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養生 >心理養生 >

大學新生普遍心理抑鬱和焦慮

大學新生普遍心理抑鬱和焦慮

九月,又有一批新生進入大學校園。對這些新生來說,上大學意味着人生又開始了新曆程,然而一些新生因各種原因產生了心理問題,輸在了起跑線上。近日對某醫科大學部分大學生進行的一次心理健康狀況與行爲調查,得出的結論並不妙:這些學生中較多地存在着抑鬱和焦慮心理。

大學新生普遍心理抑鬱和焦慮

此次調查共隨機抽取了1~4年級在校生共1358名,其中男生917名,女生441名。1358人中檢出心理抑鬱者165人,檢出率12.2%;檢出焦慮者40人,檢出率2.9%.心理環境:成就感降溫,興奮期消退。

經過“黑色七月”的拼搏,新生們筋疲力盡,但又意氣風發地跨進了大學校門。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漸漸感到大學校園並不是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王國:學習緊張、生活枯燥、親人遠離、人際關係緊張。

考上大學後發自內心的成就感漸漸降溫,也開始迷茫和恍惚:這就是我理想中的伊甸園?很多人因此會向自己提出“哈姆雷特式”的問題:我怎麼辦?我何去何從?如果從時間上劃分的話,大一的第一學期,是喜悅和興奮,第二學期就是迷茫和恍惚;到了大二,隨之而來的是抑鬱和焦慮,大三,很多學生開始適應大學生活,抑鬱和焦慮心理髮生率開始下降。到了大四,很多學生對大學生活已經適應,變得遊刃有餘了,抑鬱和焦慮發生率繼續下降,一直降到谷底。學習環境:外。在壓力減輕,內在壓力加重。

在很多地方,能夠考上大學的學生,學習成績普遍比其他同學要好。但不可否認,在中學的應試教育模式下,中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來自家長、學校和社會,沒有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對知識沒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求,有的甚至厭學。在大學聯考那近乎殘酷的拼搏後,很多人有一種枯竭感,他們極想放鬆自己。到了大學後,由於教學方法的改變,沒有了中學時的耳提面命,一般不再需要挑燈夜戰,外在的壓力陡然減輕,很多人便開始揮霍時間和精力,學習成績一滑再滑。據統計,在某校18~19學年兩個學期的期末考試中,大一810名學生中竟有970人次參加補考,平均每個學生有1.2門課程不及格。看到一門門功課掛起了“紅燈”,很多學生開始感到了壓力,焦慮和抑鬱心理隨之而生。於是,大二時抑鬱和焦慮心理加重。此後,大部分學生重新勤奮和發憤,學習成績開始回升。

人際環境:對手多了,親人遠了

中學時代,學生們“各自爲戰”,互不干涉,較少交往,到了大學,就必須和同學生活在一起,同學間就成了“並肩作戰”式,你會影響別人,別人也會影響你。如果善於與人交往,那也許是件好事,問題是許多學生不善於和人交往,陡然近距離接觸那麼多人,可能難以適應。而且,接觸的這些同學,都是自己學習、工作中的競爭目標,在當幹部、評選三好學生、選擇就業單位等方面,甚至是“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有時這種關係很難相處。原來優秀的學生,可能在大學中顯得很一般,這也會使一些學生感到壓抑。學生進入大學後,男女生接觸增多,難免會有戀愛問題纏身。一旦出現苦苦追求而不得、失戀、多角戀等,不可避免地帶來強烈的情感震撼,易產生焦慮心理。

生活環境:吃不香、住不好、睡不實

中學時很多學生是家裏的“重點保護對象”,衣食住行被安排得妥妥貼貼。而到了大學,嘈雜的宿舍、擁擠的食堂成了每天生活中的“必修課”.夜深了,你想睡覺但同宿舍的同學卻還在高談闊論,甚至病了想吃一口熱湯熱面也不行,只好躲在被窩裏抹淚,不良心理油然而生。很多學生進了大學後得了失眠症,生活環境不適應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社會環境:競爭激烈,節奏加快

眼下,隨着市場經濟而來的現代經濟社會的強競爭、快節奏、短週期、頻更新等特點,正在越來越深地影響着社會上的每個人。這些特點在激發和調動人的潛能,極大地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也給很多人帶來了明顯的、沉重的甚至是無處不在、揮之不去的精神壓力。一定的壓力,對於激發人的進取心是有作用的,但壓力過大,或是不善於處理和化解壓力,就會形成心理負擔,從而產生一些心理問題,近年來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患者明顯增多就是證明。高校不是世外桃源,大學生也是社會的重要成員,競爭的環境對大學生的壓力是巨大的,他們必須爲今天的學業操勞,也必須爲明天的前途和發展謀劃,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一些心理相對脆弱的學生就難免出現抑鬱和焦慮心理。

調適環境:不會用,不願用,不敢用

產生心理問題後有沒有地方傾訴,是不是有人能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調適和心理治療,是抑鬱和焦慮心理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方面。

按上述統計,以該校本專科在校生總數4124人×15%(抑鬱、焦慮心理檢出率之和)計算,全校應有618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但每天前往學校設立的心理諮詢門診,尋求幫助的僅寥寥數人。

除了學校心理諮詢門診的環境、設備等有待改善外,學生不敢、不願、不會利用心理諮詢尋求心理幫助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有的學生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但不知道這就是抑鬱、焦慮心理,不知道應該尋求心理援助;有的學生也知道自己有一點心理問題,但不願意對心理諮詢老師和盤托出,也就難以排解心理問題:還有的學生擔心看了心理諮詢門診後,會被同學和老師認爲“有病”,會損害自己在班上的形象,甚至會影響到評優、入黨、就業等問題,所以寧願“守緊門戶”,自怨自艾,而不願意把心中的苦悶和煩惱向他人傾訴,以致心理包袱越背越重。

標籤: 抑鬱 大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angsheng/xinli/mrg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