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實用的國小數學教案範文彙編7篇

實用的國小數學教案範文彙編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的國小數學教案範文彙編7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經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爲今後進一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其他特點以及研究其他平面圖形的特點打基礎。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教學內容,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教材一開始就從生活中的實例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後,教材創設兩個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邊、角的特徵。接着,安排課堂活動鞏固學生對特徵的認識,進一步建構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空間觀念。最後,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開放性、挑戰性的習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學情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重視學生對主體學習過程的體驗,重視學生獨立思考、協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個性化、觀察力、探索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動手探索的能力,可以藉助三角尺上的直角來判斷直角、銳角、鈍角,也可以藉助尺子來度量圖形各條邊的長度,這些能力都爲學生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另外,二年級學生直觀形象思維佔優勢,喜好動手操作,對於色彩鮮豔、動感強烈的事物易感興趣。本節課設計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說一說等活動,其中既有學生獨立學習的過程、又有協作學習的方式,使學生手腦並用,既體會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又體驗出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所以本節課我設計學法爲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生活經驗,鼓勵學生多觀察、多討論、多探究、多協作、多操作,採用了觀察法、討論法、探索協作學習法和操作法,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通過操作、比較、歸納,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能夠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在觀察圖形、總結歸納圖形特徵的過程中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推拉等活動,使學生獲得研究圖形的體驗、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2、通過“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動,瞭解長方形、正方形之間的聯繫。

教學難點:

通過“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動,瞭解長方形、正方形之間的聯繫。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揭題

上節課我們複習了比的知識,這節課我們來複習比例的知識以及用正、反比例的知識解決問題。[板書課題:比和比例(二)]

⊙回顧與整理

1.構建比例知識網。

通過課前的複習,你瞭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識?(結合學生回答板書知識網絡)

預設

生1:我瞭解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生2:我知道了解比例的方法。

生3:我掌握了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的方法。

生4:我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義,並且能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還是反比例。

生5:我瞭解了比與比例的區別以及正、反比例的'區別。

……

2.複習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1)比例的意義是什麼?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是什麼?

明確:

①比例的意義: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②比例的各部分名稱: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2)比例的基本性質。

明確: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向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3)解比例。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項,都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4)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

①根據比例的意義判斷,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②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看內項之積是否等於外項之積。

3.複習正比例和反比例。

(1)正比例的意義和關係式是什麼?

意義: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

關係式:=k(一定)

(2)反比例的意義和關係式是什麼?

意義: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反比例關係。

關係式:x×y=k(一定)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經歷探索有理數乘法法則的過程,發展觀察、歸納、猜想、驗證的能力.

②會進行有理數的乘法運算.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問題的變式探索,培養觀察、分析、抽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歸納、類比、推斷獲得數學猜想,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探索性和創造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按有理數乘法法則進行有理數乘法運算.

難點:含有負因數的`乘法.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做一做 出示一組算式,請同學們用計算器計算並找出它們的規律.

例1 (1)(+5)(+3)=_______;(2)(+5)(-3)=________

(3)(-5)(+3)=________;(4)(-5)(-3)=________

例2 (1)(+6)(+4)=________;(2)(+6)(-4)=________

(3)(-6)(+4)=________;(4)(-6)(-4)=________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想一想 你們發現積的符號與因數的符號之間的關係如何?

學生活動:計算、討論

總結 一正一負的兩個數的乘積爲負;兩正或兩負的乘積是正數.

兩數相乘,同號得正,異號得負.

想一想 兩數相乘,積的絕對值是怎麼得到的呢?

學生:是兩因數的絕對值的積.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時、分的知識,初步養成遵守時間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2、在實際情境中,認識時、分,初步體會時、分的實際意義。

3、結合生活實際認識鐘錶,能準確地讀出、寫出鐘面上的`時刻。

教學重點:

認識鐘錶,準確讀寫鐘面上的時刻。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準備:

課件、鐘面,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師出示主題圖:我們贏了。

引導學生描述這一情境,並滲透愛國主義的教育。

師:你會認這個時間嗎?“你知道有關時間和鐘錶的哪些知識?

二、問題探究

1、在學生說的基礎上邊總結,邊引導學生觀察鐘面,認識時針、分針、秒針,及12個大格、60個小格。

2、播放課件。讓學生了解1時、1分的時間概念。以及時分間的聯繫。

3、藉助鐘面撥一撥,說一說,初步瞭解時、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三、體驗感悟

認讀鐘面上的時刻

①認讀整時。通過幾組整時的圖片的認讀,引導學生總結出:分針指着12,時針指向數字幾就是幾時整。

②、認讀幾時幾分。(播放課件)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區分時針、分針。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多;分針走了幾個小格,就是幾分。合起來是幾時幾分。

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幫助指導。

③、兩種記時方法

師先把學生認出的時間用漢字記時法寫在黑板上,再問:你還有不同的記時方法嗎?

注意:幾個較難的時刻記錄

9:05、10:00、8:12等。

四、實踐應用

鞏固,並結合生活實際提高應用意識。

1、CAI出示:P65—1、

先讓學生觀察圖意,認讀時間,並說出小朋友在做什麼。

滲透按時作息的教育。

2、P65—2、找朋友遊戲。

教師講清遊戲規則,並指導學生怎樣表達,宣佈遊戲開始。

指導學生小組活動

小組同學一人撥鐘面,其他人說時間,或寫時間,再輪換角色。

教師設疑

有幾種情況,如

分針指向6,時針指向8;

分針指向12,時針指在兩數之間。……

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六、佈置作業

一課一練P44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課本18頁例1 及做一做,練習三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活動,認識方向與距離對確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據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3、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

對任意角度具體方向的`準確描述。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演示講解。觀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學用具: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1、大家回憶以前我們數學上學過的關於辨認物體位置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生回答。師結:一般定方向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定的。還有嗎?

(引導學生回顧位置與方向的有關知識,學生彙報。學生指認地圖上的方向,填充八個方位圖)

2、春季是運動的最好時節,我們同學們都很愛好運動,不久我校就會舉行一次越野比賽,現在老師將越野圖展現給大家。

觀察圖,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

下面我們一起探究1號點、2號點、終點與起點之間的位置關係,如何確定它們的位置與方向。

板書課題:確定物體位置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觀察越野圖,提出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1、出示越野圖的起點和終點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運動員,你將從起點向什麼方向行進?(方向標)加方向標有什麼好處?爲什麼方向標畫在起點的位置?(以起點爲觀測點)

3、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合作交流

(1)小組討論: 確定物體的位置,需要確定哪些條件?

知道在出發點的東北方向就可以出發嗎?如果這樣會發生什麼情況?這樣確定方向準確嗎?怎麼樣走會更加的準確?

準確的可以說是東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東60這樣表示嗎?在說具體位置時,一般先說與物體所在方向離得較近(夾角較小)的方向。靠近哪個方向就把那個方向放在前面。

(距離 1千米)如果沒有距離又會怎樣?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北師大版國小一年級數學教材P24—25頁)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創設了“青蛙吃害蟲”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體會加減法的意義。然後,用計數器幫助學生建立加減的直觀表象。最後鼓勵學生列出抽象的算式,這使學生經歷了從“具體情境——形成表象——抽象出算式”的過程,有助於對加減法的理解。

設計理念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關注內容的人文價值,引導學生關注社會。

3、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4、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5、運用激勵性的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積極的主動的學習。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百以內不進位、不退位加減法的第三課時,由於有整十數加減法以及兩位數加、減一位數這兩節課做鋪墊,再加上學生對這一類型的加減法已經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和計算方法,因此,學生學習起來不太困難,學習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個十,也就是相同數位相加減。基於此,在教學中應將加減運算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結合起來,在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同時,更側重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也就是讓學生在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體驗算法多樣化。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學會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加減法算式的計算方法,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初步學會應用加減法解決生活的簡單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3、對學生滲透環保和愛護動物的教育。

教學重點: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經歷探索運算方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

教學準備:計數器、小棒、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學前準備

(1) 填一填

75裏面有( )個十和( )個一

50裏面有( )個十,30裏面有( )個十,合起來是( )個十

【複習數的組成,爲學生鋪墊了相同數位相加的算理】

(2)小競賽

32+5 70-60 78-6 39-4

26+3 88-5 30+20 83+6

2、猜謎語,揭示課題

小小遊泳家,說話呱呱呱,常在田裏住,捉蟲保莊稼。(打一動物----青蛙)

青蛙現在在什麼地方?它們在田裏做什麼呢?(吃害蟲)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青蛙吃害蟲”(出示課題)

青蛙可以把莊稼裏的害蟲吃掉,農民就不用把農藥噴撒在莊稼上,這對我們的環境就可以起到淨化的作用,我們就能吃上綠色食品。青蛙對我們有這麼多的好處,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們呢?(不能捉它,要保護它)

【低年級的數學課,要加入小孩子喜歡的元素,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老師用猜謎語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對學生滲透環保和愛護動物的教育。】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過度:

有一隻小青蛙知道同學保護它們的決心後,給我們班發來了一封邀請信,邀請我們去參加青蛙王國舉行的捉蟲比賽。你們去不去呀?

【邀請信的形式,可以更進一步地促進學生和動物小青蛙之間的友好關係,並把學生帶進一個輕鬆的童話世界,有效組織學生有秩序地進行課堂教學。】

比賽的現場可真熱鬧呀!看,有兩隻青蛙正搶着吃害蟲呢!它們都說什麼話呢?

生1:小青蛙說:“我吃了30只害蟲”。

生2:大青蛙說:“我吃了56只害蟲”。

2、青蛙很細心,隨時收集身邊的數學信息,我們能不能根據它們收集的數學信息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呢?

生1:兩隻青蛙一共吃了多少隻害蟲?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一)、實踐操作

1、組織談話

師: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同學們都學了哪些知識,誰還記得。

生: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平行四邊形。

生: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的高。

2、媒體演示

(出示課件:小山羊的困惑。配音:一隻莽撞的小山羊把一個長方形撞倒了,變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於是小山羊就發現了一個問題,是什麼問題呢?)

師:現在你能發現什麼問題呢?

生:爲什麼會變成平行四邊形呢?面積是否變了呢?

師:小山羊到底發現了什麼問題?你們想不想知道呢?

(出示問題:現在的平行四邊形和以前的長方形誰的面積大呢?)

生:一樣大。

生:我認爲長方形面積大,平行四邊形面積小。

師:現在有兩種意見,大部分同學認爲面積一樣大,個別同學認爲長方形面積大。到底誰說得對呢?你們能不能想個辦法比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師:有什麼方法驗證一下它們的面積是否一樣大呢?

生:可以算一算它們的面積的大小。

師:怎樣算呢?

生: 長方形的面積 =長×寬(板書)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底×高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我是看書知道的。

生:我是家長告訴的。

師:那麼,爲什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是怎麼來的呢?這節課,我們就重點來研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師:下面就用你自己手中的學具,試着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

(小組合作,4人一組,然後在全班彙報)

(二)交流彙報

師:你轉化後的圖形是什麼?你是怎麼轉化的呢?誰能大膽的上來說一說。

生:是長方形,我是沿着高剪的。

師:你爲什麼這樣剪,不沿着高剪開行不行?

生: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所以只有沿着高剪開才能轉化成長方形。

師:這個長方形和原來的.平形四邊形個部分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同學們仔細觀察(媒體演示轉化的過程:找出底,畫高,剪開,平移,拼補,轉化成了長方形)。

師::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有什麼關係?

生:轉化後的圖形是長方形,我發現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乘高。

師:誰再來完整的說一遍。

師:我們通過轉化推導出來的面積計算公式和書本上的一樣。同學們真是了不起,會自己發現數學知識了。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還可以用字母表示呢?你知道怎樣表示嗎?(學生說,教師板書)

生:公式是s=ah

師:通過剛纔的學生,我們知道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公式,下面一起來解決一些具體的實際問題。

(三)鞏固發展

1.口算下列各題。

生:第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12平方釐米。

生:第二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20平方分米。

生:第三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8平方米。

2.辨析性練習:

師:你能根據圖中給出的數據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課件出示下圖,單位:釐米)

生:是54平方釐米。

生:我不同意,因爲……

師:爲什麼說面積不是54平方釐米?

生:我也認爲不是9×6=54(平方釐米),因爲6釐米這條高不是9釐米這條底上。如果沿6釐米這條高剪開拼成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6釐米這條高,長方形的寬卻不是9釐米這條底。所以不能用9×6=54。

師:誰再來說說。

師:讓我們來看看。下面你能計算了嗎?(課件出示)

生:2×9=18;3×6=18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m848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