我想了一副下聯:四瓣黃花格外香。後合影留念。我也粘了光,出了地裏,褲子上粘了一片片黃色花粉,擦也擦不掉。

20分鐘,到桃花園,位於十里店村西與廣府旅遊線交叉口,二母多地,各種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綻放,白色蝴蝶和黃色蜜蜂點綴其間,在陽光照耀下,很有一番風味。鄭主任找了桃園小姑娘和其淘氣抱紅色皮球的弟弟及他們母親,作爲模特,在桃樹爲背景襯托下,照了好多照片。人面與桃花輝映,美妙絕倫。我查了每朵花,只有五個花片,又想了下聯:五瓣桃花格外紅。我們也簡單拍了兩張照片,後一起走了。

3點,我們到廣府西環桃花島上看了一下,垂柳依依,翠楊吐牙,一簇簇正深色桃花依然綻放,美不勝收。鄭主任邊照相邊說,這是觀賞型桃花。只開花,不結果。這次,我終於健全了對桃花的認識。

4點,我們開車,到許莊梨園。此時梨花盛開,滿目雪白,耀眼奪目。400多畝地,到處是白色海洋。路兩旁停着很多汽車,大都從遠處慕名而來。現在是假期,有老人,有少女,有兒童,有成年人。三五一夥,各拿手機或相機拍攝。歡笑聲、咔嚓聲、鳥叫聲不絕於耳,梨樹下黃色野花,期間個別紅色桃花在點綴,色色輝映,景象鮮明。我們徜徉於期間,呼吸着新鮮空氣,賞着千樹萬樹的'白色仙子,甚是爽呀!到處取景留念,物我兩忘,取得暫時的舒暢。

五點,我們戀戀不捨離開了梨園並返回縣城。

清明的隨筆13

他和她都老了,很老很老。老到那隻他娶她時送的銀鐲子,已經被磨損的看不清花紋;老到他爲她戴上銀鐲的手,已經變得顫抖。清明時節雨紛紛,讓人想起那時的他和她。

他年輕時,也是個皮相極好的小夥;她年輕時,也是隔壁村裏愛漂亮又樸實的農家女。或許是一天,她揹着揹簍在清明的小雨中,偷採了爛在山中的白茶,在溫泉邊奢侈地用茶泡腳,遇見了他;或許是那年清明早起,本想拜隔壁的阿婆的墳,卻迷迷糊糊地拜成了他家的。總之,似乎是緣,兩個人拉拉扯扯,走到了一起。

菱葉縈波荷s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簪頭落水中。

他替她戴上了銀鐲子,穩穩地。

親戚鄰里們說,她嫁得好。她是農家女,卻真不會做菜做飯。每天早晨,他揉好面,真好饅頭,煮好豆漿,她便起來了。每年清明,她準會吃到她做的清明饃饃。聽她講晉文公,介什麼推。他是文化人,也是愛讀書的農村人。他是說過怎樣做清明饃饃的,酒米,棉花草……她不在意的聽着,因爲她知道,他會做給他吃。

後來他們有了一雙兒女,他是嚴父,她是慈母。他做父親可做得真好,兒女們還未入學,他便把他們抱在腿上,講講氣壯山河的歷史人物,長長的中華歷史。那會兒農村,有哪家孩子受這般教育,他是前瞻遠見式人物。每每過節,他也會應時節講講玉兔嫦娥,年獸,晉文公,介什麼推的。他講這些時一向嚴肅,板着臉,唔,他說敬畏文化和歷史。她在兒女面前,不怒自威。但對村裏的其他鄉親,他卻熱心到不行。哪家有困難,他手一揮,便把他們的小半積蓄借了出去,再借,再借。可她很少制止他,因她深知他內心的善良、熱忱以及執着。她是慈母,也是良妻。在全家人都得緊肋褲腰帶時,他再借錢出去,她也只能一抿嘴裏的苦澀。在他心裏,四周的鄰里,均是骨肉至親,村子裏的每個人,都與他有着同一個姓氏。慈母和良妻,她扮演得並不完美。那時無油無鹽的飯菜,她也會做,卻無法像他做的那般,美味可口。良妻只能在夜晚,坐在燈下,等她的丈夫從大隊下班回來。

再後來他們的兒女長大了。

他們給她買了電飯煲,她終於可以煮香白的米飯,雖然有時夾生。他們可以供養他們了,田裏的農活在逐漸減少。她經常在午後,同他踱到後面的竹林打麻將,口中哼着老舊的歌。竹林裏的鄰里都是和他們差不多年歲的。一羣老人顛三倒四地打牌,稀裏糊塗地開心,一元兩元的不謂輸贏。

更後來他們有了孫子,他和她在慢慢變老,他的執拗勁更厲害了。他接孫子放學,孫子今天的拼音還沒掌握牢。那會兒教育開始現代化了,漢語拼音可重要了。他犯起了倔,把孫子往路中間一放,直到孫子把拼音念得滾瓜爛熟,他才用自行車把孫子載回家。她只是在聽到糟老頭的倔脾氣後,想起了當年那些借走的錢。轉眼間利息已經回來,黃二孃的雞蛋,王五的魚,張小子的桑葚……這次他所堅持的.,說不定也是這因果的鏈吧,她笑了。再是清明,他又講起清明寒食的來源,是爲紀念叫介子推的,介、子、推。她想起他給兒女孫兒們講的語句,年年都講,連她這個農村老婦都記得了。

後來他們更老了。他開始經常傷風咳嗽,她倒還健康,時時照顧他。

有一次他不知從哪裏聽來醫生給他用的藥不對,犟脾氣一犯,竟然咳嗽了也不吃藥。於是她便偷偷跑去告訴醫生。醫生趕至,責怪他生病還那麼武斷,居然不遵醫囑。他臉色鐵青,知道是有人告了密。她呢,就當他是一時犯倔脾氣了,管他呢。

但她突然生了病。突然,忘記了怎樣喝水,怎樣咽飯,怎樣穿衣。似乎一剎那,她把什麼都忘了。她果真是老了,老得認不得經常玩的麻將,甚至,有時,連他們的兒女也不認得了。但她唯一記得的,依然是他,他的模樣、聲音,熟悉而清楚。自從生了病,她變得有些小孩子了。去城裏最好的醫院住院,她定要他陪伴,子女守着是不行的。他也老了,在醫院守了幾天,竟傷了風,但仍不忍離去。

冥冥之中,他們都感受到了什麼。她在兒女的勸說下,縱心裏不捨,也急急忙忙地遣他回家休息養病。他說,好,明天來看你。

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她要回家了。他早早出發,站在村口最醒目的地方,等她。她慢慢下車,他慢慢走近。夕陽很暖,他牽着他的手,慢慢回家。

她想起了介子推,在很久很久以前,寧願被火燒死,也抱着樹不放,不離開母親,不下山的人。她不懂介子推的深意,只知道,她也想的,不離開他們,不離開安謐的村莊,他們的家。

又是清明,門口開花的的玉蘭樹因小雨變得疏落。空氣裏泥土開出芬芳的小花,一如那年清明雨中的茶香。雨紛紛,舊故里草木深,人,漸漸遠行。孫女要向他學做清明饃饃,她知道,或許明年,他就老到做不動了。酒米,棉花草……她依然沒學會呢。她,他和他們的子孫去給祖先上墳。雨一直不停,落在葉面,落在泥土上,匯成細流,和他們的光陰一同逝去。或許有一天,他們也要這麼,長眠地下。她想,誰也免不了呢。

那一天來臨之前,她想和他,慢慢共老:那一天來臨之後,他願同她,靜靜靠在一起,躺在土堆一隅,看清明,煙雨紛紛。

清明的隨筆14

時近清明,草已青青。那些朝至暮去的渴望在乾燥溫暖的風中逐漸隱匿消亡。依舊喜歡在無所事事的下午睡長長的覺,讓自己置身光怪陸離的夢境而不得脫身。還好,這些年裏,我沒有糟糕到再度失眠。

想當初因爲一些人一些事而把自己推向崩潰的邊緣,那些幼稚的想法與舉動,實在是無比地可笑,值得慶幸的我還可從旋渦中全身而退。生活在不段地變換着你我的角色,無法選擇也無從選擇,當然我還不想把這定義爲“悲觀的哀嘆”。初春多風,夾雜沙塵的天氣讓人略有不適感,偶爾我會擡起頭思考這讓人無所適從的天氣是否因爲那危言聳聽的20xx。

斷斷續續地有寫一些文字的念頭,只是少有閒情逸致長時間地對着電腦屏幕敲打鍵盤,更多時間打開電腦後,茫然一無所知。電腦的桌面依舊是去年夏天我在C的家鄉拍攝的一組畫面,被放大了的淡紫色的'花穗搖曳在風中,依稀可以記得當時歡欣的心情。歲月總會在逝去後,被一段莫名的心緒重新拾起,只是事過境遷,一切已然面目全非。慣性般地打開空間,在虛擬的農場世界忙碌,種菜收菜,無比快樂地消磨時日,看着金幣值刷刷增長,內心竟然有一種小財主的自得和滿足。

閒雲野鶴地生活了那麼久,故而不大適應有太多人的日子。但不適應總歸要變成一種習慣,這點我比誰都明白。昨晚,婆婆和我說清明瞭該去給祖先們上墳去了,我才忽然意識到今年的我已經多了一個家庭,或者說身邊多了很多人,那些在世的和不在世的,他們都和我有了或多或少的某種關係。

擁有和失去,永遠都是那麼對立。想遙遠的過去,我是那麼地害怕失去,甚至於小小的一塊橡皮。漫長的二十多年過去了,我依然失去了那麼多,那些我記憶中的珍藏,那些我生命中無比重要的人,他們一一離我遠去。我開始學着一邊流淚,一邊歡笑,生活也在剝奪的同時賦予我所得。

這個清明,我依然會去看望我的父親。我想我該把我的喜怒哀樂交給他一同分享。天空開始飄起了雨絲,薄薄的涼意。

清明的隨筆15

清明節這一天,人們沒有一個是閒着的,都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祭奠死去的親人們,比如掃墓、燒紙錢、上墳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好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清明前夕,家家戶戶忙個不停,準備好掃墓用的祭品。我的.家鄉也不例外。

“又是一年芳草綠”,伴隨着春姑娘的腳步,清明節到了。這天,我回到老家,奶奶先讓我穿厚點,因爲那裏非常冷。之後又帶上紙錢、供樣、香等祭品,坐着爺爺的拖拉機向親人的墳墓開去。一路上,我開心的邊唱歌邊搖頭。伴着我的歌聲,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一看“唉,盼望已久的美麗風景原來就是這個樣子呀,真掃興!”我望了望田野,很是荒涼。但鄉間小路上,三人一夥,五人一羣,來的,回的絡繹不絕。點起火堆,燒起香燭,處處瀰漫着清明的氣息。我們一起燒紙錢、掃墓、給先人墳上填土,我還把自己親手做的紙花一一插在了祖先的墳墓上,沒過一會兒,我們就已經“凱旋歸來”了。

回到家,我懷着好奇心,在互聯網上查詢了一下有關清明節的習俗,讓我大開眼界。知道了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還知道了清明節的歷史,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爺爺還告訴我,清明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掃墓、燒紙錢、上墳是我們這些晚輩對先人的尊敬和懷念。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節年復一年,寄予了人們對老一輩人的無限哀思和祝福,每逢這個時節,家鄉的人們總是忙裏忙外,不僅表達了對先人的懷念,更給予了對新一年的希望。

家鄉的清明節,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我盼望着下一個清明節的到來……

標籤: 隨筆 清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yl2m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