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高三化學的教學隨筆

高三化學的教學隨筆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什麼樣的隨筆堪稱經典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三化學的教學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高三化學的教學隨筆

高三化學的教學隨筆1

“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受益終生!”把解題的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學。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我們應如何應對,以促使學生開展新的學法呢?我認爲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教學反思:

一、對教學主體的反思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俗話說:“知已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對一塊石頭,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細細的琢磨,這塊石頭像什麼,質地是什麼,有什麼缺陷等,然後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同樣,我們面對的學生,在教學前,我們也要對他們細細的琢磨反思,然後才能因材施教,培養出人才。在化學教學中,特別是高一化學,由於在體系上和學習方法上與國中化學有較大的差別,一開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學特別難,如果教師不加以及時的引導,經過一段時間困難學習後,許多學生都感到學習化學的希望沒有了,放棄了,這樣,化學中再簡單的題目,他們也感到特別的難,難怪有的老師抱怨:“我講的已經很簡單了,但學生還是不懂”這怪不得學生,是老師沒有及時去反思學生的心理障礙。

二、教學方法的反思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應拋棄原先那種“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的怪圈。實驗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手段,可以提高學生學化學的興趣,培養動手能力。化學教師應想方設法多做演示實驗,改進實驗,有條件的話讓學生自己多做實驗。在現代化學教學中,學生喜愛的`教學手段是多媒體CAI動畫、錄像和化學實驗,我們可選擇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節,製作成多媒體課件、錄像教學。有很多教師未曾使用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他們覺得製作課件比較麻煩,在課後花的時間較多,其實有時我們使用多媒體,可以增加教學內容和教學信息,使抽象的化學問題簡單化、使靜態的理論動態化,從而化難爲易。例如,在講到原子結構時可以用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別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電子,然後製成動畫,模擬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通過閃爍的方式及疊加的手段,展現電子雲的特徵。在比較取代反應和加成反應這兩個概念時,動畫模擬甲烷和氯氣如何斷鍵,氯原子與碳原子形成新

鍵;乙烯中碳碳雙鍵斷裂,兩個氯原子分別接到兩個碳原子上,通過動畫形象直觀地展示了兩個不同的反應機理。特別是有機化學部分,有機化學反應多,內容瑣碎,每次講新課之前利用多媒體回顧上次所講內容,溫故而知新。藉助於錄像教學,既保證學生的安全,又保護環境,還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於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髮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合,並藉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更應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提煉,既爲教研積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爲名師”。新課改的路程還很漫長,唯有經過實踐、積累、反思、總結,我們才能在新課改中站穩腳跟,立於不敗之地。

高三化學的教學隨筆2

大學聯考化學試題特點是:多、全、小、活,考能力、考技巧、題量大,知識覆蓋面廣,考查活用課本知識的能力方面的試題比重增大。回顧高三這個學期的複習,反思得與失,總體收穫是多研究、多思考、精選題、真正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狠抓課堂教學。

(1)多研究:縱觀每年的大學聯考化學試題,可以發現其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始終保持穩中有變,變中求新的原則。認真分析、研究07、08年大學聯考試題,摸清大學聯考試題涉及的知識點、熱點、特點以及變化趨勢,找出它們在教材中相應的知識點以及一系列有層次的題目,在編制教學案時將每個考點依次落實,對學生成績的提高很有幫助。

考試說明(即考綱)是大學聯考的依據。是化學複習的“總綱”,不僅要讀,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確大學聯考的命題指導思想、考查內容、試題類型、深難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層次要求等。對08、09考試大綱多對比,找出增刪的內容,題型示例的變化,滲透到教學和學案中,讓學生明確每一知識點在大學聯考中的'難度要求。

(2)精選試題:目前的複習資料不僅多而且雜,偏題、難題、怪題很容易挫傷考生的積極性,好的習題能激發興趣,啓迪思維並能加強學生對"雙基"的理解,引導學生尋求解題規律,掌握解題技巧。故教師自身必須投入題海,然後篩選訓練題和資料,在複習選題時要有層次、有梯度,由易到難地選擇,並根據考試大綱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制合適的訓練試題。

(1)選題原則

選編習題要以大綱和教材的內容及學生水平和認知規律爲依據,要注意知識的整體性和相應能力培養的有機聯繫,一個題型要聯繫、消化一項基本內容,題型多樣化,層次要分明。

(2)選題有明確的目標

高三以練爲主,一輪複習訓練更突出課本基礎知識,學生易錯知識點及大學聯考的熱點、難點。二輪複習期末考試結束後就要開始了。試題以查漏補缺,迴歸課本爲主。試題的知識點分佈是否合理,難度是否適中,能否反映出學生的一些問題,只有教師自己認真做了研究了才知道。試題應注重基礎、突出能力考查。

(3)真正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

實施素質教育,時間緊,任務重,上課總覺得時間不夠,問題在哪?那是教師把自己當作了課堂的主人,成了課堂的主角,學生只能默默的被動的接受,課堂效率可想而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讓學生多交流,效果很好。今年接的班成績較差,怎麼辦?教師自己講,永遠講不完,只有精講,多練才能提高學生的成績。發動學生去講很簡單,讓學生到講臺上把自己的解法和同學們交流,效果很好。複雜的題目可多讓幾個同學複述,這樣都可以得到提高使多數同學得到鍛鍊,更重要的是給了他們足夠的自信。同學們開始樂於交流,不再覺得回答問題很困難;他們開始喜歡主動的學習和老師同學交流,我想這是最重要的!

高三化學的教學隨筆3

從事高中化學教學已經有十多年了,整體上感覺教材在不斷的修改,一些名詞、概念也在不斷地完善,課本知識的難度在逐漸下降,但學生的接受能力也在逐年下降。不少老師都在感嘆學生一屆不如一屆。這也許是事實,我們在教學中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呢?學生學不好化學的根源到底在哪裏,在下一步的教學中該怎樣進行彌補和預防?下面中我的幾點反思。

一、高一新生在國中學的化學知識有多少?教師該怎樣進行初高中的銜接教學?

通過多年的教學我們瞭解到一些情況, 高一學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學內容多、難理解、習題不好做,學習興趣降低。一方面是因爲初高中學習要求和內容銜接的不好,高一化學突然比國中更系統、更深入,學生不能馬上適應;另一方面是因爲國中化學教學過分強調探究學習和過程方法教育,忽視接受學習和描述性、結論性知識的理解記憶,基礎知識學得不紮實;但更重要的卻是第三個原因,即高中化學教師不理解國中新課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看待課改後的國中生,對國中生的化學基礎期望過高,平時的教學和測試難度過大造成的。有些知識點在國中的新課本中已經刪去或淡化了,高中課本也不再詳細講,就直接拿出來讓學生用;有時候爲了講清楚某一道課外習題甚至還要臨時補充知識點。學生要記的、要理解的太多,超出了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需要不停的記筆記,聽課習慣不好的學生自然就感到很吃力。

因此,高一的化學教學,必須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初高中化學的銜接教育,重點複習國中的“氫氣還原氧化銅”試驗,介紹簡單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複習和背誦常見元素化合價、複習酸鹼鹽、溶解度的相關計算,爲學習高中化學做好鋪墊。同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加強對國中化學課標和教材的.學習、加強對當年會考化學試題的研究,多與國中化學老師聯繫,多於學生交流,瞭解學生學習的困惑。

2、控制教學進度。不能片面追求快速度以贏得較多的複習時間而增加剛開始學習的困難。

3、經常使用“直觀性”教學。儘可能以實驗作先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進行抽象概括。應用各種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應用多種動畫課件以增強直觀性。要使化學知識儘可能結合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向學以致用的方向發展。

4、堅持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面對深度和廣度都已加強的高中化學,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要想學好是不容易的。要特別引導學生處理好“理解”與“記憶”的關係。先理解後記憶是正確的。但是有的知識點暫時不理解也要先記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記住,等於沒有學,知識就出現了斷層。化學的學習,其實是一個“先死後活”、“不死不活”、“死去活來”的過程。死記硬背、機械記憶還是必要的,象基本概念、物質性質、試驗現象、元素符號、分子式、化學方程式是必須記憶的。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職責就是通過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幫助學生記憶的。要善於運用“不求甚解”學習法,“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思想在初學化學時並不都是正確的。從化學發展史看來,化學其實就是對各種試驗現象的紀錄和分析,學好化學必須記住一些基本知識,才能談得上理解後面的知識,才具備了問問題和與人討論與爭論的資本。

5、提倡“出聲思考法”。在慢速的信息加工中,尤其是解決問題時用“出聲法”,可以展示思維過程,給學生啓迪與思考。教師先作示範,小步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包括遇到困難是怎樣克服的,爲什麼要選擇這樣的方法,儘可能讓自己的思維過程展現出來。也可讓學生說出他們的思維過程,然後大家討論,儘可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了解知識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在知識獲取過程中獲取情感體驗。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始終保持高漲的興趣和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的建構中,實現從“學會”到“會學”再到“樂學”的一步步躍遷。

6、引導學生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講解新課時要鼓勵學生敢於詢問,在知識的聯繫比較中要敢於發問,在總結歸納中要不斷追問。日常教學中重視質疑能力的培養,改變單一的傳授模式,重視課堂提問功能。尤其是學生自己的發問,更能凸現學生內心世界。要求學生抓好聽課、消化、整理、提問、反饋、補救、鞏固幾個環節,獨立思考,減少依賴性,自己建立立體的知識結構網絡。

二、一節課老師究竟該講多少?講得學生心服口服無言以對不需要思考頻頻點頭纔是講到位了嗎?我們學生爲什麼不會思考、不願思考?究竟該怎樣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我們鼓勵學生凡事都要問個爲什麼,輔導時要有耐心,有問必答,不會就講。但是,學生不停的問“爲什麼?爲什麼?爲什麼?……”學生什麼時候用來思考?老師都講清楚了,學生怎麼思考?我們到底是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還是給學生灌輸知識?我們曾對學生講過學習“五不問”:學過的內容未經複習的不問、教師提出的參考資料沒看的不問、未經深入思考的不問、找不到矛盾所在的不問、提不出自己思路的不問;我們爲什麼不給老師定個“五不講”呢?學生沒有預習的不講、照本宣科的不講、剛講完就來問的不講,問的內容是課本資料中的原話的不講、強調過多遍依然不停地問爲什麼的不講。在當今的教師評價體系中,又有幾個老師能理直氣壯地堅持不講呢?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要少講、精講,要經常運用“蓄勢待發”、“引而不發”的教學方法,儘可能引導學生自己學會,不要讓學生“全都是聽會的、沒有一點是自己學會的”。教育的唯一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老師的作用應該是學生登山的嚮導和路標,指給學生一條前行的路,讓學生自己走,跌倒了可以爬起來,腳磨破了包紮包紮繼續前行。而不能揹着、抱着、拖着學生。當學生登上山頂時,應該有資格自信地大聲歡呼:“我付出了,我勝利了!”課本知識是死的,而具有創造精神的學生是活的。學生不是機器人,也不是隻知道接受各種知識輸入的電腦;老師更不是複印機和資料庫,教學不能是“複製”和“粘貼”。教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不教”。“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事實上,過於勤快的家長培養的必然是一個極其懶惰無能的孩子。同樣,過於勤快的老師培養的也必然是一羣極其懶惰和無能的學生!我們一定要相信學生,一定要“狠心地”看着學生跌倒了自己爬起來,磕磕絆絆的自己前行!

高三化學的教學隨筆4

在對《義務教育國中化學課程標準》學習之後,我對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有了新的認識。這些基本理念主要體現在化學教育目標的變化,由原來過多地關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轉變爲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我們要努力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理念。新舊課標對比,主要有以下變化:

一、教學理念轉變

課堂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展示的舞臺,教師的任務不在是隻注意灌輸知識,而是變成課堂的導演,指導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另一方面抓課堂的達標,我們的課堂就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動腦筋,學會開竅,那些難點問題,我們甚至有意識讓學生難一難,憋一憋,這才能讓學生開始動腦筋,激活思維,釋放潛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自己對問題的深入剖析,形成自己的套路。開放性的課堂就是讓我們的學生見多識廣。在通過閱讀教材或通過網絡查閱,幾乎沒有一個問題解決不了!老師要避一避,躲一躲,把機會讓給學生。

二、師生關係轉變

放下身架和學生們友好相待,和學生談心,溝通學法進行指導,打開他們心靈的門戶,把第一觸角放在“心心相印”,力爭讓學生崇拜老師,我們都應該思考下一步學校的發展如何讓師生關係更加和諧。課堂一定要落實“相信學生、發動學生、成長學生、發展學生”。課堂中學生是主角,如何使得學生真正做到“人人是主人,個個是主角”,實現學生真正的“自學”是教師的價值體現。

三、教學目的轉變。

我們培養的學生是要走向社會的,我們應該使他們走向社會後能夠真正地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實現自我的價值。就學生個體而言,走向社會不只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更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尤其是自信力,勇於探索的能力,與人共處的能力,並且要有一定的氣質,樹立自己的形象。人的一生不能只是追求物質上的滿足,更應該有精神上的認可度、尊嚴、威望等。

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我們以前的教學主要是教師講爲主。一堂課,從上課開始到下課都是教師講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全班同學按照一個標準,像工廠生產產品一樣。使許多的學生丟失的自我,失去了靈性。在中學階段處於花季一樣的年齡本應是快樂而幸福的。主動享受學習的過程。但由於我們的教學方法單一,課堂少了活力。教師是一味的強迫學生學習,以教師自我爲中心,不論學生的感受如何都必需按照教師的安排去做。這樣學生在課堂當中失去了主體性,充分的能動性。多數學生即使死記了一些知識,但也容易忘記,久而久之,學習就跟不上了,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對我們的教學就更困難。現在的課程標準就體現的學生的認知發展與人格發展的具體特點,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改變了以前的學生要我學變爲我要學。

五、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最好的方法還是化學實驗,化學實驗是激發學生化學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是獲取知識,進行知識創新的重要手段,實驗教學不僅培養學生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細緻、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通過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學生間的合作、師生間的交流亦能讓學生在身心的體驗中得到一種團結合作、獲取成功的情感滿足。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盡力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高三化學的教學隨筆5

我們使用人教版化學教材已四年,對於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各種各樣的報章書刊,還有專著都說了很多很多,讓人看了爲之鼓掌,但就如何在課堂上實施,結合每節課如何做,卻沒有現成的答案,何況學習的主體(學生)各不相同,他們的學情各不一樣,這都給教學帶來難處。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我感覺教師首先要做好教學反思,我想就這一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

我認爲教學反思不僅僅是課後反思,還包括在課前反思,教學過程中反思,而且要注意他人的反思,相互交流反思內容。《走進新課程》一書對反思是這樣說的: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爲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的行爲,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爲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新課標把發展學生的素質放在首要位置,帶來的是教育教學的新氣息,同時將教育者的責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課標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因此教學更應富有創新性、探索性和指導性。

一、課前反思:

研究教材,確定教學目標,研究教學方法

課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前反思主要反思過去的得和失。我們總感覺新教材內容不多,卻有說不完的話題,如人教版《化學。1》“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一節的第一部分:“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教材內容雖然簡化了“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概念,沒有出現物質的量與微粒數、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的計算例題與練習,但在“學與問”中出現了相關的問題(計算),並且我認爲學生也很有必要掌握這部分知識,也就是說教學中有必要下功夫讓學生掌握它。教材中有關“氣體摩爾體積”的內容是在“科學視野”中出現的,學生需要掌握嗎?我們打開江蘇教育出版社的《化學。1》,在第二單元的“物質的聚集狀態”一節中有講解,並介紹了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那麼這部分知識我們能不讓學生掌握嗎?因此“我們研究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必須將它放在整個課程教學的體系中,來合理制定這一節課知識點的落實與拓展計劃,綜合擬定教學、教育和學生髮展的任務(目標)”。我們必須查閱相關教材(各種版本),綜合擬定一個單元、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落實一節課的教學內容

二、教學中反思:

注重學生反饋,控制教學進程,優化師生行爲

課堂教學中的反思看起來有點爲時過“早”,其實是我們調控教學過程的最佳時機。課前備課了、準備了,課前想好了你要問學生的問題,但學生卻“一問三不知”,這說明你的設計不符合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你就得改,就得變。我們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是否把自己當成學生在處理問題。我在教學中實踐“創設情境—啓發引導—自我實踐—討論深化—歸納總結”的情境導學式教學模式,旨在爲學生創設一個個問題情境,讓學生沿着一級級的情境臺階去養成“問題意思”,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1、營造學習氛圍

魏書生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絕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麼都商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到留作業、批改作業、出題考試,全都商量着進行。這是他長期以來形成的民主習慣,也是他在教育教學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營造問題情景,關注學生的動向,重視學生的反饋,引導學生探求知識,而不是一味地講授知識,不顧學生的情趣。讓教學過程活躍起來,要讓學生動起來。

2、優化教和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學過程成爲學生的自主學習。要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思維,進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賦予我們課堂教學全新的使命。據科學測算,現代學校只能使學生獲取一生所需知識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觀念和能力。“教”是爲了“不教”,自主學習需要教師進行激勵和指導,教師組織教學的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的.時間內儘量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愉快;讓學生在吸收知識時像前人創造知識時那樣思考(發現或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逐步學習、領會和應用知識,鼓勵學生在觀點、見解、方法上有所創新;讓學生變換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開闢新的途徑,尋找新的突破口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多討論、多嘗試;讓學生在嘗試中產生激情的衝動。

3、發展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並且在教學中學生不合作、不理會,啓而不發是常有之事。學生是可持續發展的人,教學的着力點應放在實現學習主體各方面素質的主動、生動、全面、和諧、充分地發展上,要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基礎。創新力的開發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教師更應採用多樣活潑的方式,藉助多種媒介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並對標新立異的想法給予分析性指導和支持,以養成學生全面進取、不斷創新的習慣。有時教師可有意識地提供假信息,從反面刺激學生的選擇和判斷能力,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論證的根據,在反覆磨鍊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新課程標準》中的模塊教學,使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給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

三、課後反思:

總結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得和失,爲以後的教學服務

課後反思,總感覺是亡羊補牢,其實不然,我們不但要反思我們教學過程中過失和不當的地方,還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哪些啓發,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否適合學生,師生配合是否默契,學生學得是否輕鬆愉快……我們都要加以回顧和總結,爲以後的教育教學服務。

標籤: 高三 隨筆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51pl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