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養生 >保健養生 >

生活有節起居有常

生活有節起居有常

生活有節起居有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是我國古代就有的養生經驗,起居,主要是指作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常,是指有一定的規律,下面看看生活有節起居有常的說法。

生活有節起居有常1

生活要有規律,纔有利於健康長。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是我國古代就有的養生經驗。起居,主要是指作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常,是指有一定的規律。起居有常就是要求人們建立一套科學、合理、規律的日常生活作息制度,這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重要途徑。這句諺語看來簡單,卻有着充分的科學依據。

我們身體的任何一種生命活動都具有規律性,這是現代生命科學和醫學都證實了的。在所有的規律中,有的很明顯,有的不很明顯。如婦女來月經,其規律性就很明顯。而血壓白天高,晚上低;體溫早晨低、傍晚高等規律,如果不通過測量便難以發現。

生理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有動力定位機能,如同一個鬧鐘,如每天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會有睡意,睡覺後又能按時醒來;每天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會產生飢餓感等等。這些規律就是人們常說的“生物鐘”。研究還證明:人的情緒、體力、智力,也都有一定的時間規。每個週期又分爲旺盛和衰退兩個階段。人的體溫總是在凌晨4、6時最低,下午2、6時最高等等。

生活有節起居有常
  

如果生活作息沒有規律,會導致人體生物鐘紊亂,也就是人體生命活動紊亂,各器官的功能失調,其結果是影響身體健。

我國自古以來就提倡生活有節,起居有常。《內經》中談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如果能按照規律有計劃地安排學習、工作和生活,不僅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利於健康長壽。規律的生活,可以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形成一種良性的刺激,形成條件反射,使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能不知疲倦地長時間地運行下去。

從古今中外長壽者的經驗中,大都包含“起居有常”這一基本原則。而那些廢寢忘食、興致一來通宵達旦,生活作息毫無規律的人,健康必然受到損害。

生活有節起居有常2

根據季節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以及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才能夠將身體調整到最佳的精神狀態,保證身體的健康。

夏季宜晚睡早起,最佳就寢時間在22:00~23:00,最佳起牀時間在5:30~6:30;午睡的.時間不宜多長,最好在1個小時左右。

生活有節起居有常 第2張
  

另外,夏季運動強度不宜過大,持續時間不宜過長,如可用早晚散步代替跑步,或者練習健身球等。夏季運動以游泳爲最佳,既可以健身,又可以消暑。

運動的時候需要預防中暑,可以喝一些運動型飲料,以補充身體內所流失的水分、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等。

最後,夏季可以吃一些比較清淡、清熱消暑的食物,例如涼拌西瓜皮、炒西藍花、海帶綠豆粥、南瓜綠豆湯等都是不錯的夏季飲食。

生活有節起居有常3

繼“食飲有節”之後,上古之人長壽的祕訣,便是“起居有常”。

起居,對於今人而言,是日常生活作息的意思。所以很多中醫和養生愛好者往往認爲這句話的意思是“睡覺、起牀要有規律,晝醒夜眠,不要睡眠顛倒,不要熬夜,不要賴牀。”

我認爲這種解釋不對,畢竟“法於陰陽”就已經包含了日月交替、晝出夜伏的道理,沒必要再強調一個睡覺起牀的問題。更何況,古人沒電,夜生活根本沒法豐富,白天干活又累得要死,熬夜能搞個毛線?所以起居有常,肯定不是說睡覺的問題。

事實上,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般一更天(戌時,19-21點)就睡覺了。一方面是沒事幹,另一方面是爲了省錢。女人夜晚幹活幫補家計,織布、紡線、縫補等,基本都不點燈,哪怕用燈,也會將燈芯撥到特別小,僅留一絲微弱的光亮。爲什麼,油錢貴啊?所以,窮人家的孩子要想挑燈夜讀,很難,只能鑿壁偷光,借月光,借佛前不滅光看看書。

也就是在北宋,開封、揚州這些很大的城市纔開始出現了夜市,一般老百姓根本沒條件熬夜、晚起。就連皇帝一般也是五更(寅時,3-5點)入朝,早睡早起基本是古人的標配。

起居的意思應該是舉止動作,據《說文解字》,起,能立也;居,蹲也。起居有常的意思是,舉止動作要有常,即保持良好的動作模式,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同時有動也有靜,動靜協調即爲陰陽調和。如此,人便能保持一個良好的體態,沒有今人常見的駝背、頭前傾等問題,即骨頭不歪、筋膜不緊,使得“骨正筋柔,氣血以流”。古人很早就明白了立身中正的重要性,“修身”是擺在第一位的。

這種解釋很合理,因爲《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曰,“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謹和五味,說的食飲有節中的五味調和;骨正筋柔,說的是起居有常保持的身體狀態;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氣以精,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帶來的結果。這樣遵從道法自然地去生活,就能長命百歲。

生活有節起居有常 第3張
  

這裏還有一個要點,爲什麼強調“骨氣以精”。

我們常說老人身體好,精氣神足,會說身子骨真硬朗。這說明,健康的重點在骨上,養生先養骨。人能承受多大的重量,也不是看肌肉,而是看骨頭,骨頭位置對,力就能順利地傳導到地面,不會給身體造成問題。但今人基本都有骨的問題,主要是頸椎、腰椎、肩膀和膝蓋這幾個地方。尤其是脊柱的問題,不僅會引發疼痛,還會引起臟腑的問題。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從脊髓分出的31對神經由椎間孔伸出而貫穿全身,負責傳遞大腦與身體各個部位之間的信號。一旦脊柱的位置不正,神經就會受到不正常的擠壓,導致信號異常,從而引發身體功能失調。

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起居無常”,即姿勢不正、少動多靜,使得“骨不正筋不柔”,引發脊柱結構的變化。

再聯繫道家之人修習的導引術,既有動功,亦有靜功。行立坐臥,均有姿勢的要求,而這些要求是固定的——如立身中正、虛靈頂勁、含胸拔背、虛胸實腹、氣沉丹田等等,且流傳到後世,成爲所有武術、導引術的基本練功法則。故,言之爲起居有常。

今天長壽之人,往往也喜好練習太極、八段錦等健身功法,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如前不久逝世的國醫大師鄧鐵濤,享年104歲,即有每日練習八段錦的習慣。

古人天天干活,經常負重,比如挑個百八十斤走上十里地是常事,還得爬山,但做到起居有常的,七老八十腿腳還很利索。相反,今人不怎麼幹活,不怎麼鍛鍊,就走走路膝蓋也能出問題,年紀輕輕就關節退化,這就是起居無常的問題。

怎麼做到起居有常呢?

其實,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站如鬆、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這幾句話是道家修行練功的法門。

站如鬆,說的是站樁的要求,立地有根基、挺拔、不動搖。首先要中正筆直,不要東倒西歪,站歪了骨骼自然歪,受力也會失衡。其次是上虛下實,像松樹一樣,風吹百枝搖,而樹根巍然不動。所以傳統武術,十分講究扎馬步、站樁,就是爲了鍛鍊下盤功夫。

坐如鐘,指打坐的狀態像鍾一樣,身體中間是空的,脊柱彷彿沒有了,坐那還穩如鍾,四平八穩,受力勻稱。

行如風,指走路輕飄飄的,身體沒有重量,彷彿是一陣風。走路邁步的同時,伴隨着重心的協調前進,體重順着骨架傳導到地上去,這樣走起路來就舒服、輕鬆。形意拳經典拳譜裏講到“打人如走路”,說的就是出腿邁步和身法的關鍵要領。

臥如弓,是說睡覺的時候像弓一樣側臥,身體體容易放鬆。藥王孫思邈也從養生的角度談到了,“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按孔子不屍臥,故曰睡不厭蹙,覺不厭舒。”(屍臥就是仰臥)

這裏要講一個神人,陳摶。今天大家看到的陰陽太極圖、八卦圖,都是出自他手,可以說是道教的集大成之人。他出生在唐末,到宋朝一共活了100多歲,被後世道教徒尊奉爲“陳摶老祖”、“睡仙”、希夷祖師等。

既然是睡仙,肯定就很擅長睡。有詩爲證:昏昏黑黑睡中天,無暑無寒也沒年。彭祖壽經八百歲,不比陳摶一覺眠。當然沒有這麼誇張,但據傳他一睡短則數日,長則數年,睡是他的一門養生絕活。

他傳有睡功,名爲蟄龍訣,其訣曰:“龍歸元海,陽潛於陰。人日蟄龍,我卻蟄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雲上臥,世無知音。”至於具體的法門,則屬於道教的不傳之祕,非得其人勿授。

據我個人的體會,如果能保持良好的姿勢,確實整個人的精神和體力狀態都會很好。故,古人說“起居有常”,誠不欺我。今人多病,其實應該先從糾正自身的姿勢、體態開始下手。這在古代也應該是治病的一個重要部分,只是由於醫道分家,才逐漸爲人所遺忘,最後融入了傳統文化變成了人安身立命的一個基本要求。

我認爲,起居有常,可能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指起居的環境有常。即是,活動和居住的環境要符合人的需要,比如不能居於瘴氣重的原始森林、溼氣重的沼澤地、風大的'洞穴等等。這就涉及到了風水,風水屬於術數的範疇。古人在長久的生活經驗中,一定總結出了適宜或不適宜居住的地方,這是風水理論的雛形。後來能夠修建房屋時,又將這套理論挪到建築學中去,進行延伸發展。在《孫子兵法》中也提到,行軍作戰必定要考慮到地勢、水勢和風勢等問題,其實就是風水。正統的風水學說,其實融合了古人的地理與建築等方面的經驗,明明是很實用的生活理論和工具,只是後人越描越黑,才逐漸變成了“封建迷信”。

而《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下文又說到,“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由此可見,古人對無形之氣對人的影響早有研究(其實包含了今天微生物致病理論),起居環境無常,就會碰到“虛邪賊風”,包含我們今天所說的寒氣、溼氣、濁氣、歪風邪氣等等。所以,要選擇好的起居環境,避開方能保平安,是爲起居有常。

虛邪賊風不僅來源於自然環境,人爲環境也會“無常”。此處的常,應該是指“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傳統的社會道德標準。意思就是,人要選擇社會道德好的環境居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古有孟母三遷,爲孟子成爲一代大儒奠定了堅實的教育基礎。

從人的心理角度分析,如果終日生活在爾虞我詐,脣槍舌劍,勾心鬥角的環境中,確實也不利於人的健康。身心是一體的,如果心不舒服,身也不會好。這一點,實在值得如今“坐無坐相、站無站相”卻又癡迷於花式養生的人深思。

寫到此處,我越來越覺得古人字字珠璣,只是看有沒有用心去研究背後的內涵。如果是看過就只會“噢,古人真棒,好有道理”,那可能就會錯失很多寶貴的東西,或者在實踐無效的時候又把脾氣撒在古人身上。實際上,可能是我們誤解了,或者被教條主義者帶偏了。

標籤: 有節 有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angsheng/baojian/519j2.html