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養生 >食療養生 >

雲南普洱茶文化的介紹

雲南普洱茶文化的介紹

雲南普洱茶文化的介紹,雲南省是中國普洱茶之鄉,也是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各民族由於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飲茶模式。下面分享雲南普洱茶文化的介紹。

雲南普洱茶文化的介紹1

一、布朗族飲茶習俗

布朗族吃“得責”生茶、酸茶、烤茶、清竹茶。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裔,是最早的種茶民族之一,千年前的布朗祖先叭巖冷種茶的史事,保留在思茅市瀾滄縣《奔悶》創世紀地方史和布朗族《祖先歌》中,他把野生茶“得責”經人工栽培後的茶叫做“臘”,爲後來的傣族、基諾族、哈尼族伲人、卡多人所借用,均稱茶爲“臘”。布朗族在今思茅市和西雙版納州均有居住,布朗族飲茶的獨有方式包括吃“得責”生茶和口含“臘”茶、吃酸茶、吃烤茶、煮青竹茶等幾項內容。

吃“得責”生茶:布朗族古代把野茶作爲野菜,當“佐料”食用,稱爲吃“得責”生茶。至今瀾滄縣景邁、芒景的布朗族上山幹活時,帶上冷飯、醃菜、辣椒和鹽巴,吃飯時摘上一把生茶“得責”,蘸鹽巴、辣椒當飯吃。

口含“臘”(茶):隨着布朗族對“得責”野生茶的認識加深,經過人工種植、馴化、轉化成栽培型茶葉即“臘”後,需求量也增加,發展到大面積種植的新階段,布朗族人日常把“臘”(茶)採下來帶在身上,勞動時累了就把“臘”(茶)放到嘴裏含着,用口含“臘”的方式來消除勞累,保健身體。

酸茶是布朗族自食、招待貴客或作禮物相饋贈的一種醃菜茶。制酸茶的時期在每年五六月份,將鮮葉蒸熟,放在陰涼處晾乾水氣後,裝入竹筒中壓緊封好,埋入土中,幾個月乃至幾年以後,遇上喜慶之事或客人來訪時,將竹筒挖出,取出茶葉拌上辣椒,撒上鹽巴來款待賓客,可以直接嚼食,茶葉酸澀、清香、喉舌清涼回甜,幫助消化和解渴。

吃烤茶:布朗族把“臘”(茶)摘回來,用鍋炒、手揉、陽光曬乾後,把“臘”(茶)放入“國哦臘”(小茶罐)中,在柴火上烤香,然後放水熬成茶湯來喝,據說喝了眼睛明亮,頭腦清醒,不疼痛,布朗族中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上山不帶飯可以,不帶‘臘’(茶)不行”。把“臘”當作常備藥而飲烤茶。

布朗族擅煮青竹茶。在野外勞動之中,或長途行走之後,想喝清茶解乏止渴,便隨手用山野中的山竹,用刀截成竹筒,下部削尖,插在地上,成爲一個個奇特的`高腳茶杯,然後把一支大竹筒裝滿清泉放在火堆旁燒烤,水燒開後放進茶葉,再煮五、六分鐘,然後將茶水倒人插在地上的茶杯中,即可拔起飲用,這種青竹茶帶有泉水清甜和清茶醇香之味。

雲南普洱茶文化的介紹
  

二、基諾族飲茶習俗

基諾族吃涼拌茶、飲煮茶。涼拌茶是基諾族自古流傳下來的以茶當菜食用的古老吃茶法。拌法是將剛採收的鮮嫩茶葉揉軟揉細,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隨即投入黃果葉、酸筍、酸螞蟻、白生、大蒜、辣椒、鹽巴等配料於茶湯中拌勻,便成爲基諾族喜愛的“臘撥批皮”,即涼拌茶,當菜食用,風味獨特。

基諾族中普遍飲用煮茶。煮茶時先將壺內的水煮沸後,放人茶葉,待茶煮好後,將茶水倒入葫蘆中,人們用葫蘆品茶。飲後爽口,防暑降溫,除煩止渴,解膩清神。

三、哈尼族飲茶習俗

哈尼族飲蒸茶、烤茶和土鍋茶。

蒸茶:一般年紀稍大一點的哈尼族人喜歡喝蒸茶,在勞動趕集或狩獵歸來途中,順手採摘新鮮的老茶葉,帶回家中,用甄子蒸熟,晾乾後裝入特製的篾盒中備用。飲用時,取適量放入杯中,衝上沸水泡數分鐘即可飲,這種蒸茶喝完後有一股糯米香味,性溫醇,爽口誘人。

烤茶:這是哈尼族人在野外勞作時在山野間待客飲用的方式,就地燃起一堆篝火,砍來一節鮮竹筒盛滿清冽的山泉水,架在火上煮。同時採摘適量新鮮老茶葉,用盛具置於火炭旁,慢慢烘烤至有一股焦糊味時,待筒中水燒開後用手將烤茶揉碎人竹筒中,煮片刻後倒去茶渣即可飲用,有鮮竹清香味和茶葉芳香味,甘甜可口。

土鍋茶:哈尼族的土鍋茶又稱待客茶,是一種古老而方便的飲茶法。將盛有清泉水的土鍋支在鐵三腳架上,待土鍋內的水燒開沸騰後,再放入新鮮老茶葉,要不斷加水,至少煮二至三道方可飲用,待茶煮好後,將茶倒人竹茶盅內敬客。茶湯味鮮而濃,初喝微苦,再喝回甜,使人有飲一次而終生難忘之感,飲後能助消化,解油膩除宿食。

雲南普洱茶文化的介紹2

普洱茶文化的介紹

普洱茶文化是高原大山的文化,多樣民族的文化,地域特色的文化,歷史積的文化。作爲普洱茶主產區西雙版納的古“六大茶山”,三國前就有茶樹種植,經過兩晉時期的逐步發展,唐、宋時期已成爲較爲成熟的.商品茶基地,明洪武年間該地區更是被劃作一個單獨的行政區域。

由於當時的加工技術非常簡單,所製茶葉均爲曬青散茶,不易運輸,人們便將散茶蒸軟後壓制成餅狀緊茶。

當時雲南交通不便、茶葉外運全靠人背馬馱,經過長途跋涉,原先壓制緊實的曬青團茶、由於歷經長時間運輸和貯放,在溼熱及微生物作用下,茶葉中化學物質發生了一系列氧化、縮聚反應,無意中形成了甘、滑、醇、厚的品質特點及獨特的藥理功效。歷代飲用,經久不完。清朝中葉,古“六大茶山“盛名一時,產品遠銷四川 、西藏、南洋各地,普滇茶從此聞名中外。

雲南普洱茶文化的介紹 第2張
  

普洱茶文化的分類

金瓜貢茶

普洱金瓜貢茶,是現存的陳年普洱茶中的絕品。港、澳、臺茶界稱其爲“普洱茶太上皇”。該茶生產始於清正七年(1729年), 選取西雙版納最好的女兒茶,以製成團茶,散茶和茶膏敬貢朝延。

金瓜貢茶或金瓜人頭貢茶,據傳均由未婚少女採摘的一級芽茶。採摘的芽茶一般先放之於少女懷中,積到一定數量,才取出放到竹簍裏。

這種芽茶,經過長期存放,會轉變成金黃色,故人頭貢茶亦稱金瓜貢茶或金瓜人頭貢茶。其製作時間已有200多年曆史,此品加工者爲普洱貢茶廠,原料及初製出自西雙版納倚邦茶山。

福元昌圓茶

倚邦和易武兩大茶山,曾演繹了清代普洱茶最爲輝煌的篇章。創於光緒初年的“宋雲號”、“元昌號”兩個茶莊均在倚邦、易武兩個茶山。其中“元昌號”設在易武的茶廠名爲“福元昌號”,專門採用有別於倚邦小葉茶種的易武山大葉種茶精製而成。現最古老的“福元昌圓茶”,產於光緒年間, 已歷時100多年左右。《普洱茶記》雲:“百年福元昌圓茶,享‘普洱茶王’之譽。

同慶號老圓茶

清代中、後期,倚邦茶山沒落,易武茶區崛起,雲集了雲南當時衆多茶商,他們設廠製茶,引進先進製茶工藝,以大葉茶種的陽春細嫩白尖製茶,使易武從產茶量和茶質兩個方面都一躍爲古代西雙版納版納六大茶山之冠。同慶號茶莊於1736年在易武設廠製茶,在易武的製茶歷史就達百餘年。

同慶號圓茶分爲內票和內飛兩種,1920年以前是“龍馬商標”,之後則是“雙獅旗圖”,兩者以1920年以前的茶品爲絕品。採用最好的竹箬包裝,表面是淺金黃色,捆綁所用的竹篾及竹皮,顏色與竹箬相若。同慶號老圓茶的特點爲幽雅內斂,絕冠羣倫,是極柔和性的優美茶品,被視爲國家級絕品,享有“普洱茶後”的美譽。

敬昌圓茶

清光緒年間,個體茶商紛紛介入普洱茶出口業務。製茶工藝與同慶號茶莊不相上下的敬昌號(後改爲信昌號)茶莊,取曼灑最好優質的茶菁,以制“七子餅茶”爲主,然後用牛幫或馬幫運往老撾,再裝船運往越南、傣國和香港等地銷售。敬昌圓茶之所以價值連城,可遇而不可求。究其原因,除品質優異外,其製作工藝和包裝也令人迷醉。

敬昌圓茶,壓制技術一 流,餅體豐滿而富有韻致,餅沿不求原子薄一致,但帶有強烈的節奏感,手觸之養手,目測之美目。其外形,茶菁凸凹,葉葉清晰排列,優美之致。天下普洱茶無—能與其較量形式之美。其現存者大都爲40年代的產品,每餅直徑爲20.5公分,重330公克,且系野樟香型,水性極度細柔,入口即化,爲普洱茶品中水最爲細滑者。

雲南普洱茶文化的介紹3

普洱茶文化的歷史

3000多年前上貢給周武王,開始了貢茶文化。

三國時代《 本草》 載明,益州(今昆明)產茶。

有孔明興茶的歷史文化。

漢晉時期“南中(今雲南)茶子(即緊茶)”就是世界名優特產,與西極(印度)石蜜、宛奈(大宛國奈李即今中亞吉爾吉斯、烏茲別克的奈李)等齊名。茶子就是成團成個的緊茶,“子”沿用至今,七子餅就是。緊茶已成爲茶與中華文化藝術相結合的載體,產生了豐富的緊茶文化,顯示了普洱茶的標格其形爲自然、剛堅、素樸,內質味醉、韻陳、壽康的特徵。

雲南普洱茶文化的介紹 第3張
  

明代“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成爲舉國之飲。清代,普洱茶“名重天下”、“京師尤重之”成爲皇宮飲品和國禮茶,“價等兼金”,一度輝煌,普洱茶是縱貫中國千百年的歷史名茶。

起於商周,興於明代,盛於清代的`貢茶歷史,昭告了普洱茶品質特別優良。起於宋代的茶馬交易,明清至民國普洱茶物質與精神文化傳播的不屈不撓的茶馬古道精神。

標籤: 普洱茶 雲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angsheng/shiliao/wr8w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