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養生 >心理養生 >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哪些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哪些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哪些,一個人的健康不僅表現在身體上,而且要看一看心理是否健康,但是到目前爲止仍沒有一個全面而確定的心理健康定義,以下分享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哪些。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哪些1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終日,人便會很快衰老。抑鬱、焦慮等心理,會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的失調,甚至會導致病變。

2、充分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

如果勉強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於身心大爲不利。由於超負荷的工作,甚至會給健康帶來麻煩。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由於社會生產發展水平與物質生活條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標定得太高,必然會產生挫折感,不利於身心健康。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因爲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層次的,與外界接觸,一方面可以豐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爲,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5、保持個性的完整和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種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哪些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很快,爲了適應新的形勢,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應手,少走彎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中,有正向積極的關係,也有負向消極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8、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人有喜怒哀樂不同的情緒體驗。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發泄過份,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於身心健康無益。

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人的才能和興趣愛好應該充分發揮出來,但不能妨礙他人利益,不能損害團體利益,否則,會引起人際糾紛,徒增煩惱,無益於身心健康。

10、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當然,必須合法,否則將受到良心的譴責、輿論的壓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無心理健康可言。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哪些2

怎樣做到心理健康

現代社會的生活工作節奏日益加快,很多人都感到心理不堪重負。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能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挑戰,那麼怎麼才能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要求內外兼顧,對外,要人際關係良好,行爲符合規範。對內,基本需要獲得滿足,心理機能正常。行爲符合外界的規範,又能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纔是心理健康人的特徵。

心理健康說到底是一種人生態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圍事物。這種人富有利他精神,能在付出、伸展自己的.過程中增強自我價值感。

這種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標,但他又沒有作“完人”、“超人”等超載其自身能力的念頭。所以,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有目標,但目標不要太完美,既要積極進取,又要正視客觀現實,有一定程序彈性的道德準則。而缺乏道德觀念與堅持“超道德”觀念正是人格異常者與神經症患者常見的特徵。

另外,心理健康並不是心理平衡。心理健康並非平衡與適應狀態,而是處於兩極的、中間位置。通常人們把適應理解成對周圍環境的順從,把平衡理解爲內心無衝突,但這並不是心理健康,那麼一個滿足現狀,沒有追求,不思進取的人,內心就很平衡,因爲他不會有挫折感,也沒有衝突,他健康不健康?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哪些 第2張
  

如果說“適應”就是健康,那麼現在社會上有的人見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左右逢源,上下計好,這種人算不算健康?其實,上述兩種人也未必快樂,其心理也未必正常。

一般把清除過度的緊張不安而達到內部平衡狀態稱作“消極的”或“低層次”的心理健康,而應該提倡的是“積極的”或“高層次”的心理健康。這種狀態意味着總有高尚的目標追求,能發展建設性的人際關係,從事具有社會價值的創造,追求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尋求生活的充實。它的實質就是老有追求,始終是一個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

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過程。因爲心理健康不是說沒有遭受挫折,沒有衝突,沒有痛苦,而是能夠有效地進行調整,並在這種狀態下,保持良好的效率。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哪些3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到目前爲止仍沒有一個全面而確定的心理健康定義,我國學者提出了一些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如下內容:

1、智力正常:包括分佈在智力正態分佈曲線之內者以及能對日常生活做出正常反應的智力超常者。

2、情緒良好: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一旦有了負性情緒,能夠及時調整,具有情緒的穩定性。

3、人際和諧: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己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他人,取人之所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等。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哪些 第3張
  

4、適應環境:包括積極的處事態度,與社會廣泛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的認識,具有順應社會改革變化的能力,用於改造現實環境,達到自我實現和社會奉獻的協調統一。

5、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健全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各個要素不存在缺陷與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統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爲人格的核心,有相對完整的心理特徵等。

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開放的過程,心理健康的人在一些特別惡劣的環境中也可能做出一些失常行爲。

標籤: 心理健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angsheng/xinli/155w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